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遷都與否


    晉陽城外,汾水岸邊。


    已經接受了楊諒封賞的崔澈,在群臣的見證下,走上祭台。


    除去常用的三牲之禮,即羊頭、豬頭和牛頭,崔澈還特意宰殺白馬,在群臣的見證下,向天盟誓,絕不會加害楊諒。


    這才迴到晉陽,入住臨時的燕王府。


    說是王府,其實就是崔澈當年在晉陽任職時,購置的那處府邸,其實也算是大宅院了,但作為王府,還是略顯寒酸。


    新的燕王府,將會另選新址建設,如今隻能暫時先在舊宅子裏安身。


    好在妻妾們都在鄴城,崔澈孤身一人,倒也沒那麽多要求。


    一眾心腹,以及新近歸附之人都趕來了燕王府,在正廳聆聽燕王雅音。


    此前的封賞,不僅是崔澈的心腹,就連豆盧毓、王拔、裴文安、綦母良、喬鍾葵、紇單貴、王聃、茹茹天保、餘公理、薛粹、梁菩薩、韋道正、張伯英等楊諒的舊部,也都獲得了賞賜。


    隻是無法向崔澈的親信們一般,扶搖直上,被越級提拔。


    這些楊諒的舊部,有人獲得了重用,譬如豆盧毓、王拔、薛胄、裴文安等人。


    豆盧毓賣主求容固然可惡,但崔澈也不能過河拆橋,否則將來誰還敢投靠自己。


    而王拔的勇猛,也是崔澈所喜愛的。


    至於薛胄、裴文安,從二人的姓氏就能夠知曉,一個出身汾陰薛氏,一人則出自聞喜裴氏。


    薛胄是個文官,有治理地方的才能,原時空中,他作為相州刺史,摻和進了楊諒之亂,被治罪,發配戍邊,相州官民感念他的恩德,前往大興為他申辯的,多達上百人。


    這一時空,由於崔澈在河北坐大,李景擔任了相州總管兼相州刺史,薛胄故而留在了河東為官,但還是攪合進了這場叛亂。


    而裴文安便是襲取蒲州,同時建議楊諒趁朝廷沒有防備,閃擊關西之人,不能說裴文安的建議有錯,隻不過楊諒不是楊素的對手而已。


    二人一文一武,都是有才之士,即使出身卑微,崔澈也會接納他們,更何況是出自河東名門。


    當然,有得意的,便也有失意之人,如喬鍾葵、紇單貴、王聃、茹茹天保、餘公理等人,也都被崔澈明升暗降,丟掉了實權。


    晉陽朝堂上的三省六部各個府衙,便是用來安置這些人的,畢竟軍政權力都已經被大丞相府與中外府瓜分。


    崔澈今日召集眾人齊聚燕王府,當先討論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將相州戰兵及其家屬,盡數遷來晉陽,以晉陽為軍政權力中心。


    當然,也有反對意見,部分河北士人希望能夠效仿高歡、高澄父子。


    讓楊諒遷都鄴城,以鄴城為政治中心,由燕王世子崔棄疾入朝輔政,又保留晉陽為軍事中心。


    兩種看法的共同點,便是晉陽作為軍事中心的地位不容動搖。


    晉陽向西,經由蒲阪,可以威脅關中;


    向南更是能夠長驅直入,奪取洛陽;


    洛陽麵對河東,根本就無險可守。


    黃河從來都充當不了屏障的作用,不僅是冬季河水結冰,枯水期的河水,更是常常不及馬腹,將士們可以涉河而過。


    晉陽本身就是四塞之地,易守難攻,又方便用兵。


    這也是北魏末年時,爾朱榮、爾朱兆、高歡這些權臣都會以晉陽作為根基的原因。


    經過一番商討,崔澈還是否決了遷都的提議。


    此一時,彼一時,崔澈與高歡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高歡雖然是在河北起兵,也自稱是河北大族渤海高氏的子弟,但他在河北並沒有什麽根基。


    因此才會遷都鄴城,以其世子高澄鎮守河北。


    而崔澈經營二十餘年,在河北的根基可要比高歡深厚得多,他無需擔心在自己沒有露出頹勢的情況下,河北內部會爆發叛亂。


    這也是崔澈隻是以第三子崔彥卿為相州刺史,而非相州總管的原因。


    他不想埋下兄弟相殘的種子。


    至於次子崔彥宗作為遼東總管,其一是遼東偏遠,其二是崔彥宗的庶子身份。


    嫡庶有別的觀念,至少在這個時代還是深入人心的。


    崔澈最終決定,暫時以晉陽為軍政權力中心,而不是施行東魏、北齊的晉陽-鄴城軍政二元製。


    留守河北的十萬戰兵,將會被調來河東,至於他們的家眷,也會跟隨而來。


    畢竟崔澈就曾偽造書信,聲稱朝廷要恢複曹魏時期的錯役製,也就是讓將士與他們的家眷分處兩地,來激起部眾的憤怒。


    他自己當然不會幹這種事。


    至於具體的遷徙以及安置工作,則依舊交由房玄齡負責。


    隨即崔澈又命中外府司馬李靖負責整編河東將士。


    並州本身就是出精兵的地方,隻不過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楊諒在關中大敗,隻以身免,十餘萬河東精銳,一朝喪盡,這才讓崔澈在擊退楊素之後,輕易奪取了河東之地。


    因此,崔澈暫時決定不再擴充戰兵規模,畢竟養這些脫產戰兵,也是一筆大花銷。


    重賞三軍過後,還得安置戰兵家眷,崔澈如今手頭並不寬裕。


    等河東二十四州的府兵體係得以恢複以後,崔澈也將把分往各地的戰兵盡數調迴,畢竟拳頭要握緊了才有力量。


    崔澈派遣大賀盡忠、黎翰等契丹將領前往草原,重新迴到各自部落,招募勇士,補齊銀鞍契丹直的一萬編製。


    其餘各部若有空缺,也將在李靖整編的過程中,選拔精壯之人填補。


    無論如何,這二十萬主力野戰軍的規模都得維持住。


    正當崔澈搭設東隋的框架之時,河東三大望族,聞喜裴氏、汾陰薛氏、解縣柳氏也紛紛派遣重要子弟來到晉陽,拜謁崔澈,投效在他的門下。


    兩頭下注,也是世家大族的老傳統了,真要抱死一棵樹,早就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中。


    崔澈如今占據河東形勝之地、兼有河北之富,麾下更不缺精兵強將,已然成了氣候。


    河東三族既然是在他的治下,自然不敢忤逆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周隋之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采蓮的何田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采蓮的何田田並收藏重生周隋之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