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孫傳庭已經很滿足了,有沒有多鐸的首級這個已經不是很重要了,隻要能確定他死了就行。嘿嘿,秦軍先後兩次斬殺了韃清的主帥,這份功勞和榮譽,實在是別的明軍所沒有獲得過的,他其實心裏是狂喜的,不過,表麵卻是憂心忡忡的,唉,當文人難啊,要有城府,不可以什麽顯露於表麵,否則會被那些對立麵察覺到內心的東西,從而大做文章。
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武人有了矛盾,打一架就解決了,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沒有什麽可說的;而文人,完了,他們的性質就決定了會有扯不完的皮,再被文人們故意的巧妙利用,種種的計謀與修辭手法,使得所有的一切,都變得撲朔迷離,混沌不清了。傳統上自宋以後就一直走下坡路,這種文武失調所造成的危害之大,可以說怎麽誇張都不過分,說宋太祖是中華第一罪人,實至名歸,沒有冤枉他。假如說,沒有他,那麽我們來一次柴周會是什麽樣子?那一定會是再一次大統一,北方再一次被壓製,那所謂的蒙古席卷大半個世界的問題,也不會有了,而中國的四大發明也傳播不到西方(不僅僅四大發明啊,還有很多很多呢。)那麽,西方人至今可能還在黑暗中蒙昧呢,這個地球有他什麽事!
所以,一個宋太祖的私心,卻改變了整個世界,你們說一說,這個事它大不大吧。
閑話說少吧,孫傳庭已經決定,那鄭勇便隻好遵從,大隊人馬再一次啟程,目的仍然是為了安全,害怕韃清窮兇極惡,為了報複而不惜一切。
然而,問題並沒有向那一個方向發展,孫傳庭他們繼續向西向南轉進,距離那個小川穀更遠了些,而此時這小川穀已經被清理幹淨了,結果就是和鄭勇的一樣,沒有尋找到多鐸的存在。
而鄭勇的答案是徹底炸碎了,可是,清軍的答案卻是被明軍所繳獲了,就如他們的第一位主帥多爾袞那樣,整個人都被弄走了,至今他們也隻是知道他確實是死了,別的什麽也不知道。但是,多鐸卻又來了這麽一迴,所有清軍的將領們全傻了,這怎麽向皇上交代?交代是沒有辦法交代了,關鍵是能不能減小一點罪名吧。
可是又怎麽減小呢?這一下誰也沒有辦法了,什麽事情就怕來個第二次,第一次可以說是一個意外,那麽兩次都是意外嗎?是不是再來一次還是意外?推托都找不到理由了。
而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群龍無首,固山額真成了最大的級別,可是,固山額真有十幾位,除去死掉的,也有十位之多,誰聽誰的?何況還有派係之間的矛盾在呢。如果他們弄不好,很有可能會迴不去的,幸好大明其他軍隊都畏縮在城裏不敢出來,不然,他們誰也跑不了。
十位固山額真一起商議的結果,就是向北方的最後一個領導者,濟爾哈朗求救。濟爾哈朗雖然不及多爾袞名氣大,不過,他的能力卻並不比他低,隻不過因為年齡偏大,已經沒有多少發展的空間,而被忽略了而已。事實上,他可是一個很智謀的人,常常被稱為老狐狸的存在。
現在在大明之內,除了他再也沒有人能指揮協調這支入侵的大清軍隊了,所有的人都寄希望於他,於是,快馬快飛向北方日夜而去,十萬火急啊,軍情太緊急了。
而此時,孫傳庭也已經轉移到了一個新的地方,這裏距離長江已經不遠,如果再跑那就要入湖廣進一步就可以入川了。所以,這裏是不遠不近又非常安全的一個場所以,特別是不遠處就是一座縣城,他們可以獲得物資補給。
其實,這樣的折子很好寫,也沒有什麽可以用到文墨點綴的地方,就是越實越好,實實在在的寫,寫完了之後,看了一遍又一遍,不但他看,還讓那些下麵的文官都看,所有的人都看完了,感覺沒有任何問題。好吧,發!
