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二十六年五月一日。
這一天,是要被大乾的曆史大書特書的。
因為。
這一天。
大乾的監國太子頒布了詔令。
這一天,大乾的邸報上麵,所有的版塊都在報道大乾的新國策,以及對大乾皇家宗室宗親的討論報道。
也就是這一天,大乾的親王們陸陸續續地接到了聖旨。
其中,連遠在大涼山的巫王蕭策,都有一封聖旨。
上麵蓋了傳國玉璽的章子。
還有皇帝蕭棣的印章。
就相當於是大乾帝國的意誌了。
絕對的名正言順。
若有不從,便是抗旨不尊。
不過嘛。
聖旨上麵也沒有說是要他們如何如何,也並非是一個讓他們心生不滿的詔令。
說起來,其實就相當於是推恩令。
但是卻比推恩令還要高明很多。
已經相當於是最大的創新,也是最高明的手段,讓他們這些親王完全就無話可說,還要高高興興地接受,然後還要大肆歌頌監國太子仁義無雙。
詔令的第一條,就是解除對於宗室親王們的約束,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地離開自己的封地。
連向誰報備都不需要,想什麽時候,在哪一條官道離開自己的封地,都可以。
完全的自由。
和普通人一樣。
就比如,蕭策現在想要離開大涼山這個封地,他現在就可以走。
當然,前提是把聖旨放在供桌上,還要安頓一下聖使,給點錢,拉近一下關係。
這一點,蕭策就做的比較好。
但是,他沒有離開大涼山。
因為他覺得自己前一刻離開封地,後一刻,可能就要不明不白地死去。
還是宅在自己的封地之中,比較安全吧。
很多親王們還有一些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莫不是假的,監國太子真的這般大度嗎?
可隨著聖使繼續宣讀詔令,還是有人或多或少聽出來了一些門道。
比如第二條,允許親王宗室成員參加科舉考試,也可以經商、更能去入伍參軍。
所謂要為大乾中興奉獻自身的一份力。
這個相對於第一條來說,那完全就是更大的好處,足以讓他們喜極而涕。
特別是那些已經成為了旁支的宗室成員,還有親王的庶子們。
真的是當場就流淚了。
然而,緊接著,第三條出來的時候,有人就傻眼兒了。
聖旨上的第三條,便是削減了所有宗室親王以及親王的宗室成員們的俸祿,不僅如此,還有宗室等級也降低,以及直接截斷。
以前有著八個級別,到現在隻有六個級別,最低的兩級被收迴去了。
不僅如此,若是經商、入伍從軍、科舉取士,也就是說,你若是經商,成為了商賈,那就要放棄自身的宗室等級分封爵位,什麽奉國將軍、鎮國中尉這些個分封爵位就要被收迴去,俸祿也不會發放,但是依然還是宗室成員身份,也依然享受宗室成員的其他優惠待遇。
前麵兩天就是一個甜棗,給了親王們一個天大的甜頭。
真的是一個甜頭。
他們算得上是從出生開始到現在,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封地之中。
當然,也有一些親王會喬裝打扮,然後跑去其他地方逛一逛。
可是,當蕭奕監國,重新樹立了監察禦史的威望,又建立了錦衣衛之後,親王們就老實多了。
而如今,直接釋放了他們的自由。
誰不高興?
可這第三條,便直接讓親王們認識到,事情並不是他們想象的那麽簡單了。
聖旨上的第四條,自然是‘年終嘉獎’,其中,就有著評價、嘉獎、監督三條,然後就是評價的內容,由大宗正帶領的宗室之人,再加上監察禦史,形成兩個評價,一個相當於是來自於皇室宗室內部,一個來自於朝廷官方了。
評價的內容是:忠國、孝悌、愛民、敬業。
這是對個人的。
還有對親王的整個封地的評價。
評價的內容是:生育、百姓安居樂業、賦稅高低
生育,說白了就是人口。
每一年的人口統計,人口多,就說明這個地方的治理還算是不錯,百姓們都能吃飽穿暖,不然,那裏來的生育嘛,養活自己都難,怎麽可能還有孩子一口吃的?
