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金兩國分別屬於孝宗和世宗在位期間,兩國老百姓是幸福的,國家太平沒有大的戰亂,皇帝也不瞎折騰,不佞佛不佞道,給了百姓安居樂業的環境。


    雖然金國沒能統一天下,南宋也沒能克複中原,但對於老百姓來說根本不重要,給大金交稅也是交稅,給大宋交稅也是交稅,皇帝姓完顏還是姓趙,沒人在意。


    國家不幸詩家幸,雖然對於趙宋皇室來說汴京淪陷二帝北狩,諾大的國家隻剩下半壁江山,卻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給文人們提供了豐富的情感基礎,創作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作品。尤袤、楊萬裏、範成大、陸遊四人就是孝宗朝赫赫有名的四大詩人,其中範成大不僅文學水平高,還曾一度官居參知政事,可謂極盡殊榮。


    由於南宋承接了北宋滅亡的悲慘遭遇,文人們有很多感懷故國、對敵人慷慨激昂的詩篇,而在四大詩人之前,有一名傑出的女性文人已經開始了基於懷念故國的詩詞創作,並深深地影響了後世所有文人們。


    她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是齊州人(今山東章丘市),出生於神宗元豐七年,父親李格非是神宗年間進士,元豐年間任職鄆州教授,李格非是個舊黨,元豐年間正值新法推行的鞏固期,舊黨人士普遍遭受打壓,李格非也不例外,一直在各地做官無法進京,仕途頗為坎坷。


    坎坷的仕途並沒有消磨掉李格非的心性,鄆州教授的官職俸祿比較低,但飽讀詩書的李格非對於同僚在經濟上的關照一一拒絕,寧可安貧樂道也絕不為蠅頭小利走後門。


    正直的父親帶著一家人過著清貧的生活,幸而這種生活沒過多久便有了轉機,哲宗即位後司馬光接任首相,舊黨複辟所有舊黨人士都受到大力提拔重用,李格非也不例外,被召迴朝中擔任閣臣。


    李格非在館閣任職期間,多受到當時翰林學士蘇軾的指點,時間久了李格非、廖正一、李禧和董榮四位閣臣便一同拜蘇學士為師,被稱為“蘇門後四學士”。


    雖然後來哲宗恢複新法,章惇打擊了一批舊法大佬,但李格非畢竟不是宰執,沒有受到太大的牽連,到了元符年間任職禮部員外郎。


    禮部員外郎屬於京官裏麵的中級官員,得益於宋代優厚的官員待遇,中級官員已經有不錯的收入水平了,李格非一家人一直以來生活的也不錯。


    小李清照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裏長大,從記事開始父親就在館閣工作,官宦世家衣食無憂,在進士出身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小李清照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如果說僅僅父親學識淵博也就罷了,李清照母親王氏也了不得,是仁宗朝翰林學士王拱辰的孫女,史書記載王氏很善於寫文章,頗有才女風範。


    就這樣,在雙知識分子熏陶下,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詩名”、“才高學博,近代鮮論”。


    到了元符年間,李清照已經到了年方二八的少女時期,年紀輕輕的她在當時已經有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廣為流傳,不少人久仰李清照大名。然而就是這麽一位才高八鬥的大才女,卻有個非常不好的毛病-酗酒。


    酒在古代那可是奢侈品,不是說隨隨便便想喝就能喝的,但李清照畢竟家庭條件在這兒擺著,經濟允許那就想喝就喝。年輕的少女無非就是那麽點兒愛好,賞花、打扮,於是就有了一首傳世佳作: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好好的大姑娘整天你喝那麽多幹啥是不是?喝多了連爬起來看海棠花都沒力氣。


    從某些側麵可以知道,李清照酗酒不是個人原因,而是身邊有一幫“醉生夢死”姐妹團,大家平時應該是比較閑,閑來無事就喝酒取樂,不信再看這首: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據我推測,溪亭聚會酗酒的都是李清照的姐妹團。


