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蒙古西路軍戰略目標隻是占領四川,隻是後來作戰形勢順利便趁勢沿江南下,而在蒙古人原先的作戰計劃裏,川陝戰場本該是最難打的一個。


    金國滅亡後,遠在陝西邊陲的秦州、鞏州一帶還盤踞著一股勢力,金將汪世顯占據秦鞏二州負隅頑抗堅決不肯投降。


    這個汪世顯雖然是金國將領,卻並非女真人,而是汪古部人,後世一提到汪古部人總是會給其加個定語叫蒙古汪古部人,而實際上在當時的蒙古高原,除了乞顏部周邊幾個核心蒙古部落,其他部族比如塔塔爾部、克烈部、乃蠻部根本就不認同蒙古的概念,大家隻不過同在草原大漠討生活而已,誰跟你同源同種。


    有時候不得不感歎蒙古人統戰工作做得好,自從鐵木真崛起之後,蒙古高原上所有部族都被裹挾進了“蒙古族”的概念裏,但雖然鐵木真的黃金家族一直堅持打蒙古族的概念,當時的草原諸部並不買賬,比如汪古部,對蒙古人其實一直若即若離,自己給金國和睦相處了上百年,突然你蒙古出來了,你要打金國我沒意見,要我跟著你賣命我可沒興趣。


    由於汪古部緊鄰漢地,距離鐵木真乞顏部距離太遠,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裏鐵木真也沒把汪古部當迴事兒,等到南下伐金時,汪古部已經沒辦法遊走在蒙古和金國之間,不少汪古部人選擇了站在金國這邊對抗蒙古。


    汪世顯就是站金國這邊的汪古部人,原本在長城北生活,宣宗貞佑二年參軍,因戰功逐漸升遷做了一名基層軍官。後來宣宗南遷,汪世顯就跟著一同來到了陝西鞏州,金末陝西動蕩群盜四起,汪世顯多次率軍平叛,哀宗死後,秦州守將欲自立門戶,但汪世顯仍然忠於金國不願受其約束,於是先下手為強幹掉了秦州守將,秦鞏二州都歸到了汪世顯麾下。


    盡管有心為國家盡忠,但哀宗畢竟死了,金國也亡了,汪世顯連個完顏家的皇子都找不到,盡忠也無從談起。亂世裏僅靠兩個州很難立足,於是汪世顯決定南下投宋,多次向南宋四川製置使趙彥呐那裏派遣使者請求歸附。


    汪世顯帶著手裏兩個州前來歸附,這麽大的事兒趙彥呐不敢做主,趕緊派人匯報給了朝廷。原本朝廷想要北伐收複中原,如果能在川陝有所突破將會給中原戰場以極大的支持,但很奇怪,趙彥呐往朝中匯報了好多迴,在首相鄭清之的堅決拒絕之下,朝廷給的指示都是不準接收汪世顯歸附。


    我們在前文中介紹過,鄭清之是主戰派,按道理說主戰派應該有所意識宋蒙之間必有一戰,但鄭清之還是拒絕了,也許是對金國降將心存戒備,也許是害怕四川再發生一次吳曦謀反,總之汪世顯沒能歸附南宋,始終孤懸在西北一隅。


    兩方勢力對戰,有時候第三方勢力往往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些第三方勢力你不去爭取,別人就一定會去爭取。汪世顯屢次請求歸附南宋均告失敗,端平二年十一月,蒙古人來了。


    蒙古西路軍由窩闊台次子闊端率領,從陝西南下原本想要直取四川,但隻是攻破了南宋在大散關外的四個州縣,未能攻入大散關以內。闊端見南宋防守森嚴,便轉而北上來到鞏州城下,對汪世顯圍而不攻,並派人不斷進城勸降。


    南宋的漠然態度使得原本不願降蒙的汪世顯沒了選擇,蒙軍久圍之下鞏州必破,抵抗就是屠城,為了保全家族和全城百姓,汪世顯終於降蒙。


    鞏州降了,附近的秦州在汪世顯部將帶領下也投降了蒙古,汪世顯的秦鞏二州亡國金軍正式加入蒙古。


    汪世顯降蒙帶來了一個極為嚴重的後果,秦鞏二州與四川接壤,多年以來汪世顯多川陝一帶山川道路非常熟悉。端平二年十一月,在汪世顯的帶領下,蒙軍輕鬆攻破大散關,接著勢如破竹般連下武休關。興元、逼近沔州。


    沔州是四川西部一座軍事重鎮,當時四川製置使趙彥呐就在沔州坐鎮,麵對來勢洶洶的蒙軍,知州高稼向趙彥呐提議立刻召附近宋軍前來共守沔州死戰不退,一定要把蒙古人堵在沔州外圍。趙彥呐同意集中兵力守沔州的戰略,然後等蒙軍兵臨城下之時,趙彥呐跑了。


    一把手都跑了,其他人為啥要跑到沔州去送死,原本奉命前來救援的幾路宋軍紛紛退迴,隻剩高稼自己守在沔州城中。


    沔州城不大,城中守軍也不多,為了忽悠敵人,高稼下令城中宋軍在城頭豎起旗子,奮力擂鼓,做出一副城中大軍雲集的假象。然而蒙軍並不在乎沔州城內到底有多少守軍,再次將城池圍了起來,就等你城中宋軍出城迎戰。