生育的評價,自然也有一個標準,也有一個考量。
畢竟,有一些地方是真的貧瘠,很難提升人口的。
安居樂業自然也就簡單。
至於賦稅高低,多少像是前世的gdp,這個賦稅高低,也是自己封地的每年比較,而不是和其他封地的比較,畢竟地域差異很是明顯。
蕭奕現在對賦稅抓的非常近,偷稅漏稅,直接就斬立決。
根本就沒得商量。
畢竟這個時代,人命值錢,卻也不值錢。
斬首示眾這個大乾律法,說很重,卻也很輕了。
對於第四條的頒布內容,那自然就比較多了。
完全就是條條框框。
所以嘛,這一次的聖旨就不是以前那樣,采用的是朝廷的特製文書作為載體。
不然,聖使們宣讀聖旨,就好像是拉橫幅一樣了,攜帶也比較麻煩,宣讀起來,也有一些掉價,不好看。
隨著第四條的條條框框的規則宣讀完畢,親王們多少有一些站不住了。
這是要幹啥?
有一些非常保守的,或者說,是真的整日裏拿著朝廷的俸祿,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的親王們,自然是很不滿。
甚至是有當場鬧起來的,哭著叫著,說什麽想念太祖,說什麽監國太子違背了祖製的。
然而,監察禦史們也不慣著這些人,當場就進行了評價記錄。
扣分了。
也有親王表達了強烈的不滿,甚至是想著,要不要造反……。
畢竟,在他們看來,本來衣食無憂的生活,也不為錢發愁。
現在,來這麽一出,他們的俸祿可能沒多少,還要治理地方,提高自己封地的賦稅,讓那些低級的百姓們過上更好的日子。
憑什麽?
他可是大乾的親王,身上流著的是太祖的血啊!
他們憑什麽要做這些,要累死累活,讓那些百姓們過得比他們還好?
治理地方,難道不是官員們應該做的嗎?
想要讓百姓們過得好,難道不是監國太子應該做的嗎?
他們是親王,應該享受著封地的百姓們給他們創造財富,給他們耕種,給他們服務啊!
有不少親王不滿,當場鬧起來。
這一點,蕭奕自然是做足了準備。
就看誰鬧得大。
槍打出頭鳥。
讓他知道,自己這位監國太子,可並不是那麽好欺負。
兵權在手。
這個大乾天下,他說了算!
大同關。
遼王府。
當遼王聽完了,第五條,也就是對這一次的聖旨內容的解釋,對於這一次的國策的解釋,抬手捋了捋胡須,很是滿意,也很讚同,甚至是再一次欽佩那監國太子的智慧。
“父王,聖使已經安頓好了。”
遼王三十多歲。
長子已經十八。
如今,嫡出有兩子一女,庶出有三子三女。
也算是家大業大。
後麵肯定是還會有所出。
畢竟,他現在三十多歲,正值壯年呢。
有一些親王,六十歲了,還能老來得子。
當然,這個兒子是不是他的,那就不知道了。
當然,對於親王們來說,一個也是養,兩個也是養,關鍵是,還不是他自己累死累活地去想辦法掙錢來養,而是直接上報報備,然後上祖籍,朝廷自然會給錢的。
所以說,是不是自己的,也無所謂。
遼王點點頭,看了看三個兒子,開口問道:“對於這一次的聖旨詔令,你們可有什麽說法?”
