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爐試驗成功讓常洵有了真正自己的鋼鐵生產能力,之前坩堝隻不過采購了鐵料與一些礦物對鐵料進一步加工提高品質而已。


    說到底隻是深加工或後處理,對采購來的鐵料進行除硫除磷等處理,生產出低、中、高碳鋼或初步的合金鋼,隻能滿足少量需求並在研究鋼材性能、工藝、成分等上麵有好處。


    可鐵料外購一來質量不一生產標準化不大好辦,更關鍵一禁運就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任坩堝用劣質生鐵可以生產出多高品質的鋼材也沒什麽用。


    有了大員島自己的冶煉廠雖然一年生產數量不可能多,不過十年內生鐵與普通鋼材足夠用了。坩堝也有了質量穩定的原料,生產高品質鋼材也愈穩定了,不怕被人卡脖子了。


    而且計算一下鐵礦石消耗不可能有多大減少,可小高爐噸煤耗在五六噸,北方此時要大一倍左右,這一來成本就節省一大塊。不計高爐投資再加上鐵礦石、煤提高生產率節約的成本,此時小高爐生產的生鐵成本隻有北方劣質生鐵的一半多一點。


    況且常洵這裏工人待遇還更好,所以節省下來的成本還是因為提高了生產效率,工藝改變與設備大型化帶來的低消耗。


    而且此時高爐已經一次可出鐵水二噸多,舊式衝天爐不過四五分之一;衝天爐出一次爐下一次重新裝爐點火,一個月才出十幾爐,小高爐連續生產日出三爐左右,月產近百爐一爐頂三四十爐,相比之下人力也省下多少?


    而且這高爐常洵還嫌小,準備第一步達到十倍產量左右,這讓整個沉浸在高爐神奇之中的冶煉工匠們都不禁為之折服。


    如劉百福就歎息自己算是讀書不成重新投入祖業成為冶煉大匠的,算是看到過一些古藉對整個冶煉算是明白人。可是他對此前的衝天爐隻覺得已經超越古人無法再大改進了,對北方鐵劣也認為隻有改木炭才行。


    這時才發覺自己隻是比其他冶煉工匠多認幾個字,並不曾有什麽多大本事。不過事實上也有劉百福根本無力如常洵那樣大手筆去實踐的資本的原因,這時高爐試產成功建造時不少細節他也是出力不小的,為此拿到了幾十兩獎金。


    正是冶煉工匠來到常洵這裏第一項就是工錢比以前高了一倍,夥食方麵也一樣提高不少,讓他們願意離開家鄉來大員島幹活。並在看到這裏生活更好氣候也不惡劣習慣了也沒什麽,才將家人也陸續遷居過來。


    而有一點貢獻就重獎讓他們的積極性迅速高漲,加上這裏一切不僅由他們自己從無到有建設起來的,還在這過程中出了不少主意,所以高爐試驗成功讓他們有與有榮焉的自傲感。


    而且他們確實是值得驕傲,常洵僅是提出高爐、鐵礦石精選重新燒結、煤經過煉炭化處理、鼓風加溫等概念與一張高爐草圖,所有的具體東西都是負責冶煉的工匠們討論著摸索出來的。


    當然這個成功首先是常洵有概念與必然正確的信心,另加他數千成萬兩銀子投入根本很輕鬆。可另一個關鍵也是這些冶煉工匠們,完全由常洵指揮一群普通人雖說也可以逐漸成功,卻起碼多用幾倍金錢與時間。


    畢竟衝天爐雖然落後了也是相比而言,它比之前還是進步了的。而且它的耐火磚製造、砌爐、鼓風等技術已經都有,高爐並非是全新創造其實隻是改進而已。


    改進也主要是將熱量散逸降低下來,熱風可以進一步提高爐溫,投入造渣劑可以降低雜質,還有爐子加高可以使它具有連續投料連續生產的條件。


    隻是此時試驗成功的高爐還不足於讓常洵啟動馬鞍山鋼鐵基地,鐵料暫時不缺乃一個原因,決定性的原因在生產技術上就有高爐此時太小,如果此時規格高爐年產二十萬噸一切都理想也要建造二百多高爐。


