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戰爭,喜歡遊戲的玩家和反對遊戲的網民展開沒有硝煙的戰爭!”
“遊戲玩家有組織報複反遊戲網站,造成大量網站崩潰,千萬人受到影響。”
“著名戒網癮專家陶教授再次宣稱遊戲毒品論,獲得大量家長的讚同!”
“天才遊戲製作人金瑜一個月淨賺1個多億,遊戲為何如此賺錢?”
“月薪1000的修車工現在為何月入20餘萬,隻因電子遊戲!”
“荊楚衛視安排陶教授和金瑜的節目輪流播出,是否有意為之……”
“根據觀眾強烈要求,見客欄目將於今日下午2點迴放,盡情期待。”
“熊貓遊戲新作《中國式家長》引發熱議,無數玩家感動落淚。”
對於喜歡吃瓜圍觀的群眾來說,今天的新聞可實在是太熱鬧了,報紙上的、電視上的、網絡上的簡直多到看不完。
有討論網癮戰爭的,有討論陶教授和金瑜的,有討論做遊戲賺不賺錢的,也有討論《中國式家長》的,總而言之,所有事情都離不開一個主角,那就是金瑜和熊貓遊戲。
其中網癮戰爭引發的轟動最為激烈,甚至引起了有關部門的強烈關注,江城、鵬城、魔都、京都等在此次事件被互聯網公司牽扯到城市連續開啟多場會議,討論網民自發有組織性的攻擊行為是否合法等議題。
不隻是有關部門,各大互聯網公司更是連夜召開會議,討論如何防禦這種網民的攻擊,又如何操作這種力量去攻擊競爭對手。
其次就是金瑜和陶教授的隔空對陣,雖然沒有直接交流,但是陶教授說的一大串外國怎麽樣數據怎麽顯示,總透著一股子不合邏輯感覺,最重要的是他給的數據沒有提供數據來源,全憑嘴一張,讓那些思維正常的家長覺得濤教授的理論有點離譜。
如果陶教授的節目是單獨播出,這些觀眾就當是個一個觀念看看就過去了,可是荊楚衛視也不知道是有意無意,把陶教授的重播和金瑜的首播放一起,這樣一對比差距就非常明顯了。
見客中的金瑜雖然沒有用數據說明一切,但是他的話符合基本邏輯,也符合國人的思維方式,能過很清楚的讓觀眾理解,最重要的是他用的是真憑實據,他賺到了這麽多的錢,也讓其他遊戲愛好者賺到了錢,這對觀眾來說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再一迴想一下陶教授的發言,空洞無力無憑無據,差距堪比諸葛亮和王朗,立刻就把那些還有理智的家長給說服了,也間接造就《中國式家長》的海量下載。
不過這並不代表陶教授就這麽輕易的被打死了,仍然有一小部分失去智商的家長堅信陶教授的理論,覺得別人專家教授說的肯定沒有錯,跟著他們的觀念走,孩子一定會變得跟小孩子一樣聽話。
而這個時候,中國式家長這款遊戲引發的風潮已經在國內掀起了滔天巨浪。
故事中茉莉的人生遭遇引起了無數人的同理心,無數玩家在社交與遊戲論壇留言講述自己曾經的遭遇,引發全國性的討論。
著名的教育學家、清華大學的教授許留仙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這樣的文章引發數十萬網友的圍觀。
“《中國式家長》用遊戲的方式深刻的描繪了國內家長和青少年之間的隔閡。
茉莉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是無數家長夢寐以求的那種性格,但是她卻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遊戲的目的就是尋找茉莉自殺真相的過程中,媽媽偏執又瘋狂地把茉莉身邊的人全都當成兇手。是小說、是陪她一起參加發布會的男同學、是沒選好心理醫生等其他原因害死了她,唯獨不是自己。
因為在她看來,自己付出的實在是太多了,放棄了學業、放棄了事業、這樣付出的自己又怎麽會是女兒自殺的原因?