長子第一個開口道:“父王,這是好事。”
遼王點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長子繼續道:“詔令的第一條,便是免於以前的無事不得離開封地的約束。”
“以後,父王也可以去遊曆大江南北,去看看大乾的大好河山了。”
“孩兒記得,父王以前就喜歡讀一些遊記呢。”
遼王說道:“是啊,僅僅是這一條,太子殿下便能稱得上是仁義明君。”
“本王從小到大,一直在這大同關,也隻有上一次,跟隨太子殿下親征的時候,才出去過,見到了關外的廣闊草原。”
“今後,終於是可以去看看嶽陽樓、黃鶴樓、滕王閣等名勝古跡了。”
“以後,你們也能不被約束在這大同關,約束在這裏,也能去看看大乾的大好河山。”
“僅此一條,我們就應該要感恩。”
遼王從小接受上一代遼王的教導,也是一位能文能武,有著鎮守一方、王佐之才。
他也一直在等待一個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
而現在,他終於等到了。
對於他而言,若是有機會,自然也有過想要爭一爭那個位置的想法。
但是後來見到了監國太子之後,自然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如今嘛。
他也像是上一代遼王一樣,教導著自己的兒子們。
以前,他也隻希望長子可以繼承自己的爵位,其他庶子們,隻要是平平安安,虛度此生也就可以了。
須知道,他的那些個弟弟們,現在一個一個也都是另建宅院,接受朝廷俸祿在虛度餘生,他們倒是可以離開封地,畢竟身上本就有宗室分封爵位,然而,不能為官、不能經商、不能入伍從軍,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自然是吃了睡、睡了吃,天天吃喝玩樂了。
“你們也聽到了後麵幾條,想來,不過一會兒,你的叔父們也會找上來。”
“到時候,大家都一起商討商討。”
“荀兒、昕兒、衢兒,以後,你們可要多讀書了,想想自己喜歡做什麽,為官也好、為將也罷,總要有一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自己想要成為什麽樣的人。”
“想好了,告訴父王,父王再給你們謀劃謀劃,然後呢,該給你們請名師,就請名師,該買什麽書籍,就買什麽書籍。”
三個兒子起身施禮,說道:“喏。”
不過一會兒。
遼王一係的宗室成員們都紛紛上報,想要請求他主持大局。
因為對於這一次的詔令,大家也都是爭論不休。
有的人覺得好。
有的人覺得不好。
有的人,自然是想要看遼王的態度。
遼王能夠帶兵抵禦金賊南下,能夠帶兵跟隨蕭奕一起征討蒙古,還能拿下被放棄了的安西都護府,還能擋住蒙元援軍支援哈林。
就足以證明此人的能耐了。
“殿下,朝廷此番削減了我們的俸祿,這以後可如何生活呀?”
——
“是啊,說什麽,我們可以科舉取士、可以入伍從軍、可以經商,然而,我們這般大的年歲了,早就經不起折騰了啊!”
——
“殿下,如今這詔令一下,朝廷是不是就對我們不管不顧了?”
遼王一抬手,吵鬧的議事堂就瞬間安靜下來。
“本王倒是覺得,太子殿下此舉乃是治國之良策,更是能銘記史冊之決策。”
“諸位且放心便是。”
“朝廷不會對我們不管不顧,更不會任由我們餓死。”
“畢竟,我們身上流著的是皇家血脈。”
“此國策一出,必會有親王不滿,也會有人鬧事,你們且看著吧。”
“如今,監國太子文治武功、力挽狂瀾、扶大廈將傾,護衛大乾國祚,乃是千古未有之明君。”
“其聲望,已經超越了當今陛下,又是一位能征善戰之主。”
“我們要做的就是聽從。”
“其實,聖旨詔令的五條針對宗室親王們的國策,對於我們來說,並非是一個壞事兒。”
遼王直接就開始著手安排起來。
他了解站在這裏的每一個人,知曉他們的能耐,也知道他們的心思。
所以說,他的安排,這些人還真的沒什麽意見,反倒是聽了之後,高興不已。
現在看來,確實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兒。