這次沒有帶別人,隻帶了一顆人頭,和一麵被投拚湊縫補起來的軍旗,正是多鐸的。
一切搞定之後,孫傳庭很開心,現在一沒有什麽事可做,二不用擔心安全問題,人生之逍遙自在莫過如此,但是,這位老爺子卻並不是那種安享安逸的人,他抓住了一個人,做了一件事情。
抓住的人就是鄭勇,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啟蒙,他不但做了鄭勇的義父,還要做他的老師,這一下子把鄭勇給吃得死死的,一點反抗的餘地都沒有,根本來還想著組織大家檢討總結此次行動的種種呢,現在自己被抓了壯丁,隻好委托給鄭三娘來主持了,唉,命苦啊。
孫傳庭可是正兒八經的科舉出身,萬曆四十七年的進士,家裏也沒有什麽背景,就是靠他自己的勤奮與智慧,最終出人頭地,成為一個成功人士。正好,鄭勇也沒有什麽背景,這裏是有一些田產,可是,也僅僅隻是在一個村裏略有點突出而已。這一點算什麽?還不如他孫家呢。這樣的一個土包子,卻偏偏有很不了起的軍事才能,並連續斬殺了多爾袞兄弟,這個太匪夷所思,孫傳庭覺得鄭勇一定不是個平凡的人,他一定會成就一番大事業,而現在正是一個亂世,非常的需要這樣的一個軍事天才。這就是他將來能有大成就的一個大的背景。
不過,孫傳庭還是想起了方仲永,王安石的訓誡還言猶在耳啊,做人可不能得過且過,更不能因為貪圖小名小利而貽誤了人生之大道,不管你的天賦是如何的好,後天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其實他的意思就是要給鄭勇充一充電,希望他能走得更遠,更通順一點而已。有文化難道不是一件好事情嗎?別忘了在這此時此世,一個讀書人可是可以橫著走的。
士農工商,士排第一,知識分子,那可是這個社會的上等人,是除了皇權之後,所有人仰視的存在。
孫傳庭決定利用這一段空閑時間,幫助鄭邁出他人生最為重要的一步,啟蒙開學。
於是,鄭勇便在孫傳庭的嚴格監督下,過起了三更燈火五更雞的悲慘生活。由於,他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數,也讀過一點讀物,甚至還聽說他寫過一本書,當然最終他也交代了,是花錢請當地文人幾個秀才幫忙代的筆,孫傳庭聽了哈哈大笑。這就是一個小地主的附庸風雅而已,這樣的事情在大明不知有凡幾,數也數不過來的,所以,他一點都不奇怪,更沒有興趣去讀一讀那本書。
什麽才是重要的,聖賢書啊,說白了就是四書五經啊,現在考試就考這個,隻有九本書,想一想吧,一輩子隻要把這九本書給背了來搞清楚了,就可以當官了,而且,初級都是一個縣長加縣委書記,這特麽的,向哪裏去尋找這樣的好事去?如果在後世有這樣的好事,不要說九本,九十本也照樣給你都背下來並研究的透透的。
一切都是利益的驅使和帶動,別的都是胡吹!