女兒表達真實的夢想,換來的隻有一句“沒出息”。
所有的付出都是在外人麵前炫耀的一句“投資”。
考得好了沒有誇獎,隻有不斷的“否定”和“打擊”。
考得不好沒有安慰,隻有眉頭一皺的冷漠失望。
那些快速閃過的鏡頭,那些茉莉關於媽媽的迴憶。像是一根又一根針,紮得每個人都體無完膚。多熟悉,又多疼。沒有平等和理解,隻有從不曾察覺的踐踏和傷害,以及無休止的冰冷的命令和沉默的執行。
茉莉曾經在日記裏寫道,其實我很膽小,之所以努力讀書是因為怕被媽媽打,是“我以為隻要我好好念書,就能做我想做的事”。
可好像我們活著就已經沒有資格和權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因為父母把一切都給了我們,不迴報就是不孝!
這篇日記深深的刺痛了我,讓我淚流滿麵,你們有沒有想過,當你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有多麽優秀的時候,希望你的孩子也能過聽話,考高分的時候,你已經對你的孩子充滿了失望。
最後我想問一問這些家長,如果上帝給你們一個機會,拿一個又聽話又品學兼優的孩子跟你現在親手撫養的孩子交換,兩個孩子都跟你們有血緣關係,都是你們親生的,你們會換嗎?
如果你們願意,那麽我想問問你們真正愛的到底是一個真正的孩子還是一個聽話,成績好的生物?
許留仙這篇文章最後的問題引起了網友大量的討論,她的粉絲群大多數都是社會上的一些中產階層,學曆普遍不低,年紀也偏大基本上都結婚生子了,可以說是社會上的中堅力量。
而這些人再看完許留仙的評論之後都表示非常感慨,自己一味的追求孩子能過更聽話一些,學習成績更好一些,卻忽略了孩子也是個人,隻要是人就會差異,成績就會有好有壞,性格自然也就會有所不同。
如果隻想孩子聽話,成績好,那自己想要的或許不是一個有性格、有自己思維的孩子,而是更想要一個機器人,許老師的文章讓自己非常認真的進行反省,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麽。
在這些網友反省的同時,也有很多這輩子都從來沒有接觸過遊戲的人表示自己會去玩《中國式家長》親自體驗一下。許留仙的這篇文章,也相當於間接的給中國式家長打了一篇廣告,讓這個遊戲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中。
“遊戲玩家有組織報複反遊戲網站,造成大量網站崩潰,千萬人受到影響。”
“著名戒網癮專家陶教授再次宣稱遊戲毒品論,獲得大量家長的讚同!”
“天才遊戲製作人金瑜一個月淨賺1個多億,遊戲為何如此賺錢?”
“月薪1000的修車工現在為何月入20餘萬,隻因電子遊戲!”
“荊楚衛視安排陶教授和金瑜的節目輪流播出,是否有意為之……”
“根據觀眾強烈要求,見客欄目將於今日下午2點迴放,盡情期待。”
“熊貓遊戲新作《中國式家長》引發熱議,無數玩家感動落淚。”
對於喜歡吃瓜圍觀的群眾來說,今天的新聞可實在是太熱鬧了,報紙上的、電視上的、網絡上的簡直多到看不完。
有討論網癮戰爭的,有討論陶教授和金瑜的,有討論做遊戲賺不賺錢的,也有討論《中國式家長》的,總而言之,所有事情都離不開一個主角,那就是金瑜和熊貓遊戲。
其中網癮戰爭引發的轟動最為激烈,甚至引起了有關部門的強烈關注,江城、鵬城、魔都、京都等在此次事件被互聯網公司牽扯到城市連續開啟多場會議,討論網民自發有組織性的攻擊行為是否合法等議題。
不隻是有關部門,各大互聯網公司更是連夜召開會議,討論如何防禦這種網民的攻擊,又如何操作這種力量去攻擊競爭對手。
其次就是金瑜和陶教授的隔空對陣,雖然沒有直接交流,但是陶教授說的一大串外國怎麽樣數據怎麽顯示,總透著一股子不合邏輯感覺,最重要的是他給的數據沒有提供數據來源,全憑嘴一張,讓那些思維正常的家長覺得濤教授的理論有點離譜。
如果陶教授的節目是單獨播出,這些觀眾就當是個一個觀念看看就過去了,可是荊楚衛視也不知道是有意無意,把陶教授的重播和金瑜的首播放一起,這樣一對比差距就非常明顯了。
