第226章 百年工程(十一)
想一想自己能夠參與到編纂一套類似於《永樂大典》的百科全書,書籍的主編纂寫上自己的名字,就算千年之後,自己也是名垂青史。
宋文遠哪裏知道他的名字已經成了曆史的一部分,未來的曆史學家,專門有一個學派研究他,這個學派的名字就叫做‘宋學’。
宋文遠不會想到後世對他的研究熱,他現在忙得如同一個不停旋轉的陀螺,由於是治理黃河下遊的改道工程,坐鎮京城更加方便指揮,因此宋文遠從長安返迴京城之後,便沒有離開京城。
每次進宮看到皇帝一副閑暇自在的樣子,宋文遠就沒好氣地抱怨道:“陛下!臣每天累的耕田的老牛,您卻每日悠閑自在,這何其不公也!”
皇帝一臉無賴地笑道:“這就叫能者多勞,誰讓你宋文遠才高八鬥,什麽事都離不開你呢!”
“臣算是聽明白了,陛下這是把臣當長工使喚了,等到黃河改道工程完成後,臣就告老還鄉,以後說啥也不當官了。”
“你想的美,就算新政全部完成,朕的皇子也該找個老師教導了,你宋文遠這個太子太師別想跑了。”
“陛下!天下這麽多的大才,您不能可著臣一個人的羊毛使勁兒薅吧。”
“這天下的才子要是能有你幾成本事,都算是驚才豔豔,可是有嗎?”
“怎麽沒有?如今已經升到幽州知府的呂蒙正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人才,此人心思縝密,又能腳踏實地。
自從跟著臣之後,一步一個腳印將一個戶不過幾千,口不過幾萬,山多地少百姓貧苦的小縣打造成了幽州第一富裕縣,這樣的政績本事難道還不能稱為人才嗎?”
“朕聽說過這個人,就算呂蒙正是個人才,那也是你宋大都督調教的好,這呂蒙正不過是近朱者赤。
跟著你耳濡目染學到了本事,除了跟著你的這些新科進士,這些年各個地方的地方官可沒幾個有這本事的。”
“陛下!之所這樣是因為我們的選材製度出了問題,朝廷選材一味地強調經史詩書,卻從來不注重實際工作經驗的總結。
陛下不妨在明年的進士科問一問那些中式的新科進士,老百姓為何每日辛苦卻依然食不果腹、衣不遮體?”
這個問題別說新科進士答不上來,就是皇帝若是沒有宋文遠這些年對他的影響,他也很難說出原因。
用儒生的話說,就是朝廷應該輕徭薄賦,減輕百姓的負擔,然而這輕徭薄賦到底減輕了誰的負擔,隻有儒生們清楚。
皇帝歎了口氣道:“朕知道你的意思,想要改變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我們手裏的新政人才並沒有多少,就算是這些新政人才,大多也是接受的傳統教育。
想要徹底的扭轉如今的選官製度,首先我們自己要有足夠的儲備人才,這幾年朝廷的進士科考試已經增加了實學內容,然而卻沒有任何的效果。
士子們集體抵製實學內容,就算有一兩個願意答卷,所答題目也是一塌糊塗,想要推廣實學,首先要有足夠的實學教學體係。
指望這些儒生改弦更張,支持實學發展想都不用去想。”
宋文遠沉聲說道:“陛下!這就是臣建議收集天下孤本編書的初衷所在,到現在為止我們並沒有對我華夏進行一次學問家底的摸底。
這編書便是對大周學問的一次徹底的學問摸底,在編書的過程中,朝廷必須要承諾,所有提供孤本的書籍在謄抄完畢後,必須要完璧歸趙。
這是國家行為,不能讓書籍擁有者認為朝廷沒有任何的信義可言,那樣以後朝廷不管要做什麽,百姓都會爭相逃避。
反之,隻要朝廷做到了信義為本,讓捐書的百姓看到了朝廷的誠意,在百姓的心裏樹立起朝廷無論說什麽、做什麽都會說話算話。
這就是商君徙木立信的根本初衷,信義看不見莫不著,卻是老百姓心頭最重要的一杆秤,隻有朝廷在施政的過程中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無論是推行新政,還是做其他任何事,都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通過編書,我們摸清了華夏的學問家底,再將這些學問進行分類,分別編纂教材,為接下來全民義務教育提供教材。”
