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汾陰薛氏
河東三族之中,最先來到晉陽的是汾陰人薛道衡。
薛道衡曆仕北齊、北周以及隋朝,與已故隋相李德林齊名,如今已經六十六歲的高齡,是當今的文壇領袖。
他如此急不可耐地拜謁崔澈,也是迫於無奈。
早些年,當時還是晉王的楊廣極其愛慕薛道衡的才華。
薛道衡曾獲罪,被楊堅流放嶺南,楊廣特意派人前往關西,告訴薛道衡,讓他走揚州道,等到了揚州,自己便會上奏楊堅,將薛道衡留在幕府。
然而薛道衡卻厭惡楊廣,他並沒有走揚州道,而是由江陵道南下,寧願流放嶺南,也不願給楊廣當幕僚。
以楊廣的自尊心,受此羞辱,又哪能忘懷。
楊廣即位後,正打算處置薛道衡,偏偏薛道衡又寫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頌》。
這篇文章自然是用來歌頌隋文帝的文治武功,但在一個怨恨你的人眼中,哪怕唿吸,都是一種錯誤。
楊廣卻認為,《高祖文皇帝頌》對隋文帝極盡讚頌之詞,與《魚藻》的用意相同。
《魚藻》是《詩經》中的一篇,此詩通過溢美周武王來譏諷周幽王。
哪怕《高祖文皇帝頌》全文沒有一點諷刺之意,楊廣還是認為薛道衡把自己與周幽王聯係在了一起。
楊廣這人的腦洞向來都大,手下大臣寫一篇文章歌頌他的父親,楊廣都能聯想到對方是將自己比作周幽王,於是生出了殺意。
要不崔澈怎麽會覺得在楊廣手下沒有安全感,非得要造反。
薛道衡也不知道是從哪裏得知了楊廣正在搜羅罪證,要處置自己。
畢竟楊廣總不能以薛道衡溢美先帝為由,將他治罪。
薛道衡驚恐不已,他清楚這新仇舊怨一塊算,自己必然沒有活路,趕忙棄官而逃,迴到了河東。
如今崔澈占據河東,薛道衡也在接到好友房彥謙的書信後,帶著一眾子侄來到了晉陽。
崔澈走出燕王府,親自迎接這位文壇領袖。
他看重的並不是薛道衡自身的能力,而是他的門生故舊。
無論哪個年代,能成為文壇領袖,必須要有廣闊的人脈。
薛道衡才下馬車,崔澈便快步上前,緊緊握住薛道衡的手,激動道:
“聽聞薛公能來,孤喜不自勝,日夜盼望,今日終於能與薛公相見。”
崔澈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悅,熱情的態度,也讓薛道衡心裏好受了些。
薛道衡厭惡楊廣,又怎會對崔澈生出好感。
這兩個人本就是蛇鼠一窩,臭味相投,如今隻不過是為了各自的野心而決裂。
隻是薛道衡沒得選擇,正如房彥謙在信裏所言,他獲罪於楊廣,如今再被崔澈怨恨,天下之大,哪還有他的容身之處。
“老朽有勞大王親迎,實在是愧不敢當。”
二人在燕王府外寒暄幾句,崔澈望著攙扶薛道衡的少年,問道:
“這位便是令郎吧?”
薛道衡立即對少年吩咐道:
“收兒,還不快向燕王行禮。”
少年正是薛道衡之子薛收。
薛收時年十四歲,卻已經是名滿河東,十二歲時,就與族兄薛德音、侄兒薛元敬齊名,世稱河東三鳳。
其中,薛收為長雛、薛德音為鶩鷟,薛元敬為鵷雛。
薛道衡帶來的子侄之中,不僅有薛收,也有薛德音與薛元敬。
隻是其餘二鳳更側重於文學,譬如鵷雛薛元敬便與薛收同是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但薛收在才學之外,更有謀略,原時空中,經由房玄齡的引薦,薛收成為李世民的重要謀臣。
李世民一戰生擒王世充、竇建德,便是薛收運籌帷幄,力排眾議的結果。
隻不過如今的薛收還略顯青澀,崔澈打算等房玄齡來了晉陽,讓薛收跟在他的身邊曆練一番。
在薛道衡的介紹下,崔澈一一與北上的薛氏俊彥問候致意。
寒暄過後,薛道衡與一眾薛氏俊彥隨著崔澈步入燕王府,女眷們依舊在車廂中等候。
崔澈在府中與薛道衡親切交談,又一一考校薛氏子弟的才學,隨即便向楊諒表奏薛道衡為介州刺史,領隰城、介休、永安、平遙,綿上五縣,治於隰城(今山西汾陽)。
其餘子弟,也各有安排,如薛德音、薛元敬為內史舍人。
而時年十四歲的薛收則被崔澈征入燕王府,與麥仲才、麥季才等人一般,暫時不安排具體職務,侍奉崔澈左右。
崔澈早已為薛道衡等人在晉陽安排好了住所,派遣麥仲才將他們帶去安置,隨即又命人喚來房彥藻。
房彥藻匆匆而來,問道:
“大王急著喚臣,不知所為何事?”
