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心學開端(下)
晉生接著話繼續說道:“我如果是一個有能力滿足自身生活的國人又或貴族,我不向往道,自然也對道沒有好感。
當有道友說起心學又或心理,我本能的就會逃避這個問題,因為我不知道。我因此會厭惡讀書人,厭惡教讀書人的王孫。
我已經明白了啊!”晉生在此時已經得知了為何卜氏三子會羞辱他們。
周圍的學子紛紛點頭,他們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姬昱點頭,為此補充道:“這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各不為其道。
我和貴族的道不是一致的,他們做官而我作學問,當貴族們越界評價自己所不專長,甚至從未學習過的東西時,就是他顯露出愚昧,出醜的時候。
同樣我如果沒有做過官,沒有為官的專長,甚至沒有了解過當地的政策,帶有個人歧見去評價為官之道,那就是我顯露出愚昧,出醜的時候。
我所悟是學問,不應去評時政,這也不該是我做的。現在你們知道我為何不想為官了嗎?”
“我們已經懂得。”
學子們已然能正視受到的挫折,對之前的失敗紛紛釋懷。
可最後一類卻遲遲不肯有人直說,姬昱自然知道這些人的顧忌,他們都是信奉他又或信奉心學而作為心學弟子,自然不想直言。
姬昱就將最後的一者親口論述。
“最後一者就是在座席上的人,我知道你們其中有人過分的信奉我,可我並不希望得到過多的信奉,而是希望你們能夠擺脫自身的束縛,由心而向道。
如果過分的信奉我,那就是在學習我的道,在複刻我的道。可你們終究不是我,不可能走出和我一樣的道。你們要記住,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要是不帶有自我的主觀判斷,那你追求道的進程在最後隻能是像我。”
學子們紛紛低頭,有的開悟而笑,有的依舊愁眉。
楚生還是懷有對卜氏的不滿,對於他的侮辱不能釋懷。
他說道:“道長認為我們的行為正確嗎?卜氏都說我們的行為隻是擾亂,並沒有實際的效益,連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
“你的行為出於本心嗎?是不是依從了良知?”
“我要攔他沒有違背我的良知,我知道遊樂室的酒色沉淪,不想讓他們在身居苦海,這是在救他們啊。”
“你又怎麽能夠知道他們需要你救呢?”
姬昱此言讓楚生愣了神。
“您不是說要施行善意,結善果嗎?他們如果不需要我們來告誡,那我們又為何要去?”
“你們所作,是憑借著心,而他們而想,也是為心。他們不向道,不知其意,又怎麽會聽你的言語。”
楚生細心品味,與之前說的道理相結合,在此時也知道了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
姬昱見楚生還帶有迷惑,又出言道。
“這就是傳道的困難之處啊,直接說明其中的不好,會遭受到他人的嫉恨,可不被天下所憎恨,就不能將此道傳世。有得就會有失,世人不會都渴望著道,你們也不會都信服我,這也是道的理。
你們學心理,明心學,證的是自身的心,他人的心不曾得見也無法滿足;所以做你們心中所想,讓他人說去吧。
出去講學,可別忘了一個宗旨。心者虛,意善惡。心本身是沒有善惡之分的,而人的意識卻能夠影響人的善惡,所以在證求自我之心的同時,也要對他人施以良知之行,這才能夠更好的看待事物,不被是非所影響。”
“謝道長。”
眾人得到了答案,紛紛起身行禮,又經過了一番交談之後才相繼告別。
姬昱留下了楚生,作為旁觀者,他自然看得到楚生的心中尚有怨念。
“你心中還沒有放下嗎?”