如果大唐不是因為,考試要寫詩,而且,還重要要,唐詩會達到這樣的水平嗎?根本就不可能!如果後世考公務員考古詩詞,照樣會再考出一個詩詞的國度出來。放心吧,我們不缺人才,永遠也不缺,缺的隻是機製而已。
於是,在這樣的機製的驅動下,鄭勇開始了日夜背誦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的題海戰術之中去了。這給他的感覺就是又進入到了要高考的那種狀態之中,緊張而已麻木,不停的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不但要背,還要寫。而寫可不僅僅隻是寫下來就完事了,而是要用小楷,工整的去寫。為此孫傳庭還給他打了個小樣出來,就是他事先自己寫一份,用的就是台閣體,傳為為永樂年間翰林沈度的字深受永樂帝的喜愛,很多人便爭相仿寫,誰不想得到皇帝的喜歡呢,所以,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因此,之後漸漸的就形成了一種通行的書體,叫作台閣體。
鄭勇對於書法那是一竅不通啊,而書法家他也就聽過王羲之的名字,好歹人家是書聖,至於別的,一概不知。而且,他們那時已經普通都用鉛筆和自來水筆,誰會用毛筆寫?在後世用毛筆寫字那都屬於藝術範疇了,跟普通人之間已經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了。
執著毛筆,他都感覺怎麽都用不上力,孫傳庭不停的搖頭,這還寫小說呢?筆都執不了,寫什麽啊?純粹就是花錢賣名聲啊。這一點他還真的冤枉了鄭勇,那小說真還是他寫的,隻不過用的是後世的白話文,而不是當下時代的白話文而已。
這一下可苦了鄭勇了,這讓他非常的後悔認這個義父,你說息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斬殺了多爾袞也就可以了,做一個千戶妥妥的啊,幹嘛非要再斬殺了多鐸呢?這一下好了,被孫傳庭寄予了重大的希望,他要背負的東西,可能是整個大明的中興吧。唉,自己這真是認了個爹啊!
不管他是多麽的不願意,可是,卻是逃無可逃,避無可避了。除了安心好好學習,沒有任何別的辦法,這又是義父又是老師的,天地群親師,這五座大山壓在他身上就兩座啊,能反抗得了嗎?
學吧,背誦他不怕,那個已經在後世諸多的考試中都已經修煉過的,屬於老技能,而書法可是全新的技能,一點經驗也沒有啊。看著孫傳庭隨隨便便就寫出了比印的都更像是印得的字體來,鄭勇被震撼的無以複加。這也讓他感覺後世那些所謂的書法家,什麽也不是!連這個時代的一個童生可能都不如,更不要說那些擅長寫字天賦異稟的人了,沒法比,是真的沒法比啊。
也是因為鄭勇居然一點書法功底都沒有,是一個完全的白丁,所以,孫傳庭最終也放棄了小楷,更是放棄了台閣體,而是讓他寫大仿,仿的是嚴體,按照孫傳庭的原話是:”嚴體正直遒勁,有天地浩然之氣,很適合你這種有軍事天賦的人才學習。“
好吧,學嚴體吧,這怎麽著也比台閣體好寫多了,一天一千個字,每一個字孫傳庭都會很認真的看,並且,還給予評價,這特麽的,也太認真了,自己想逃避竟然都逃避不了。
這清軍也不知道為什麽還不撤,這要是放在後世,他們都迴東北報功領賞去了。但是在此時,他們遇到了一個異類,穿越者鄭勇,結果他們就集體悲劇了,多爾袞多鐸,先後被斬殺,前一個被偷襲也還可以理解,可是,後一個可是在戰鬥中被斬殺的啊。而且,不僅僅是他一個人,就是他所帶的一千精銳騎兵,全都陣亡了,一個活口也沒有,不要說活口了,死口也沒有,腦袋都被砍下來去領軍功去了。
