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洛懷川與範仲淹二人推杯換盞之際,一位麵龐魆黑,身材矮瘦的年輕人尋聲走進閣中,對著範仲淹深施一禮道:
“晚生歐陽修拜見大人。”
範仲淹見此人其貌不揚,骨子裏卻透著高貴灑脫之氣質,遲疑片刻,放下酒杯道:
“歐陽修,歐陽修,我記起來了,你便是當年在國子監之廣文館試、國學解試、禮部省試中均斬獲第一,
成為監元、解元、省元係於一身之寵兒的那位。今日一見,果然器宇不凡,快請過來就坐。”
歐陽修也不客氣,大大方方坐到他身旁道:
“先生切莫提當年醜事,在下羞煞至極。”
洛懷川望著眼前這位自號“醉翁”的大文豪,眼前不由浮現出他當年所謂的“醜事”來。
且說歐陽修連中三元後,本以為殿試中也會獨占鼇頭,於是便特意提前做了一身新衣袍。
不想他在廣文館的一位同窗喚做王拱辰的,也同樣獲得了殿試資格。
殿試前晚那日,見歐陽修試穿新衣,一時心癢,遂趁其不備,搶過來穿在身上道:
“哈哈,我穿這狀元袍正合身。”
沒想到,第二日果真被其言中,中了狀元。而歐陽修僅被仁宗唱了個二甲十四名進士及第。
他見洛懷川兀自盯著自己觀瞧,遂問道:“閣下莫非認識鄙人?”
洛懷川擺擺手道:
“先生雖未高中甲榜之首,卻有狀元之才,朝堂大員紛紛欲結姻親。
不想先生卻舍卻宰相晏殊之女,而做了官階較低的恩師胥偃之婿。
足見先、先生醉翁之意並不在攀附權貴與勢力。”
歐陽修聞他所言甚覺詫異,連連讚道:
“想不到你我素味平生,卻能解我心中所想,當堪引為知己呀。”
洛懷川嗬嗬一笑:
“我不但知曉先生醜事,還背得出你寫與胥家娘子的那首《南歌子》。當真是情意纏綿,動人肺腑。”
“哦,世人皆道歐陽修有七竅玲瓏心,文章錦繡,賢弟何妨吟來,以助酒興可好?”
範仲淹頗感興趣地言道。
洛懷川應偌,以手敲打桌麵,微搖著頭緩緩吟道:
“鳳髻金泥帶,
龍紋玉掌梳。
走來窗下笑相扶,
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
弄筆偎人久,
描花試手初。
等閑妨了繡功夫,
笑問鴛鴦兩字怎生書?”
一旁的範仲淹聞罷,不由得撫掌讚道:
“好一闕鳳髻金泥帶,好一副春閨畫卷,好一對才子佳人,好一個情字了得。
隻是未曾想到宣德郎竟是胥偃之婿。”
一番話,直誇得歐陽修以手掩麵:
“先生之學問,如顏淵之讚譽聖人‘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為人傲骨,更是我輩效法之風範楷模。
不過先生唯隻記得我乃胥偃之婿,卻不知天聖七年,先生曾因上書太後請求還政官家,而與宰相晏殊據理力爭
為此,我還特意修書一封與您呢。”
範仲淹聞言一愣,略加思忖,少頃,方以手撫額道:
“哦,瞧我這記性,你信中還言說能與官家對話之官職唯有宰相與諫官。諫官之職責便是‘與天子爭是非’。
還別說,你這性子倒是與我相和。
我等為人臣者理當危言危行,絕不與那些遜言遜行、曲意逢迎之輩同流合汙。”
“晚生也認為倘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當秉公直言,雖有殺剮存亡之禍也在所不惜。
如此方算為官之道,不負聖恩。”
“說起秉公直言,你那丈人胥偃還因本官對婦人阿朱觸犯法律,做出輕判之事彈劾過。
言說本官‘立異不循法’,不知對此你如何看待?”
歐陽修望著範仲淹有些試探的目光,直言道:
“下官正是從嶽父彈章中看到了大人過人之魄力、卓越之才幹、愛民之慈憫。
遂早已暗中引為知己。不然今日也斷不會貿然來見了。”
“原來如此,甚好,甚好。”
“老、老哥與歐大人皆胸襟開闊,心係社稷之人。
更有慷慨兼濟天下之抱負,實乃朝廷之幸,百姓之福。
然前方荊棘密布,怕、怕是行路艱難啊!”
