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報在京城平日銷售量在七八萬份左右,其中長期訂戶占三分之一以上。可是普通民眾平日雖被上麵連載小說吸引為主,可各地特產、風俗、風景、人文等也是喜聞樂見。


    但即便是不大識字在茶館聽人讀報讀報者多為下層讀書人,他們喜歡報上介紹的史實之類的談古論今,普通人聽了也是覺得不比故事差甚至是更吸引人、長知識。


    就是朝廷上的事第一時間聽到也是有些興趣的,而且有些東西之前他們到七轉八轉消息被一些人帶歪了,此時了解朝廷原來意思再比下麵官吏作為,就知道上麵政策層麵沒問題而是下麵官吏胡作非為太多。


    有這樣認識改變不了什麽,認識卻是清楚了不少。不僅如此報上談古論今欄目還介紹了不少古代帝王選擇繼承人的得失,分析了這些得失就可以知道按長幼次序接位確實是最為穩妥,因寵愛廢嫡立庶、廢長立幼乃取禍道。


    因為這造成的父子相殘、兄弟相殘確實是不少見到。甚至造成皇朝動蕩、內戰,百姓受到無妄之災而死傷累累、背井離鄉,真乃是為一己之私遺禍巨大。


    可是世無常態事無絕對,如果第一繼承人實在不堪或所有繼承人中有特別優秀的人,硬按次序繼承也是會造成不少問題的,如國家被之弄得烏煙瘴氣、民生凋敝,最後皇朝完蛋。


    所以京報觀念廢嫡立庶、廢長立幼不可取符合此時讀書人國本之爭。可京報又伸了一足即在賢德方麵也要考慮,這一點就是隱隱在為常洵張目。


    不僅如此,辦報之初入川支隊已經獲勝迴大員島了,京報隻能對剿滅楊應龍的後續進行了報道。這讓普通民眾也從正式渠道的客觀報道,知道了發生在四川的楊應龍叛亂被朝廷大軍剿滅了,而不是之前都是聽到不知多少手的傳言。


    正是如此京報第一次熱賣,後麵京報又開辟了關於此戰的連續專題文章。這文章用白話文介紹了楊應龍家族的曆史,因為此時楊家將演義傳播頗廣,大家知道楊應龍乃是楊家子孫,對這文章興趣大漲。


    而且楊應龍家族到他傳二十八世,其中境遇曲折詭譎、縱橫捭闔處不少,有宋時為宋藩籬處抵抗遼夏前線貢獻不小犧牲頗多,也有勾結外人謀獨占一地的時候。


    到楊應龍娶妾後聽信妾的讒言殺妻,還私用閹人,攻打四鄰殺人盈野。又收買高官為他說話,覺得形勢不對就裝慫,卻又不聽調令率軍去援朝邊境,反反複複窺探形勢,這才讓萬曆下定決心堅決剿滅。


    隻是剿滅楊應龍不容易,李化龍準備聚攏十萬軍隊十幾萬民夫。這時福王常洵慨然派出自己隻有極少數人的軍隊中的一千人,自帶糧草數千裏渡海溯江來到重慶。


    才到重慶就向李化龍請戰,吳亞文覺得藩王之軍不該參與卻因其奉旨過來不好趕走。於是激其為攻打飛練堡先鋒,那飛練堡在八百裏之外有五千楊應龍人馬,其激將法之心可知用意。


    但入川支隊夷然不懼慷慨上道,日行八十多裏長途奔襲一戰而下飛練堡,殺楊兆龍、楊朝棟。接著千人孤軍敢渡烏江,又渡湘江直搗海龍屯,楊應龍見大勢已去自殺了。


    此時朝廷大軍也在李化龍指揮下四麵圍攻,楊應龍部失去了統一指揮,又懼朝廷大軍中有戰鬥力如此強大的兵士,心存畏懼兵士懼戰很快敗下陣來。


    西南土司有不少原來十分強橫霸道並不怎麽遵守朝廷法律,地方官員管束,經這一戰紛紛表示臣服恭敬之心。此皆入川支隊之功,不意福王年幼竟才幾年就訓練出一千可當萬的強軍等等。


