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十幾個人的隊伍一起向村子東南方向的農田走去,沿途又遇到了很多正要準備下田,或已經在田裏幹活的鄉親,都好奇的詢問發生了什麽事,這些人群裏剛開始還是隻有南莊的鄉親,但是因為南莊東南方向的農田和東莊的農田也接壤著的原因,所以東莊也有很多鄉親在得知這件新鮮事後皆放下手裏的夥計跟著隊伍一起浩浩蕩蕩的向李孝正所在的田裏去一探究竟。
呂家兄弟一家人這會也正在田裏耕地,看到浩浩蕩蕩的熱鬧人群,一打聽說是好兄弟李柯家的新鮮事,便也給父母請示了下後,倆兄弟也加入了人群。
李孝正正蹲在田頭發愁,因為他去問村裏大戶人家借牛沒有借到,這倒不是人家不願意借,隻是這個特殊的節骨眼上,大家都需要耕地補種莊稼,而大戶人家的田地要比李孝正家多出很多,所以人家更需要牛的協作。
李孝正倒是沒有怎麽怪李柯,因為根據前些年的經驗,李柯太瘦弱,在前麵拉犁的力道太過勉強,縱使掙的臉紅脖子粗,也拉不到三十尺距離就要歇息半天,有心自己拉犁,可掌握犁杖把這事,也不輕鬆,李柯也試過,也是不能勝任。
所以以往耕地時大多是錯峰借牛來拉犁的,要不在別人家耕完所有地後,要不就是連夜月下犁地。盡管如此,還是要賠上半年感激的笑臉追著大戶人家好話說盡才能答應。
李孝正也發現了一大隊的人潮湧向了自己所在的方向,且越來越近。他在越來越近的人群裏尋找能認識的人,打算問問怎麽了,這是啥情況之類的話。因為人數太多,且田間小路大多不平,大家走起來都一搖一晃的原因,所以沒等李孝正瞅見某個認識的人問話,而來的人群裏已經有人在向他喊話了:“孝正兄弟,我們來見識你家的新家夥事了!”
李孝正聞聲知道是同族五哥的聲音,便起身又尷尬又有一絲歡喜和無奈的說:“五哥啊,你莫說笑了,我家娃子倒騰的這玩意還不知道好用不好用嘞…”
說話間眾人已經紛紛來到了李孝正跟前,瞅著擺放在田頭的曲轅犁,交頭接耳的紛紛議論“這是個啥玩意呢,看著倒是像犁杖,可是怎麽是彎的呢,還架子這麽小,這東西能犁地嘛”之類疑惑的聲音。
呂家兄弟在來的路上已經找到了李柯,並與李柯打聽了一路了,李柯也跟他們沒有講太多,因為講得多他們也未必聽得懂,索性不講了,到了一看究竟便知道了。
此刻,呂峰從人群裏擠出來細細打量了一番這個犁杖後,充滿好奇又懷疑的問李柯:“你這家夥事能犁地嗎,咋看著有點不靠譜呢?”
李柯也不理他,因為他知道此刻大家都和呂峰一樣有著這樣的疑問,便幹脆趁著大家都在,來一場‘農科’大講座也好,這樣也就免得以後再一一的來問自己了,那自己可就成了客服專員了,這不是李柯想要的。
再說,這年頭也沒有什麽專利申請可保護之類的,自己做這東西時,也隻是簡單的考慮耕地省點力氣,並沒有想要靠這個賺錢,或技術壟斷之類的,何況這也不是什麽高精密的東西,聰明點的人一看便知其中技巧,索性趁著今天這麽多人都在,自己直接一次性來個大普及也不錯。
李柯擺了擺躺在地上的曲轅犁,使它的結構能盡可能的多展現給大家看到,然後自己站上田壟,‘咳咳’了兩聲後讓大家安靜下來聽自己講:“大家好,小子李柯,家父李孝正,想必大家夥都認識,前幾日下雨在家無事,研究出這麽一個新玩意,我給它取名叫‘曲轅犁’,這個犁杖的好處在於它整體結構短而精巧,還有好掌控方向,最重要的是省力氣……”
一番有模有樣的講述之後,看著眾位鄉親茅塞頓開的驚喜和連連說好的氣氛,李柯很有成就感,仿佛自己像是上了次前世央視十套的《百家講壇》節目了一樣光榮。
當然,一番講述還是遠遠不夠的,講完了那就該實操了。李柯前世哪裏用過這麽古老的家夥啊,他隻是博物館看到過而已,所以根據印象畫圖製作的而已。為免尷尬,李柯退後了兩步,同時喊呂家倆兄弟出來。並告訴大家他因為還要繼續講解,所以不便親自動手操作,故而請呂家倆兄弟代為示範。
呂峰呂彥二人停了李柯的話後,絲毫不帶猶豫,因為這對於他們這種從小長大的農家孩子來說,已經是輕車熟路的事。倆兄弟看了看李柯,李柯給了一個肯定的眼神。倆兄弟便上手了,呂峰扶起犁杖握著掌把,呂彥拽起拴在犁杖頭部的麻繩搭在肩上。倆兄弟的這個起手式一看就是專業的,有經驗的。
李柯正在暗自慶幸時,誰知這倆貨已經犁出了三丈遠的地。李柯原想著像比賽一樣喊個什麽“預備,開始”呢,也沒料到這倆憨貨拿起來就幹啊。在場的鄉親們看到這倆兄弟的操作,全部目瞪口呆,驚訝,驚喜!不可思議!
