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朝方略父子兩人真是隨便談談,為什麽如此說乃是大明這時候皇帝不可能決定全套戰略,萬曆也非勤政堅持之人。更關鍵在於曆史上大明嬴了,常洵這時提議主要是讓大明少受損失、多少有點迴報、對日本與豐臣秀吉有所懲罰這三條而已。


    如此一來連他對自己提議落實多少不會太在意,因知道在意無用,另除非這時大明有大危機他才可能被逼無奈出手。至於大明這一次可能仍然如曆史損失巨大,仍然沒有一點好處那也沒什麽辦法,也沒有必要出手。即使日本與豐臣秀吉沒有受到懲罰也沒什麽關係,因為常洵後麵會補上的。


    還有隨著戰事發展父子交流還會有很多次,常洵後麵還可以貢獻意見。這些意見會影響萬曆,萬曆雖不可能遙控指揮,在策略上人事上都可以對戰事產生影響甚至於決定走向。


    用模型安慰了鄭貴妃以及''''讓''''文臣知道他的王城真是大建,常洵的關注重點轉移到了縫衣針。可為什麽是縫衣針這麽一個這時代有足夠供應、技術成熟的微小產品有人肯定不理解。


    那麽為什麽呢?這主要是常洵暫時不可能離京,這產品產量不大占地不多放在王府生產也沒有問題;再說這東西小,針有縫衣用、繡花用、納鞋底用、訂被子用等用處不少,每家都要備上好幾支到一二十支,每年遺失了、斷了、鏽蝕了等原因要補充需求穩定,每戶幾文十幾文整個大明加起來為數不小。


    可僅是這些不足以讓常洵決定投入這個產品,那麽為什麽又投入了呢?原因在於縫衣針的成本十之八九在人工,常洵後世接觸過工商管理,讀到過分工合作工藝細化對生產效率提高的案例。


    即在一個工匠承包一切時,每人每日隻能生產幾十個卡針,分工合作再加一些小設備後,每人每日產品高達幾千個外不需要多少熟練工人。


    這案例如果在縫衣針上複製成功的話,如果每支縫衣針人工費一文,他生產隻要0.01文,降價到原來三分之一人工費也沒有多少,反倒是材料占比大了利潤不可能每支接近一文了。


    當然這隻是比方,但也說明如果真是通過分工合作,加設計使用一些小機械生產效率提高百倍,甚至是還要高,那麽降價為原來百分之三四十,他的利潤率沒有九成,七八成肯定有的。


    而且是如果以這個價格向外出售原來的生產者就會虧本,一個大明市場,日朝安南等國,甚至是可以賣給西方人,加一起還真是不起眼掙大錢,就這一個小產品壟斷了,就不比一些親王一年收入低呀。


    不過常洵設想雖好也不知縫衣針如何生產的,完全自己摸索這時間不好說。這與許多產品一樣不知道、沒見過生產想到頭痛幾月幾年想也不出來,見到生產過程馬上罵自己為什麽如此笨。


    如此打算可工部、皇家沒有製針工匠。為此常洵隻能讓人打聽那裏有會製縫衣針的人,還好真找到了還要求不高,父子兩個每人每月二兩銀子工錢就可以了。


    原來這樣的工匠或更準確地說乃是小匠作鋪子,產品為刀剪、燭台、提子、梳子等等小而各地都需要本地生產。規模一般為獨自、父子、父子再帶一二徒弟,大者有幾個幫工徒弟算是小業主了。收入上小匠作鋪子一年十幾兩到二三十兩銀子而已,還多少受到敲詐勒索。


