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開基匪易守基難,
十八年勞馬足間。
有子何須傳太弟,
誤依母命送江山。
卻說趙匡胤迴到開封,宋朝的戰爭機器再一次隆隆開動。征討北漢,刻不容緩,誰都得承認,北漢已經不堪一擊,隻要去打,就一定能拿下。
公元976年8月,趙匡胤命令黨進為河東道行營馬步軍督部署;潘美為都監;楊光義為都虞侯,郭進為河東忻、代等州行營馬步軍都監,五路大軍齊發直指太原。這一次宋朝以百戰之精兵,趁新平江南之威勢,要一戰成功,滅此朝食。劉繼元除了集結少得可憐的部隊進城防守之外,馬上向契丹求援。
但契丹不比從前,它已經和宋朝互通使臣,互祝正旦,經常禮尚往來了。劉繼元乞求新繼位的契丹皇帝耶律賢認清形勢,別被趙匡胤的和平假象騙倒,唇亡齒寒,看在多年的“叔侄”分上,再拉他一把。
耶律賢終於做出反應。派南院宰相耶律沙,冀王塔爾率重兵前來援救北漢。
一切跡象都表明,一場規模空前的血戰已經無可避免。如果宋、遼兩軍正麵交鋒,鹿死誰手殊為難料,最終結局很可能直接改變曆史的進程。
但就在這個時候,宋朝國內突然傳來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數萬將士一瞬間都僵硬了,他們沒法相信自己的耳朵,這消息會是真的嗎?
那位英明神武,從不生病,一個多月前還生龍活虎地送他們出征的皇帝,竟然死了!
趙匡胤死了!在官修的宋史上,關於趙匡胤之死,隻有兩句簡單的記載。一句是“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另一句是“受命於杜太後,傳位於太宗”。
官修宋史語焉不詳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宋太宗以後的北宋皇帝都是由太宗子孫繼承,這些人既不願說清事實,又不好胡編曆史,最妙的辦法就是繞過去。
如此簡單,隻有結果,沒有經過,更沒有原因。
有位名叫文瑩的和尚在《續湘山野錄》寫道:當宋太祖與太宗兩位皇帝還是平民的時候,和一個道士相識在關河,該道士姓名無定,一會兒叫“混沌”,一會兒叫“真無”。那時趙匡胤兄弟很窮,而這個道士隻要伸手探囊,隨時都能拿出金子來。他曾經準確地預測出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日期,所以趙匡胤對他非常迷信。可惜的是,趙匡胤當上皇帝,此人就不見了。直到他臨死那一年,這人才突然出現,趙匡胤大喜,直接問他——我一直找你,想問一件事。我還能活多久?
道士迴答:今年10月20日夜裏,如果天氣晴好,你還可以再活十二年;如果陰,“則當速措置”。也就是說,如果陰天,趙匡胤就將必死。說完此人就再次消失了。
趙匡胤牢牢記著這些話,到了這一夜,他獨自登上皇宮裏的太清閣四麵遙望,隻見天氣晴朗,星鬥明燦,他很高興。不料突然間陰霾四起,天地陡變,大雪夾著冰雹從天而降……趙匡胤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來自己的弟弟開封府尹趙光義。兩人進入寢宮,把所有的太監宮女以及侍衛人等都斥退,開始喝酒。
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宮女遠遠看見殿內燭火搖晃不定,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麽。不久便聽見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同時大聲喊道:“好為之,好為之。”兄弟二人飲酒至深夜。趙光義告辭兄長出去後,宋太祖才解衣就寢。
結果到了次日淩晨,宋朝的開創者趙匡胤果然駕崩,年僅五十歲。
如果上麵的說法成立,無論趙光義有沒有謀害趙匡胤,趙匡胤當晚都是必死無疑的!但貴為一國之主,臨死前隻招弟弟一人喝酒,顯然不合情理。如果是真的傳位,應該多叫幾個見證人才是,至少也要召宰相、皇後等人交代一下吧?