因為大家一直以來用的犁杖要比這個不止是結構大,費力氣大,犁地速度也慢。通常都是需要兩個人或一頭牛在前牽拉,執掌犁把的人還要輔助向前推,一番操作下來很費力,且寸步難行的艱難。
可今天,這個李家娃子製作的叫做曲轅犁的犁杖,不光結構小,速度還快,還很省力氣。這不,兩個半大小子竟然一溜煙就犁出去好幾丈!大家無不拍手叫好,李孝正也和大家一樣開了眼界,連連稱讚,但不同的是他比其他人更多了份滿心歡喜,因為這是他家的犁杖,而且是他李孝正的兒子發明製造的。
一旁的五哥拍這手也不忘拍拍李孝正說:“兄弟呀,你養了個好兒子呀!真有本事嘞!”
李孝正強壓自己內心的歡喜謙虛的迴複五哥:“瞎弄的,瞎弄的,這小子運氣好罷了!”
呂家兄弟停下後迴頭一看他們已經距離人群好幾丈遠,還以為跑了空趟呢,再目光向下一看犁過的地,溝是溝,壟是壟,不由驚喜。特別是執掌犁把的呂峰,更是愛不釋手的握緊了手中的神器,難以置信的癡迷。
呂家兄弟一家人這會也正在田裏耕地,看到浩浩蕩蕩的熱鬧人群,一打聽說是好兄弟李柯家的新鮮事,便也給父母請示了下後,倆兄弟也加入了人群。
李孝正正蹲在田頭發愁,因為他去問村裏大戶人家借牛沒有借到,這倒不是人家不願意借,隻是這個特殊的節骨眼上,大家都需要耕地補種莊稼,而大戶人家的田地要比李孝正家多出很多,所以人家更需要牛的協作。
李孝正倒是沒有怎麽怪李柯,因為根據前些年的經驗,李柯太瘦弱,在前麵拉犁的力道太過勉強,縱使掙的臉紅脖子粗,也拉不到三十尺距離就要歇息半天,有心自己拉犁,可掌握犁杖把這事,也不輕鬆,李柯也試過,也是不能勝任。
所以以往耕地時大多是錯峰借牛來拉犁的,要不在別人家耕完所有地後,要不就是連夜月下犁地。盡管如此,還是要賠上半年感激的笑臉追著大戶人家好話說盡才能答應。
李孝正也發現了一大隊的人潮湧向了自己所在的方向,且越來越近。他在越來越近的人群裏尋找能認識的人,打算問問怎麽了,這是啥情況之類的話。因為人數太多,且田間小路大多不平,大家走起來都一搖一晃的原因,所以沒等李孝正瞅見某個認識的人問話,而來的人群裏已經有人在向他喊話了:“孝正兄弟,我們來見識你家的新家夥事了!”