也許是想要說的話實在難以啟齒,崔澈猶豫半晌,這才吞吞吐吐道:
“薛公有一庶女,時年十四,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
“聽說她妙通經史,才貌雙全,孤欲聯姻汾陰薛氏,此女當為良配,願遣孝朗(房彥藻)為孤求之。”
崔澈覺得羞於示人,畢竟自己如今都三十六歲了,居然還要納一個十四歲的側室。
但薛氏這樣才貌雙全的女子,對他的吸引力,不亞於那些孀寡的貴婦。
原時空中,薛氏最終做了李淵的妃嬪,便是曆史上的薛婕妤。
李淵那老不羞,比崔澈還年長了四歲。
如今崔棄疾的妻子南陽公主產期將近,假如生下的是嫡長孫,崔澈自然是要接到自己身邊親自撫養。
而唐高宗李治,便是薛氏一手教養。
在李治登基後,以師傅舊恩,冊封薛氏為河東郡夫人。
薛氏如果能為崔澈調教出一個沒有風疾的李治,澈哥兒百年之後,埋在墳墓裏都能笑醒。
崔澈對於自己這年齡,向薛氏提親,屬實覺得難為情。
但在房彥藻看來,這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他當即應道:
“大王還請放心,臣這就往薛公府上,為大王說媒。”
因為兄長房彥謙的關係,房彥藻與薛道衡也是熟識的,對於說服薛道衡,房彥藻自信滿滿。
崔澈聞言大喜,他許諾道:
“若能得償所願,孤必有重賞!”
房彥藻領命而去。
河東三族之中,最先來到晉陽的是汾陰人薛道衡。
薛道衡曆仕北齊、北周以及隋朝,與已故隋相李德林齊名,如今已經六十六歲的高齡,是當今的文壇領袖。
他如此急不可耐地拜謁崔澈,也是迫於無奈。
早些年,當時還是晉王的楊廣極其愛慕薛道衡的才華。
薛道衡曾獲罪,被楊堅流放嶺南,楊廣特意派人前往關西,告訴薛道衡,讓他走揚州道,等到了揚州,自己便會上奏楊堅,將薛道衡留在幕府。
然而薛道衡卻厭惡楊廣,他並沒有走揚州道,而是由江陵道南下,寧願流放嶺南,也不願給楊廣當幕僚。
以楊廣的自尊心,受此羞辱,又哪能忘懷。
楊廣即位後,正打算處置薛道衡,偏偏薛道衡又寫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頌》。
這篇文章自然是用來歌頌隋文帝的文治武功,但在一個怨恨你的人眼中,哪怕唿吸,都是一種錯誤。
楊廣卻認為,《高祖文皇帝頌》對隋文帝極盡讚頌之詞,與《魚藻》的用意相同。
《魚藻》是《詩經》中的一篇,此詩通過溢美周武王來譏諷周幽王。
哪怕《高祖文皇帝頌》全文沒有一點諷刺之意,楊廣還是認為薛道衡把自己與周幽王聯係在了一起。
楊廣這人的腦洞向來都大,手下大臣寫一篇文章歌頌他的父親,楊廣都能聯想到對方是將自己比作周幽王,於是生出了殺意。
要不崔澈怎麽會覺得在楊廣手下沒有安全感,非得要造反。
薛道衡也不知道是從哪裏得知了楊廣正在搜羅罪證,要處置自己。
畢竟楊廣總不能以薛道衡溢美先帝為由,將他治罪。
薛道衡驚恐不已,他清楚這新仇舊怨一塊算,自己必然沒有活路,趕忙棄官而逃,迴到了河東。
如今崔澈占據河東,薛道衡也在接到好友房彥謙的書信後,帶著一眾子侄來到了晉陽。
崔澈走出燕王府,親自迎接這位文壇領袖。
他看重的並不是薛道衡自身的能力,而是他的門生故舊。
無論哪個年代,能成為文壇領袖,必須要有廣闊的人脈。
薛道衡才下馬車,崔澈便快步上前,緊緊握住薛道衡的手,激動道:
“聽聞薛公能來,孤喜不自勝,日夜盼望,今日終於能與薛公相見。”
崔澈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悅,熱情的態度,也讓薛道衡心裏好受了些。
薛道衡厭惡楊廣,又怎會對崔澈生出好感。
這兩個人本就是蛇鼠一窩,臭味相投,如今隻不過是為了各自的野心而決裂。
隻是薛道衡沒得選擇,正如房彥謙在信裏所言,他獲罪於楊廣,如今再被崔澈怨恨,天下之大,哪還有他的容身之處。
“老朽有勞大王親迎,實在是愧不敢當。”
二人在燕王府外寒暄幾句,崔澈望著攙扶薛道衡的少年,問道:
“這位便是令郎吧?”
