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大戰起(九)
北虜不但派來了援軍,而且還帶來了不少工匠,就連身體不怎麽好的皇帝也到了距離居庸關不遠處的縉陽軍。
皇帝親臨前線,給士氣低落的北虜軍帶來一絲曙光,兩個耶律的請罪奏疏早已快馬送到了皇帝耶律賢的手中,耶律賢麵對如此大敗,並未責怪吃了敗仗的耶律休哥與耶律斜軫。
而是將責任攬在了自己的身上,認為大遼之敗是敗在南蠻皇帝禦駕親征,而他這個大遼皇帝卻隻是坐在後方坐享其成。
大遼的軍隊在士氣上就弱了大周一成,如今南蠻軍大勝之後士氣正旺,卻不肯與大遼真刀真槍的硬拚,隻是利用南蠻的錢糧優勢,將戰事的時間拉長,打算用戰事的時間拖垮大遼。
繼續打下去,對大遼已經沒有任何好處,若是能夠體麵地結束戰爭,就算將幽雲十六州還給南蠻也不是不能接受之事。
北虜皇帝有了這種想法的時候,宋文遠也在與皇帝商議著幽雲的戰事。
西線已經傳來消息,李筠為都部署,楊業副之的西線邊軍,已經占據了應、朔二州,如今正在雲州城下與北虜西線統帥耶律沙對峙。
眼下大周軍隊已經占據了明顯的上風,山前之地隻剩下一個幽州孤城,隨時都能被大周拿下,山後之地隻要拿下雲州,剩餘的城池不說傳檄而定,也不會費太多的工夫。
按理說這個時候大周應該宜將剩勇追窮寇,對北虜痛打落水狗,皇帝也是如此想。
卻被宋文遠悄悄攔住,這些天之所以大周隻投入拋石機對居庸關城遠程打擊,並未進行實際的攻城,就是因為宋文遠的阻攔。
“陛下!臣想問您這一次的作戰目標是什麽?”
“當然是拿下幽雲十六州的祖宗故土。”
宋文遠點點頭道:“也就是說陛下並未有控製草原的打算對不對?”
皇帝歎了口氣道:“自古漢人就不善遊牧,就算我們暫時控製了草原,時間一長也守不住。”
“陛下!既然如此,我們何必要把北虜打殘了,縱觀曆史,漢武帝與匈奴打了一輩子,草原上的部落消失了嗎?
從五胡亂華到突厥興起,草原上與中原一樣,同樣是勢力更迭,一個勢力的衰落伴隨著另一個勢力的崛起。
與其讓一個我們並不熟悉的勢力興起,不如讓北虜繼續統治草原,隻要我大周控製了他們的經濟命脈,他們就隻能成為我大周的附庸。”
皇帝沉思了一會兒問道:“若是北虜覺得這一次吃了大虧,我們沒有趁亂滅了北虜,他們以後頻繁襲擾邊境,讓我大周不斷在邊牆投入錢糧,這不是相當於慢慢給我大周放血嗎?”
宋文遠也不解釋,而是拿出事先準備好一副地圖,指著地圖上的一個點說道:“陛下請看,這是我們所在的位置,從這裏一直到東北方向的大海邊,都是群山綿延,是我們與草原的一道天然的屏障。
這也是我們失去了幽雲十六州後感覺如芒在背的原因之一,越過這片大山後,再往北的草原上氣候惡劣,並不適宜耕種,所有這燕山山脈是我華夏農耕與草原的天然分界線。
我們現在是沒有足夠的力量控製草原,不等於以後我們沒有這樣的能力,況且我們與北虜的簽訂的條約,也可以約定一個時間。
在一個時間內,雙方根據條約達成的內容互相進行貿易,互通有無。等到條約到期,北虜發現後悔的時候,才會發現我們已經在草原上取得了非常大的優勢。
那個時候就算被北虜後悔,他們的所有命脈都拿捏在我大周的手中,想反抗也不敢反抗了。”
皇帝太了解宋文遠了,聽到宋文遠這麽說,立刻就明白宋文遠有了對付北虜更好的辦法。
“文遠!你打算怎麽做?”
