慵懶的皇帝陛下,連下了三份聖旨。


    一封是要追封自己的生母杜氏為孝恪淵純慈懿恭順讚天開聖皇後,並遷葬永陵,設牌位於神霄殿。追封杜氏之父杜林為慶都伯,命其子繼承宗嗣。


    這道聖旨,倒是不難理解,母憑子貴,這已是慣例,即便先帝朱厚熜沒有給的待遇,在朱載坖登上皇帝尊位之後,他的母親也會被追封為朱厚熜的皇後。


    人之常情,禮部的官員接了旨意,便開始布置籌備。


    而第二道聖旨是讓海瑞擔任右僉都禦史,巡撫應天南京。


    海瑞,朝中的官員都已經見識過了,他離開京師,去南京霍霍別人,是大好事……


    不過,內閣首輔徐階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海瑞為東宮詹事府左詹事,並無先例,由左詹事兼任右僉都禦史,在外放巡撫。


    不過,他的意見被忽視了。


    徐階隱隱感覺到了陰謀朝他湧來……


    而第三道旨意是直接在朝會的時候,下達的。


    京察。


    陛下要對官員進行考核了。


    京察乃是自太祖以來便有的規矩。


    洪武初年至天順八年,京察尚未形成製度,隻是根據需要不定期地舉行。


    “凡京官考察,兩京各衙門屬官、首領官,從本衙門堂上官考察。如有不才及老疾者,吏部驗實,具奏定奪。”


    在天順八年英宗皇帝朱祁鎮駕崩之前,朝廷最終定下京察十年一行。


    到了弘治年間,孝宗皇帝以及一些大臣,便覺得十年太過漫長,至弘治十七年孝宗皇帝定下京察六年一行。


    雖然京察的初衷是為了能夠發現官員之中的害群之馬,找尋治國良才。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製度也早就變了味道。


    特別是在正德年間,嘉靖年間,京察已經成為了某些權臣的一項工具,成為傾陷忠厚,排除異己的殺招。


    京察的舉行由各部門協作進行,吏部和都察院堂上官從事京察的主官。


    吏部、都察院主持於上,吏科、河南道、考功司協讚於下。


    考功司是吏部直接負責京察的衙門,科道主要負責京察前一係列準備工作,及京察後的拾遺工作,對官員的考察結果最終“以聽上裁”,由當今皇帝陛下決定被察官員的去留。


    南京官員的京察,由南京吏部、都察院會同考察,南京京官的考察不由北京吏部、都察院執掌。


    不過,應天作為陪都,雖然保留了六部,都察院,但職權卻小了很多,在此時的南京有兩股人,一股是養老,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一股是在仕途之上,難以存進,到了南京先解決級別問題的。


    京察,最重要的舞台還是在京師,在北京城內。


    由於京察被不止一次別有用心的操控,自是京察之大典不見信於天下……


    雖然很多官員都有一種風雨欲來的感覺,但常規在前,有理可循,他們沒有辦法阻止。


    楊博擔任此次京察的主官,算是給了這些官員一個心理安慰。


    楊博何許人也。


    初入朝廷已達四十年,老資格了,跟徐階算是同輩的人,甚至在某些方麵來說,比徐階這個內閣首輔更得人心。


    就比如,高拱一係的人,他們信得過楊博,卻信不過徐階。


    現在楊博是太子少傅,兼太子太傅。是先帝朱厚熜最信任的臣子,長時間擔任兵部尚書,嘉靖四十一年的時候,倒嚴之後,才改任吏部尚書。


    說白了就是救火將軍,為了穩定局勢。


    嘉靖八年進士,曆任盩厔、長安知縣,入朝後在兵部相繼為武庫清吏司主事、職方清吏司郎中,曾隨當時的兵部尚書翟鑾巡視九邊,受其賞識。


    翟鑾去職後,又為張瓚、毛伯溫兩位兵部尚書所器重,憑借自身能力,一路受到提拔,最終在嘉靖二十年,升任右僉都禦史,巡撫甘肅。


    在甘肅之時,興屯田、修水渠、築屯堡,使百姓安居樂業,境內肅然。


    楊博服喪期間,大同被圍困,楊博受先帝征召,孝服急速出關赴任,解大同之危。


    而後又先後擔任薊遼總督,先後針對蒙古布置了幾次會戰,累軍功,迴朝任兵部尚書、少保,深受先帝重視,被視為左右手。


    高拱搬出了楊博,就是為了要給京察正名,保證他的合法性以及服從性。


    而楊博欣然領旨,便差人準備京察事宜。


    不過,高拱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認為德高望重的楊博,竟然在京察之中,為自己埋了一個大坑。


    說白了,楊博雖然是吏部尚書,但年齡也大了,吏部的事情已是下麵的人在管理,高拱看中的就是楊博的資曆老,比內閣首輔徐階還老,軍功卓著,他不怕得罪言官,而這次京察就是衝著言官去的。


    隆慶元年的開年大戲上演。


    朱翊鈞並不知曉這件事情到底是如何演變的,便想著密切的觀察,但身邊卻沒有什麽能用的人。


    正瞌睡呢。


    有人來送枕頭了。


    馮保來了。


    他作為司禮監秉筆太監,竟然被安排到了東宮為主事太監,得旨意,侍奉太子。


    實際上,馮保對於這個安排很是滿意。


    他此時正在憋屈中,眼睜睜的看著陳洪起了高樓,但他卻毫無辦法。


    可到了太子身邊,那處境便又變了。


    宮中的人哪個不知,先帝,陛下對此時的太子殿下是多麽的疼愛,早早的到了太子的身邊,早早的建立起感情,才能去演那場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戲碼。


    在得到旨意後,便迫不及待的去找李貴妃,太子殿下了……


    朱翊鈞年齡尚小,若是他開口去詢問京察如何進行的,到了哪一步,顯得很是刻意,但他的母親,李彩鳳同樣是一個有想法的女人。


    李彩鳳想要知道這次京察如何進行,到了哪一步,這也正中朱翊鈞的下懷。


    馮保聞言,當下便下了保證,一定派人好好盯著,有什麽事情,第一時間給貴妃稟告……


    京察就這樣轟轟烈烈的開始了。


    言官就像是一張狗皮膏藥,沾上了你,想甩都甩不掉……


    以往即便是嚴嵩在時,舉行的那一次京察,也不願招惹言官,可這次,京察不一樣了,他直擊言官體係。


    高拱與楊博商議,對言官京察嚴格,高拱是有些私心,但也清楚,大明的言官體係,也到了不得不清理的時候了。


    大明的言官體係,由都察院禦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其中都察院各級禦史有一百八十餘人,稱唿為道官,六科給事中一百人,稱為科官(南北兩京合計),統稱科道言官。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言官們官微權輕,完全是憑著一腔熱血為民請命。


    實際上言官的實際權力非常大,到了現在他們確實膨脹到能左右朝廷的地步,參差不齊,有很多蠅營狗苟之輩參雜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此時的言官體係掌握在徐階的手中。


    而那個把握朝局二十餘年的嚴嵩,便是倒在了徐階的這把殺器之上……


    倒徐第一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光頭李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光頭李三並收藏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