洛懷川有幸見證這一對忘年摯友相會的一麵,想起之後的景佑黨爭,二人皆因受牽連而相繼被貶,心中頓時湧起無限感慨,隨口言道。
有道是說者無意,聞者有心。歐陽修見他年紀輕輕便與府尹大人稱兄道弟,想來必有過人之處。
又聞其話裏有話,不免問道:
“莫非閣下便是白礬樓的少掌櫃,喚做洛懷川的麽?”
“然、然也,但不知歐大人如何一眼便認出在下身份的?”
“我雖迴到京城不久,卻在曲苑勾欄、瓦子聽過你與這白礬樓珍珠小姐之間繾綣纏綿的佳話。
更有洛家孟瑾姑娘與風流才子張先、柳永之間的愛恨糾葛,隻恨無緣相識罷了。”
洛懷川望著歐陽修棱角分明的麵龐,微微笑了笑道:
“坊、坊間傳言不足采信,珍珠姑娘乃是我的恩姐。
我二人之間唯有姐弟情誼,又、又哪裏來的繾綣纏綿?
至、至於小姑孟瑾,雖與張先和離,畢竟也曾彼此真心相付過。
現如今她與七哥雙宿雙棲,也算鸞鳳和鳴,更談、談不上糾葛二字。
世、世間之人便愛這樣捕風捉影,且隨他去好了。”
一番話說得歐陽修連連點頭稱是,一旁的範仲淹見狀,端起酒杯道:
“宣德郎怕是不知道本官的這位賢弟還有一個綽號,喚做‘神棍小邵雍’。
乃共城邵雍之高足,不知此人你可否見過?”
歐陽修搖搖頭道:
“雖無緣相見,卻有耳聞。此人築茅廬與百源山上,苦心鑽研先天易學。
冬不爐,夏不扇。說竟能達到窺測天機之境界。
據說他曾預言黃河經頻繁大徙後,河道將南移,分別進入泗水及濟水故道,而形成新的南、北兩派。
當時世人皆以為其危言聳聽,故而並未引起朝廷重視。
果然,前歲黃河在澶州橫隴埽決口,一夜之間淹了良田萬頃,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呐。”
範仲淹聞此也是感慨萬千道:
“對於水患之害本官可是深有體會,我在蘇州治水時,曾遭人詆毀,欲將我遷知明州。
若非兩浙路轉運使上書朝廷,言說我治水有方,懇請朝廷將我繼續留任。
怕是難以疏浚五河,引太湖之水入海呀。”
“此、此番為了洛家之事又得罪了呂相,老哥以後的日子怕是更要越發艱難了。”
洛懷川不無感慨道。
“晚生歐陽修拜見大人。”
範仲淹見此人其貌不揚,骨子裏卻透著高貴灑脫之氣質,遲疑片刻,放下酒杯道:
“歐陽修,歐陽修,我記起來了,你便是當年在國子監之廣文館試、國學解試、禮部省試中均斬獲第一,
成為監元、解元、省元係於一身之寵兒的那位。今日一見,果然器宇不凡,快請過來就坐。”
歐陽修也不客氣,大大方方坐到他身旁道:
“先生切莫提當年醜事,在下羞煞至極。”
洛懷川望著眼前這位自號“醉翁”的大文豪,眼前不由浮現出他當年所謂的“醜事”來。
且說歐陽修連中三元後,本以為殿試中也會獨占鼇頭,於是便特意提前做了一身新衣袍。
不想他在廣文館的一位同窗喚做王拱辰的,也同樣獲得了殿試資格。
殿試前晚那日,見歐陽修試穿新衣,一時心癢,遂趁其不備,搶過來穿在身上道:
“哈哈,我穿這狀元袍正合身。”
沒想到,第二日果真被其言中,中了狀元。而歐陽修僅被仁宗唱了個二甲十四名進士及第。
他見洛懷川兀自盯著自己觀瞧,遂問道:“閣下莫非認識鄙人?”
洛懷川擺擺手道:
“先生雖未高中甲榜之首,卻有狀元之才,朝堂大員紛紛欲結姻親。
不想先生卻舍卻宰相晏殊之女,而做了官階較低的恩師胥偃之婿。
足見先、先生醉翁之意並不在攀附權貴與勢力。”
歐陽修聞他所言甚覺詫異,連連讚道:
“想不到你我素味平生,卻能解我心中所想,當堪引為知己呀。”
洛懷川嗬嗬一笑:
“我不但知曉先生醜事,還背得出你寫與胥家娘子的那首《南歌子》。當真是情意纏綿,動人肺腑。”
“哦,世人皆道歐陽修有七竅玲瓏心,文章錦繡,賢弟何妨吟來,以助酒興可好?”
