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奏疏上報到了仁宗那裏,收到了仁宗的肯定和表揚,然後仁宗繼續我行我素,不立嗣。


    與某些缺乏生育功能的皇帝不同(比如賣國賊宋高宗趙構),仁宗其實是有生育能力的,到了仁宗晚年嘉佑年間,後宮其實還一直還有嬰兒誕生,隻不過新生兒都是女孩兒。


    嘉佑六年七月,仁宗的最後一個孩子,第十三女出生後,他終於疲憊了,不再堅持對自己血脈皇嗣的堅持,同意了朝臣的奏疏,下詔宣嶽州團練使趙宗實入宮立為皇子。


    趙宗實拒絕了,也許是四歲入宮後又被送出宮給年少的趙宗實留下來心理陰影,他無論如何也不肯再次入宮。


    另一個原因可能與趙宗實父親濮王趙允讓有關,早在真宗年間,由於真宗長時間沒有皇子,趙允讓也曾經作為備選皇子進宮,後來仁宗出生,趙允讓被遣散出宮。


    年少的進宮又被遣返加上父親類似的遭遇讓趙宗實顧慮重重,麵對入宮的詔書,他多次稱病拒絕,京城的使者來來迴迴多次,皇族其他長輩也來勸說,都改變不了他的心意,時間久了,仁宗逐漸反感,打算撤迴詔書另選其他宗室子弟進宮。


    關鍵時刻,趙宗實親信周孟陽勸說他,抓緊時間入宮,並且告訴趙宗實,主上選中你作為皇子,如果你堅持不去,哪怕以後迴到封地,其他人登基了,會放過你嗎?


    被迫卷入儲位之爭,曆朝曆代奪位失敗的皇子沒一個有好下場的。趙宗實驚出一身冷汗,突然明白了自己處境的兇險:不去,日後必定死路一條;去,則尚有一線生機。


    從嘉佑三年開始,文彥博和富弼先後因母喪迴家丁憂,韓琦升任首相,歐陽修升任參知政事。升任副宰相這些年,除了勸諫仁宗立嗣外,歐陽修沒有放下自己諫官的老本行,繼續上梳彈劾百官,其中就包括彈劾包拯。


    按照政治理念來講,歐陽修跟包拯是同一陣營,都支持範仲淹改革,同屬於“君子”,可歐陽修沒對包拯手下留情。


    彈劾的原因是朝廷任命包拯做三司使而包拯沒有拒絕,要說朝廷任命官員又不是皇帝即位還要搞什麽再三推讓,一般來說任命了你就走馬上任就行了,可包拯這次的三司使任命還真有些不一樣,因為之前連著兩個三司使都是被包拯彈劾罷官的。


    先是嘉佑四年時任三司使張方平在購買富豪田產時搞了些權錢交易,被包拯彈劾罷官,接著時任次相宋癢弟弟宋祁接任三司使,包拯繼續彈劾,稱長兄任宰相,弟弟應當避嫌不得在朝中任三司使,宋祁也被罷了官。


    三司使位高權重,除了不屬於宰執班子成員其他權力遜於任何官職,仁宗考慮再三,既然包拯心細如發總能找到官員的問題,不如就由包拯親自擔任三司使吧,於是下詔任命包拯為三司使。


    包拯還沒來得及赴任,歐陽修的彈劾就來了,說包拯這是蹊田奪牛。


    別人牽牛踩了你的田,你數落別人的不是最後就霸占別人的牛,這就叫蹊田奪牛,歐陽修質疑包拯,別人三司使幹得不好你有意見,最後你自己出任三司使,這合適嗎?


    包拯一生為官清廉自尊心極強,哪裏願意受這個氣,直接稱病不朝了。


    仁宗愛才心切多次下詔要求包拯赴任,最後詔書一封接一封的送過來,包拯實在是沒辦法再躲了,隻好出任三司使。


    任職三司使大約一年時間,仁宗又升任包拯為樞密副使,正式進入宰執班子,參與帝國重大事項決策。


    可惜包拯沒能在更高的官職上發揮多大作用,任職樞密副使不到一年,嘉佑七年,時年六十四歲的包拯在樞密院工作時一病不起,兩個月後溘然長逝。


    京劇《赤桑鎮》裏麵講了這麽一個故事,說包拯從小失去父母,嫂嫂吳妙貞將其撫養長大,後來包拯做了開封府知府,老百姓來到京城擊鼓鳴冤,狀告蕭山縣令包勉貪贓枉法草菅人命。包拯經過調查發現確有其事,但是包勉是自己的侄子,哥哥嫂嫂的獨子,經過思想鬥爭,包拯還是依法處斬了包勉。嫂嫂聽說之後趕到赤桑鎮截住包拯,怒斥包拯忘恩負義,讓包家絕後,包拯苦苦相勸最後感化嫂嫂,兩人和好如初。


    戲曲中往往有不少誇大其詞的演繹成分,但很多人不知道,包拯這個中國人心中圖騰式人物真的差點兒絕後,而且最後拯救包家香火的也確實是一個好嫂嫂。


    包拯長子叫做包繶,包繶在潭州做官時英年病逝,禍不單行,沒過幾年包繶的兒子也就是包拯的孫子包文輔也夭折了,年僅五歲。當時的包拯夫婦隻有這一個兒子和一個孫子,老兩口悲痛欲絕,傷心之後一合計,兒子和孫子死了但是兒媳崔氏還很年輕沒必要在家裏守活寡,就勸崔氏迴老家改嫁吧,不要待在包家了。


    沒想到兒媳崔氏是個忠孝之人,說夫君包繶在世時曾經托付,父母年紀大了無人照顧希望自己能照顧父母,如今包繶去世了父母就是她唯一的親人,離開親人還能去哪裏呢?