    這連續專題文章因為如紀實小說,時間跨度大情節曲折,主要事又都是史書有載,一時間京報大受歡迎各地都要求看到此報,讓之發行量一下衝破十萬。


    而且是這篇文章結合京報在談古論今欄目,一直在支持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但諸皇子差不多時此法可保平安。可有一子特別優秀就不可囿於這繼承法,改為優先立賢的觀念京報到底誰人在辦一些人也清楚了。


    隻是此時能清楚京報在為誰張目時他們都是明白人,已經知道大勢不可違了,所以也不可能去幹涉京報的事了。


    就這樣文官們營造很久的國本論、祖製論因京報撬開了縫隙。因為京報沒有直接偏袒常洵,也主張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繼承法乃長治久安之道。


    隻是皇家繼承有關國家興衰,就算是家族中也不可能將家業必須交給敗家子繼承,皇家又怎麽可能不問賢庸明昧。這方麵大家差不多當然按序最合適,差距大還是應該讓賢明的皇子繼任好。


    等這樣的說法讓京城不少普通人覺得也是正理時,京報的這篇專題文章乃是第一次隱隱為常洵張目了。而且之前大家都不覺得京報提出的有賢立賢會與常洵有關,等入川支隊專題報道出來,一些敏感的人才驚覺按此說法常洵該否因賢能而立太子呢?


    隨後京報談古論今蘭目雖不專盯著皇子繼承,但不時有關常洵的報道出現。如援朝之戰他提議直接大軍入朝風險大,不如陳兵邊境水軍截斷日軍交通省事省錢。


    還主動派出水軍襲擾日軍後方,又大力建設對馬島,準備在此建設堅固堡壘阻斷日軍今後通過侵朝,並且以此為跳板侵犯大明。


    結果截斷日軍後援日軍在朝隻能龜縮起來,而日軍後方也被大明水軍打得所有水軍完蛋,豐臣秀吉急病死了。不少日軍正在求降隻因條件高一時不肯,日久更難所以援朝一戰陸軍雖不出動大戰,整個形勢完全掌握在大明手中。


    之前預算此戰少不得幾百萬兩花費,可這幾年打下來支出隻有百萬兩左右,且在對馬島倉庫囤了五萬大軍二三年可吃的糧食。對馬島城堡、港口基本建成還開墾了上萬畝地都因常洵建議與出力。


    另外京報還大力介紹常洵派水軍在沿海剿滅海盜,與並島後供應廉價商品,組織漁民、農民發展生產,將他們的商品平價收購後運內地去銷售等事。


    說他這利民之舉因為批量大,直接運輸直接供應這生意常洵還不虧有賺,而沿海島嶼上漁民、農民生活比之前好了幾倍且安定祥和。


    又有他組織的水上保安隊不斷巡邏,無數年來一直無法根除的海盜,因小偏島嶼再無人居住無法混充平民,也招不到貧困漁民,在沿海已經無法生存與發展很難複生。


    京報這些文章其實仍然在為常洵鼓吹,大力宣傳他的賢、明、仁、能,肯為民眾出力讓利。如大員島移民都是常洵全資運送去,提供畜力、農具、簡易住房、墾荒期糧食與一些生活物資,卻隻收四成租子。


    還給移民提供3+3+3+3的教育機會,這些讓普通民眾都生有羨慕之意了。即便是他們不敢全都相信隻要大部分是實,他們就覺得常洵還真是一個好藩王,並如常洵與常洛之間選誰繼任也不可能再受文官那套國本與祖製影響,更認同京報宣揚的立君立賢的觀念了。


    正是如此萬曆一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京報上刊登的聖旨,讓常洵監國原因是萬曆用三島考驗他十分出色的話十分讚同,什麽國本祖製都不重要,這時他們隻盼常洵真是如京報上那麽賢明仁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新福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翔的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翔的羊並收藏大明新福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