    小酌怡情,大喝傷身,雖然經常酗酒,但小酌式的酗酒沒有給李清照造成什麽影響,反而是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被李清照所吸引,這其中有一位名叫趙明誠的太學生,對李清照是格外的愛慕。


    趙明誠愛慕李清照,但兩人的家世背景卻不一樣。李清照父親李格非是蘇門後四君子屬於舊黨,趙明誠父親趙挺之是舊黨,元符年間任職中書舍人,在朝中相當有權勢。


    在北宋中後期,新舊兩黨鬥得你死我活,一般來說分屬不同黨派的子女幾乎沒有機會婚配,但徽宗即位給了兩位年輕人機會。徽宗即位之初秉持公平公正的執政理念,不分新舊兩黨派別,隻以是否利國利民作為執政標準,在當時大大緩解了新舊兩黨之間的矛盾。


    也正是趁著這樣的機會,趙明誠終於與李清照定下媒妁之言,抱得美人歸。


    剛剛新婚燕爾的夫妻倆還沒來得及享受生活便遭變故,第二年崇寧元年,朝廷在蔡京的主持下又開始大搞黨同伐異,將大量舊黨官員列為“元佑黨人”,李清照父親李格非也因名列“元佑黨人”而被罷官,迴到原籍致仕。


    李格非罷官,趙明誠父親趙挺之時任副宰相,當時朝中大勢新舊兩黨水火不容,趙挺之無法出麵搭救,讓李清照對丈夫趙明誠和公公趙挺之很是埋怨。可她沒想到,父親被罷官隻是個開端,崇寧二年九月,朝廷再次對舊黨展開迫害,驅逐元佑黨人子弟離京,成了親的也不行。


    遇見這種把國家政策當兒戲的朝廷和皇帝你還真沒辦法,與丈夫一起生活不到兩年,李清照被迫離京迴到章丘老家居住。


    人生總是峰迴路轉,崇寧五年正月,權勢滔天的蔡京因為星變被罷相,趙明誠父親趙挺之以次相身份獨相,朝廷解除元佑黨禁,允許之前被逐迴原籍的元佑黨人子女迴京。


    借著這個契機李清照終於迴到開封,迴到了丈夫趙明誠身邊,原本以為夫妻倆曆經磨難,終於可以過兩天安生日子了,可沒想到僅僅一年之後的大觀元年正月蔡京便卷土重來,鬥倒了趙挺之。


    趙挺之被罷相之後心情苦悶,僅僅五日便鬱鬱而終。趙挺之雖然病逝,但蔡京的鬥爭哲學向來是要把事做絕。在蔡京授意下,朝廷對趙挺之進行抄家,多名親屬被誣陷入獄,雖然後來經查所有罪名全都不屬實,但被抄沒的財產已經充公,兒子們的官職也被革除,趙明誠已無法再在開封立足,無奈之下隻好帶著李清照迴到青州老家,開始了長達十三年的賦閑生活。


    這十三年是李清照最幸福的十三年,也是李清照詩詞作品產量最低的時期,一個女人心裏裝著幸福就很難有大喜大悲的情緒,也就難以創作出多少作品,李清照也不例外。


    李清照喜歡舞文弄墨吟詩作對,丈夫趙明誠喜歡金石之學。所謂金石之學就是字帖、碑刻、墓誌、畫作等物品的收藏與鑒賞,有些類似於考古,但又不完全是考古,鑒賞收藏的對象一般以書畫作品為主。


    早先趙明誠一個太學生沒什麽錢,父親雖然是朝中重臣但趙家一向家風很嚴,但從不搞以權謀私,一家人也就靠俸祿生活,趙明誠喜歡金石卻沒錢收藏,很長一段時間主要隻能欣賞欣賞。