    崔氏一邊說一邊哭,哭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淚,把包拯夫妻給感動的,隻好答應崔氏留在身邊互相照顧一同生活。


    包繶是包拯原配夫人董氏生的,除了董氏之外,包拯還有個妾叫孫氏,孫氏在後來因故被包拯遣送迴了娘家,迴到娘家之後孫氏發現自己壞了身孕,便在娘家生下了孩子。崔氏知道這件事之後經常去探望孫氏,母子倆生活比較窮困崔氏就接濟母子倆,解決日常生活開銷。


    包繶死後,包拯夫婦倆年紀逐漸大了,孫氏離開包家後包拯工作太忙也就沒有再娶,轉眼間包拯六十大壽,滿朝文武都來慶賀,仁宗也親自來到包拯家中祝賀愛卿六十大壽。大家熱熱鬧鬧慶祝完陸續離開,包拯夫婦頓覺淒涼,這時崔氏把孫氏所生幼子帶到家中,告訴包拯夫婦其身世,包拯夫婦簡直幸福來得太突然,給孩子取名包綬。


    天倫之樂總是短暫的,四年後包拯去世,仁宗前往包家吊唁,得知小包綬的身世不僅心生憐憫,包拯一生清廉家無餘資,為了小包綬以後生活有個著落,仁宗不顧包拯遺命強行賜給包家大量財物,並安排官府記錄在冊,包辦包綬今後學習和入仕。


    又過幾年,包拯夫人董氏病逝,嫂嫂崔氏一個人養育包綬,好在有朝廷特別照顧,包綬成長環境一直很好,長大後在崔氏的主持下與文彥博女兒結婚,接著崔氏又派人把包綬生母孫氏找迴來共同生活,骨肉團聚。


    包綬的故事隻說到這裏,再講下去就話長了,包拯生前曾定下家風,“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


    這裏我引用的是史書原話,任何語言來翻譯和評價這樣一個偉大的靈魂都顯得太蒼白。另據史書記載,包綬後來做官公正無私,一生清貧,酷似包拯。


    在今天河南開封市博物館中,珍藏著一件國寶級文物叫“開封府題名記碑”,上麵鐫刻了北宋一百八十三名開封府知府姓名和任職年月,這其中包括寇準、呂夷簡、歐陽修、宗澤這些鼎鼎有名的官員,但包拯任職年月對應的姓名處,卻是一處深深地凹陷無法看清楚姓名,原來這是後世老百姓懷念包拯,每次在碑前輕輕撫摸包拯姓名,久而久之,把包拯名字的地方給摸凹陷下去了。


    嘉佑七年七月包拯病逝,仁宗授意給包拯舉辦了隆重的後事並輟朝一日。到了八月趙宗實終於進宮,履行儲君之職了。


    屢召不來再加上忠臣離世,仁宗沒給趙宗實好臉看,而趙宗實也自知形勢比人強,不敢有所怨言,隻能忍氣吞聲低調行事。按照宋製,趙宗實進宮後受賜名改名趙曙,鬱悶的趙曙本以為這又將是一場漫長的宮廷待機,沒想到半年之後嘉佑八年三月,仁宗不行了。


    仁宗是再次突發急病的,二月突發急病,三月裏人就不行了,雖然在此之前仁宗身體已經很差了,但這次駕崩還是突然的讓整個大宋朝來不及反應。


    北宋自趙匡胤開國到仁宗駕崩已經一百年,雖然經過太祖太宗兩人皇帝開拓,北宋卻未能完成大一統的曆史使命,而即使是在這樣一個不完整的帝國統治下,經過真宗仁宗兩代皇帝一心維穩的指導思想的統治,國家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砍死平平無奇,可對比後來連年的對夏戰爭和災難般的花石綱之役,皇帝隻要不折騰,就是天下百姓之福。


    真要折騰,您能折騰贏,像漢武帝唐太宗那樣把敵人折騰死了,那老百姓咬著牙跟著您一起折騰也算有個盼頭,敵人打趴下了我們還能有個太平日子,否則,就像真宗仁宗兩任皇帝就行了,與民休息就是最大的仁政。尤其是仁宗,真宗還追求個虛榮搞個封禪崇拜個天書,仁宗是徹底不搞這些虛的,以身作則,不鋪張浪費,不窮兵黷武,所有的執政思想都是為了國家和百姓能更好。


    試想,換個皇帝,範仲淹、歐陽修、富弼、包拯、狄青這些人能受到重用嗎?仁宗朝人才輩出群星閃耀,歸根到底還是國家有個好皇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何所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猛男與拖拉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猛男與拖拉機並收藏大宋何所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