“首先我們必須要讓北虜稱臣,以藩屬的名義將北虜納入華夏的圈子,雖然隻是名義上的稱臣,但是隻要這個大義在手,我們在草原做什麽事都有朝廷大義在。
其次我們必須取得對草原的築路、采礦、貿易的權力,同時大周的百姓在草原上犯罪不能由北虜審理,要由我大周的人員一起會審。
其次北虜每年必須向大周進貢特產,不朝貢的藩屬不是好藩屬。
最關鍵的一點,北虜必須無條件允許大周在草原上征兵,草原牧民是非常優秀的騎兵兵員,隻要能夠大量從草原上征辟兵員。
一方麵能夠增強我們的騎兵力量,一方麵還能削弱草原上勢力的實力,草原上人口就這麽多,我們抽走了最好的一部分,剩下的才是他們自己的。
沒有了優質的兵員,北虜就算是想要挑事也沒有足夠的力量。”
“話雖如此說,可是大量使用胡人,前朝安史之亂就是前車之鑒。”
“陛下聽說過升遷天花板嗎?”
皇帝皺著眉問道:“什麽意思?”
“臣聽說遙遠的地方有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吸引了眾多不富裕國家百姓移民到這個國家。這個國家有一個隱性的規矩,那就是整個國家各行各業的頭麵人物必須是本國人。
這些移民到這個國家的人隻能做最基礎的工作,拚死拚活頂多能夠到達中層位置,再往上升遷就升不動了,這就是所謂的升遷天花板。”
“如果人家功勞很大,朝廷不給足夠的賞賜,豈不是寒了功臣之心?”
“還是用那個國家舉例子,當窮國一個很有體麵的人到了那個國家卻隻能刷盤子,可是他們竟然刷盤子竟然比在他的國家過的還體麵。
陛下還覺得他們會有什麽不滿嗎?隻要我大周不斷向前發展,朝廷對軍隊的待遇越來越好,這些士兵的家人也能遷徙到大周內地生活。
他們的下一代在中原與我們中原的孩子一樣,讀書學習,這些在大周享受到了富足生活的移民二代們,還會想迴草原風餐露宿嗎?
我們不應該把希望寄托在第一代的移民身上,而是將同化的希望放在二代移民身上。”
北虜不但派來了援軍,而且還帶來了不少工匠,就連身體不怎麽好的皇帝也到了距離居庸關不遠處的縉陽軍。
皇帝親臨前線,給士氣低落的北虜軍帶來一絲曙光,兩個耶律的請罪奏疏早已快馬送到了皇帝耶律賢的手中,耶律賢麵對如此大敗,並未責怪吃了敗仗的耶律休哥與耶律斜軫。
而是將責任攬在了自己的身上,認為大遼之敗是敗在南蠻皇帝禦駕親征,而他這個大遼皇帝卻隻是坐在後方坐享其成。
大遼的軍隊在士氣上就弱了大周一成,如今南蠻軍大勝之後士氣正旺,卻不肯與大遼真刀真槍的硬拚,隻是利用南蠻的錢糧優勢,將戰事的時間拉長,打算用戰事的時間拖垮大遼。
繼續打下去,對大遼已經沒有任何好處,若是能夠體麵地結束戰爭,就算將幽雲十六州還給南蠻也不是不能接受之事。
北虜皇帝有了這種想法的時候,宋文遠也在與皇帝商議著幽雲的戰事。
西線已經傳來消息,李筠為都部署,楊業副之的西線邊軍,已經占據了應、朔二州,如今正在雲州城下與北虜西線統帥耶律沙對峙。
眼下大周軍隊已經占據了明顯的上風,山前之地隻剩下一個幽州孤城,隨時都能被大周拿下,山後之地隻要拿下雲州,剩餘的城池不說傳檄而定,也不會費太多的工夫。
按理說這個時候大周應該宜將剩勇追窮寇,對北虜痛打落水狗,皇帝也是如此想。
卻被宋文遠悄悄攔住,這些天之所以大周隻投入拋石機對居庸關城遠程打擊,並未進行實際的攻城,就是因為宋文遠的阻攔。
“陛下!臣想問您這一次的作戰目標是什麽?”
“當然是拿下幽雲十六州的祖宗故土。”
宋文遠點點頭道:“也就是說陛下並未有控製草原的打算對不對?”