    宋代太學生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經過學習後直接出仕,崇寧四年趙明誠就是這樣以太學生身份出任鴻臚少卿,任職之後有了穩定的收入,才能逐漸的搞搞收藏。大觀元年父親趙挺之病逝,趙明誠帶著李清照迴到青州老家閑居,雖然自己也失去了官職但父親畢竟曾任宰相,家中仍有不少積蓄,李清照就陪著趙明誠在老家青州一帶尋訪各種書畫作品,遇見好的、喜歡的就買下來。李清照文藝女青年嘛,對書畫作品當然也是非常喜愛,經常陪著夫君鑒賞名家字畫直到深夜,忘卻了窗外今夕是何年。


    宣和三年,方臘起義引起了北宋官場重新洗牌,趙明誠重新獲朝廷起用,先後赴萊州(今山東掖縣)、淄州(今山東淄博市)任知州,由於朝廷詔令下的比較急,趙明誠匆忙赴任沒有來得及帶上李清照,兩人開始兩地分居。


    本來對於趙明誠和李清照這對老夫妻來說,兩地分居倒也不是什麽大事兒,但逐漸的,留居青州的李清照聽說了一些風言風語,說趙明誠在外地養了不少侍妾,日子過得好不快活。


    要說在古代封建社會,官員家裏養個三妻四妾也並不鮮見,但李清照與趙明誠兩人太過特殊,之前十幾年夫妻生活竟然沒生出孩子,現代醫學裏我們都知道生育問題要夫妻兩人一起看醫生治療,但古代社會不一樣,生不出孩子那就是女方的錯。


    然而事實證明李清照夫妻生不出孩子大概率還是趙明誠的問題,因為趙明誠在後來萊州、淄州知州任上,雖然有小妾,卻依然生不出孩子。


    微妙的變化出現在了李清照的婚姻中,但李清照卻沒有工夫理會,因為很快金兵就南下了。


    靖康元年金兵圍困開封,趙明誠母親又恰好於江寧病逝,趙明誠南下江寧奔喪,喪事剛過開封就被金兵攻破,北宋滅亡,山東大亂。李清照挑了一些貴重的收藏品慌忙南下,夫妻倆其餘辛辛苦苦十幾年收藏的金石之物大部分毀於戰火。經過重重磨難,終於在建炎二年到達建康,與趙明誠團聚。


    北宋的滅亡對大部分人來說是災難,對趙明誠來說卻是個機會,作為為數不多的幸存下來的北宋地方大員,他被就地任命為建康府知府。


    建康府與其他地方州、軍都不一樣,屬於政治地位特別高的地方,在建康府做知府很有機會更進一步進入中央宰執班子。國難當頭朝廷對趙明誠委以重任,但趙明誠接下來的表現卻讓人大失所望。


    當時趙構剛剛建炎南渡,南宋政權動蕩,就連建康城裏也是一片兵荒馬亂的景象。建炎三年二月,趙明誠的下屬江東轉運副使李謨向他匯報,說建康城內駐軍有謀反跡象,請知府大人立即下令捉拿叛軍。


    建康城裏的這支駐軍並非知府所管,而是朝廷直管的,要想平定叛軍就必須讓建康府自己的軍隊開過去與叛軍作戰,關鍵時刻趙明誠既不說打也不說不打,而是告訴李謨,自己已經接到朝廷調令要調任湖州知州,這事兒不歸他管。


    調任湖州?建康府新知府來了嗎?你趙明誠人走了嗎?既然新知府沒來老知府沒走,說明工作還在你手上,全城百姓等著你決策捉拿叛軍,你倒好直接撂挑子不管,簡直就是屍位素餐,嚴重瀆職。


    領導雖然消極應對,李謨卻沒有因此而放棄建康城,帶領官兵沿街布防,各個重要路口都設置了路障,防止叛軍衝進來搶劫。果然,就在李謨給趙明誠匯報請求平叛當晚,叛軍就攻入城內,幸好李謨早有準備,在城內官兵防守下叛軍久攻不下繼而連夜出逃,建康城避免了一場災禍。


