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太宗自幼卓爾不群,與其他小孩遊戲玩耍,大家都害怕地服從他。長大後,高高鼻梁有真龍之象,一看就知道是大人物,一副莊重威嚴的樣子。天性喜歡學習,他父親宣祖統兵淮南,攻破州縣,財物全不取,隻是搜求古書給太宗,並且經常告誡、勉勵他,太宗因此學問精深,多才多藝。


    後周時官至供奉官都知。太祖趙匡撤建立宋朝,任命太宗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太祖親征澤州、潞州,太宗以大內點檢的身份留守東京,不久領任泰寧軍節度使。太祖親征李重進,太宗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使開封尹的職權,又加官兼中書令。太祖親征太原,太宗改為東都留守,另外賜給他府第,門前可列儀仗,封為晉王,位次排在宰相之上。


    趙匡胤死後,留下皇後宋氏,宋氏的出身相當顯赫,生母是後漢的永寧公主,父親是左衛大將軍宋偓,宋氏從小便知書達理,進退有度,因為無後;宋氏對於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頗為照顧。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四月,宋皇後去世。按照國家禮製,前朝皇後去世,應該舉行盛大葬禮。然而,當朝皇帝宋太宗不僅不為皇嫂“成服”,即穿戴喪服,還不許群臣“臨喪”,到現場吊唁,沒有即時安葬宋皇後,讓其入土為安,而是將其靈柩寄存在開封普濟寺的“佛舍”,甚至拒絕讓宋皇後的神主“祔廟”,即將宋皇後的靈牌放入祖廟;有關部門為宋皇後上諡號“孝章皇後”,宋太宗卻因為宋皇後在開寶元年入宮,改“賜”為“開寶皇後”,否定了“孝章”這樣的“美諡”。


    宋太宗的做法遭到了人們的非議,翰林學士王禹偁對客人說:“宋皇後曾經母儀天下,應該遵用舊禮。”宋太宗得知後,給王禹偁定了“謗訕”之罪,將他趕出朝堂,貶往地方,任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


    公元981年3月,趙匡胤次子趙德芳又像他的父親一樣暴病而亡,時年二十三歲。趙光義顯然脫不了幹係。


    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在“燭影斧聲“中死去的種種存疑,所以在大宋臣民的眼中,趙光義的上台是頗不光彩的。為了證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趙光義必須尋求一個繼統合法的法律依據,才能取得天下臣民的信任。


    據宋史記載,公元961年,杜氏患病,宋太祖服侍杜氏用藥不離左右。病情加重時,召丞相趙普來聽取遺命。杜氏問宋太祖說:“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嗎?”宋太祖嗚咽著不能迴答。杜氏再次問他,宋太祖說:“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積德所致!”杜氏說:“不是這樣的,隻是由於周世宗讓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長的皇帝,天下還會成為你的嗎?你去世後應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光義,光義再傳給三弟廷美,最後由廷美傳迴給你的長子德昭。天下太大,頭緒太多,如能立長者為君,這是國家的福氣啊!”宋太祖叩頭悲泣說:”敢不從命。”杜氏對趙普說:“你記住我的話,不可違背。”命趙普在床榻前寫下誓書,趙普在紙尾寫上“臣普書”。把它藏在金匣裏,命令謹慎小心的宮人掌管。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趙匡胤就把皇位傳給了趙光義。


    聽起來有理,事實上狗屁不通!為什麽呢?


    一是柴榮英年早逝,死時38歲,孩子7歲。杜太後說這話時宋太祖隻有三十五歲,趙光義二十三歲,而太祖長子趙德昭已經十多歲了;當時太祖身體健康,杜太後憑什麽認為趙匡胤早死,幼子繼位會重蹈柴榮的覆轍呢?黃泉路上無老少,弟弟、兒子比哥哥、父親先死都有可能,三十五歲時就寫下誓書傳位給弟弟豈不荒唐?


    二是如果真有遺詔,杜太後選定了儲君,趙匡胤生前為何不公布?及早立儲不是更能讓天下安定嗎?即使是突然死亡,宋皇後也應該知道此事,掌管金匱的宮人同樣也知道此事。如果他想違背杜太後的命令,最後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那麽,他就應該特別照顧知道這個“秘密”的人趙普。要麽特別重用,要麽殺人滅口。他為何兩者都不選擇,而是因為趙普貪賄,隻把他罷相呢?他不怕罷相後趙普隨便亂說嗎?