此時心學學子們都已經離開,這才有了兩人單獨相處的機會,姬昱為了照顧到楚生的情緒,沒有在眾人在時發問。
“他說我是楚國的蠻夷,我的國君隻有殘暴不仁;
是我不配施行這樣的道理啊,我就算知道了再多的道理,可我還是楚國人,楚國人不仁義的話就會一直跟隨著我。”
在這樣單獨相處之際,楚生再也忍不住大倒苦水,眼中之淚傾斜而出。
他是一個楚國人,在楚國求學沒有障礙,人們甚至都稱讚殘暴的國君為勇武之君。
楚生不願遭受這樣的蒙騙,又聽聞了晉國有姬昱這樣傳播道的賢人,和一個同鄉楚生一同來晉國。
他的同鄉在來的過程中受盡了侮辱,最終不堪受辱返迴楚國,隻讓楚生一人趕赴晉國,在途中遇到了秦生一路上才沒有寂寞。
楚人在中原人的眼中是粗鄙的,是蠻橫不講理的,也正是如此,楚生才格外的期盼能學有所成讓他國之人改觀。
可到了晉國,他還是那個楚人,就算他再怎麽刻苦的學習,也終究還是擺脫不了楚人的身份。
他失望了,麵對這樣的歧見無能為力,也不知道如何更改。
他們楚人就像身上帶有了木簽一樣,走到哪裏都格外的引人注目,可引來的目光都是一些負麵的、惡意的,這些人的惡意是沒有原因的,似乎他們楚人就天生要遭受這樣的侮辱和詆毀。
“你就是因為他人的惡意所以不能夠平息是吧?你想要改變天下對於楚人的看法?”
“對,我想要世人都知道,我們楚人也會講信義,也會講道理。可我好像做不到,我所學的道理也不會告訴我該怎麽擺脫他人異樣的眼光,我們楚人隻要一開口說話,帶有楚地的口音就會遭受他人的嫌棄,我不想讓楚人遭受這樣的歧見,請道長教我!!”
姬昱環顧四周,發現在案桌上還有一張紙,他拿起紙張對楚生說:“楚人想要改變天下人的看法不光是要有所行動,還要有名,不能將楚人的德行用紙張書寫出來,轉變成世人都可以稱讚的名,世人還是會記住以往的楚人。
你若要改變楚人之名,就必須要改變自身之名,用你的仁義德行代表楚人揚名;經過了你,世人才會對楚人改觀。
出身野腐,非是恥辱;能屈能伸,方為丈夫。”
楚人羞愧的低下了頭,不等他感激,姬昱又問道:“你叫什麽,講堂上太多的人沒能夠記下你的名。”
“我叫養廣父,嬴姓養氏,居楚國養地,原本為周室冊封的養伯國,後來被楚所滅成為了楚人。”
晉生接著話繼續說道:“我如果是一個有能力滿足自身生活的國人又或貴族,我不向往道,自然也對道沒有好感。
當有道友說起心學又或心理,我本能的就會逃避這個問題,因為我不知道。我因此會厭惡讀書人,厭惡教讀書人的王孫。
我已經明白了啊!”晉生在此時已經得知了為何卜氏三子會羞辱他們。
周圍的學子紛紛點頭,他們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姬昱點頭,為此補充道:“這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各不為其道。
我和貴族的道不是一致的,他們做官而我作學問,當貴族們越界評價自己所不專長,甚至從未學習過的東西時,就是他顯露出愚昧,出醜的時候。
同樣我如果沒有做過官,沒有為官的專長,甚至沒有了解過當地的政策,帶有個人歧見去評價為官之道,那就是我顯露出愚昧,出醜的時候。
我所悟是學問,不應去評時政,這也不該是我做的。現在你們知道我為何不想為官了嗎?”
“我們已經懂得。”
學子們已然能正視受到的挫折,對之前的失敗紛紛釋懷。
可最後一類卻遲遲不肯有人直說,姬昱自然知道這些人的顧忌,他們都是信奉他又或信奉心學而作為心學弟子,自然不想直言。
姬昱就將最後的一者親口論述。
“最後一者就是在座席上的人,我知道你們其中有人過分的信奉我,可我並不希望得到過多的信奉,而是希望你們能夠擺脫自身的束縛,由心而向道。
如果過分的信奉我,那就是在學習我的道,在複刻我的道。可你們終究不是我,不可能走出和我一樣的道。你們要記住,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要是不帶有自我的主觀判斷,那你追求道的進程在最後隻能是像我。”
學子們紛紛低頭,有的開悟而笑,有的依舊愁眉。
楚生還是懷有對卜氏的不滿,對於他的侮辱不能釋懷。
他說道:“道長認為我們的行為正確嗎?卜氏都說我們的行為隻是擾亂,並沒有實際的效益,連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
“你的行為出於本心嗎?是不是依從了良知?”
