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
張繡下令全國兵馬的調令。
北州都指揮使勒巴特接旨後,命劉豹率領三萬匈奴騎兵南下往長安而來,並州都指揮使張任接旨後,令魏延、楊柏率領四萬人前往長安集合,涼州都指揮使龐德接旨後,留李通在西涼駐守,自己帶著馬岱率領七萬人早就來到長安等候旨意。
同時,益州都指揮使陸遜也派顧明、高順、李牧、李嚴率領三萬步兵前往長安集結。
全國兵馬的調動,長安城內外塵土飛揚,旌旗獵獵。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兵馬還在路上走,戶部、兵部、軍督府已經忙得不可開交,新科考獲取的狀元馬忠和探花李恢直接拉入兵·部和戶部,暫領戶部員外郎和兵部員外郎之職,正五品官。
今年的夏收已經結束,各地交上來的稅糧還在路上加急趕來。
益州的糧草已經在益州總督步鷙的監督下,一粒不少地送往南陽宛城,雍州總督閻圃也將糧草送往宛城囤積,準備大軍用度。但誰也沒有注意到,涼州總督董允卻沒有將糧草送到宛城,涼州乃是貧寒之地,也沒有人注意到涼州的糧草去了哪裏。
張繡的聖旨調動了整個大靖。
上到尚丞閣,下到每個百姓,都開始忙碌起來。拉糧食的百姓都是朝廷花錢雇來的,農忙之後,百姓都想整點兒外快補貼家用,紛紛報名拉送糧草,一天二十個錢,錢自然是已經流通了一年的大靖通寶。
全國都在忙碌,張繡卻休閑下來。
今年的靖魏之戰一旦打響,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停下來,這段時間,要好好的陪陪家人,尤其是幾個兒子。
張標今年都八歲了,個頭卻已經有後世的一米七左右,臉上看起來有些稚嫩,但黑瞋瞋的眼眸跟張繡很像,透露著一股冷峻、睿智。早上習文下午練武的習慣,讓張標的身材很壯,雙臂非常有力。
一手槍法出神入化,得到張繡的真傳。
但是論起武藝來,老二張祥卻是更加的出色,武藝造詣非常的高,也酷愛武學,經常在張繡教學之後,私下裏懇加修煉,實力已經不弱。
三子張翎是個儒將,手中的武藝雖說不高,但在兵法方麵頗有研究。
四子張泰比較頑皮,但也極其的聰明伶俐,跟了他的娘親大喬了,眼睛很大,做事很認真,活著說是比較較真,在武藝方麵,對一招一式非常的執著,對學習,一字一意盤根問底的鑽研。
其他兩個兒子年齡還小,懵懵懂懂的跟在幾個哥哥後麵戲耍。
幾個兒子中,張標是最有威嚴的,幾個弟弟對他是又怕又敬,因為張標不僅有威嚴,更有對弟弟們的慈愛。張繡常年在外,張標必須扮演起長兄如父的角色,再加上張繡言傳身教,處理各種事務的能力已經被鍛煉出來。
此次靖魏之戰中,張繡決定讓太子張標監國。
尚丞閣三相賈詡、李儒、劉曄為輔。
校場內。
張繡繃著臉,目光嚴厲地盯著太陽下練武的幾個兒子,最前麵的四個兒子抿著嘴,仍由汗水流淌,任由太陽暴曬,賣力地打出一招一式,長槍被舞的虎虎生風,磅礴大氣。
由於張繡早立太子,君臣名分早就定下。
張標站在最前麵,其他三子站在第二排,其餘的兩個小的站在後麵跟著練,原本張繡不來的話,他們還能得到大兄的照顧休息休息,此刻威嚴的父皇站在前麵,張瑞和張嘉不敢想休息,跟著賣力練武。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張繡緩步在旁邊走著,背著手,“學習最離不開的就是刻苦,沒有了刻苦之心,什麽也休想學成。同樣,練武也是這個道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進入殘酷的沙場,隻有能力強的人才能活下去,沒有高強的武藝為支撐,如何活命?”
張繡掃視他們。
“謹遵父皇教誨!”張標帶頭喝道。
其他弟弟立馬跟著:“謹遵父皇教誨!”
