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涼國主張天錫投降後,苻堅任命從征的中書令梁熙為涼州刺史,鎮守姑臧並撫定其餘郡縣。
梁氏本貫安定郡烏氏縣,東漢時為桓帝所誅的跋扈將軍梁冀,就是出自這一族。
烏氏縣與關中四關之一的蕭關相距不遠(都在今固原東南),這一帶地處邊郡,向來是胡漢雜居。
蕭關依托六盤山山口險隘而立,六盤山山脈是涇河的發源地,還是關中平原西北方向的天然屏障,其南段別稱隴山,又是渭河平原與隴西高原的天然分界線,隴西郡就是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
古代以西為右,所以又稱隴右,天水郡就是漢武帝時從隴西郡分出一部所置,三國曹魏時又分隴右置秦州,因秦邑得名,其後幾次省罷、複置。西晉時,將秦州治所從天水郡冀縣遷到上邽縣,並改曹魏廣魏郡為略陽郡,以臨渭縣(今甘肅清水西南)為其郡治,前趙、後趙、前秦都沿用這一區劃,而且前秦苻氏就出自略陽臨渭氐。
秦漢之際,匈奴擊敗大月氏,占據河西,向南聯合羌人,成為西漢的大威脅。
漢景帝時,研種羌首領無弋留何率部歸降,被安置在當時的隴西郡狄道、安故、臨洮、氐道、羌道五縣。
漢武帝時,霍去病兩次出擊河西,為切斷匈奴和羌人,先後設置河西四郡,並從內地大規模遷移人口實邊。
東漢末年,與西羌的戰事更是持續數十年,各族之間因為利益,今歲通婚聯合,來年分道揚鑣乃至敵對,並不是什麽稀奇事。
西晉八王之亂後,因國力衰微,匈奴、鮮卑、羯、氐等族相繼建立政權,河西與中原的往來一度被迫斷絕。
及至前秦時秉承周禮、崇尚儒學,北方邊郡本就胡漢習俗交融的地域,已逐漸胡化的漢人又重新漢化。呂光就是其中代表性人物,東遷枋頭時期,少年的他就好弓馬而不喜讀書,與同樣性情正直,卻文采出眾的梁熙可以說是格格不入。
少年同窗,這種人生三大鐵的交情,卻因為一個是得過且過、不求甚解,一個則學業有成,經常代師授課,因早先的種種誤解,呂光與梁熙之間的關係早已是水火不容。
呂婆樓故去後,呂氏在前秦中兵內的威望並未減少,但相比士卒對老太尉的敬重,對作為其長子的呂光則是更多了幾分畏懼。不過每當底層士卒閑談時,一說起最值得信賴的人,必然是苻堅、王猛、鄧羌和呂光。
苻堅在苻雄死後襲爵東海王,苻健加封他為龍驤將軍以作勉勵,由於苻洪、苻雄在後趙時都曾擔任此職,這個官職在前秦一直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尤其是在苻堅即位之後,更是成為不輕授於人的最具榮耀的將軍職位,直到淝水之戰前才被苻堅授予深受信重的姚萇。
苻堅、王猛帶領前秦走向強盛,對外戰事更屢屢取勝,鄧、呂二人在軍中都以勇猛、長於計略著稱,為人又正直、寬和。在士卒們看來,跟著既能帶頭衝陣,又會動腦子打仗的人作戰,不僅輕鬆,還能減少很多無謂的傷亡。
再加上時值亂世,秩序敗壞,人心難測,行若禽獸者舉目皆是,講原則的厚道人實在太稀有了。而且苻堅高高在上,王猛已經病故,鄧羌則是遲暮,唯獨呂光正值壯盛,不僅身兼父子兩代人在軍中的聲望,弟弟呂寶、呂他、呂方更常年在中兵內擔任中下層軍職。
文臣武將在當時並非涇渭分明,出將入相才是常態,呂光寬厚持重又有勇略,得王猛舉為賢良入仕,以美陽令起家,且頗有政績得百姓愛戴。轉遷加領軍職後,呂光幾次從征,討並州張平時,刺其義子猛將張蠔落馬,與鄧羌一同生擒。五公之亂時,繼楊成世、毛嵩兵敗後,王鑒聽取呂光建議,二人先敗苟興、後破上邽,殺苻雙、苻武。滅前燕時,呂光負責監察諸將,卻與舉主王猛一同力保違令的鄧羌。
