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十年一個小人物的心靈史 作者:強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她認為我有點書生氣,她勸我,人家猛你也別撤,你得頂著噢,咱這單位越來越成香餑餑了,今年公務員考試是25:1,我想到這,都要笑死了,六七年前是人人都想從這裏跳出去下海,現在是人人都想擠進這裏來,可見海還是不容易下的,還是這裏穩定,有權,好辦事啊……
她叫我頂住。她說,你不能太書生氣的。她說,別和我一樣做吃虧人,我這人就是太真實,別太真實,真實有時候是很醜陋的。
她對著窗戶外罵了一聲,虞大頭,老色鬼。
2
我拿著賀卡和報刊,迴到辦公室,坐在桌前看報紙。我嘩嘩地翻著報紙。等著一個下午的過去。
《讀書月報》上有篇書評,介紹餘華小說《兄弟》的理念,說歐洲人400年經歷的價值觀變化,中國人隻用了50年就演繹了一遍,從超精神傾向到極度物質主義,隻用了50年就完成了,而且是完成在同一代人身上,其間的張力、壓力和忍耐,是不可思議的。
我盯著報紙,覺得這說法還真靠譜!黃阿珍剛才用大白話不就再清楚不過地表達了這層意思。
我想,這些年天天坐在單位裏過著循環往復的雷同日子,但迴過頭去看一眼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就發現價值觀的變化比這個時代還快,我們絕對該服了,我們一聲不吭居然完成了這麽大的變化。從我坐著的辦公室能看到樓下的街景,我噗嗤笑了一聲,如果說還有什麽沒變,那可能就是大家都想當官這點沒變,還有就是遠處那條城河的流動方向沒變。
3
我把一些報紙送進陳方明的辦公室。趁著祝響亮這陣子沒狀態來管我,我又開始有事沒事地逛入他的房間。
我把那張《讀書月報》上的書評和餘華小說《兄弟》的理念向他販買了一通。我說,這觀點挺有意思。
陳方明最初一下子沒迴過神來我在說什麽,後來他弄明白了,就說,變化確實是大的,好在人在情景中,不太覺著,你說中國人50年完成了歐洲人400年的價值變化,這話我認同,但我覺得最絕的倒不是什麽都變了,而是什麽都變了但一天天過著卻又好像什麽都沒發生。
---------------
遍地迷津(2)
---------------
我說,是啊,這樣一想,我真服了我們,在這些價值觀的瞬息萬變之間,有時候甚至找不到它們轉換的邏輯,但它們不照樣在人心中完成了演變嗎!而且雁過無痕,你都看不到一絲分裂的感覺!也可能中國人心硬,經歷了太多,一代代人下來,本來就無所謂這種內心邏輯和依據;也可能不需要邏輯才能過日子,才能活著。這就是活著的命題,要不你又想怎麽著,讓腦子不停地短路?
陳方明說,是的,如果真要把這幾十年人心裏的變化寫出來,倒挺有意思,隻是恐怕中國作家還沒有這樣強的寫作能力,《兄弟》寫得好嗎?
我說,我還沒看過。我說,都說中國文化對人內心的關注能力一直不強,但我覺得,即便中國有陀斯妥耶夫斯基這樣的高手,估計也寫不了中國人的內心,因為這種變化之快對於內心來說太過跳躍,太過轉瞬即逝,太過無頭緒,有的隻是彼時彼地的實用主義依據——「有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可以原諒的,因為道路是曲折的」。即使哪天中國的陀斯妥耶夫斯把它們寫清楚了,他放眼過去會不會發現自己筆下的人物都跳躍得像錯亂、分裂的角色,都是需要去看心理醫生的傢夥?