    保護了一方百姓,李謨總算舒了一口氣,第二天一早去府衙給領導匯報卻驚訝的發現,就在昨晚抵抗叛軍的同時,知府趙明誠帶著其他兩位下屬一起縋城而逃,人跑了。


    危難時刻,趙明誠沒有帶一生珍愛的金石,沒有帶任何家眷,也沒有帶甚至通知妻子李清照,就這麽一個人跑了,堪稱宋朝版“趙跑跑”。


    幸運躲過戰亂的李清照頗有些尷尬的與丈夫重逢,而臨陣脫逃的趙明誠也很快被朝廷革職,失去官職湖州也去不了了。李清照沒有過多埋怨趙明誠,夫妻倆經過商量,江東一帶戰亂不斷,不如去江西避禍,於是乘船沿江而上,準備到池州居住。


    這一路上,夫妻倆很是別扭,李清照嘴上不說,不代表她認可趙明誠棄城而逃的行為,從長江乘船進入江西要走支流贛江,進入贛江不久後路過了支流烏江和項羽自刎處,想到國家滅亡統治階層卑微求和不敢抵抗,李清照感觸良多,作出《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古往今來很多解讀《夏日絕句》是諷刺南宋統治者,其實李清照又何嚐不是在控訴丈夫趙明誠?國難當頭自己隻顧逃跑,建康城裏的百姓怎麽辦?


    兩夫妻幾年來聚少離多、趙明誠外地豢養侍妾、建康城兵變趙明誠丟下李清照自己一個人逃跑,一樁樁事情下來,放到現代社會裏趙明誠妥妥的就是渣男,李清照心中有怨氣可以理解。但在萬惡的古代封建社會,丈夫就是妻子的天,再加上兩人多年的深厚感情,李清照雖然有怨氣有牢騷,也依然陪伴著趙明誠身邊不離不棄。


    就在夫妻倆以為此生要在江西歸隱、徹底淡出官場的時候,建炎三年五月朝廷一紙詔令:趙明誠仍赴任湖州知州,即刻啟程。


    別忘了南宋皇帝是誰,在趙構眼裏臨陣脫逃那都不是事兒,隻有忠於自己才是真正的好臣子,趙明誠和幾個兄長即使父親罷相家道中落也從未有過對朝廷的不滿,後來建炎南渡兄長們也都逐漸進入南宋朝廷任職,在兄長們的斡旋下,趙明誠重獲起用。


    按照製度,知州以上官員調任期間要先到朝廷述職,趙明誠雖然先被革職後又被起複,但總歸多向領導匯報沒壞處,於是匆忙上路前往建康行在。當時兩人剛剛走到池州,趙明誠為了趕路下船騎馬趕赴建康,李清照咱留池州等待消息。


    福兮禍之所伏,眼看著就要東山再起振作起來的趙明誠卻在趕路過程中勞累過度,到了建康就病倒了。


    建康這地方大家都知道,南京直到現在還是長江三大火爐之一,農曆五六月份的天就跟蒸桑拿差不多。趙明誠病倒之後以為患病與天氣有關,便開了些清熱去火的藥服用,清熱去火是中醫的叫法,換作西醫叫法就是瀉藥。病中虛弱的趙明誠吃了瀉藥之後立刻一瀉千裏,病情急速加劇,眼看著是活不成了。