當濟爾哈朗得到這個消息後,整個人都傻了,好半天沒有緩過來,這事大了,大了啊。兩任主帥被殺,就是他也是要跟著牽連責任的。要知道,那個多爾袞的威望,可是僅次於皇太極的存在,是清朝當權的第二號重要人物,雖然還是被皇太極給打壓著,可是,即便是皇太極,也會對自己的這個十四弟高看一眼,忍讓一分的。
可是,這樣的一個人物居然莫名的死在這山東了,而且,多鐸去了之後,便又被斬殺了,還是在山東,這個山東到底怎麽迴事?怎麽如此的邪乎?果真是因為聖人故鄉,自己人在那裏殺人太眾造成的?人隻要遇到自己無法完全把握的事情,就一定會胡思亂想,而且,一定會向迷信的方向想。
濟爾哈朗此時就有些迷信,如果自己去了,會不會也折在山東?這特麽的都已經有兩個例子了,他並不想去觸那個黴頭。於是,立即給皇太極寫了一封奏折,把情況講了一遍,特別是對於軍隊安危的思考,顯得異常的憂慮。
在皇太極來請示之前,他是不準備出門了,小心無大錯,等一等吧,好在自己的頭上還有一個大清皇帝,自己完全可以把所有的責任往上推,而自己隻要做了隨時可以逃走就行了,別的也顧不地了。
什麽最重要,小命最重要,如果小命都沒有了,那麽就是身死道消,一切都不存在了。所以,濟爾哈朗就在北方擁兵駐在一座縣城裏,糧食搶了不少,夠吃,就算是不夠,西山還有一群和他們大清勾結在一起的商人呢,要多少糧食都會有的,所以他不著急。現在有吃有喝,還有好幾個大明的美女呢,他急什麽。
然而,皇太極得到這份軍報之後,直接就吐了血,人現在躺在病床上,在皇宮裏起不來了。雖然他起不來,可是,應該操的心卻還得他去操,想來想來去,命人找來了寧完我,讓他代筆起草,寫下了一道聖旨,內容是升任濟爾哈朗為親王,並任命為此時南征的統帥,而給他的任務隻有一條,一定要把這支清軍完整的帶迴來。這可是清軍精銳的六成啊,如果這些人迴不來了,那大清怕是十年之內恢複不過來。
八百裏加急,日夜不停,不斷的換馬,隻兩天就到了濟爾哈朗處。濟爾哈朗隆重的迎接了聖旨,宣講完了之後,說實話他是不太滿意的,他和皇太極的關係還是很親密的,而這一次根本不打算讓他來的,要是,不知道為什麽,忽然就派他來了,而給他的密旨就是監視多爾袞兄弟,有什麽事情也不必管,隻要在迴去後把一切如實講出來就好。
這一次他濟爾哈朗其實就是一個閑職,可是,既便如此,還是被多爾袞兄弟給排擠,一直在北方並沒有什麽作為,為此他還是很生氣的,因為,他也想發一筆財,這大明遍地都是金銀財寶,到處都青年男女,誰看了不眼饞,可是,他卻隻是被要求守護後方大本營,守護初進來時搶的糧食財富等。
這有什麽可保護的?大明軍隊根本就不敢出城,他們都縮在一座座城內,自己不攻城,隻是想一想大一些的村鎮,就可以吃飽喝足,可是,卻仍然不被允許,所以,多爾袞兄弟死了,他反而很開心。
隻是這次的聖旨他還是有一些不滿意,原因就因為,他都被封親王了,可是卻並沒有讓他出任正藍旗的旗主,這一點他很不滿,因為,現在任正藍旗旗主隻不過是一個貝勒,如果說以前自己和他同級,大家都是貝勒,還不好說什麽,可是,現在自己已經是親王了,在正藍旗裏是級別最大的的,自己理應接手正藍旗,可是,卻沒有。如果不能接收正藍旗,臨時代管正白旗也行啊,也沒有。這就是有職無權啊!
雖然不滿,不過,他並沒有表現出來,相反還顯得很激動,一再叩謝天恩,並發誓一定要報答皇上的恩寵,為了大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不管怎麽說,現在他可是大明之內這支大清精銳的真正統帥了,這可是他第一次指揮這麽多的精銳,而且,其中還有一位旗主,嘿嘿,那是濁說明,自己已經是大清的中流砥柱了呢?聽說皇太極躺在床上下不來了,還吐了血,而多爾袞兄弟又死了,未來自己的地位怕是低不了啊!