以前,隻能是混吃等死。
現在嘛,有機會成為一個富家翁,可以把自己的宅院再修一修,還能獲取更大的財富呢。
好日子,在向他們招收哩。
京師長安。
東宮,習政殿。
懷吉太監匆匆走進去,躬身施禮,說道:“啟稟殿下,江南道傳來消息,景王謀反了。”
這一天,是要被大乾的曆史大書特書的。
因為。
這一天。
大乾的監國太子頒布了詔令。
這一天,大乾的邸報上麵,所有的版塊都在報道大乾的新國策,以及對大乾皇家宗室宗親的討論報道。
也就是這一天,大乾的親王們陸陸續續地接到了聖旨。
其中,連遠在大涼山的巫王蕭策,都有一封聖旨。
上麵蓋了傳國玉璽的章子。
還有皇帝蕭棣的印章。
就相當於是大乾帝國的意誌了。
絕對的名正言順。
若有不從,便是抗旨不尊。
不過嘛。
聖旨上麵也沒有說是要他們如何如何,也並非是一個讓他們心生不滿的詔令。
說起來,其實就相當於是推恩令。
但是卻比推恩令還要高明很多。
已經相當於是最大的創新,也是最高明的手段,讓他們這些親王完全就無話可說,還要高高興興地接受,然後還要大肆歌頌監國太子仁義無雙。
詔令的第一條,就是解除對於宗室親王們的約束,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地離開自己的封地。
連向誰報備都不需要,想什麽時候,在哪一條官道離開自己的封地,都可以。
完全的自由。
和普通人一樣。
就比如,蕭策現在想要離開大涼山這個封地,他現在就可以走。
當然,前提是把聖旨放在供桌上,還要安頓一下聖使,給點錢,拉近一下關係。
這一點,蕭策就做的比較好。
但是,他沒有離開大涼山。
因為他覺得自己前一刻離開封地,後一刻,可能就要不明不白地死去。
還是宅在自己的封地之中,比較安全吧。
很多親王們還有一些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莫不是假的,監國太子真的這般大度嗎?
可隨著聖使繼續宣讀詔令,還是有人或多或少聽出來了一些門道。
比如第二條,允許親王宗室成員參加科舉考試,也可以經商、更能去入伍參軍。
所謂要為大乾中興奉獻自身的一份力。
這個相對於第一條來說,那完全就是更大的好處,足以讓他們喜極而涕。
特別是那些已經成為了旁支的宗室成員,還有親王的庶子們。
真的是當場就流淚了。
然而,緊接著,第三條出來的時候,有人就傻眼兒了。
聖旨上的第三條,便是削減了所有宗室親王以及親王的宗室成員們的俸祿,不僅如此,還有宗室等級也降低,以及直接截斷。
以前有著八個級別,到現在隻有六個級別,最低的兩級被收迴去了。
不僅如此,若是經商、入伍從軍、科舉取士,也就是說,你若是經商,成為了商賈,那就要放棄自身的宗室等級分封爵位,什麽奉國將軍、鎮國中尉這些個分封爵位就要被收迴去,俸祿也不會發放,但是依然還是宗室成員身份,也依然享受宗室成員的其他優惠待遇。
前麵兩天就是一個甜棗,給了親王們一個天大的甜頭。
真的是一個甜頭。
他們算得上是從出生開始到現在,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封地之中。
當然,也有一些親王會喬裝打扮,然後跑去其他地方逛一逛。
可是,當蕭奕監國,重新樹立了監察禦史的威望,又建立了錦衣衛之後,親王們就老實多了。
而如今,直接釋放了他們的自由。
誰不高興?
可這第三條,便直接讓親王們認識到,事情並不是他們想象的那麽簡單了。
聖旨上的第四條,自然是‘年終嘉獎’,其中,就有著評價、嘉獎、監督三條,然後就是評價的內容,由大宗正帶領的宗室之人,再加上監察禦史,形成兩個評價,一個相當於是來自於皇室宗室內部,一個來自於朝廷官方了。
評價的內容是:忠國、孝悌、愛民、敬業。
這是對個人的。
還有對親王的整個封地的評價。
評價的內容是:生育、百姓安居樂業、賦稅高低
生育,說白了就是人口。
每一年的人口統計,人口多,就說明這個地方的治理還算是不錯,百姓們都能吃飽穿暖,不然,那裏來的生育嘛,養活自己都難,怎麽可能還有孩子一口吃的?