或說太祖生一背疽,苦痛的了不得,光義入視,突見有一女鬼用手捶背,趙光義執著柱斧向鬼劈去,不意鬼竟閃避,那斧反落在疽上,疽破肉裂,太祖忍痛不住,遂致暈厥,一命嗚唿。
女鬼一說肯定是無稽之談。兄弟倆晚上飲酒,又屏退左右侍從,而“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後退,似在躲避什麽”。手持柱斧戳地,大喊“好為之,好為之”這句話什麽意思呢?聯係前文,趙匡胤決定把皇都從開封遷到洛陽,群臣莫敢諫,而趙光義當眾拒絕,並楊言“在德不在險”。趙匡胤總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叫囂“在險不在德”吧?單獨召弟弟喝酒,無非是想達成某種協議,比如遷都或立太子之類,讓弟弟不要跟他作對。趙光義當然不同意。趙匡胤被毒死也就不難理解了。
《資治通鑒》總編撰、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則在離趙匡胤死後隻有幾十年的《涑水記聞》中,道破了這宗千古疑案的玄機:
原來趙大發現趙二在酒杯中投下某種粉末狀不明藥物後,忙責問什麽東西,趙二連忙叩頭請罪。趙大越想越氣,拿著玉斧敲擊桌子。其實趙大已經喝了毒酒,發現趙二投毒時已經是第二杯了。
趙匡胤死時已是半夜,宋皇後馬上讓宦官、內侍都知王繼恩前往通知趙匡胤的兒子、秦王趙德芳迅速入宮。可是王繼恩卻直接去開封府找晉王趙光義,在開封府門口,擅長醫術的晉王醫官程德元在此靜候多時,隨即程德元引著王繼恩進了開封府。當時趙光義還有些“猶豫不敢行”。
當天趙光義迴晉王府後,都四更了,還一直沒睡,他在等待什麽呢?或者他心裏害怕,睡不著覺?最可疑的是那個程徳玄,半夜三更大雪天的,一個人坐在晉王府的門口幹什麽呢?
王繼恩和程德玄一同進入開封府,去見趙光義,聽說兄長暴亡,趙光義故作驚異狀,猶豫著不肯前往皇宮,提出要和家人商議。如此緊要的大事,又是危急關頭,和家人商量什麽呢?家人又不能參與朝政。很明顯,趙光義在作秀,他邊說邊走進內室。
這時候王繼恩急了,他說了一句話:“事久將為他人有矣!”
王繼恩的言下之意是,當時,趙匡胤有兩個兒子都已成年,其中,趙德昭已經26歲,趙德芳已經18歲,並且,趙匡胤除了趙光義,還有一個弟弟趙廷美,都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在此情況下,趙光義隨即帶著宦官王繼恩、醫官程德元等人冒著大雪,迅速趕到皇宮門口。到了皇宮門口,王繼恩讓趙光義稍等一下,讓他先進去通報;但心急如焚的程德元卻說:“現在就要直接闖進去,還等什麽?”(原文:便應直前,何待之有?)說完就與趙光義一同闖入殿內。
宋皇後得知王繼恩迴來了,開口問:“德芳來了嗎?”
王繼恩迴稟:“晉王到了。”
宋皇後乃朝中老將之女,她入宮時不過十七歲。為了讓宋皇後的地位更加穩固,宋太祖特意把兩個兒子都叫來,讓宋皇後挑一個撫養,其實也就是讓宋皇後認一個孩子當養子。如此一來,宋皇後以後即便沒有生育孩子,也可以有一個依靠。
當時宋太祖長子早死,二子趙德昭比宋皇後還大一歲,並且趙德昭乃是宋太祖原配所生的孩子,身份高貴。
因此,宋皇後自然選擇趙德芳當養子。一晃八九年過去,宋皇後始終沒有生育子嗣,她與趙德芳的關係也越來越好。
應該說,宋後是知道一些太祖死亡的狀況的,也肯定對趙光義充滿懷疑的,她隻是不知道王繼恩早就被趙光義收買,成了趙光義的人。所以當她知道來的人並不是趙德芳,而是趙光義的時候,她一下就明白,趙光義太強大太可怕了,她要是不低頭求饒,可能結果就是死路一條。
有王繼恩做內應,趙光義就可以宣稱他是得了兄長遺詔入宮。宋皇後當時如果反抗,保不齊就會血濺五步,宋皇後於是對著趙光義說了一句話:“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
官家,是宋朝人對皇帝的稱唿。趙光義對此迴答了一句:“共保富貴,無憂也!”
司馬光是個史學高手,不方便直說的事,他在《涑水記聞》中委婉地進行了表述。
趙光義既然已經買通宦官王繼恩,為何又要程德玄在府門外等候呢?因為程德玄精通醫術,趙光義毒殺趙匡胤離開宮中時,趙匡胤即便毒性已發作,但還沒有咽氣。因此,趙光義必須保證萬無一失,一旦趙匡胤不死,他還可以帶上程德玄前去,以醫治為名再次下手。
皇帝死了,總該開個追悼會吧,再者宋太祖是突然死亡的,總要調查一下吧,隻是趙光義這些都不做,迅速把大哥放進棺材。
天亮,晉王在太祖靈柩前受遺詔繼位畢,讓近臣都站起來看太祖遺容,隻見他臉色玉石一樣白,就像剛洗完澡一樣。這又是什麽意思呢?趙光義讓人近前看太祖的遺容,他是不是想表明,太祖的死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不過,趙光義欲蓋彌彰,太祖死後屍體的顏色“玉色瑩然如出湯沐”,這樣的體色變化就是中毒的表現,而且這種毒還非同一般。
所以趙光義不是用暴力殺害了他的兄長,而是在他的酒中下毒。這種可能性是最大的。而且趙光義原本就是下毒的高手,後蜀國主孟昶就是被趙光義毒死的。更有名的是趙光義毒死南唐後主李煜後,他使用的“牽機藥“也變得非常有名。太祖立國後為化解矛盾,不殺亡國之君。這個想法到了趙光義那裏卻變得完全沒用了。
那麽趙光義為什麽要害死親哥哥趙匡胤呢?