美陽(今陝西武功西北)屬三輔之一的扶風,枋頭東歸的氐、羌人口,都安置在畿內各州縣,猶以始平(今興平東南)為最,早年呂光在美陽的良好政聲,就是因為中兵及其附屬營戶的分駐、調動傳播開來。
苻堅親征張平時,張蠔往來衝殺,數次出入前秦兵陣,苻堅以重金懸賞,命兵將活捉張蠔,呂光隨即在馬上以矛槊擊落張蠔,這一戰績令其武勇在從征的中兵士卒當中留下深刻印象。而張蠔之後得到苻堅厚待,常受命跟隨左右,以勇猛在軍中和鄧羌都被稱作萬人敵,更是從側麵襯托了呂光的勇力過人。
苻雙是苻堅胞弟,其部將苟興曾是苟氏外戚中的傑出者之一,宗室出外鎮守,所令外兵、鎮戶,同樣出自中兵、營戶。王鑒若非采納呂光的計策,即便最終獲勝也將是一場苦戰,能夠輕鬆取勝減少士卒的勞頓、傷亡,中兵之內關於呂光的好感又增添幾分。
王鑒為人猛鷙,性情爽直,擅治軍而不恤士卒,用兵好疾進奔襲、窮追猛打。“兵法,百裏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裏而趣利者軍半至。”這段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話,在有著循環往複特點的曆史中屢屢上演,王鑒不過是其中之一。
桓溫北伐前燕失利歸國,諉過於未能開通石門漕運的袁真,袁真不滿於是據壽春反叛,暗與前燕交通。袁真病死後,其子袁瑾向前燕求援,其時前燕被前秦攻滅,於是王鑒受命與張蠔援救壽春,領兵由鄴城南下疾趨赴戰,被桓伊、桓石虔、謝玄聯合擊敗,次年轉任豫州刺史的王鑒就因傷病、抑鬱死於任上。
當時前秦以王猛為帥發兵伐燕,先克壺關再下晉陽,潞川決戰大敗燕軍,隨後圍攻鄴城,慕容暐出逃被擒投降,前燕覆滅。
前秦軍隊接連取勝士氣雖盛,心態卻也因此有所驕怠、鬆懈,即便有苻堅、王猛嚴令約束軍紀,但在後勤壓力之下,聚攏的大軍很快又暫時分駐各地州縣恢複秩序。出征的中、外各軍相當於進入整歇,這個時候出兵救援壽春,又是冬天,士卒當中一片埋怨、訴苦,而且隨王鑒南下的援軍裏還有部分降卒。
慕容暐此前曾派兵救援壽春,半途因前秦出兵伐燕,又緊急下令召迴,這些士兵勉強充作向導。驕傲自滿的王鑒急於赴戰,本就低迷的士氣更是不堪,與其同郡的部將竇衝看在眼裏,建言勸阻卻未被采納。
前秦滅前涼之戰前,拓跋什翼犍在盛樂病重的報告就已傳至苻堅案上,但出於難易考量,苻堅仍決定先伐涼州。雖說前秦在雲中南部設有雲中護軍,防備前套、監視東麵的代國都城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北),但這次及時又具體的情報,並不是來自探騎。
拓跋鮮卑自拓跋力微率部遷居於盛樂,至拓跋什翼犍之末已逾百年,這座名義上的都城為南北長、東西窄的五邊形,南北兩側都是廣闊的平地,城牆高不足兩丈,往東約八十裏就是產鹽的戰略要地參合陂(今內蒙涼城西)。
拓跋什翼犍的長兄拓跋翳槐病故時(338年),遺命在後趙為質的他為繼任者,他被四弟拓跋孤主動交換迴國即位代王的次年,在參合陂與諸部大人集會,商議定都於灅源川(桑幹河下遊川地),爭議數日未決,經其母王氏勸說後放棄。這之後,拓跋什翼犍麵對後趙的壓力與前燕聯姻,才在盛樂舊城以南修了現在這座新城,但依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遷徙生活,並非長期駐在盛樂。