“我要攔他沒有違背我的良知,我知道遊樂室的酒色沉淪,不想讓他們在身居苦海,這是在救他們啊。”
“你又怎麽能夠知道他們需要你救呢?”
姬昱此言讓楚生愣了神。
“您不是說要施行善意,結善果嗎?他們如果不需要我們來告誡,那我們又為何要去?”
“你們所作,是憑借著心,而他們而想,也是為心。他們不向道,不知其意,又怎麽會聽你的言語。”
楚生細心品味,與之前說的道理相結合,在此時也知道了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
姬昱見楚生還帶有迷惑,又出言道。
“這就是傳道的困難之處啊,直接說明其中的不好,會遭受到他人的嫉恨,可不被天下所憎恨,就不能將此道傳世。有得就會有失,世人不會都渴望著道,你們也不會都信服我,這也是道的理。
你們學心理,明心學,證的是自身的心,他人的心不曾得見也無法滿足;所以做你們心中所想,讓他人說去吧。
出去講學,可別忘了一個宗旨。心者虛,意善惡。心本身是沒有善惡之分的,而人的意識卻能夠影響人的善惡,所以在證求自我之心的同時,也要對他人施以良知之行,這才能夠更好的看待事物,不被是非所影響。”
“謝道長。”
眾人得到了答案,紛紛起身行禮,又經過了一番交談之後才相繼告別。
姬昱留下了楚生,作為旁觀者,他自然看得到楚生的心中尚有怨念。
“你心中還沒有放下嗎?”
此時心學學子們都已經離開,這才有了兩人單獨相處的機會,姬昱為了照顧到楚生的情緒,沒有在眾人在時發問。
“他說我是楚國的蠻夷,我的國君隻有殘暴不仁;
是我不配施行這樣的道理啊,我就算知道了再多的道理,可我還是楚國人,楚國人不仁義的話就會一直跟隨著我。”
在這樣單獨相處之際,楚生再也忍不住大倒苦水,眼中之淚傾斜而出。
他是一個楚國人,在楚國求學沒有障礙,人們甚至都稱讚殘暴的國君為勇武之君。
楚生不願遭受這樣的蒙騙,又聽聞了晉國有姬昱這樣傳播道的賢人,和一個同鄉楚生一同來晉國。
他的同鄉在來的過程中受盡了侮辱,最終不堪受辱返迴楚國,隻讓楚生一人趕赴晉國,在途中遇到了秦生一路上才沒有寂寞。
楚人在中原人的眼中是粗鄙的,是蠻橫不講理的,也正是如此,楚生才格外的期盼能學有所成讓他國之人改觀。
可到了晉國,他還是那個楚人,就算他再怎麽刻苦的學習,也終究還是擺脫不了楚人的身份。
他失望了,麵對這樣的歧見無能為力,也不知道如何更改。
他們楚人就像身上帶有了木簽一樣,走到哪裏都格外的引人注目,可引來的目光都是一些負麵的、惡意的,這些人的惡意是沒有原因的,似乎他們楚人就天生要遭受這樣的侮辱和詆毀。
“你就是因為他人的惡意所以不能夠平息是吧?你想要改變天下對於楚人的看法?”
“對,我想要世人都知道,我們楚人也會講信義,也會講道理。可我好像做不到,我所學的道理也不會告訴我該怎麽擺脫他人異樣的眼光,我們楚人隻要一開口說話,帶有楚地的口音就會遭受他人的嫌棄,我不想讓楚人遭受這樣的歧見,請道長教我!!”
姬昱環顧四周,發現在案桌上還有一張紙,他拿起紙張對楚生說:“楚人想要改變天下人的看法不光是要有所行動,還要有名,不能將楚人的德行用紙張書寫出來,轉變成世人都可以稱讚的名,世人還是會記住以往的楚人。
你若要改變楚人之名,就必須要改變自身之名,用你的仁義德行代表楚人揚名;經過了你,世人才會對楚人改觀。
出身野腐,非是恥辱;能屈能伸,方為丈夫。”
楚人羞愧的低下了頭,不等他感激,姬昱又問道:“你叫什麽,講堂上太多的人沒能夠記下你的名。”
“我叫養廣父,嬴姓養氏,居楚國養地,原本為周室冊封的養伯國,後來被楚所滅成為了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