李孝正聞聲知道是同族五哥的聲音,便起身又尷尬又有一絲歡喜和無奈的說:“五哥啊,你莫說笑了,我家娃子倒騰的這玩意還不知道好用不好用嘞…”
說話間眾人已經紛紛來到了李孝正跟前,瞅著擺放在田頭的曲轅犁,交頭接耳的紛紛議論“這是個啥玩意呢,看著倒是像犁杖,可是怎麽是彎的呢,還架子這麽小,這東西能犁地嘛”之類疑惑的聲音。
呂家兄弟在來的路上已經找到了李柯,並與李柯打聽了一路了,李柯也跟他們沒有講太多,因為講得多他們也未必聽得懂,索性不講了,到了一看究竟便知道了。
此刻,呂峰從人群裏擠出來細細打量了一番這個犁杖後,充滿好奇又懷疑的問李柯:“你這家夥事能犁地嗎,咋看著有點不靠譜呢?”
李柯也不理他,因為他知道此刻大家都和呂峰一樣有著這樣的疑問,便幹脆趁著大家都在,來一場‘農科’大講座也好,這樣也就免得以後再一一的來問自己了,那自己可就成了客服專員了,這不是李柯想要的。
再說,這年頭也沒有什麽專利申請可保護之類的,自己做這東西時,也隻是簡單的考慮耕地省點力氣,並沒有想要靠這個賺錢,或技術壟斷之類的,何況這也不是什麽高精密的東西,聰明點的人一看便知其中技巧,索性趁著今天這麽多人都在,自己直接一次性來個大普及也不錯。
李柯擺了擺躺在地上的曲轅犁,使它的結構能盡可能的多展現給大家看到,然後自己站上田壟,‘咳咳’了兩聲後讓大家安靜下來聽自己講:“大家好,小子李柯,家父李孝正,想必大家夥都認識,前幾日下雨在家無事,研究出這麽一個新玩意,我給它取名叫‘曲轅犁’,這個犁杖的好處在於它整體結構短而精巧,還有好掌控方向,最重要的是省力氣……”
一番有模有樣的講述之後,看著眾位鄉親茅塞頓開的驚喜和連連說好的氣氛,李柯很有成就感,仿佛自己像是上了次前世央視十套的《百家講壇》節目了一樣光榮。
當然,一番講述還是遠遠不夠的,講完了那就該實操了。李柯前世哪裏用過這麽古老的家夥啊,他隻是博物館看到過而已,所以根據印象畫圖製作的而已。為免尷尬,李柯退後了兩步,同時喊呂家倆兄弟出來。並告訴大家他因為還要繼續講解,所以不便親自動手操作,故而請呂家倆兄弟代為示範。
呂峰呂彥二人停了李柯的話後,絲毫不帶猶豫,因為這對於他們這種從小長大的農家孩子來說,已經是輕車熟路的事。倆兄弟看了看李柯,李柯給了一個肯定的眼神。倆兄弟便上手了,呂峰扶起犁杖握著掌把,呂彥拽起拴在犁杖頭部的麻繩搭在肩上。倆兄弟的這個起手式一看就是專業的,有經驗的。
李柯正在暗自慶幸時,誰知這倆貨已經犁出了三丈遠的地。李柯原想著像比賽一樣喊個什麽“預備,開始”呢,也沒料到這倆憨貨拿起來就幹啊。在場的鄉親們看到這倆兄弟的操作,全部目瞪口呆,驚訝,驚喜!不可思議!
因為大家一直以來用的犁杖要比這個不止是結構大,費力氣大,犁地速度也慢。通常都是需要兩個人或一頭牛在前牽拉,執掌犁把的人還要輔助向前推,一番操作下來很費力,且寸步難行的艱難。
可今天,這個李家娃子製作的叫做曲轅犁的犁杖,不光結構小,速度還快,還很省力氣。這不,兩個半大小子竟然一溜煙就犁出去好幾丈!大家無不拍手叫好,李孝正也和大家一樣開了眼界,連連稱讚,但不同的是他比其他人更多了份滿心歡喜,因為這是他家的犁杖,而且是他李孝正的兒子發明製造的。
一旁的五哥拍這手也不忘拍拍李孝正說:“兄弟呀,你養了個好兒子呀!真有本事嘞!”
李孝正強壓自己內心的歡喜謙虛的迴複五哥:“瞎弄的,瞎弄的,這小子運氣好罷了!”
呂家兄弟停下後迴頭一看他們已經距離人群好幾丈遠,還以為跑了空趟呢,再目光向下一看犁過的地,溝是溝,壟是壟,不由驚喜。特別是執掌犁把的呂峰,更是愛不釋手的握緊了手中的神器,難以置信的癡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