濟爾哈朗迅速從沒有獲封旗主的不滿中擺脫了出來,現在擺在他麵前的就是如何把山東的七八萬人給帶迴來,那裏可是有點邪門,多爾袞竟然死在了那裏,多爾袞他太熟悉了,這可是世上有深謀遠慮的人,他都栽了,自己更要加倍小心了。
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武人有了矛盾,打一架就解決了,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沒有什麽可說的;而文人,完了,他們的性質就決定了會有扯不完的皮,再被文人們故意的巧妙利用,種種的計謀與修辭手法,使得所有的一切,都變得撲朔迷離,混沌不清了。傳統上自宋以後就一直走下坡路,這種文武失調所造成的危害之大,可以說怎麽誇張都不過分,說宋太祖是中華第一罪人,實至名歸,沒有冤枉他。假如說,沒有他,那麽我們來一次柴周會是什麽樣子?那一定會是再一次大統一,北方再一次被壓製,那所謂的蒙古席卷大半個世界的問題,也不會有了,而中國的四大發明也傳播不到西方(不僅僅四大發明啊,還有很多很多呢。)那麽,西方人至今可能還在黑暗中蒙昧呢,這個地球有他什麽事!
所以,一個宋太祖的私心,卻改變了整個世界,你們說一說,這個事它大不大吧。
閑話說少吧,孫傳庭已經決定,那鄭勇便隻好遵從,大隊人馬再一次啟程,目的仍然是為了安全,害怕韃清窮兇極惡,為了報複而不惜一切。
然而,問題並沒有向那一個方向發展,孫傳庭他們繼續向西向南轉進,距離那個小川穀更遠了些,而此時這小川穀已經被清理幹淨了,結果就是和鄭勇的一樣,沒有尋找到多鐸的存在。
而鄭勇的答案是徹底炸碎了,可是,清軍的答案卻是被明軍所繳獲了,就如他們的第一位主帥多爾袞那樣,整個人都被弄走了,至今他們也隻是知道他確實是死了,別的什麽也不知道。但是,多鐸卻又來了這麽一迴,所有清軍的將領們全傻了,這怎麽向皇上交代?交代是沒有辦法交代了,關鍵是能不能減小一點罪名吧。
可是又怎麽減小呢?這一下誰也沒有辦法了,什麽事情就怕來個第二次,第一次可以說是一個意外,那麽兩次都是意外嗎?是不是再來一次還是意外?推托都找不到理由了。
而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群龍無首,固山額真成了最大的級別,可是,固山額真有十幾位,除去死掉的,也有十位之多,誰聽誰的?何況還有派係之間的矛盾在呢。如果他們弄不好,很有可能會迴不去的,幸好大明其他軍隊都畏縮在城裏不敢出來,不然,他們誰也跑不了。
十位固山額真一起商議的結果,就是向北方的最後一個領導者,濟爾哈朗求救。濟爾哈朗雖然不及多爾袞名氣大,不過,他的能力卻並不比他低,隻不過因為年齡偏大,已經沒有多少發展的空間,而被忽略了而已。事實上,他可是一個很智謀的人,常常被稱為老狐狸的存在。
現在在大明之內,除了他再也沒有人能指揮協調這支入侵的大清軍隊了,所有的人都寄希望於他,於是,快馬快飛向北方日夜而去,十萬火急啊,軍情太緊急了。
而此時,孫傳庭也已經轉移到了一個新的地方,這裏距離長江已經不遠,如果再跑那就要入湖廣進一步就可以入川了。所以,這裏是不遠不近又非常安全的一個場所以,特別是不遠處就是一座縣城,他們可以獲得物資補給。
其實,這樣的折子很好寫,也沒有什麽可以用到文墨點綴的地方,就是越實越好,實實在在的寫,寫完了之後,看了一遍又一遍,不但他看,還讓那些下麵的文官都看,所有的人都看完了,感覺沒有任何問題。好吧,發!