    外無援軍內無強兵,高稼沒能堅持多久,蒙古人圍了幾天發現沔州城裏根本沒多少兵力,於是從四麵八方發起總攻,高稼奮力率軍抵抗,最終寡不敵眾戰死軍中。


    沔州城破之後蒙軍繼續向四川腹地進攻,一直蒙軍偏師在沔州附近的青野原追上了趙彥呐,當時趙彥呐身邊僅有少部分親兵,危急之下幸好利州(今四川廣元市)守將曹友聞率部趕到,打跑了蒙古人救了趙彥呐一命。


    這邊剛剛救下草包製置使趙彥呐,那邊又傳來了大安(今陝西寧強縣)被圍困的消息,原來沔州城陷之後汪世顯乘勝進軍,曹友聞率軍急赴大安,拚死作戰與城內守軍裏應外合打退了汪世顯。


    雖然勉強保住了大安,但沔州的失陷使得四川防守形勢急劇惡化,大散關已經無法奪迴,無奈之下曹友聞率軍向南退守仙人關,能守一點兒是一點兒。


    端平三年九月,闊端在沔州一帶再次集結,號稱五十萬大軍南下,先在武休關擊敗守關宋軍,接著再次兵臨大安。趙彥呐急令曹友聞率兵前往救援。


    仙人關也要守,大安也得救,曹友聞向趙彥呐寫信請求不要輕易換防,但草包製置使又豈是可以輕易被說服的?趙彥呐派人一日之內送了七道紅牌,督促曹友聞立即出兵,不得拖延。


    當年趙構發金牌,如今趙彥呐發紅牌,沒一個好東西。


    軍令如山倒,曹友聞隻好率部前往大安救援,為了出奇兵擊敗蒙軍,曹友聞臨行前將部眾一分為二,由弟弟曹友萬、曹友諒率數千士兵登上大安城外的雞冠隘,自己率一萬主力來到嘉陵江岸邊設伏,與弟弟約定待蒙軍出現之後擂鼓舉火為號,雞冠隘宋軍向下俯衝將蒙軍趕至江邊,曹友聞主力在江邊合力夾擊將其殲滅。


    九月二十一日,蒙將八都魯率軍進入包圍圈,曹友萬曹友諒兄弟立即率軍衝下雞冠隘,蒙軍突遭襲擊慌亂向西退快到嘉陵江邊時宋軍擂鼓舉火,曹友聞得到號令後立即率主力從岸邊殺出來兩撥宋軍將蒙軍包夾合圍,雙方廝殺起來。


    曹友聞三兄弟所部宋軍總共也就一萬餘人,而此次八都魯所率蒙軍就有一萬餘人,雖然一上來就被宋軍打懵了,但迴過神之後立即組織反撲,雙方整整廝殺了四天,宋軍傷亡慘重之下終於擊潰了蒙軍,八都魯率殘兵敗走。


    蒙軍人多勢眾,一個八都魯的偏師敗走無法阻止闊端大軍。九月二十七日,蒙軍主力來到雞冠隘圍剿宋軍,曹友聞將大戰之後剩餘兵力分為三部,自己與兩個弟弟各率三千餘人從雞冠隘分兵下山潛伏在山下的龍虎頭,待蒙軍主力進入埋伏圈後再次舉火為號殺了出來,與蒙軍廝殺在了一起。


    蒙軍主力數萬大軍,曹友聞僅剩不足一萬兵力,這是一場死局。


    自己必死,但敵人就不一定好過。雞冠隘處山路崎嶇,蒙古人的騎兵衝不起來發揮不了作用,宋軍步兵卻長期在當地作戰熟悉地形打起來得心應手,二十七日宋蒙兩軍血戰一整天竟然沒分出勝負,各自收兵迴營。


    蒙古鐵騎雖強但不是萬能,木華黎已經死了,野狐嶺之戰已經成為過去,指望騎兵們下馬與中原王朝拚步兵根本沒有勝算。


    如果就這樣發展下去,蒙古人想要拿下雞冠隘恐怕要付出很大代價,可就在二十七日當晚,下雨了。蒙古人身披鎧甲,下雨就下雨,可宋軍裝備跟不上,大部分士兵根本沒有鎧甲,隻是身著棉衣,一下雨,棉衣濕透仿佛萬斤重,走不動了。


    二十八日黎明,蒙軍發起總攻,曹友聞毫不畏懼,再次率軍迎上,但沉重的棉衣製約了宋軍的戰鬥力,二十八日當天宋軍全麵崩潰,被蒙軍分割包圍,曹友聞拚死作戰,部下勸他趁亂突圍出去被他拒絕,殺掉自己的戰馬表示絕不逃亡,最終力竭戰死,兩個弟弟曹友萬、曹友諒同樣戰死沙場以身殉國。


    曹友聞並非普通將領,而是開國大將曹彬的十二世孫,本人也並非因祖上恩蔭做的官,而是自己考中了進士做了官,本來文官做好管理工作就好了,可他偏不,就在自己轄區親自帶領守軍與侵略者作戰,仗打的多了在川陝一帶小有名氣,成了宋軍四川少有的名將。


    早在拖雷借道伐金時,時任天水軍教授的曹友聞就曾散盡家財招募死士守衛城池,後來統兵一方時又不顧生死的與蒙軍血戰,我記得嶽飛有句話叫“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惜死”,大概描述的就是曹友聞這種人。


    已經降蒙的汪世顯曾與曹友聞有過交情,曹友聞戰死後汪世顯專程來到雞冠隘為其料理後事,隆重厚葬。


    保家衛國的英雄啊,人們永遠不會忘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何所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猛男與拖拉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猛男與拖拉機並收藏大宋何所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