拓跋什翼犍先後娶了慕容皝的妹妹和女兒為後妃,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燕、代之間的溝通多由往來草原的胡商安屈轉達。安氏祖上是來自安息的粟特人,是東漢時入朝奉侍的安息王子安世高後裔,西晉末年為避戰亂從洛陽來到遼東定居。
到慕容暐在位時,安屈官至殿中郎將(尚書台殿中曹屬官,皇帝親信),與同郡公孫眷交好,前秦滅前燕後,公孫眷在鄴城做宮娥的妹妹被歸入長安掖庭,安氏在草原上的消息渠道也為前秦所用。
前秦滅前涼時,連戰連捷,軍中士氣由此高漲,於是苻堅決定順勢再伐代國。但這一次卻是攻心為上,因為安氏的完善情報,前秦對代國內情的了解極其詳盡。
前燕滅亡次年(371年),代國輔相長孫斤刺殺拓跋什翼犍,世子拓拔寔將其格殺後,也傷重不治。此後代國世子之位懸而未決,除了死去的拓拔寔之外,拓跋什翼犍還有八子,一旦他病重過世,爭位禍亂就在眼前。
當時代人將代國以外的歸附者都稱作烏桓,拓跋什翼犍因四弟拓跋孤換質之舉,曾承諾分其半國。於是在即位代王的第三年(340年),二十歲的拓跋什翼犍將新附烏桓分為南、北兩部,以弟弟拓跋孤為北部大人,以幾歲大的庶長子拓跋寔君為南部大人,代為監察。
拓跋什翼犍明顯將分半國的事偷換了概念,而且等到拓跋孤死後,其子拓跋斤也未能繼承這份土地。於是,當拓跋什翼犍病重,對國中的約束力下降,心存怨憤的拓跋斤就慫恿拓跋寔君早做打算,而年近四十的拓跋寔君為人愚頑、行事輕率,在國中以殘暴知名。
苻堅作為一時英主,又有諸多賢才輔佐,加上確切的情報佐證,前秦預測到代國的內亂,不是什麽難事。前秦所要做的,不過是利用攻滅前涼的赫赫兵威,從戰略上對代國進行碾壓,出兵伐代的消息一經傳出,足以作為最後一根稻草,去壓垮代國內部瀕臨動蕩的局麵。
梁氏本貫安定郡烏氏縣,東漢時為桓帝所誅的跋扈將軍梁冀,就是出自這一族。
烏氏縣與關中四關之一的蕭關相距不遠(都在今固原東南),這一帶地處邊郡,向來是胡漢雜居。
蕭關依托六盤山山口險隘而立,六盤山山脈是涇河的發源地,還是關中平原西北方向的天然屏障,其南段別稱隴山,又是渭河平原與隴西高原的天然分界線,隴西郡就是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
古代以西為右,所以又稱隴右,天水郡就是漢武帝時從隴西郡分出一部所置,三國曹魏時又分隴右置秦州,因秦邑得名,其後幾次省罷、複置。西晉時,將秦州治所從天水郡冀縣遷到上邽縣,並改曹魏廣魏郡為略陽郡,以臨渭縣(今甘肅清水西南)為其郡治,前趙、後趙、前秦都沿用這一區劃,而且前秦苻氏就出自略陽臨渭氐。
秦漢之際,匈奴擊敗大月氏,占據河西,向南聯合羌人,成為西漢的大威脅。
漢景帝時,研種羌首領無弋留何率部歸降,被安置在當時的隴西郡狄道、安故、臨洮、氐道、羌道五縣。
漢武帝時,霍去病兩次出擊河西,為切斷匈奴和羌人,先後設置河西四郡,並從內地大規模遷移人口實邊。
東漢末年,與西羌的戰事更是持續數十年,各族之間因為利益,今歲通婚聯合,來年分道揚鑣乃至敵對,並不是什麽稀奇事。
西晉八王之亂後,因國力衰微,匈奴、鮮卑、羯、氐等族相繼建立政權,河西與中原的往來一度被迫斷絕。
及至前秦時秉承周禮、崇尚儒學,北方邊郡本就胡漢習俗交融的地域,已逐漸胡化的漢人又重新漢化。呂光就是其中代表性人物,東遷枋頭時期,少年的他就好弓馬而不喜讀書,與同樣性情正直,卻文采出眾的梁熙可以說是格格不入。