陳方明笑了一聲,他重複了我一句:嗬,都需要看心理醫生了?我說,但是,事實上我們從不需要看心理醫生,這不僅因為我們能忍,更因為生活中的我們遠不是這麽迴事,我們一個個超正常地活著,超執著地開始新的爭逐、忍受、挺住,就像一個失戀的人迅速轉入下一場戀愛,中間沒有過渡,這叫「來不及難過」,一分鍾都不肯拉下;這也像陳處長你剛才所說,其實什麽都變了,但又好像什麽都沒發生的樣子。所以說別怪我們的作家不善寫心理,而是中國人可能從來就來不及有豐富的心理層次,要不這日子就更沒法過了,所以中國人也就從來談不上需要有明晰的心理依據,或者說,精神性的依據太過無影,所以人們就趨向實用,就像心裏無底的時候,手裏總想攥著點什麽硬的東西——比如「物質」,它能喚起集體焦慮以此壓倒茫然,當然,它也帶來了新的虛弱。
他顯然沒想到,在這麽個百無聊賴的下午,居然有我這麽個人進來和他談人生。他對著我有些發愣。他有沒有覺得荒誕我不知道。我隻知道自己好久沒這樣滔滔不絕了。
我聽見自己在對他說:陳處長,不知對不對,我把這種「新的虛弱」,分為這樣幾類,一是「被甩心理」,即,今天幾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正在或隨時可能被這個時代甩了;二是「被虐心理」,即,今天幾乎每個人都對公平高度敏感,都或多或少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三、憐憫和同情變得像金子一樣稀缺,人人神色漠然,但心裏對它們還是有需要的,這也很正常,因為人越缺什麽的時候往往就越需要什麽。
我對陳方明說,人覺得顧不過來自己的時候,就不會太去顧別的事;人對自己沒把握的時候,最疼的就是自己;人覺得自己可能被虐了,就隨時提防別人,並狠狠地踢迴去。我有一個在四川研究餐飲的同學告訴我,社會亂鬧鬧的時候,人的嘴巴就越饞,美食就大行其道,這是因為人覺得隻有對自己好一點了,所以,你看飯店爆棚,報紙上的美食版受盡捧讀。而我的感覺是,價值觀亂鬧鬧的時候,人就不想說什麽,文化產品也不知道該說什麽,年輕一點的就想逗樂自己,因為正經八百地說什麽都沒用,還顯傻,還不如搞怪,讓自己樂一樂,比如現在網上出了「後舍男生」、芙蓉姐姐、「饅頭血案」……很瘋的,陳處長,你有沒有看過?
</br>
她叫我頂住。她說,你不能太書生氣的。她說,別和我一樣做吃虧人,我這人就是太真實,別太真實,真實有時候是很醜陋的。
她對著窗戶外罵了一聲,虞大頭,老色鬼。
2
我拿著賀卡和報刊,迴到辦公室,坐在桌前看報紙。我嘩嘩地翻著報紙。等著一個下午的過去。
《讀書月報》上有篇書評,介紹餘華小說《兄弟》的理念,說歐洲人400年經歷的價值觀變化,中國人隻用了50年就演繹了一遍,從超精神傾向到極度物質主義,隻用了50年就完成了,而且是完成在同一代人身上,其間的張力、壓力和忍耐,是不可思議的。
我盯著報紙,覺得這說法還真靠譜!黃阿珍剛才用大白話不就再清楚不過地表達了這層意思。
我想,這些年天天坐在單位裏過著循環往復的雷同日子,但迴過頭去看一眼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就發現價值觀的變化比這個時代還快,我們絕對該服了,我們一聲不吭居然完成了這麽大的變化。從我坐著的辦公室能看到樓下的街景,我噗嗤笑了一聲,如果說還有什麽沒變,那可能就是大家都想當官這點沒變,還有就是遠處那條城河的流動方向沒變。
3
我把一些報紙送進陳方明的辦公室。趁著祝響亮這陣子沒狀態來管我,我又開始有事沒事地逛入他的房間。
我把那張《讀書月報》上的書評和餘華小說《兄弟》的理念向他販買了一通。我說,這觀點挺有意思。
陳方明最初一下子沒迴過神來我在說什麽,後來他弄明白了,就說,變化確實是大的,好在人在情景中,不太覺著,你說中國人50年完成了歐洲人400年的價值變化,這話我認同,但我覺得最絕的倒不是什麽都變了,而是什麽都變了但一天天過著卻又好像什麽都沒發生。
---------------
遍地迷津(2)
---------------
我說,是啊,這樣一想,我真服了我們,在這些價值觀的瞬息萬變之間,有時候甚至找不到它們轉換的邏輯,但它們不照樣在人心中完成了演變嗎!而且雁過無痕,你都看不到一絲分裂的感覺!也可能中國人心硬,經歷了太多,一代代人下來,本來就無所謂這種內心邏輯和依據;也可能不需要邏輯才能過日子,才能活著。這就是活著的命題,要不你又想怎麽著,讓腦子不停地短路?