    三是既然杜太後有這個“傳約”,趙匡胤去世後,趙普當時為什麽不把這個秘密說出來,讓趙光義名正言順地坐穩天下?為什麽要在太平興國六年,也就是趙光義當皇帝五年後才拿出來。而那時候,趙匡胤的兒子及弟弟先後去世,趙光義正遭遇天下人私議。如果當時就拿出來,這樣的私議不就不存在了嗎?


    趙普拿出“金匱之盟”的時候,他在政治鬥爭中正被政敵盧多遜死死壓製,幾乎看不到翻身的希望。於是他找到趙光義,說:“其實當年你媽留下過遺囑,就是要你哥把皇位傳給你。我有件東西可以證明這一點。”


    久旱逢甘霖啊!正苦於沒有繼承合法性的宋太宗欣喜不已。【太宗肯定知道是假的!如果真有,趙普五年後才說,豈不是找死?】


    趙普拿出的正是由他自己記載、趙匡胤親手放在金匱中的杜老太太的遺囑。


    當然這一切都是趙普自己說的。


    按照趙普的說法,當時有三個人在場:杜老太太、宋太祖趙匡胤、趙普。趙普很有些象現在的遺囑執行律師。可是前兩個人都死了,還不是隨便律師怎麽說。


    至於遺囑,偽造一份很難嗎?


    因此這個所謂的“金匱之盟”,是趙光義在遭遇天下人對他的信任危機以後,由他與趙普合夥炮製的。此處有“金匱之盟”與“此地無銀三百兩”其實是一樣的自欺欺人!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不知道趙普是傻子,還是趙光義是傻子?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相信有“金匱之盟”的人肯定是傻子。


    那麽,趙光義為什麽要編造這樣一個子虛烏有的故事呢?


    因為有了“金匱之盟”,趙光義的皇位是因為杜太後的臨終遺囑才確定下來,所以他勉為其難地接了哥哥的班,他完全是身不由己,一如他哥哥在陳橋兵變時一樣身不由己。不過別人給你什麽你就要什麽嗎?如果給你一口棺材你也躺進去嗎?


    所以趙光義你就不要再裝了,搶的就是搶的,何況搶皇位一點都不丟人。你哥哥也是搶的,在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去偷去搶卻不必愧疚的東西就是——皇位。


    而且人類有史以來,歡唿聲都送給了那些不擇手段攝取皇位的人。唐太宗光天化日之下公開殺了他的大哥和三弟,天可汗可以永享英明;那麽趙光義搶了哥哥皇位,有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呢?


    退一萬步說,杜太後真有什麽臨終遺囑,趙氏兄弟當皇帝也不見得就合理合法。皇位是從柴氏孤兒那裏搶的,不能讓別人搶去你就有理了?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在民間是笑話,在皇帝那裏就是金科玉律。皇帝可以做,但你不能做。他做是天經地義,你做就是天誅地滅!


    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小孩偷了人家的東西,媽媽很高興,小孩又去偷,後來成了大盜,被斬首。大家都認為媽媽很壞。趙匡胤搶了柴宗訓的皇位,杜太後很高興,吩咐他百年之後傳位給弟弟,怎麽就成了英明偉大的好媽媽呢?


    當然,世事無絕對,數千年勾心鬥角的皇位爭奪戰中,卻出現了一大“異類“,此人就是宋太宗的長子——趙元佐。


    身為皇長子,趙元佐自幼聰明機警,文武兼備,十三歲即練就一身百步穿楊的本領,某次打獵時露過一手,把一旁的契丹使者嚇個半死。趙元佐不隻出類拔萃,長相氣質也與老爹十分契合,因此宋太宗喜愛有加,很早便將其視作大宋朝的接班人。


    如果一直風平浪靜下去,趙元佐基本就是未來的大宋皇帝了,但很不巧,所謂“金匱之盟”的兄終弟及繼承方式,注定了不會太平。


    所謂金匱之盟,其實是把雙刃劍,按照杜太後與太祖擬定的接班順位:趙匡胤傳位給二弟趙光義,趙光義再傳給三弟趙廷美,最後由趙廷美傳迴給趙匡胤長子趙德昭。


    如果趙光義認定金匱之盟合理合法,則他死後必須傳位給三弟趙廷美;如果他認為不合法,那他自己就不該繼承皇位。所以趙光義既希望它是合法的,又希望它是不合法的!