這次沒有帶別人,隻帶了一顆人頭,和一麵被投拚湊縫補起來的軍旗,正是多鐸的。
一切搞定之後,孫傳庭很開心,現在一沒有什麽事可做,二不用擔心安全問題,人生之逍遙自在莫過如此,但是,這位老爺子卻並不是那種安享安逸的人,他抓住了一個人,做了一件事情。
抓住的人就是鄭勇,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啟蒙,他不但做了鄭勇的義父,還要做他的老師,這一下子把鄭勇給吃得死死的,一點反抗的餘地都沒有,根本來還想著組織大家檢討總結此次行動的種種呢,現在自己被抓了壯丁,隻好委托給鄭三娘來主持了,唉,命苦啊。
孫傳庭可是正兒八經的科舉出身,萬曆四十七年的進士,家裏也沒有什麽背景,就是靠他自己的勤奮與智慧,最終出人頭地,成為一個成功人士。正好,鄭勇也沒有什麽背景,這裏是有一些田產,可是,也僅僅隻是在一個村裏略有點突出而已。這一點算什麽?還不如他孫家呢。這樣的一個土包子,卻偏偏有很不了起的軍事才能,並連續斬殺了多爾袞兄弟,這個太匪夷所思,孫傳庭覺得鄭勇一定不是個平凡的人,他一定會成就一番大事業,而現在正是一個亂世,非常的需要這樣的一個軍事天才。這就是他將來能有大成就的一個大的背景。
不過,孫傳庭還是想起了方仲永,王安石的訓誡還言猶在耳啊,做人可不能得過且過,更不能因為貪圖小名小利而貽誤了人生之大道,不管你的天賦是如何的好,後天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其實他的意思就是要給鄭勇充一充電,希望他能走得更遠,更通順一點而已。有文化難道不是一件好事情嗎?別忘了在這此時此世,一個讀書人可是可以橫著走的。
士農工商,士排第一,知識分子,那可是這個社會的上等人,是除了皇權之後,所有人仰視的存在。
孫傳庭決定利用這一段空閑時間,幫助鄭邁出他人生最為重要的一步,啟蒙開學。
於是,鄭勇便在孫傳庭的嚴格監督下,過起了三更燈火五更雞的悲慘生活。由於,他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數,也讀過一點讀物,甚至還聽說他寫過一本書,當然最終他也交代了,是花錢請當地文人幾個秀才幫忙代的筆,孫傳庭聽了哈哈大笑。這就是一個小地主的附庸風雅而已,這樣的事情在大明不知有凡幾,數也數不過來的,所以,他一點都不奇怪,更沒有興趣去讀一讀那本書。
什麽才是重要的,聖賢書啊,說白了就是四書五經啊,現在考試就考這個,隻有九本書,想一想吧,一輩子隻要把這九本書給背了來搞清楚了,就可以當官了,而且,初級都是一個縣長加縣委書記,這特麽的,向哪裏去尋找這樣的好事去?如果在後世有這樣的好事,不要說九本,九十本也照樣給你都背下來並研究的透透的。
一切都是利益的驅使和帶動,別的都是胡吹!