    自知大限將至的趙明誠馬上托人去到池州通知李清照,以盼臨終前能與妻子見上最後一麵。李清照得到消息來不及悲痛,火速前往建康,終於見到了病榻上奄奄一息的趙明誠。


    走的時候好好的,再見卻已是生離死別,李清照寸步不離的守在趙明誠身邊悉心照料,卻還是留不住丈夫的生命。建炎三年八月,趙明誠病死於建康,終年四十九歲。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趙明誠八月病死,李清照剛剛料理完丈夫後事,九月金兵再次南下。當時李清照夫妻倆從山東到建康時攜帶了大量金石文物,都是兩人多年收藏的心血。為了保存這些珍貴的文物,李清照決定將文物運送給趙明誠的妹夫-妹夫時任兵部侍郎,手底下有兵,應該足以保護文物。


    妹夫雖然手底下有兵,但當時奉命在洪州保護孟太後,李清照帶著幾大車的文物來到洪洲,本以為可以安定下來,可金兵很快便又追了過來,妹夫來不及保護李清照和文物急匆匆的護送孟太後撤離,戰亂之中李清照也來不及再次轉運文物,這批文物全部毀於戰火。


    禍不僅不單行,甚至雙行都不夠還要三行。李清照從洪州跟著妹夫輾轉躲過金兵之後又聽說一個消息:有人彈劾趙明誠曾向金國進獻一隻玉壺。


    李清照夫妻倆確實曾見到過一隻玉壺,那是因為夫妻倆在收藏界名氣太大,有朋友拿了隻壺過來幫忙鑒賞,趙明誠鑒定過後告訴對方是一隻石壺並非玉壺。沒想到就這麽一樁小事兒居然會以訛傳訛傳成了趙明誠向金國進獻玉壺,宋朝也沒有社交媒體,李清照辟謠無門,為了洗刷自己和丈夫的冤屈,決定將自己最後所留存的一部分文物全部捐獻給朝廷,不留一件在身旁。


    不是有人誣陷我們夫妻給金國獻寶當漢奸嗎?我現在把家裏僅剩的文物全部捐了,看還有誰來潑髒水。


    其實從山東南下之時,因青州兵變就有不少文物毀於戰火,後來在洪州又損失了一大批文物,到了建炎三年年底李清照決定捐獻時,所剩文物已經不多了。


    而這所剩不多的文物,可以說全部都是國寶:包括王羲之真跡的字帖、大量李白杜甫詩文的手抄本、少量先秦時期的青銅器。


    打定主意要把文物捐出去,李清照發現她又麵臨一個難題:找不到朝廷。


    托了金兀術的福,在搜山檢海捉趙構行動下,南宋朝廷淪為流亡政府,從建康逃到臨安又逃到明州、逃入大海、又逃到溫州、最後金軍退兵之後才又經明州登陸。


    當時李清照弟弟李迒在趙構行在中任閣臣,李清照好不容易聯係上弟弟,得知了趙構流亡政府的下落,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跟上了大部隊。


    跟上了大部隊卻沒辦法上交文物,因為朝廷一會兒是車隊一會兒是船隊,根本就沒有可以安放文物的地方,李清照在這支流亡政府裏成了一名押運官,啥也不管隻要把文物押運好就行了。


    經過數月流浪,金兀術同誌終於耐不住江南酷熱退兵了,李清照也隨著流亡政府安定了下來,把文物交給了當時剡州(今浙江嵊州市)的官方府庫。


    雖然是私人藏品,但亂世裏把文物交給官方保管總要比李清照一個孤苦的女性獨自保管要安全得多。可人算不如天算,文物剛剛交給剡州當地府庫,剡州就爆發了兵變,李清照的這最後一批文物毀於戰火。


    南下的喪夫之痛、逃難的顛沛流離、多年收藏的毀於一旦給李清照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就在李清照孤苦無依之時,一名叫做張汝舟的監諸軍審計司官員主動靠近了李清照。張汝舟這個人官做得不大,牛卻吹得不小,在他的巧舌如簧哄騙下,李清照相信了他能夠好好照顧自己,紹興二年與張汝舟成親。