皇帝歎了口氣道:“自古漢人就不善遊牧,就算我們暫時控製了草原,時間一長也守不住。”
“陛下!既然如此,我們何必要把北虜打殘了,縱觀曆史,漢武帝與匈奴打了一輩子,草原上的部落消失了嗎?
從五胡亂華到突厥興起,草原上與中原一樣,同樣是勢力更迭,一個勢力的衰落伴隨著另一個勢力的崛起。
與其讓一個我們並不熟悉的勢力興起,不如讓北虜繼續統治草原,隻要我大周控製了他們的經濟命脈,他們就隻能成為我大周的附庸。”
皇帝沉思了一會兒問道:“若是北虜覺得這一次吃了大虧,我們沒有趁亂滅了北虜,他們以後頻繁襲擾邊境,讓我大周不斷在邊牆投入錢糧,這不是相當於慢慢給我大周放血嗎?”
宋文遠也不解釋,而是拿出事先準備好一副地圖,指著地圖上的一個點說道:“陛下請看,這是我們所在的位置,從這裏一直到東北方向的大海邊,都是群山綿延,是我們與草原的一道天然的屏障。
這也是我們失去了幽雲十六州後感覺如芒在背的原因之一,越過這片大山後,再往北的草原上氣候惡劣,並不適宜耕種,所有這燕山山脈是我華夏農耕與草原的天然分界線。
我們現在是沒有足夠的力量控製草原,不等於以後我們沒有這樣的能力,況且我們與北虜的簽訂的條約,也可以約定一個時間。
在一個時間內,雙方根據條約達成的內容互相進行貿易,互通有無。等到條約到期,北虜發現後悔的時候,才會發現我們已經在草原上取得了非常大的優勢。
那個時候就算被北虜後悔,他們的所有命脈都拿捏在我大周的手中,想反抗也不敢反抗了。”
皇帝太了解宋文遠了,聽到宋文遠這麽說,立刻就明白宋文遠有了對付北虜更好的辦法。
“文遠!你打算怎麽做?”
“首先我們必須要讓北虜稱臣,以藩屬的名義將北虜納入華夏的圈子,雖然隻是名義上的稱臣,但是隻要這個大義在手,我們在草原做什麽事都有朝廷大義在。
其次我們必須取得對草原的築路、采礦、貿易的權力,同時大周的百姓在草原上犯罪不能由北虜審理,要由我大周的人員一起會審。
其次北虜每年必須向大周進貢特產,不朝貢的藩屬不是好藩屬。
最關鍵的一點,北虜必須無條件允許大周在草原上征兵,草原牧民是非常優秀的騎兵兵員,隻要能夠大量從草原上征辟兵員。
一方麵能夠增強我們的騎兵力量,一方麵還能削弱草原上勢力的實力,草原上人口就這麽多,我們抽走了最好的一部分,剩下的才是他們自己的。
沒有了優質的兵員,北虜就算是想要挑事也沒有足夠的力量。”
“話雖如此說,可是大量使用胡人,前朝安史之亂就是前車之鑒。”
“陛下聽說過升遷天花板嗎?”
皇帝皺著眉問道:“什麽意思?”
“臣聽說遙遠的地方有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吸引了眾多不富裕國家百姓移民到這個國家。這個國家有一個隱性的規矩,那就是整個國家各行各業的頭麵人物必須是本國人。
這些移民到這個國家的人隻能做最基礎的工作,拚死拚活頂多能夠到達中層位置,再往上升遷就升不動了,這就是所謂的升遷天花板。”
“如果人家功勞很大,朝廷不給足夠的賞賜,豈不是寒了功臣之心?”
“還是用那個國家舉例子,當窮國一個很有體麵的人到了那個國家卻隻能刷盤子,可是他們竟然刷盤子竟然比在他的國家過的還體麵。
陛下還覺得他們會有什麽不滿嗎?隻要我大周不斷向前發展,朝廷對軍隊的待遇越來越好,這些士兵的家人也能遷徙到大周內地生活。
他們的下一代在中原與我們中原的孩子一樣,讀書學習,這些在大周享受到了富足生活的移民二代們,還會想迴草原風餐露宿嗎?
我們不應該把希望寄托在第一代的移民身上,而是將同化的希望放在二代移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