“朕知道你一直都在推動全民教育,並且已經在幽雲地區開始推行五年的蒙學免費義務教育,幽雲地區的孩子隻要滿八歲,不論男女都必須入蒙學讀書。
五年之後,孩子是否進行繼續讀書,由各自家庭決定,更高一級的學堂則需要擇優錄取,從各個蒙學堂錄取挑選出的人才。
這些學堂同樣免費提供教育,學製三年,三年之後學生已經十六歲成丁,這些孩子將會分流到各個行業。
可是文遠你是否有想過,所有人都讀書,都成了讀書人,誰來耕田,誰來織布,大家都是讀書人誰也不比誰更高一級,朝廷如何對這些讀書人進行管理。”
“陛下!不是所有都讀書,就所有人都能成才,這是兩個概念。全民教育的目的是從全國蒙童中篩選國家需要的人才,大浪淘沙之下,有天賦的繼續讀書深造,沒有天賦的五年義務教育完成之後各自迴家選擇謀生的之道。
就算是這些被淘汰的孩子,他們因為讀了書開了眼界,地方官再想愚弄他們,就不會那麽容易,比如把明明不是朝廷規定的賦稅強加到他們的頭上。
地方官因為百姓都能看得懂公文,也就不敢隨意拿著一張公文就愚弄百姓,說這是朝廷的詔令。”
皇帝思考了良久,抬起頭看著宋文遠問道:“文遠!你給朕交個底,若是全國推行你所說的五年義務教育,每年需要朝廷投入多少錢糧?”
“陛下!現在臣無法給您一個準確的數字,不是臣推諉,而是如今大周都不知道自己的國家有多少人口,有多少適齡的兒童。
在沒有完成全國人口普查之前,說這些還為時尚早,不過按照一個五百戶投入一座蒙學堂的規模計算。
假設這五百戶百姓有一千適齡的兒童,每一個兒童每年的讀書花費是兩貫錢,那麽一座蒙學堂的學生投入就是兩千貫。
這樣一座蒙學堂,平均二十人分配一名教師,至少要五十名教師,每名教師的月俸按照兩貫計算,一年至少需要一千兩百貫。
這還不包括辦公用品,教學用品,以及學堂的興建,教材的印製成本,這些都是教育成本,教育確實是國家花錢的產業,需要國家投入重金。”
想一想自己能夠參與到編纂一套類似於《永樂大典》的百科全書,書籍的主編纂寫上自己的名字,就算千年之後,自己也是名垂青史。
宋文遠哪裏知道他的名字已經成了曆史的一部分,未來的曆史學家,專門有一個學派研究他,這個學派的名字就叫做‘宋學’。
宋文遠不會想到後世對他的研究熱,他現在忙得如同一個不停旋轉的陀螺,由於是治理黃河下遊的改道工程,坐鎮京城更加方便指揮,因此宋文遠從長安返迴京城之後,便沒有離開京城。
每次進宮看到皇帝一副閑暇自在的樣子,宋文遠就沒好氣地抱怨道:“陛下!臣每天累的耕田的老牛,您卻每日悠閑自在,這何其不公也!”
皇帝一臉無賴地笑道:“這就叫能者多勞,誰讓你宋文遠才高八鬥,什麽事都離不開你呢!”
“臣算是聽明白了,陛下這是把臣當長工使喚了,等到黃河改道工程完成後,臣就告老還鄉,以後說啥也不當官了。”
“你想的美,就算新政全部完成,朕的皇子也該找個老師教導了,你宋文遠這個太子太師別想跑了。”
“陛下!天下這麽多的大才,您不能可著臣一個人的羊毛使勁兒薅吧。”
“這天下的才子要是能有你幾成本事,都算是驚才豔豔,可是有嗎?”
“怎麽沒有?如今已經升到幽州知府的呂蒙正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人才,此人心思縝密,又能腳踏實地。
自從跟著臣之後,一步一個腳印將一個戶不過幾千,口不過幾萬,山多地少百姓貧苦的小縣打造成了幽州第一富裕縣,這樣的政績本事難道還不能稱為人才嗎?”
“朕聽說過這個人,就算呂蒙正是個人才,那也是你宋大都督調教的好,這呂蒙正不過是近朱者赤。
跟著你耳濡目染學到了本事,除了跟著你的這些新科進士,這些年各個地方的地方官可沒幾個有這本事的。”
“陛下!之所這樣是因為我們的選材製度出了問題,朝廷選材一味地強調經史詩書,卻從來不注重實際工作經驗的總結。
陛下不妨在明年的進士科問一問那些中式的新科進士,老百姓為何每日辛苦卻依然食不果腹、衣不遮體?”
