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二十六年年末的這一場國宴。
也算是相當精彩了。
也絕對能夠青史留名。
這叫做燒疏安燕。
意思也很簡單,貞元二十六年除夕夜,國宴之上,太子殿下當著燕王殿下的麵,燒了一些臣子彈劾燕王殿下的奏疏,親言大乾之興,燕王當居首功。
自此之後,大乾賢王之名流芳百世。
也從這之後。
大乾一共出現了十六位賢王。
正好對上了大乾燕雲十六騎。
堪稱是天意。
再說,這貞元二十六年過去了。
大乾並沒有改年號。
依然用貞元這個年號。
用蕭奕的話來說,若是沒有父皇信任他,讓他監國,也就不會有今日之盛世。
大乾貞元盛世並未衰敗,還會更加繁榮。
所以說,大乾的年號依舊是貞元,而大乾千萬子民也就迎來了貞元二十七年。
科舉製度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殿試。
即是皇帝親自給舉子們定名次、點狀元,號稱“天子門生”。大乾立國之後到如今的監國太子中興,期間科舉改革不下六次,但是這一環節從未被省略,屬於皇權禁區。
那麽問題來了,當今監國太子是個出了名的馬上太子,這三年來,也都是秋闈之後,殿試還沒開始,可能就要親征,你說監國太子不在殿試怎麽舉行,科舉自然也就時停時開。
好在,每一次的殿試也都如期完成,也為大乾挑選了不少有才能的官吏。
這幾年來,因為監察禦史、錦衣衛、吏部、東廠這些對朝野上下的官吏們的監督更為嚴格,朝廷法度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嚴。
倒是也有不少官員,因為昏庸無能、貪得無厭、欺壓百姓等行為而獲罪,罷免了官職。
再加上,一個一個國策的頒布,增加了官吏們的責任和政務,也就要慢慢地把責任細分出來,形成一個有效的官府官署。
對於新鮮血液的要求也就越來越大。
以前是三榜。
如今都已經擴張到了六榜了。
貞元二十七年正月初十。
開了貞元二十七年的第一次大朝會。
也就代表著大乾官吏們的沐休結束了,該點卯述職,繼續任勞任怨地為官了。
而貞元二十七年的第一次大朝會結束,就又頒布了一項國策。
以後科考,除了國子監、崇文館、幾個學院學生,凡現今大乾疆域內各地鄉貢中試者均可參加,部分戰亂地區有遺漏賢才的,如果有侍郎以上高官做保,也特許應試。
簡而言之,就是把科舉取士的製度改變的更為公正,也更為照顧寒門士子。
這個消息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一時間京師客棧人滿為患,放眼望去皆是白衣舉子,至於各位高官的府上,投遞文章的人更是沒斷過,地位最為尊崇的三朝元老張久陵不勝其煩,甚至躲到京郊研究新學去了。
老頭子我現在早就不問朝政,隻是研究新學,時不時寫一寫文章,講述新學的實驗成果,還舉薦哪門子賢才啊?
研究新學早日肉身成聖不香嗎?
那麽在他之下,必然就數著吏部尚書狄晏了,這位是沒法躲,卻也想著,要盡職盡責,為國選才。
然而,這位絕對稱得上是大乾治世之能臣,也絕對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忠臣。
但是,他不是一位合格的父親。
狄晏如今也四十多了,兒子去年成家,卻未曾立業,大約是當了爹,覺得再是個白身沒麵子,死活要參加這次殿試。
狄晏當然不同意,你老子我是吏部尚書,要參與閱卷的,你下場去試筆我還怎麽顯示大公無私,不過想到兒子也成家為父了,同學一茬一茬地都去當官了,也做了一定讓步,決定讓他用自己的恩蔭名額當個小官。
結果狄晏的兒子不同意,現在都什麽時代了,政吏如此清明,特別是科舉取士又是被監國太子十分重視,連考場都是用水泥磚重新修葺,考試時間也縮短了,內容卻又增加了,加了好幾項新學的內容。
他自問在國子監學的還算是不錯,完全可以憑借自身的才能,在今年的春闈上榜,完全可以名正言順地成為登科進士,為何要恩蔭名額當個小官?
這不就是告訴天下人,他作為大乾吏部尚書狄晏的兒子,是依靠父親的關係,當了個小官嘛。
狄晏萬沒想到兒子敢這麽頂撞他,當下上演全武行,弄的家裏雞飛狗跳。
狄晏的兒子是硬生生扛了一場揍,轉頭就帶著剛出月子的老婆和沒起名的兒子借住到嶽父家準備考試去了,弄得狄夫人天天抹眼淚讓父子倆趕緊重歸於好。
這種事情,其實也不僅僅是發生在狄晏的家中。
就說這大乾朝堂之上的六部九卿,哪一個,不是家中有兒子的?