    人定勝天,天命不可違,但人力可以改變它。


    首先是太祖長子趙德昭,被叔叔趙光義罵了一頓後,很識相地自刎而死;其次是太祖次子趙德芳,在二十三歲的年紀裏,很自覺地一病不起,直接掛了。


    太平興國七年三月,金明池水殿落成,太宗將泛舟。有人告發廷美“欲以此時竊發”作亂。罷廷美開封府尹調西京留守,一批文武臣僚因“交通秦王”而貶官流放。不久,接替盧多遜入相的趙普告發盧多遜與秦王勾結事。盧全家流貶崖州,廷美被勒令歸私第,子女取消皇室待遇。五月,繼廷美出知開封府的李符上奏,說廷美“銜恨怨望,乞徙遠郡”,降廷美為涪陵縣公,房州安置。


    太平興國九年年初,廷美憂悸成疾,死於房州,年三十八歲。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詭異的現象,從太平興國六年三月到九年年初,把廷美從準皇儲一步步搞到最後貶死房州,太宗花了差不多三年時間。他采用的是鈍刀子割肉的方法,慢條斯理,不慌不忙,一邊又有足夠的機會表演自己的假仁假義。這期間,廷美接連遭到告發,但告發者其實一點實實在在的證據都拿不出手,所依據的都是自己的想象和虛構。第一次柴禹錫告發的罪名是“將有”陰謀,第二次太宗遊幸金明池前,告發的罪名是“欲以”竊發作亂,第三次李符告發的罪名是“銜恨怨望”。“將有”者,憑空捏造也;“欲以”者,信口開河也;“銜恨怨望”者,主觀臆斷也。三者相加,等於一句源於宋代而遺臭於青史的俗語——莫須有。莫須有在當時是什麽意思?不需要有,或許有,一定有,說法各異,反正全是那種專橫霸道而又擠眉弄眼的流氓腔調。官家有什麽心事,那些整天揣摩聖意的臣子最清楚。因此,官家要做的事,很多時候其實用不著自己授意的,自會有人幫他搞定。所謂“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就是這樣教導的,不能為人主排憂解難,那是做臣子的奇恥大辱,連死都來不及。


    趙廷美突然去世,趙光義非常悲痛。有一天他突然對宰相說“廷美小時候就很剛愎,長大了更兇惡。我因是他哥哥,一直都容忍他。把他遷到房州,也隻是想讓他靜下心來想想過錯。剛想推恩起複,可他竟然死了。我悲傷啊!但無可奈何。”於是他追封趙廷美為涪陵王,親自為他發喪。但不久後,趙光義就對宰相們說了另一番話“你們知道嗎?其實廷美並不是我的同母弟弟,他媽媽是己故的陳國夫人耿氏、也就是我奶娘…後來陳氏離開我家,又嫁了家姓趙的,生了另一個兒子趙廷俊。因廷美之故,我對廷俊也非常好。可他們兄弟卻裏外勾結,要在金明池行刺我。這種事如果交有關衙門深究處理,廷美斷然罪不容誅。可我隻是讓他去西京洛陽好好反醒。可廷美卻變本加厲出言不遜,所以我才把他遷到房州。那也是為了保全他。至於廷俊,我也隻是貶黜而已。朕對廷美,沒有虧負啊。”


    麵對趙光義的如此做作,宰相李昉迴答說“涪陵悖逆,天下共聞。而宮禁中事,若非陛下委曲宣示,臣等何由知之。”一切都是你自己說的,讓我們怎麽答?但不管話裏有多少刺,趙光義目的都已達到——那不是我同母弟弟,出身卑賤,所以我怎樣對他都無所謂。


    種種這一切,趙元佐都看在眼裏,雖然此時還十分天真。在趙廷美被陷害時,趙元佐據理力爭為叔叔求情,不想被宋太宗劈頭蓋臉一頓臭罵,這才醒過味來,幕後黑手原來就是自己老爹。心灰意冷下,趙元佐自此閉門不出。


    趙廷美死後,一向聰明機警的趙元佐竟然“瘋“了,且不是一般的瘋,動不動持刀傷人。不久後,更索性放了一把火,把自己的府邸燒個精光。宋太宗大怒,將趙元佐廢為庶人,自此與皇位毫無瓜葛。


    奇怪的是,成為庶人的趙元佐“瘋病“立即就痊愈了,除了依舊深居簡出不見人外,一切如常。


    顯而易見,趙元佐不過是在裝瘋,之所以出此下策,隻是對老爹為權勢刻薄殘忍、六親不認的一種反抗。你越想將皇位傳給我,我越嗤之以鼻。一件沾滿鮮血的黃袍,趙元佐實在鄙視。這一點宋太宗了如指掌,所以父子二人最終鬧翻。沒辦法,一個心中滿懷道義,另一個卻是黑暗無比,可堪一歎。


    趙元佐,你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當你父親費盡心機,在血泊裏把大宋皇冠捧到你麵前,以為你會欣喜若狂時,卻不料你冷冷地說不要。因為那上麵沾滿了你伯父、你叔父、你堂兄的血!