薛道衡立即對少年吩咐道:
“收兒,還不快向燕王行禮。”
少年正是薛道衡之子薛收。
薛收時年十四歲,卻已經是名滿河東,十二歲時,就與族兄薛德音、侄兒薛元敬齊名,世稱河東三鳳。
其中,薛收為長雛、薛德音為鶩鷟,薛元敬為鵷雛。
薛道衡帶來的子侄之中,不僅有薛收,也有薛德音與薛元敬。
隻是其餘二鳳更側重於文學,譬如鵷雛薛元敬便與薛收同是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但薛收在才學之外,更有謀略,原時空中,經由房玄齡的引薦,薛收成為李世民的重要謀臣。
李世民一戰生擒王世充、竇建德,便是薛收運籌帷幄,力排眾議的結果。
隻不過如今的薛收還略顯青澀,崔澈打算等房玄齡來了晉陽,讓薛收跟在他的身邊曆練一番。
在薛道衡的介紹下,崔澈一一與北上的薛氏俊彥問候致意。
寒暄過後,薛道衡與一眾薛氏俊彥隨著崔澈步入燕王府,女眷們依舊在車廂中等候。
崔澈在府中與薛道衡親切交談,又一一考校薛氏子弟的才學,隨即便向楊諒表奏薛道衡為介州刺史,領隰城、介休、永安、平遙,綿上五縣,治於隰城(今山西汾陽)。
其餘子弟,也各有安排,如薛德音、薛元敬為內史舍人。
而時年十四歲的薛收則被崔澈征入燕王府,與麥仲才、麥季才等人一般,暫時不安排具體職務,侍奉崔澈左右。
崔澈早已為薛道衡等人在晉陽安排好了住所,派遣麥仲才將他們帶去安置,隨即又命人喚來房彥藻。
房彥藻匆匆而來,問道:
“大王急著喚臣,不知所為何事?”
也許是想要說的話實在難以啟齒,崔澈猶豫半晌,這才吞吞吐吐道:
“薛公有一庶女,時年十四,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
“聽說她妙通經史,才貌雙全,孤欲聯姻汾陰薛氏,此女當為良配,願遣孝朗(房彥藻)為孤求之。”
崔澈覺得羞於示人,畢竟自己如今都三十六歲了,居然還要納一個十四歲的側室。
但薛氏這樣才貌雙全的女子,對他的吸引力,不亞於那些孀寡的貴婦。
原時空中,薛氏最終做了李淵的妃嬪,便是曆史上的薛婕妤。
李淵那老不羞,比崔澈還年長了四歲。
如今崔棄疾的妻子南陽公主產期將近,假如生下的是嫡長孫,崔澈自然是要接到自己身邊親自撫養。
而唐高宗李治,便是薛氏一手教養。
在李治登基後,以師傅舊恩,冊封薛氏為河東郡夫人。
薛氏如果能為崔澈調教出一個沒有風疾的李治,澈哥兒百年之後,埋在墳墓裏都能笑醒。
崔澈對於自己這年齡,向薛氏提親,屬實覺得難為情。
但在房彥藻看來,這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他當即應道:
“大王還請放心,臣這就往薛公府上,為大王說媒。”
因為兄長房彥謙的關係,房彥藻與薛道衡也是熟識的,對於說服薛道衡,房彥藻自信滿滿。
崔澈聞言大喜,他許諾道:
“若能得償所願,孤必有重賞!”
房彥藻領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