聲音雖然稚嫩,但也是錚錚有力,張繡滿意地點點頭,脫了外麵的長衫,隻穿著一件自己改過的運動衣,抽起自己的槍,對他們說:“再過幾日朕就要帶兵出征,出征之前,把最後的槍法教給你們。”
張祥立馬跪拜道:“父皇,兒臣想隨您出戰!”
太子張標也立馬跟著跪了:“兒臣願同往!”
其他幾個也立馬跟著。
張繡笑著說:“你們的心朕知道,但你們年紀稍小,不知戰場之殘酷,待你們十八歲之後,朕自會讓你們上陣殺敵。”
然後抬抬手。
太子先起身,其他幾個跟著起了身,跟著張繡學習後麵的槍法。
一個時辰後。
張繡換了衣服,帶著太子張標來到書齋閣,命人叫來了尚丞閣三相,賜了茶。張繡帶著幾分笑意望著他們說:“朕準備在出征這段日子,讓太子來監國理事,今日找你們來,是想聽聽讓你們的意見。”
三人慕然一震。
目光相互望了望,都沒有先開口,而是低頭沉思起來。
開玩笑,誰敢阻攔儲君監國?
哪怕自己這輩子不可能服侍儲君了,難道自己不管子孫後代了?不為自己也要為自己的家人後代考慮。要是今日太子記恨此事,那他們的後代就有好果子吃了。
當然,這隻是一層,還有更加重要的一層。
要是太子過早的進入朝野,發展了自己的勢力,等不得張繡老走就逼宮,要是出現這樣的事,他們就從有功變成有罪。
張繡知道他們的顧慮,就說:“今日之議暢所欲言,不必擔憂。”
賈詡斟酌著說:“皇上,太子乃是我大靖儲君,監國之事無可厚非,早早監國更能為日後做好紮實的基礎,皇上聖明!”
李儒微微弓腰:“臣附議!”
劉曄說:“太子早監理國事,乃國家之幸也,臣附議!”
張繡頷首:“太子監國,你們三人為輔。如今太子年齡稍小,他隻是跟著你們學習學習如何處理事務便可,跟往常朕出征一樣,你們該如何就如何,把他就當作學童來對待便可。”
話雖如何,可太子畢竟是太子,誰敢把他當作學童?
三人連忙跪拜允喏。
張繡下令全國兵馬的調令。
北州都指揮使勒巴特接旨後,命劉豹率領三萬匈奴騎兵南下往長安而來,並州都指揮使張任接旨後,令魏延、楊柏率領四萬人前往長安集合,涼州都指揮使龐德接旨後,留李通在西涼駐守,自己帶著馬岱率領七萬人早就來到長安等候旨意。
同時,益州都指揮使陸遜也派顧明、高順、李牧、李嚴率領三萬步兵前往長安集結。
全國兵馬的調動,長安城內外塵土飛揚,旌旗獵獵。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兵馬還在路上走,戶部、兵部、軍督府已經忙得不可開交,新科考獲取的狀元馬忠和探花李恢直接拉入兵·部和戶部,暫領戶部員外郎和兵部員外郎之職,正五品官。
今年的夏收已經結束,各地交上來的稅糧還在路上加急趕來。
益州的糧草已經在益州總督步鷙的監督下,一粒不少地送往南陽宛城,雍州總督閻圃也將糧草送往宛城囤積,準備大軍用度。但誰也沒有注意到,涼州總督董允卻沒有將糧草送到宛城,涼州乃是貧寒之地,也沒有人注意到涼州的糧草去了哪裏。
張繡的聖旨調動了整個大靖。
上到尚丞閣,下到每個百姓,都開始忙碌起來。拉糧食的百姓都是朝廷花錢雇來的,農忙之後,百姓都想整點兒外快補貼家用,紛紛報名拉送糧草,一天二十個錢,錢自然是已經流通了一年的大靖通寶。
全國都在忙碌,張繡卻休閑下來。
今年的靖魏之戰一旦打響,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停下來,這段時間,要好好的陪陪家人,尤其是幾個兒子。
張標今年都八歲了,個頭卻已經有後世的一米七左右,臉上看起來有些稚嫩,但黑瞋瞋的眼眸跟張繡很像,透露著一股冷峻、睿智。早上習文下午練武的習慣,讓張標的身材很壯,雙臂非常有力。
一手槍法出神入化,得到張繡的真傳。