如果大唐不是因為,考試要寫詩,而且,還重要要,唐詩會達到這樣的水平嗎?根本就不可能!如果後世考公務員考古詩詞,照樣會再考出一個詩詞的國度出來。放心吧,我們不缺人才,永遠也不缺,缺的隻是機製而已。
於是,在這樣的機製的驅動下,鄭勇開始了日夜背誦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的題海戰術之中去了。這給他的感覺就是又進入到了要高考的那種狀態之中,緊張而已麻木,不停的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不但要背,還要寫。而寫可不僅僅隻是寫下來就完事了,而是要用小楷,工整的去寫。為此孫傳庭還給他打了個小樣出來,就是他事先自己寫一份,用的就是台閣體,傳為為永樂年間翰林沈度的字深受永樂帝的喜愛,很多人便爭相仿寫,誰不想得到皇帝的喜歡呢,所以,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因此,之後漸漸的就形成了一種通行的書體,叫作台閣體。
鄭勇對於書法那是一竅不通啊,而書法家他也就聽過王羲之的名字,好歹人家是書聖,至於別的,一概不知。而且,他們那時已經普通都用鉛筆和自來水筆,誰會用毛筆寫?在後世用毛筆寫字那都屬於藝術範疇了,跟普通人之間已經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了。
執著毛筆,他都感覺怎麽都用不上力,孫傳庭不停的搖頭,這還寫小說呢?筆都執不了,寫什麽啊?純粹就是花錢賣名聲啊。這一點他還真的冤枉了鄭勇,那小說真還是他寫的,隻不過用的是後世的白話文,而不是當下時代的白話文而已。
這一下可苦了鄭勇了,這讓他非常的後悔認這個義父,你說息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斬殺了多爾袞也就可以了,做一個千戶妥妥的啊,幹嘛非要再斬殺了多鐸呢?這一下好了,被孫傳庭寄予了重大的希望,他要背負的東西,可能是整個大明的中興吧。唉,自己這真是認了個爹啊!
不管他是多麽的不願意,可是,卻是逃無可逃,避無可避了。除了安心好好學習,沒有任何別的辦法,這又是義父又是老師的,天地群親師,這五座大山壓在他身上就兩座啊,能反抗得了嗎?
學吧,背誦他不怕,那個已經在後世諸多的考試中都已經修煉過的,屬於老技能,而書法可是全新的技能,一點經驗也沒有啊。看著孫傳庭隨隨便便就寫出了比印的都更像是印得的字體來,鄭勇被震撼的無以複加。這也讓他感覺後世那些所謂的書法家,什麽也不是!連這個時代的一個童生可能都不如,更不要說那些擅長寫字天賦異稟的人了,沒法比,是真的沒法比啊。
也是因為鄭勇居然一點書法功底都沒有,是一個完全的白丁,所以,孫傳庭最終也放棄了小楷,更是放棄了台閣體,而是讓他寫大仿,仿的是嚴體,按照孫傳庭的原話是:”嚴體正直遒勁,有天地浩然之氣,很適合你這種有軍事天賦的人才學習。“
好吧,學嚴體吧,這怎麽著也比台閣體好寫多了,一天一千個字,每一個字孫傳庭都會很認真的看,並且,還給予評價,這特麽的,也太認真了,自己想逃避竟然都逃避不了。
這清軍也不知道為什麽還不撤,這要是放在後世,他們都迴東北報功領賞去了。但是在此時,他們遇到了一個異類,穿越者鄭勇,結果他們就集體悲劇了,多爾袞多鐸,先後被斬殺,前一個被偷襲也還可以理解,可是,後一個可是在戰鬥中被斬殺的啊。而且,不僅僅是他一個人,就是他所帶的一千精銳騎兵,全都陣亡了,一個活口也沒有,不要說活口了,死口也沒有,腦袋都被砍下來去領軍功去了。
當濟爾哈朗得到這個消息後,整個人都傻了,好半天沒有緩過來,這事大了,大了啊。兩任主帥被殺,就是他也是要跟著牽連責任的。要知道,那個多爾袞的威望,可是僅次於皇太極的存在,是清朝當權的第二號重要人物,雖然還是被皇太極給打壓著,可是,即便是皇太極,也會對自己的這個十四弟高看一眼,忍讓一分的。