    趙元佐用一種奇特的方式來抱複自己的父親——你是偉大的帝王,我是卑賤的瘋子。這就是你希望的!


    在充斥著厚黑精神的天朝權謀史上,趙光義無疑是勝利者,但看似愚蠢的趙元佐,才是一個真正的“人“。後人有詩歎曰:


    生者為過客,


    死者為歸人。


    天地一逆旅,


    同悲萬古塵。


    月兔空搗藥,


    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無言,


    青鬆豈知春。


    前後更歎息,


    浮榮安足珍?


    元佐被廢,元佑的機會來了。不久,太宗讓他領開封府尹兼侍中,這是準皇儲的標誌。太宗還為他改名元僖,這個“僖”的字形和字義都嵌合在同一點上:人逢喜事。看來,元僖可以放寬心思吟一闋《好事近》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這是一句俗語,但元僖的私生活並不很爽。不很爽的原因就在於他寵愛侍妾張氏,冷漠正室李夫人。對於男人來說,這似乎很常見,但元僖的偏愛卻送了自己的命。張氏恃寵驕橫,這並不奇怪。但這個愚蠢的女人居然想毒殺李夫人以上位,結果誤毒第三者,元僖暴死。


    到了這時候,屬於三皇子的大劇才真正拉開帷幕。


    運氣這東西你不能不服。運氣好的人,其實用不著上躥下跳拳打腳踢,當別人躥跳打踢時,他隻需耐住性子慢慢等。等別人一個個都落荒而去,空下來的舞台便是屬於他的。


    元僖暴死是太宗淳化三年年底,兩年後,一直在立儲問題上首鼠兩端的太宗正式下詔,立三皇子元侃為皇太子,並改名趙恆。


    趙恆真是太幸運了。第二年太宗駕崩,三十歲的趙恆入承大統,是為真宗。


    宋真宗是宋朝第三位皇帝。但是這位皇帝一輩子子嗣稀少,有且隻有一個兒子,那就是趙禎,就是民間盛傳“狸貓換太子”的那位!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同時,也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四十二年。


    比他爹更狠,宋仁宗一輩子竟然一個兒子也沒有!沒有辦法,隻能將哥哥濮王的兒子趙宗實過繼給自己為嗣,待宋仁宗死後,趙宗實繼位,改名趙曙,即英宗。


    宋英宗兒子倒是不少,長子趙頊。一生下來就被立為太子。宋英宗死後繼位,即為宋神宗。


    宋神宗死後傳位給第六子趙煦,宋朝第七位宋哲宗皇帝。


    到了宋哲宗這兒又沒兒子了!沒辦法,隻能再從宋神宗子嗣裏挑選,最終挑中第十一子趙佶,就是北宋赫赫有名的昏君宋徽宗。後邊的大家都知道了:靖康年間金兵南下,昏庸的宋徽宗隻得禪位給兒子宋欽宗,但最終沒能躲過金兵。汴梁城破,北宋皇族上百口人全部被金兵擄走,康王趙構繼位皇帝!


    但是,後來爆發苗劉兵變,嘩變的士兵逼迫宋高宗禪位給兒子趙旉,做太上皇。熟料趙構這個僅有的親生兒子趙旉卻因驚嚇而夭亡,時年3歲。而且因為苗劉兵變,趙構受驚嚇,從此喪失生育能力!


    三代無後(皇位從宋太宗開始往下傳,正常父死子繼最多不超過三代)+最終皇統無後(趙構沒有把皇位傳給趙光義子孫)。


    這是為什麽?老百姓迴答:報應!


    按理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美女佳人更是無數,皇子皇孫應該成千上萬才對。可是縱觀五代曆史上當皇帝的,到頭來都是家破人亡斷子絕孫!當皇帝的本意除了自己縱情享樂之外,就是希望子子孫孫世代為王,永遠淩駕於人民之上。可皇帝也不想想:自己到底有多大功勞,可以世世代代稱王稱霸?若真有蒼天神靈,他憑什麽要保護你的子孫後代呢?正是:


    善惡終有報,


    天道好輪迴。


    不信抬頭看,


    蒼天饒過誰。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宋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洪劉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洪劉華並收藏唐宋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