    二十萬噸二百多座高爐一百萬噸呢?那豈不是成了高爐林了?還有這時高爐投產試驗成功了,常洵提出了第一步年產萬噸高爐的目標才幾天,下一個旬報就說高爐停了,隻用了三天因爐溫太高耐火磚都化了。


    所以這耐火磚還要攻關,可常洵於這些細節實在沒什麽記憶,或隻知道有什麽酸性堿性爐,耐火磚添加什麽什麽,具體還真不知道,隻能讓那些工匠們攻關了。


    而工匠們覺得才三天就停爐重新砌耐火磚也沒什麽,畢竟砌一次爐浪費的時間也能讓這高爐一爐頂衝天爐二十座。那浪費的錢財也隻是比之前成本高一點,仍然隻是北方劣鐵的七成以下。


    至於比較蘇鋼佛鋼之前不足人家三分之一,現在提高一點也有限。可高爐煉出的生鐵已經比廣鋼佛鋼質量好,還可以直接炒鋼成為熟鐵。


    所以在冶煉工匠們看來高爐耐火磚不行不算什麽,就是多生產一些耐火磚,多砌爐而已。那不是高爐不行而是高爐加焦炭太好了。


    當然耐火磚肯定還要研究,包括投料也一樣。因為坩堝用的主要耐火材料也是一樣的卻使用時間久一些,主要是坩堝沒什麽投料衝擊。當然耐火磚與坩堝生產工藝、輔料也不一樣,但投料衝擊也是耐火磚不耐用問題之一。


    總而言之高爐不僅大型化有個過程,現存不足也不少。還要幾年才成熟起來,到時也正是建設馬鞍山鋼鐵基地的時間差不多了。


    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常洵對自己這三年來發展還是比較滿意,雖說有巨額資金不計成本投入,那也是他自帶優勢不可能不用。


    還有形勢發展順利讓他呆在京城愈加氣悶,這時他的基業在靈山島、大員島、中左所,在京城的產業沒有發展隻有收縮。


    每日來王府也是編輯教材為主,聽他上課的人也極少有了。因為各項事務搞起來後常洵的後世見識一抖出基本上成為空殼子,具體建設、發展完全靠那些專業人士了。


    比如這時留在王府的玻璃研製生產項目,玻璃從靈山島運來,這裏工匠就是用吹或模具生產產品如杯、瓶、盤、擺件之類,根本就不用常洵指點什麽,他這時隻有看到產品評價一下自己的觀感了。


    其它方麵那些工匠已經基本掌握吹、壓技藝,還有後處理什麽,那什麽燈罩、小瓶、杯子等完全可以達到標準化批量生產,在常洵的掙錢項目中也是重要一個。


    所以這時常洵準備中最大的工作乃是在王府辦一個一二百人,每班五六十人的理科培訓班,隻是這個培訓班教育內容達到後世初中水平的數理化,還有中西方合璧的天文、地理之類。


    教材用常洵根據西方譯書加迴憶編輯的,直接翻譯出來的。教師從廣州、澳門那邊已經請來了幾個懂西文,又學過一類這些知識的商人子弟。


    就是學生不好找,有不錯學問的年青人人都不願意學習這個。還好這時常洵的觸角也廣了許多,如沙船幫,在中左所有業務的商人,與常洵有商務來往的商人,移民及他自己手下人的子弟或親友子弟湊湊齊了二百多人。


    這些人約期明年開春在王府聚齊開學,當然他們的水平未經考試。還有就是之前文章寫得好不等於理科也好,反正人來了再說,大不了讓那些理科實在不行的學法律、地理、水利之類。


    如學法律先將曆代法律整理對比起來,為常洵今後修改大明律提供參考。同時也將成為他手下第一批專業法官、檢察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新福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翔的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翔的羊並收藏大明新福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