範仲淹頗感興趣地言道。
洛懷川應偌,以手敲打桌麵,微搖著頭緩緩吟道:
“鳳髻金泥帶,
龍紋玉掌梳。
走來窗下笑相扶,
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
弄筆偎人久,
描花試手初。
等閑妨了繡功夫,
笑問鴛鴦兩字怎生書?”
一旁的範仲淹聞罷,不由得撫掌讚道:
“好一闕鳳髻金泥帶,好一副春閨畫卷,好一對才子佳人,好一個情字了得。
隻是未曾想到宣德郎竟是胥偃之婿。”
一番話,直誇得歐陽修以手掩麵:
“先生之學問,如顏淵之讚譽聖人‘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為人傲骨,更是我輩效法之風範楷模。
不過先生唯隻記得我乃胥偃之婿,卻不知天聖七年,先生曾因上書太後請求還政官家,而與宰相晏殊據理力爭
為此,我還特意修書一封與您呢。”
範仲淹聞言一愣,略加思忖,少頃,方以手撫額道:
“哦,瞧我這記性,你信中還言說能與官家對話之官職唯有宰相與諫官。諫官之職責便是‘與天子爭是非’。
還別說,你這性子倒是與我相和。
我等為人臣者理當危言危行,絕不與那些遜言遜行、曲意逢迎之輩同流合汙。”
“晚生也認為倘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當秉公直言,雖有殺剮存亡之禍也在所不惜。
如此方算為官之道,不負聖恩。”
“說起秉公直言,你那丈人胥偃還因本官對婦人阿朱觸犯法律,做出輕判之事彈劾過。
言說本官‘立異不循法’,不知對此你如何看待?”
歐陽修望著範仲淹有些試探的目光,直言道:
“下官正是從嶽父彈章中看到了大人過人之魄力、卓越之才幹、愛民之慈憫。
遂早已暗中引為知己。不然今日也斷不會貿然來見了。”
“原來如此,甚好,甚好。”
“老、老哥與歐大人皆胸襟開闊,心係社稷之人。
更有慷慨兼濟天下之抱負,實乃朝廷之幸,百姓之福。
然前方荊棘密布,怕、怕是行路艱難啊!”
洛懷川有幸見證這一對忘年摯友相會的一麵,想起之後的景佑黨爭,二人皆因受牽連而相繼被貶,心中頓時湧起無限感慨,隨口言道。
有道是說者無意,聞者有心。歐陽修見他年紀輕輕便與府尹大人稱兄道弟,想來必有過人之處。
又聞其話裏有話,不免問道:
“莫非閣下便是白礬樓的少掌櫃,喚做洛懷川的麽?”
“然、然也,但不知歐大人如何一眼便認出在下身份的?”
“我雖迴到京城不久,卻在曲苑勾欄、瓦子聽過你與這白礬樓珍珠小姐之間繾綣纏綿的佳話。
更有洛家孟瑾姑娘與風流才子張先、柳永之間的愛恨糾葛,隻恨無緣相識罷了。”
洛懷川望著歐陽修棱角分明的麵龐,微微笑了笑道:
“坊、坊間傳言不足采信,珍珠姑娘乃是我的恩姐。
我二人之間唯有姐弟情誼,又、又哪裏來的繾綣纏綿?
至、至於小姑孟瑾,雖與張先和離,畢竟也曾彼此真心相付過。
現如今她與七哥雙宿雙棲,也算鸞鳳和鳴,更談、談不上糾葛二字。
世、世間之人便愛這樣捕風捉影,且隨他去好了。”
一番話說得歐陽修連連點頭稱是,一旁的範仲淹見狀,端起酒杯道:
“宣德郎怕是不知道本官的這位賢弟還有一個綽號,喚做‘神棍小邵雍’。
乃共城邵雍之高足,不知此人你可否見過?”
歐陽修搖搖頭道:
“雖無緣相見,卻有耳聞。此人築茅廬與百源山上,苦心鑽研先天易學。
冬不爐,夏不扇。說竟能達到窺測天機之境界。
據說他曾預言黃河經頻繁大徙後,河道將南移,分別進入泗水及濟水故道,而形成新的南、北兩派。
當時世人皆以為其危言聳聽,故而並未引起朝廷重視。
果然,前歲黃河在澶州橫隴埽決口,一夜之間淹了良田萬頃,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呐。”
範仲淹聞此也是感慨萬千道:
“對於水患之害本官可是深有體會,我在蘇州治水時,曾遭人詆毀,欲將我遷知明州。
若非兩浙路轉運使上書朝廷,言說我治水有方,懇請朝廷將我繼續留任。
怕是難以疏浚五河,引太湖之水入海呀。”
“此、此番為了洛家之事又得罪了呂相,老哥以後的日子怕是更要越發艱難了。”
洛懷川不無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