陳方明說,是的,如果真要把這幾十年人心裏的變化寫出來,倒挺有意思,隻是恐怕中國作家還沒有這樣強的寫作能力,《兄弟》寫得好嗎?
我說,我還沒看過。我說,都說中國文化對人內心的關注能力一直不強,但我覺得,即便中國有陀斯妥耶夫斯基這樣的高手,估計也寫不了中國人的內心,因為這種變化之快對於內心來說太過跳躍,太過轉瞬即逝,太過無頭緒,有的隻是彼時彼地的實用主義依據——「有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可以原諒的,因為道路是曲折的」。即使哪天中國的陀斯妥耶夫斯把它們寫清楚了,他放眼過去會不會發現自己筆下的人物都跳躍得像錯亂、分裂的角色,都是需要去看心理醫生的傢夥?
陳方明笑了一聲,他重複了我一句:嗬,都需要看心理醫生了?我說,但是,事實上我們從不需要看心理醫生,這不僅因為我們能忍,更因為生活中的我們遠不是這麽迴事,我們一個個超正常地活著,超執著地開始新的爭逐、忍受、挺住,就像一個失戀的人迅速轉入下一場戀愛,中間沒有過渡,這叫「來不及難過」,一分鍾都不肯拉下;這也像陳處長你剛才所說,其實什麽都變了,但又好像什麽都沒發生的樣子。所以說別怪我們的作家不善寫心理,而是中國人可能從來就來不及有豐富的心理層次,要不這日子就更沒法過了,所以中國人也就從來談不上需要有明晰的心理依據,或者說,精神性的依據太過無影,所以人們就趨向實用,就像心裏無底的時候,手裏總想攥著點什麽硬的東西——比如「物質」,它能喚起集體焦慮以此壓倒茫然,當然,它也帶來了新的虛弱。
他顯然沒想到,在這麽個百無聊賴的下午,居然有我這麽個人進來和他談人生。他對著我有些發愣。他有沒有覺得荒誕我不知道。我隻知道自己好久沒這樣滔滔不絕了。
我聽見自己在對他說:陳處長,不知對不對,我把這種「新的虛弱」,分為這樣幾類,一是「被甩心理」,即,今天幾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正在或隨時可能被這個時代甩了;二是「被虐心理」,即,今天幾乎每個人都對公平高度敏感,都或多或少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三、憐憫和同情變得像金子一樣稀缺,人人神色漠然,但心裏對它們還是有需要的,這也很正常,因為人越缺什麽的時候往往就越需要什麽。
我對陳方明說,人覺得顧不過來自己的時候,就不會太去顧別的事;人對自己沒把握的時候,最疼的就是自己;人覺得自己可能被虐了,就隨時提防別人,並狠狠地踢迴去。我有一個在四川研究餐飲的同學告訴我,社會亂鬧鬧的時候,人的嘴巴就越饞,美食就大行其道,這是因為人覺得隻有對自己好一點了,所以,你看飯店爆棚,報紙上的美食版受盡捧讀。而我的感覺是,價值觀亂鬧鬧的時候,人就不想說什麽,文化產品也不知道該說什麽,年輕一點的就想逗樂自己,因為正經八百地說什麽都沒用,還顯傻,還不如搞怪,讓自己樂一樂,比如現在網上出了「後舍男生」、芙蓉姐姐、「饅頭血案」……很瘋的,陳處長,你有沒有看過?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