見客中的金瑜雖然沒有用數據說明一切,但是他的話符合基本邏輯,也符合國人的思維方式,能過很清楚的讓觀眾理解,最重要的是他用的是真憑實據,他賺到了這麽多的錢,也讓其他遊戲愛好者賺到了錢,這對觀眾來說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再一迴想一下陶教授的發言,空洞無力無憑無據,差距堪比諸葛亮和王朗,立刻就把那些還有理智的家長給說服了,也間接造就《中國式家長》的海量下載。
不過這並不代表陶教授就這麽輕易的被打死了,仍然有一小部分失去智商的家長堅信陶教授的理論,覺得別人專家教授說的肯定沒有錯,跟著他們的觀念走,孩子一定會變得跟小孩子一樣聽話。
而這個時候,中國式家長這款遊戲引發的風潮已經在國內掀起了滔天巨浪。
故事中茉莉的人生遭遇引起了無數人的同理心,無數玩家在社交與遊戲論壇留言講述自己曾經的遭遇,引發全國性的討論。
著名的教育學家、清華大學的教授許留仙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這樣的文章引發數十萬網友的圍觀。
“《中國式家長》用遊戲的方式深刻的描繪了國內家長和青少年之間的隔閡。
茉莉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是無數家長夢寐以求的那種性格,但是她卻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遊戲的目的就是尋找茉莉自殺真相的過程中,媽媽偏執又瘋狂地把茉莉身邊的人全都當成兇手。是小說、是陪她一起參加發布會的男同學、是沒選好心理醫生等其他原因害死了她,唯獨不是自己。
因為在她看來,自己付出的實在是太多了,放棄了學業、放棄了事業、這樣付出的自己又怎麽會是女兒自殺的原因?
女兒表達真實的夢想,換來的隻有一句“沒出息”。
所有的付出都是在外人麵前炫耀的一句“投資”。
考得好了沒有誇獎,隻有不斷的“否定”和“打擊”。
考得不好沒有安慰,隻有眉頭一皺的冷漠失望。
那些快速閃過的鏡頭,那些茉莉關於媽媽的迴憶。像是一根又一根針,紮得每個人都體無完膚。多熟悉,又多疼。沒有平等和理解,隻有從不曾察覺的踐踏和傷害,以及無休止的冰冷的命令和沉默的執行。
茉莉曾經在日記裏寫道,其實我很膽小,之所以努力讀書是因為怕被媽媽打,是“我以為隻要我好好念書,就能做我想做的事”。
可好像我們活著就已經沒有資格和權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因為父母把一切都給了我們,不迴報就是不孝!
這篇日記深深的刺痛了我,讓我淚流滿麵,你們有沒有想過,當你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有多麽優秀的時候,希望你的孩子也能過聽話,考高分的時候,你已經對你的孩子充滿了失望。
最後我想問一問這些家長,如果上帝給你們一個機會,拿一個又聽話又品學兼優的孩子跟你現在親手撫養的孩子交換,兩個孩子都跟你們有血緣關係,都是你們親生的,你們會換嗎?
如果你們願意,那麽我想問問你們真正愛的到底是一個真正的孩子還是一個聽話,成績好的生物?
許留仙這篇文章最後的問題引起了網友大量的討論,她的粉絲群大多數都是社會上的一些中產階層,學曆普遍不低,年紀也偏大基本上都結婚生子了,可以說是社會上的中堅力量。
而這些人再看完許留仙的評論之後都表示非常感慨,自己一味的追求孩子能過更聽話一些,學習成績更好一些,卻忽略了孩子也是個人,隻要是人就會差異,成績就會有好有壞,性格自然也就會有所不同。
如果隻想孩子聽話,成績好,那自己想要的或許不是一個有性格、有自己思維的孩子,而是更想要一個機器人,許老師的文章讓自己非常認真的進行反省,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麽。
在這些網友反省的同時,也有很多這輩子都從來沒有接觸過遊戲的人表示自己會去玩《中國式家長》親自體驗一下。許留仙的這篇文章,也相當於間接的給中國式家長打了一篇廣告,讓這個遊戲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