少年同窗,這種人生三大鐵的交情,卻因為一個是得過且過、不求甚解,一個則學業有成,經常代師授課,因早先的種種誤解,呂光與梁熙之間的關係早已是水火不容。
呂婆樓故去後,呂氏在前秦中兵內的威望並未減少,但相比士卒對老太尉的敬重,對作為其長子的呂光則是更多了幾分畏懼。不過每當底層士卒閑談時,一說起最值得信賴的人,必然是苻堅、王猛、鄧羌和呂光。
苻堅在苻雄死後襲爵東海王,苻健加封他為龍驤將軍以作勉勵,由於苻洪、苻雄在後趙時都曾擔任此職,這個官職在前秦一直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尤其是在苻堅即位之後,更是成為不輕授於人的最具榮耀的將軍職位,直到淝水之戰前才被苻堅授予深受信重的姚萇。
苻堅、王猛帶領前秦走向強盛,對外戰事更屢屢取勝,鄧、呂二人在軍中都以勇猛、長於計略著稱,為人又正直、寬和。在士卒們看來,跟著既能帶頭衝陣,又會動腦子打仗的人作戰,不僅輕鬆,還能減少很多無謂的傷亡。
再加上時值亂世,秩序敗壞,人心難測,行若禽獸者舉目皆是,講原則的厚道人實在太稀有了。而且苻堅高高在上,王猛已經病故,鄧羌則是遲暮,唯獨呂光正值壯盛,不僅身兼父子兩代人在軍中的聲望,弟弟呂寶、呂他、呂方更常年在中兵內擔任中下層軍職。
文臣武將在當時並非涇渭分明,出將入相才是常態,呂光寬厚持重又有勇略,得王猛舉為賢良入仕,以美陽令起家,且頗有政績得百姓愛戴。轉遷加領軍職後,呂光幾次從征,討並州張平時,刺其義子猛將張蠔落馬,與鄧羌一同生擒。五公之亂時,繼楊成世、毛嵩兵敗後,王鑒聽取呂光建議,二人先敗苟興、後破上邽,殺苻雙、苻武。滅前燕時,呂光負責監察諸將,卻與舉主王猛一同力保違令的鄧羌。
美陽(今陝西武功西北)屬三輔之一的扶風,枋頭東歸的氐、羌人口,都安置在畿內各州縣,猶以始平(今興平東南)為最,早年呂光在美陽的良好政聲,就是因為中兵及其附屬營戶的分駐、調動傳播開來。
苻堅親征張平時,張蠔往來衝殺,數次出入前秦兵陣,苻堅以重金懸賞,命兵將活捉張蠔,呂光隨即在馬上以矛槊擊落張蠔,這一戰績令其武勇在從征的中兵士卒當中留下深刻印象。而張蠔之後得到苻堅厚待,常受命跟隨左右,以勇猛在軍中和鄧羌都被稱作萬人敵,更是從側麵襯托了呂光的勇力過人。
苻雙是苻堅胞弟,其部將苟興曾是苟氏外戚中的傑出者之一,宗室出外鎮守,所令外兵、鎮戶,同樣出自中兵、營戶。王鑒若非采納呂光的計策,即便最終獲勝也將是一場苦戰,能夠輕鬆取勝減少士卒的勞頓、傷亡,中兵之內關於呂光的好感又增添幾分。
王鑒為人猛鷙,性情爽直,擅治軍而不恤士卒,用兵好疾進奔襲、窮追猛打。“兵法,百裏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裏而趣利者軍半至。”這段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話,在有著循環往複特點的曆史中屢屢上演,王鑒不過是其中之一。
桓溫北伐前燕失利歸國,諉過於未能開通石門漕運的袁真,袁真不滿於是據壽春反叛,暗與前燕交通。袁真病死後,其子袁瑾向前燕求援,其時前燕被前秦攻滅,於是王鑒受命與張蠔援救壽春,領兵由鄴城南下疾趨赴戰,被桓伊、桓石虔、謝玄聯合擊敗,次年轉任豫州刺史的王鑒就因傷病、抑鬱死於任上。
當時前秦以王猛為帥發兵伐燕,先克壺關再下晉陽,潞川決戰大敗燕軍,隨後圍攻鄴城,慕容暐出逃被擒投降,前燕覆滅。