就說這新提拔起來的包拯,也有了兒子。
雖說,有一些還沒長大,更沒有在成家之後,還是一介白身的。
但是他們總歸是要長大,總歸是要和狄晏的兒子一樣的。
這叫做感同身受。
所以啊,聽說了此事之後,大家也都勸著狄晏,看開一些,兒孫自有兒孫福。
他們若是有才能,那也能治理一方,為國出力。
若是沒什麽才能,那在他們的教導之下,就是當一個小小的縣尉,一個主簿,也是沒什麽問題吧?
最後,還是蕭奕在早飯問政的時候,和狄晏談論了一下‘育兒經’,更是在之後,出了一篇駢文。
少年大乾說。
嗯。
太子蕭奕還是發揮抄書技能了。
用這一篇駢文來作為勸學,作為激勵當下的大乾年輕人,一定要為大乾之中興而讀書。
同時,在邸報上也就官員之子、士族子弟、富商之子、工匠之子、農民之子,寫了一篇少年大乾論。
這個大乾,終究是要交到這些‘子’的手中,官員之子也好、農戶之子也罷。
若是能悉心教導,必定會成才,也必定會從父輩的手中接過家業,接過大乾。
所以,大乾的發展,也就必不能忽視他們。
官員之子不能參加科舉。
這並非是彰顯官吏清明之舉,而是迂腐守舊之象。
若是官員之子中出現了治世之才,豈不是就此埋沒?
隨著蕭奕的早飯問政,隨著少年大乾論出世。
狄晏雖然一時拉不下臉來,但也沒在阻攔兒子。
等到了快要春耕的時候,還是狄晏的兒子率先踏出一步,帶著老婆兒子迴了家,主動認錯。
而這之後,狄晏也就開始細心教導,為此,寫了好幾篇‘育兒經’。
狄家家訓,一時間,也風靡大乾。
人人稱讚。
開春之後,蕭奕有批示安西都護府宣撫使魏元忠和安北都護府宣撫使在黃河中上遊退耕還林,一定要保護生態環境。
他自己也努力研究治河的水閘之法、束水攻沙之法等治水之策。
受此影響,今年春闈的學生們幾乎是都抱著《河渠書》、《禹貢圖》研讀,實在搶不過同行的就來一本《水經注》。
看來,不管是時代如何變,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是變不了的。
後世的公考,那不也要緊跟時政嘛。
也算是相當精彩了。
也絕對能夠青史留名。
這叫做燒疏安燕。
意思也很簡單,貞元二十六年除夕夜,國宴之上,太子殿下當著燕王殿下的麵,燒了一些臣子彈劾燕王殿下的奏疏,親言大乾之興,燕王當居首功。
自此之後,大乾賢王之名流芳百世。
也從這之後。
大乾一共出現了十六位賢王。
正好對上了大乾燕雲十六騎。
堪稱是天意。
再說,這貞元二十六年過去了。
大乾並沒有改年號。
依然用貞元這個年號。
用蕭奕的話來說,若是沒有父皇信任他,讓他監國,也就不會有今日之盛世。
大乾貞元盛世並未衰敗,還會更加繁榮。
所以說,大乾的年號依舊是貞元,而大乾千萬子民也就迎來了貞元二十七年。
科舉製度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殿試。
即是皇帝親自給舉子們定名次、點狀元,號稱“天子門生”。大乾立國之後到如今的監國太子中興,期間科舉改革不下六次,但是這一環節從未被省略,屬於皇權禁區。
那麽問題來了,當今監國太子是個出了名的馬上太子,這三年來,也都是秋闈之後,殿試還沒開始,可能就要親征,你說監國太子不在殿試怎麽舉行,科舉自然也就時停時開。
好在,每一次的殿試也都如期完成,也為大乾挑選了不少有才能的官吏。
這幾年來,因為監察禦史、錦衣衛、吏部、東廠這些對朝野上下的官吏們的監督更為嚴格,朝廷法度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嚴。
倒是也有不少官員,因為昏庸無能、貪得無厭、欺壓百姓等行為而獲罪,罷免了官職。
再加上,一個一個國策的頒布,增加了官吏們的責任和政務,也就要慢慢地把責任細分出來,形成一個有效的官府官署。
對於新鮮血液的要求也就越來越大。
以前是三榜。
如今都已經擴張到了六榜了。
貞元二十七年正月初十。
開了貞元二十七年的第一次大朝會。
也就代表著大乾官吏們的沐休結束了,該點卯述職,繼續任勞任怨地為官了。
而貞元二十七年的第一次大朝會結束,就又頒布了一項國策。
以後科考,除了國子監、崇文館、幾個學院學生,凡現今大乾疆域內各地鄉貢中試者均可參加,部分戰亂地區有遺漏賢才的,如果有侍郎以上高官做保,也特許應試。
簡而言之,就是把科舉取士的製度改變的更為公正,也更為照顧寒門士子。
這個消息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一時間京師客棧人滿為患,放眼望去皆是白衣舉子,至於各位高官的府上,投遞文章的人更是沒斷過,地位最為尊崇的三朝元老張久陵不勝其煩,甚至躲到京郊研究新學去了。
老頭子我現在早就不問朝政,隻是研究新學,時不時寫一寫文章,講述新學的實驗成果,還舉薦哪門子賢才啊?