但是論起武藝來,老二張祥卻是更加的出色,武藝造詣非常的高,也酷愛武學,經常在張繡教學之後,私下裏懇加修煉,實力已經不弱。
三子張翎是個儒將,手中的武藝雖說不高,但在兵法方麵頗有研究。
四子張泰比較頑皮,但也極其的聰明伶俐,跟了他的娘親大喬了,眼睛很大,做事很認真,活著說是比較較真,在武藝方麵,對一招一式非常的執著,對學習,一字一意盤根問底的鑽研。
其他兩個兒子年齡還小,懵懵懂懂的跟在幾個哥哥後麵戲耍。
幾個兒子中,張標是最有威嚴的,幾個弟弟對他是又怕又敬,因為張標不僅有威嚴,更有對弟弟們的慈愛。張繡常年在外,張標必須扮演起長兄如父的角色,再加上張繡言傳身教,處理各種事務的能力已經被鍛煉出來。
此次靖魏之戰中,張繡決定讓太子張標監國。
尚丞閣三相賈詡、李儒、劉曄為輔。
校場內。
張繡繃著臉,目光嚴厲地盯著太陽下練武的幾個兒子,最前麵的四個兒子抿著嘴,仍由汗水流淌,任由太陽暴曬,賣力地打出一招一式,長槍被舞的虎虎生風,磅礴大氣。
由於張繡早立太子,君臣名分早就定下。
張標站在最前麵,其他三子站在第二排,其餘的兩個小的站在後麵跟著練,原本張繡不來的話,他們還能得到大兄的照顧休息休息,此刻威嚴的父皇站在前麵,張瑞和張嘉不敢想休息,跟著賣力練武。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張繡緩步在旁邊走著,背著手,“學習最離不開的就是刻苦,沒有了刻苦之心,什麽也休想學成。同樣,練武也是這個道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進入殘酷的沙場,隻有能力強的人才能活下去,沒有高強的武藝為支撐,如何活命?”
張繡掃視他們。
“謹遵父皇教誨!”張標帶頭喝道。
其他弟弟立馬跟著:“謹遵父皇教誨!”
聲音雖然稚嫩,但也是錚錚有力,張繡滿意地點點頭,脫了外麵的長衫,隻穿著一件自己改過的運動衣,抽起自己的槍,對他們說:“再過幾日朕就要帶兵出征,出征之前,把最後的槍法教給你們。”
張祥立馬跪拜道:“父皇,兒臣想隨您出戰!”
太子張標也立馬跟著跪了:“兒臣願同往!”
其他幾個也立馬跟著。
張繡笑著說:“你們的心朕知道,但你們年紀稍小,不知戰場之殘酷,待你們十八歲之後,朕自會讓你們上陣殺敵。”
然後抬抬手。
太子先起身,其他幾個跟著起了身,跟著張繡學習後麵的槍法。
一個時辰後。
張繡換了衣服,帶著太子張標來到書齋閣,命人叫來了尚丞閣三相,賜了茶。張繡帶著幾分笑意望著他們說:“朕準備在出征這段日子,讓太子來監國理事,今日找你們來,是想聽聽讓你們的意見。”
三人慕然一震。
目光相互望了望,都沒有先開口,而是低頭沉思起來。
開玩笑,誰敢阻攔儲君監國?
哪怕自己這輩子不可能服侍儲君了,難道自己不管子孫後代了?不為自己也要為自己的家人後代考慮。要是今日太子記恨此事,那他們的後代就有好果子吃了。
當然,這隻是一層,還有更加重要的一層。
要是太子過早的進入朝野,發展了自己的勢力,等不得張繡老走就逼宮,要是出現這樣的事,他們就從有功變成有罪。
張繡知道他們的顧慮,就說:“今日之議暢所欲言,不必擔憂。”
賈詡斟酌著說:“皇上,太子乃是我大靖儲君,監國之事無可厚非,早早監國更能為日後做好紮實的基礎,皇上聖明!”
李儒微微弓腰:“臣附議!”
劉曄說:“太子早監理國事,乃國家之幸也,臣附議!”
張繡頷首:“太子監國,你們三人為輔。如今太子年齡稍小,他隻是跟著你們學習學習如何處理事務便可,跟往常朕出征一樣,你們該如何就如何,把他就當作學童來對待便可。”
話雖如何,可太子畢竟是太子,誰敢把他當作學童?
三人連忙跪拜允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