    紹興二年的李清照已經四十九歲了,年近半百再次嫁人就算是放在今天左鄰右舍也會嚼嚼舌根,更何況是在古代封建社會。果然,兩人的婚事在南宋民間引起巨大爭議,很多人都指責李清照不顧廉恥毀了自身清白,讓李清照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一個女性,國破家亡之際為了保護文物四處奔走,在戰亂逐漸平息後找一個老伴來互相照顧,怎麽看也不算過分,僅保護文物這一條就勝過多少凡夫俗子,果然,從古到今鍵盤俠都是出奇的一致,反正噴人不用交稅。


    命運再次捉弄了李清照,她與張汝舟結婚不久,張汝舟本性畢露,終日向李清照索取最後所剩的金石文物。其實雖然曆經了這麽多次戰火,李清照捐獻給國家的文物都損失殆盡了,但隨身依然還帶了最後幾幅字畫。李清照原本以為找了張汝舟可以彼此照顧安度晚年,沒想到對方隻是卑鄙小人覬覦文物,堅決不同意將文物交給張汝舟。


    李清照是社會名人很在意名聲,張汝舟可沒這種思想包袱,見李清照不同意交出文物,便開始在家中對李清照拳腳相向。如果放在一般的婦女身上,被老公打了也就打了,也不能把老公怎麽樣。李清照不一樣,什麽大風大雨沒見過,你張汝舟居然敢對我家庭暴力,必須要跟你離婚。


    在古代封建社會男人休妻簡單,找幾條有的沒的就可以休,女人想要離開丈夫很難,除非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丈夫有過錯,否則根本無法離婚。


    但這一切都難不倒李清照,因為李清照是高級知識分子,而大宋是法治社會,李清照經過調查,決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根據宋朝製度,進士及第後如果後來沒能參加朝廷製科考試,也可以通過其他考試來積累資曆,隻要參與考試達到一定次數便可直接授予官職。張汝舟雖然是進士出身,但中進士之後升遷很慢,於是便通過虛報考試次數騙取官職。宋朝法律規定,夫妻輕易不能離婚,但如果丈夫觸犯法律遭到懲處,妻子有權解除婚姻。


    拿到張汝舟的確切罪證,李清照憤而向朝廷舉報,經查實,張汝舟確實謊報考試次數,被朝廷革職流放柳州。


    張汝舟獲罪,李清照終於可以正當的脫離這樁痛苦的婚姻,但是別慌,先坐兩年牢再說,因為法律還規定,妻子檢舉丈夫使得丈夫獲罪的,妻子要坐兩年牢。


    李清照看得很開,隻要能脫離苦海,坐牢就坐牢。李清照一坐牢,朝廷裏很多高官坐不住了,要知道李清照因為傑出的詩詞作品和與趙明誠夫妻倆在金石領域的突出貢獻,在南宋社會那可是響當當的人物,再加上趙明誠父親曾做過宰相,趙明誠兄長仍在朝中做官,李清照在朝中不乏“自己人”,紛紛上疏為其求情,趙構順水推舟,李清照坐了幾天牢之後便被朝廷特赦,恢複自由。


    慘痛的第二次婚姻敲醒了李清照,不再依靠任何人,此後二十餘年將全身心投入到了趙明誠生前夫妻倆一生致力研究的金石學當中,整理完成的《金石錄》記載了大量碑刻、字畫、銘文等珍貴文物的詳細情況,為古籍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依據和參考。


    此外,紹興年間也是李清照詩詞作品創作的又一個小高峰,故國淪亡,丈夫病死,自己又遭遇了戰亂和渣男的欺騙毆打,百味人生給了李清照大量創作源泉,這期間有讚頌主戰派大臣不顧危險出使金國的作品,有借古諷今歌頌謝安守護東晉打敗前秦的作品,也有感懷身世寄托哀思的作品,個個都是精品,都值得人們百般品讀。


    紹興二十五年,李清照病逝於臨安,享年七十二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何所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猛男與拖拉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猛男與拖拉機並收藏大宋何所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