這個問題別說新科進士答不上來,就是皇帝若是沒有宋文遠這些年對他的影響,他也很難說出原因。
用儒生的話說,就是朝廷應該輕徭薄賦,減輕百姓的負擔,然而這輕徭薄賦到底減輕了誰的負擔,隻有儒生們清楚。
皇帝歎了口氣道:“朕知道你的意思,想要改變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我們手裏的新政人才並沒有多少,就算是這些新政人才,大多也是接受的傳統教育。
想要徹底的扭轉如今的選官製度,首先我們自己要有足夠的儲備人才,這幾年朝廷的進士科考試已經增加了實學內容,然而卻沒有任何的效果。
士子們集體抵製實學內容,就算有一兩個願意答卷,所答題目也是一塌糊塗,想要推廣實學,首先要有足夠的實學教學體係。
指望這些儒生改弦更張,支持實學發展想都不用去想。”
宋文遠沉聲說道:“陛下!這就是臣建議收集天下孤本編書的初衷所在,到現在為止我們並沒有對我華夏進行一次學問家底的摸底。
這編書便是對大周學問的一次徹底的學問摸底,在編書的過程中,朝廷必須要承諾,所有提供孤本的書籍在謄抄完畢後,必須要完璧歸趙。
這是國家行為,不能讓書籍擁有者認為朝廷沒有任何的信義可言,那樣以後朝廷不管要做什麽,百姓都會爭相逃避。
反之,隻要朝廷做到了信義為本,讓捐書的百姓看到了朝廷的誠意,在百姓的心裏樹立起朝廷無論說什麽、做什麽都會說話算話。
這就是商君徙木立信的根本初衷,信義看不見莫不著,卻是老百姓心頭最重要的一杆秤,隻有朝廷在施政的過程中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無論是推行新政,還是做其他任何事,都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通過編書,我們摸清了華夏的學問家底,再將這些學問進行分類,分別編纂教材,為接下來全民義務教育提供教材。”
“朕知道你一直都在推動全民教育,並且已經在幽雲地區開始推行五年的蒙學免費義務教育,幽雲地區的孩子隻要滿八歲,不論男女都必須入蒙學讀書。
五年之後,孩子是否進行繼續讀書,由各自家庭決定,更高一級的學堂則需要擇優錄取,從各個蒙學堂錄取挑選出的人才。
這些學堂同樣免費提供教育,學製三年,三年之後學生已經十六歲成丁,這些孩子將會分流到各個行業。
可是文遠你是否有想過,所有人都讀書,都成了讀書人,誰來耕田,誰來織布,大家都是讀書人誰也不比誰更高一級,朝廷如何對這些讀書人進行管理。”
“陛下!不是所有都讀書,就所有人都能成才,這是兩個概念。全民教育的目的是從全國蒙童中篩選國家需要的人才,大浪淘沙之下,有天賦的繼續讀書深造,沒有天賦的五年義務教育完成之後各自迴家選擇謀生的之道。
就算是這些被淘汰的孩子,他們因為讀了書開了眼界,地方官再想愚弄他們,就不會那麽容易,比如把明明不是朝廷規定的賦稅強加到他們的頭上。
地方官因為百姓都能看得懂公文,也就不敢隨意拿著一張公文就愚弄百姓,說這是朝廷的詔令。”
皇帝思考了良久,抬起頭看著宋文遠問道:“文遠!你給朕交個底,若是全國推行你所說的五年義務教育,每年需要朝廷投入多少錢糧?”
“陛下!現在臣無法給您一個準確的數字,不是臣推諉,而是如今大周都不知道自己的國家有多少人口,有多少適齡的兒童。
在沒有完成全國人口普查之前,說這些還為時尚早,不過按照一個五百戶投入一座蒙學堂的規模計算。
假設這五百戶百姓有一千適齡的兒童,每一個兒童每年的讀書花費是兩貫錢,那麽一座蒙學堂的學生投入就是兩千貫。
這樣一座蒙學堂,平均二十人分配一名教師,至少要五十名教師,每名教師的月俸按照兩貫計算,一年至少需要一千兩百貫。
這還不包括辦公用品,教學用品,以及學堂的興建,教材的印製成本,這些都是教育成本,教育確實是國家花錢的產業,需要國家投入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