研究新學早日肉身成聖不香嗎?
那麽在他之下,必然就數著吏部尚書狄晏了,這位是沒法躲,卻也想著,要盡職盡責,為國選才。
然而,這位絕對稱得上是大乾治世之能臣,也絕對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忠臣。
但是,他不是一位合格的父親。
狄晏如今也四十多了,兒子去年成家,卻未曾立業,大約是當了爹,覺得再是個白身沒麵子,死活要參加這次殿試。
狄晏當然不同意,你老子我是吏部尚書,要參與閱卷的,你下場去試筆我還怎麽顯示大公無私,不過想到兒子也成家為父了,同學一茬一茬地都去當官了,也做了一定讓步,決定讓他用自己的恩蔭名額當個小官。
結果狄晏的兒子不同意,現在都什麽時代了,政吏如此清明,特別是科舉取士又是被監國太子十分重視,連考場都是用水泥磚重新修葺,考試時間也縮短了,內容卻又增加了,加了好幾項新學的內容。
他自問在國子監學的還算是不錯,完全可以憑借自身的才能,在今年的春闈上榜,完全可以名正言順地成為登科進士,為何要恩蔭名額當個小官?
這不就是告訴天下人,他作為大乾吏部尚書狄晏的兒子,是依靠父親的關係,當了個小官嘛。
狄晏萬沒想到兒子敢這麽頂撞他,當下上演全武行,弄的家裏雞飛狗跳。
狄晏的兒子是硬生生扛了一場揍,轉頭就帶著剛出月子的老婆和沒起名的兒子借住到嶽父家準備考試去了,弄得狄夫人天天抹眼淚讓父子倆趕緊重歸於好。
這種事情,其實也不僅僅是發生在狄晏的家中。
就說這大乾朝堂之上的六部九卿,哪一個,不是家中有兒子的?
就說這新提拔起來的包拯,也有了兒子。
雖說,有一些還沒長大,更沒有在成家之後,還是一介白身的。
但是他們總歸是要長大,總歸是要和狄晏的兒子一樣的。
這叫做感同身受。
所以啊,聽說了此事之後,大家也都勸著狄晏,看開一些,兒孫自有兒孫福。
他們若是有才能,那也能治理一方,為國出力。
若是沒什麽才能,那在他們的教導之下,就是當一個小小的縣尉,一個主簿,也是沒什麽問題吧?
最後,還是蕭奕在早飯問政的時候,和狄晏談論了一下‘育兒經’,更是在之後,出了一篇駢文。
少年大乾說。
嗯。
太子蕭奕還是發揮抄書技能了。
用這一篇駢文來作為勸學,作為激勵當下的大乾年輕人,一定要為大乾之中興而讀書。
同時,在邸報上也就官員之子、士族子弟、富商之子、工匠之子、農民之子,寫了一篇少年大乾論。
這個大乾,終究是要交到這些‘子’的手中,官員之子也好、農戶之子也罷。
若是能悉心教導,必定會成才,也必定會從父輩的手中接過家業,接過大乾。
所以,大乾的發展,也就必不能忽視他們。
官員之子不能參加科舉。
這並非是彰顯官吏清明之舉,而是迂腐守舊之象。
若是官員之子中出現了治世之才,豈不是就此埋沒?
隨著蕭奕的早飯問政,隨著少年大乾論出世。
狄晏雖然一時拉不下臉來,但也沒在阻攔兒子。
等到了快要春耕的時候,還是狄晏的兒子率先踏出一步,帶著老婆兒子迴了家,主動認錯。
而這之後,狄晏也就開始細心教導,為此,寫了好幾篇‘育兒經’。
狄家家訓,一時間,也風靡大乾。
人人稱讚。
開春之後,蕭奕有批示安西都護府宣撫使魏元忠和安北都護府宣撫使在黃河中上遊退耕還林,一定要保護生態環境。
他自己也努力研究治河的水閘之法、束水攻沙之法等治水之策。
受此影響,今年春闈的學生們幾乎是都抱著《河渠書》、《禹貢圖》研讀,實在搶不過同行的就來一本《水經注》。
看來,不管是時代如何變,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是變不了的。
後世的公考,那不也要緊跟時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