    正是如此這父子一咬牙情願放棄自己的產業,並浮報了自己的要求。在他看來這要求有點高,父子兩人一年有二三十兩吃口安耽飯也可接受。


    不過常洵知道不可能如此小氣,不僅一口答應還給了二十兩技術貢獻費。還有這施姓父子本來不止一個產品,到了王府專一生產縫衣針外還帶了幾個人一起幹。


    那是常洵一開始還摸不清縫衣針分幾個工序,每個工序設計什麽樣設備提高生產力。還有原來原財料選料、熱處理、後加工等方麵有什麽可以改良地方。因為常洵不僅要提高生產率還要提高質量,因為他不僅隻為了掙錢還包括社會進步。


    有了製針工匠常洵經常觀看製針過程,將之工藝進行分解,初步進行分工製作。就這麽一分工一開始剛來的人根本不熟悉也沒有技術有些混亂,人均產量不升反降。


    好在他是老板,施興祖父子看在眼中急在心裏,卻隻能聽常洵不斷調整試行。他倆擔心這製針虧本不賺錢最後開不下去,父子兩人失去了這樣的好收入。還急在他們說不上話,好在隻有幾天人均產量就逐步提高,一個多月人均產量已經達到超百支。


    那產量之前父子兩人一天也做不出來,何況現在近十個工人除了父子兩人,都是識些字第一次出來幹活十幾歲的大小夥子。這讓施興祖怎麽也想不通,按說他們這幾個人連三分之一產量也完成不了的,怎麽福王殿下讓每個人隻幹一件事,那幾個小夥子一下就會了外產量提高到如此程度。


    想不通沒關係,施興祖至少安心下來,因為這個效率多少還會提高,如此福王殿下給所有人的工錢比行價高出不少也可以維持下去,還有一些嬴利。


    隻是常洵這時仍然常在製針場所轉,對每一道工序問東問西,還試驗一些新材料新辦法。這讓施興祖有些心不落實,暗心想這時已經夠好的,求求福王殿下別折騰了行不行,福王殿下家大業大折騰不成沒什麽,他父子可不想丟了好工作。


    常洵當然不可能關心施興祖的心理想法,知道這時代的工匠缺乏創造精神墨守成規小富即安,有一點創新或特長都當作傳家寶傳子不傳女、傳媳不傳女捂著。師傅教徒弟大多數隻教七八分,除非無子不然不可能將所有的技藝傳給徒弟,肯傳給徒弟也往往自己真幹不了時。


    這與後世如技校專門教授,各種技術的資料有書可賣,上網可查,隻有最關鍵的東西才保密完全不同。常洵之前當然不太了解這樣的區別,這時間工匠接觸多了已經有所了解。


    一開始常洵見有些工匠問到技術吞吞吐吐有些不解,後來才知道他們倒不是主要諱避自己,堂堂福王與他們搶飯碗的可能性不大,要進入這行業也會用他們這些人幹活。但他們往往擔心別人聽到學了去,如此可不虧了。


    此種心態乃是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長期徘徊不前,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可能,機會有限的社會生態下,這也成為必然選擇。不談生產力長期徘徊深層次因素此時常洵也無力改造,但他將推動工業革命至少在自己控製範圍用生產力發展,創造更多機會,以及獎勵、保護創新等措施來逐漸改革。


    如此形成新的社會生態及一部分受益人群,有了這些人加生產力發展,在改革上層建築與傳統思想時也會容易許多。受益群體他們就如浪頭可以衝擊阻力,不至於常洵單打獨鬥或僅用權力推行上層建築改革與思想改革。二者一個事半功倍,一個事倍功半甚至是人亡政息。


    因而常洵對施興祖心裏怎麽想根本不在意,除非有重大特技才可能親自動員,並給予一些補償讓他貢獻出來,至於這時製針施興祖隻有普通成熟技術,他的作用就是領路。


    常洵雖不可能卸磨殺驢,但他如果跟不上步伐隻能作為製針專業工匠度過一生。而且是這乃是要自覺跟上來,常洵很忙接觸的工匠太多,隻有年青識字的少數幾個帶在身邊培養,卻不包括普通人的施家父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新福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翔的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翔的羊並收藏大明新福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