生育的評價,自然也有一個標準,也有一個考量。
畢竟,有一些地方是真的貧瘠,很難提升人口的。
安居樂業自然也就簡單。
至於賦稅高低,多少像是前世的gdp,這個賦稅高低,也是自己封地的每年比較,而不是和其他封地的比較,畢竟地域差異很是明顯。
蕭奕現在對賦稅抓的非常近,偷稅漏稅,直接就斬立決。
根本就沒得商量。
畢竟這個時代,人命值錢,卻也不值錢。
斬首示眾這個大乾律法,說很重,卻也很輕了。
對於第四條的頒布內容,那自然就比較多了。
完全就是條條框框。
所以嘛,這一次的聖旨就不是以前那樣,采用的是朝廷的特製文書作為載體。
不然,聖使們宣讀聖旨,就好像是拉橫幅一樣了,攜帶也比較麻煩,宣讀起來,也有一些掉價,不好看。
隨著第四條的條條框框的規則宣讀完畢,親王們多少有一些站不住了。
這是要幹啥?
有一些非常保守的,或者說,是真的整日裏拿著朝廷的俸祿,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的親王們,自然是很不滿。
甚至是有當場鬧起來的,哭著叫著,說什麽想念太祖,說什麽監國太子違背了祖製的。
然而,監察禦史們也不慣著這些人,當場就進行了評價記錄。
扣分了。
也有親王表達了強烈的不滿,甚至是想著,要不要造反……。
畢竟,在他們看來,本來衣食無憂的生活,也不為錢發愁。
現在,來這麽一出,他們的俸祿可能沒多少,還要治理地方,提高自己封地的賦稅,讓那些低級的百姓們過上更好的日子。
憑什麽?
他可是大乾的親王,身上流著的是太祖的血啊!
他們憑什麽要做這些,要累死累活,讓那些百姓們過得比他們還好?
治理地方,難道不是官員們應該做的嗎?
想要讓百姓們過得好,難道不是監國太子應該做的嗎?
他們是親王,應該享受著封地的百姓們給他們創造財富,給他們耕種,給他們服務啊!
有不少親王不滿,當場鬧起來。
這一點,蕭奕自然是做足了準備。
就看誰鬧得大。
槍打出頭鳥。
讓他知道,自己這位監國太子,可並不是那麽好欺負。
兵權在手。
這個大乾天下,他說了算!
大同關。
遼王府。
當遼王聽完了,第五條,也就是對這一次的聖旨內容的解釋,對於這一次的國策的解釋,抬手捋了捋胡須,很是滿意,也很讚同,甚至是再一次欽佩那監國太子的智慧。
“父王,聖使已經安頓好了。”
遼王三十多歲。
長子已經十八。
如今,嫡出有兩子一女,庶出有三子三女。
也算是家大業大。
後麵肯定是還會有所出。
畢竟,他現在三十多歲,正值壯年呢。
有一些親王,六十歲了,還能老來得子。
當然,這個兒子是不是他的,那就不知道了。
當然,對於親王們來說,一個也是養,兩個也是養,關鍵是,還不是他自己累死累活地去想辦法掙錢來養,而是直接上報報備,然後上祖籍,朝廷自然會給錢的。
所以說,是不是自己的,也無所謂。
遼王點點頭,看了看三個兒子,開口問道:“對於這一次的聖旨詔令,你們可有什麽說法?”