前秦軍隊接連取勝士氣雖盛,心態卻也因此有所驕怠、鬆懈,即便有苻堅、王猛嚴令約束軍紀,但在後勤壓力之下,聚攏的大軍很快又暫時分駐各地州縣恢複秩序。出征的中、外各軍相當於進入整歇,這個時候出兵救援壽春,又是冬天,士卒當中一片埋怨、訴苦,而且隨王鑒南下的援軍裏還有部分降卒。
慕容暐此前曾派兵救援壽春,半途因前秦出兵伐燕,又緊急下令召迴,這些士兵勉強充作向導。驕傲自滿的王鑒急於赴戰,本就低迷的士氣更是不堪,與其同郡的部將竇衝看在眼裏,建言勸阻卻未被采納。
前秦滅前涼之戰前,拓跋什翼犍在盛樂病重的報告就已傳至苻堅案上,但出於難易考量,苻堅仍決定先伐涼州。雖說前秦在雲中南部設有雲中護軍,防備前套、監視東麵的代國都城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北),但這次及時又具體的情報,並不是來自探騎。
拓跋鮮卑自拓跋力微率部遷居於盛樂,至拓跋什翼犍之末已逾百年,這座名義上的都城為南北長、東西窄的五邊形,南北兩側都是廣闊的平地,城牆高不足兩丈,往東約八十裏就是產鹽的戰略要地參合陂(今內蒙涼城西)。
拓跋什翼犍的長兄拓跋翳槐病故時(338年),遺命在後趙為質的他為繼任者,他被四弟拓跋孤主動交換迴國即位代王的次年,在參合陂與諸部大人集會,商議定都於灅源川(桑幹河下遊川地),爭議數日未決,經其母王氏勸說後放棄。這之後,拓跋什翼犍麵對後趙的壓力與前燕聯姻,才在盛樂舊城以南修了現在這座新城,但依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遷徙生活,並非長期駐在盛樂。
拓跋什翼犍先後娶了慕容皝的妹妹和女兒為後妃,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燕、代之間的溝通多由往來草原的胡商安屈轉達。安氏祖上是來自安息的粟特人,是東漢時入朝奉侍的安息王子安世高後裔,西晉末年為避戰亂從洛陽來到遼東定居。
到慕容暐在位時,安屈官至殿中郎將(尚書台殿中曹屬官,皇帝親信),與同郡公孫眷交好,前秦滅前燕後,公孫眷在鄴城做宮娥的妹妹被歸入長安掖庭,安氏在草原上的消息渠道也為前秦所用。
前秦滅前涼時,連戰連捷,軍中士氣由此高漲,於是苻堅決定順勢再伐代國。但這一次卻是攻心為上,因為安氏的完善情報,前秦對代國內情的了解極其詳盡。
前燕滅亡次年(371年),代國輔相長孫斤刺殺拓跋什翼犍,世子拓拔寔將其格殺後,也傷重不治。此後代國世子之位懸而未決,除了死去的拓拔寔之外,拓跋什翼犍還有八子,一旦他病重過世,爭位禍亂就在眼前。
當時代人將代國以外的歸附者都稱作烏桓,拓跋什翼犍因四弟拓跋孤換質之舉,曾承諾分其半國。於是在即位代王的第三年(340年),二十歲的拓跋什翼犍將新附烏桓分為南、北兩部,以弟弟拓跋孤為北部大人,以幾歲大的庶長子拓跋寔君為南部大人,代為監察。
拓跋什翼犍明顯將分半國的事偷換了概念,而且等到拓跋孤死後,其子拓跋斤也未能繼承這份土地。於是,當拓跋什翼犍病重,對國中的約束力下降,心存怨憤的拓跋斤就慫恿拓跋寔君早做打算,而年近四十的拓跋寔君為人愚頑、行事輕率,在國中以殘暴知名。
苻堅作為一時英主,又有諸多賢才輔佐,加上確切的情報佐證,前秦預測到代國的內亂,不是什麽難事。前秦所要做的,不過是利用攻滅前涼的赫赫兵威,從戰略上對代國進行碾壓,出兵伐代的消息一經傳出,足以作為最後一根稻草,去壓垮代國內部瀕臨動蕩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