可是,這樣的一個人物居然莫名的死在這山東了,而且,多鐸去了之後,便又被斬殺了,還是在山東,這個山東到底怎麽迴事?怎麽如此的邪乎?果真是因為聖人故鄉,自己人在那裏殺人太眾造成的?人隻要遇到自己無法完全把握的事情,就一定會胡思亂想,而且,一定會向迷信的方向想。
濟爾哈朗此時就有些迷信,如果自己去了,會不會也折在山東?這特麽的都已經有兩個例子了,他並不想去觸那個黴頭。於是,立即給皇太極寫了一封奏折,把情況講了一遍,特別是對於軍隊安危的思考,顯得異常的憂慮。
在皇太極來請示之前,他是不準備出門了,小心無大錯,等一等吧,好在自己的頭上還有一個大清皇帝,自己完全可以把所有的責任往上推,而自己隻要做了隨時可以逃走就行了,別的也顧不地了。
什麽最重要,小命最重要,如果小命都沒有了,那麽就是身死道消,一切都不存在了。所以,濟爾哈朗就在北方擁兵駐在一座縣城裏,糧食搶了不少,夠吃,就算是不夠,西山還有一群和他們大清勾結在一起的商人呢,要多少糧食都會有的,所以他不著急。現在有吃有喝,還有好幾個大明的美女呢,他急什麽。
然而,皇太極得到這份軍報之後,直接就吐了血,人現在躺在病床上,在皇宮裏起不來了。雖然他起不來,可是,應該操的心卻還得他去操,想來想來去,命人找來了寧完我,讓他代筆起草,寫下了一道聖旨,內容是升任濟爾哈朗為親王,並任命為此時南征的統帥,而給他的任務隻有一條,一定要把這支清軍完整的帶迴來。這可是清軍精銳的六成啊,如果這些人迴不來了,那大清怕是十年之內恢複不過來。
八百裏加急,日夜不停,不斷的換馬,隻兩天就到了濟爾哈朗處。濟爾哈朗隆重的迎接了聖旨,宣講完了之後,說實話他是不太滿意的,他和皇太極的關係還是很親密的,而這一次根本不打算讓他來的,要是,不知道為什麽,忽然就派他來了,而給他的密旨就是監視多爾袞兄弟,有什麽事情也不必管,隻要在迴去後把一切如實講出來就好。
這一次他濟爾哈朗其實就是一個閑職,可是,既便如此,還是被多爾袞兄弟給排擠,一直在北方並沒有什麽作為,為此他還是很生氣的,因為,他也想發一筆財,這大明遍地都是金銀財寶,到處都青年男女,誰看了不眼饞,可是,他卻隻是被要求守護後方大本營,守護初進來時搶的糧食財富等。
這有什麽可保護的?大明軍隊根本就不敢出城,他們都縮在一座座城內,自己不攻城,隻是想一想大一些的村鎮,就可以吃飽喝足,可是,卻仍然不被允許,所以,多爾袞兄弟死了,他反而很開心。
隻是這次的聖旨他還是有一些不滿意,原因就因為,他都被封親王了,可是卻並沒有讓他出任正藍旗的旗主,這一點他很不滿,因為,現在任正藍旗旗主隻不過是一個貝勒,如果說以前自己和他同級,大家都是貝勒,還不好說什麽,可是,現在自己已經是親王了,在正藍旗裏是級別最大的的,自己理應接手正藍旗,可是,卻沒有。如果不能接收正藍旗,臨時代管正白旗也行啊,也沒有。這就是有職無權啊!
雖然不滿,不過,他並沒有表現出來,相反還顯得很激動,一再叩謝天恩,並發誓一定要報答皇上的恩寵,為了大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不管怎麽說,現在他可是大明之內這支大清精銳的真正統帥了,這可是他第一次指揮這麽多的精銳,而且,其中還有一位旗主,嘿嘿,那是濁說明,自己已經是大清的中流砥柱了呢?聽說皇太極躺在床上下不來了,還吐了血,而多爾袞兄弟又死了,未來自己的地位怕是低不了啊!
濟爾哈朗迅速從沒有獲封旗主的不滿中擺脫了出來,現在擺在他麵前的就是如何把山東的七八萬人給帶迴來,那裏可是有點邪門,多爾袞竟然死在了那裏,多爾袞他太熟悉了,這可是世上有深謀遠慮的人,他都栽了,自己更要加倍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