長子第一個開口道:“父王,這是好事。”
遼王點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長子繼續道:“詔令的第一條,便是免於以前的無事不得離開封地的約束。”
“以後,父王也可以去遊曆大江南北,去看看大乾的大好河山了。”
“孩兒記得,父王以前就喜歡讀一些遊記呢。”
遼王說道:“是啊,僅僅是這一條,太子殿下便能稱得上是仁義明君。”
“本王從小到大,一直在這大同關,也隻有上一次,跟隨太子殿下親征的時候,才出去過,見到了關外的廣闊草原。”
“今後,終於是可以去看看嶽陽樓、黃鶴樓、滕王閣等名勝古跡了。”
“以後,你們也能不被約束在這大同關,約束在這裏,也能去看看大乾的大好河山。”
“僅此一條,我們就應該要感恩。”
遼王從小接受上一代遼王的教導,也是一位能文能武,有著鎮守一方、王佐之才。
他也一直在等待一個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
而現在,他終於等到了。
對於他而言,若是有機會,自然也有過想要爭一爭那個位置的想法。
但是後來見到了監國太子之後,自然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如今嘛。
他也像是上一代遼王一樣,教導著自己的兒子們。
以前,他也隻希望長子可以繼承自己的爵位,其他庶子們,隻要是平平安安,虛度此生也就可以了。
須知道,他的那些個弟弟們,現在一個一個也都是另建宅院,接受朝廷俸祿在虛度餘生,他們倒是可以離開封地,畢竟身上本就有宗室分封爵位,然而,不能為官、不能經商、不能入伍從軍,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自然是吃了睡、睡了吃,天天吃喝玩樂了。
“你們也聽到了後麵幾條,想來,不過一會兒,你的叔父們也會找上來。”
“到時候,大家都一起商討商討。”
“荀兒、昕兒、衢兒,以後,你們可要多讀書了,想想自己喜歡做什麽,為官也好、為將也罷,總要有一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自己想要成為什麽樣的人。”
“想好了,告訴父王,父王再給你們謀劃謀劃,然後呢,該給你們請名師,就請名師,該買什麽書籍,就買什麽書籍。”
三個兒子起身施禮,說道:“喏。”
不過一會兒。
遼王一係的宗室成員們都紛紛上報,想要請求他主持大局。
因為對於這一次的詔令,大家也都是爭論不休。
有的人覺得好。
有的人覺得不好。
有的人,自然是想要看遼王的態度。
遼王能夠帶兵抵禦金賊南下,能夠帶兵跟隨蕭奕一起征討蒙古,還能拿下被放棄了的安西都護府,還能擋住蒙元援軍支援哈林。
就足以證明此人的能耐了。
“殿下,朝廷此番削減了我們的俸祿,這以後可如何生活呀?”
——
“是啊,說什麽,我們可以科舉取士、可以入伍從軍、可以經商,然而,我們這般大的年歲了,早就經不起折騰了啊!”
——
“殿下,如今這詔令一下,朝廷是不是就對我們不管不顧了?”
遼王一抬手,吵鬧的議事堂就瞬間安靜下來。
“本王倒是覺得,太子殿下此舉乃是治國之良策,更是能銘記史冊之決策。”
“諸位且放心便是。”
“朝廷不會對我們不管不顧,更不會任由我們餓死。”
“畢竟,我們身上流著的是皇家血脈。”
“此國策一出,必會有親王不滿,也會有人鬧事,你們且看著吧。”
“如今,監國太子文治武功、力挽狂瀾、扶大廈將傾,護衛大乾國祚,乃是千古未有之明君。”
“其聲望,已經超越了當今陛下,又是一位能征善戰之主。”
“我們要做的就是聽從。”
“其實,聖旨詔令的五條針對宗室親王們的國策,對於我們來說,並非是一個壞事兒。”
遼王直接就開始著手安排起來。
他了解站在這裏的每一個人,知曉他們的能耐,也知道他們的心思。
所以說,他的安排,這些人還真的沒什麽意見,反倒是聽了之後,高興不已。
現在看來,確實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兒。
以前,隻能是混吃等死。
現在嘛,有機會成為一個富家翁,可以把自己的宅院再修一修,還能獲取更大的財富呢。
好日子,在向他們招收哩。
京師長安。
東宮,習政殿。
懷吉太監匆匆走進去,躬身施禮,說道:“啟稟殿下,江南道傳來消息,景王謀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