開寶年間,宋太祖為趙德芳做主,迎娶河南府尹、彰德節度使焦繼勳的女兒。
開寶末年,宋太祖兩次提議遷都,想要將都城從開封遷移到河南洛陽。開封府尹趙光義強烈反對!
趙光義為何反對?隻因開封府乃是他的地盤,他在開封經營十多年,京城的軍隊基本被他掌控。若是宋太祖遷都洛陽,那麽,他多年的經營便會付之流水。
一旦順利遷都,趙德芳的力量必然極大,很有可能順利登基。按照宋太祖的打算,先擱置遷都爭議,把北漢拿下來再說。
站在趙光義的立場,眼見得趙匡胤的聲威震古爍今,如果北伐成功,他的功業將直追千古一帝李世民,那時候無論趙光義怎樣廣施恩惠,都不會有人陪他蹚渾水了。而且德昭與德芳,他們一個二十五歲,一個十七歲,早已成年;尤其是德昭,正宗的太子,而且連皇孫都生出來了,趙匡胤已經開始把他們往前台推。趙光義再不動手,以後恐怕就沒有機會了!
趙匡胤表麵上十分謙讓,想方設法讓朝政的變化變得平和些,所以他決定遷都,從開封遷到洛陽。一句“在德不在險”,又讓他無法堅持遷都。可是趙匡胤會一直遷就下去嗎?如果他撕破麵皮,趙光義根本沒有機會還擊!因為趙匡胤真正掌握著當時的國政大權!
於是那個和善淳樸,教育良好的弟弟決定先下手為強,以終結哥哥生命的辦法,來實現自己的美夢。
至此,趙光義搶在侄子趙德芳之前登基為帝。所謂“斧聲燭影”之謎,就是趙光義精心策劃的一樁謀殺案。
順利上位後,趙光義馬上對奪位的功臣進行了封賞,隨後,宦官王繼恩被封為劍南西川招安使;程德元則從一個普通的醫官,被封為刺史,至太平興國六年(981),程德元已“攀附至近列,上頗信任之,眾多趨其門”,盡管程德元貪贓枉法,經常被人舉報,但趙光義對此卻不管不問,內在門道也發人深思。
10月21日之後,趙匡胤冰冷的屍體躺在棺柩裏,被孤零零地安置在皇宮的一個角落,第二年的春天,他才被運往洛陽,葬入由他本人選定的陵墓裏。
他死時,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當他落葬入土為安時,他的故鄉洛陽已經春滿人間,柳絮紛飛了。後人有詩歎曰:
耿耿陳橋見帝星,
宏開宋運際光明。
幹戈指處狼煙滅,
士馬驅來宇宙清。
雪夜訪求謀國士,
杯酒消釋建封臣。
專征一念安天下,
四海黎民仰太平。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開基匪易守基難,
十八年勞馬足間。
有子何須傳太弟,
誤依母命送江山。
卻說趙匡胤迴到開封,宋朝的戰爭機器再一次隆隆開動。征討北漢,刻不容緩,誰都得承認,北漢已經不堪一擊,隻要去打,就一定能拿下。
公元976年8月,趙匡胤命令黨進為河東道行營馬步軍督部署;潘美為都監;楊光義為都虞侯,郭進為河東忻、代等州行營馬步軍都監,五路大軍齊發直指太原。這一次宋朝以百戰之精兵,趁新平江南之威勢,要一戰成功,滅此朝食。劉繼元除了集結少得可憐的部隊進城防守之外,馬上向契丹求援。
但契丹不比從前,它已經和宋朝互通使臣,互祝正旦,經常禮尚往來了。劉繼元乞求新繼位的契丹皇帝耶律賢認清形勢,別被趙匡胤的和平假象騙倒,唇亡齒寒,看在多年的“叔侄”分上,再拉他一把。
耶律賢終於做出反應。派南院宰相耶律沙,冀王塔爾率重兵前來援救北漢。
一切跡象都表明,一場規模空前的血戰已經無可避免。如果宋、遼兩軍正麵交鋒,鹿死誰手殊為難料,最終結局很可能直接改變曆史的進程。
但就在這個時候,宋朝國內突然傳來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數萬將士一瞬間都僵硬了,他們沒法相信自己的耳朵,這消息會是真的嗎?
那位英明神武,從不生病,一個多月前還生龍活虎地送他們出征的皇帝,竟然死了!
趙匡胤死了!在官修的宋史上,關於趙匡胤之死,隻有兩句簡單的記載。一句是“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另一句是“受命於杜太後,傳位於太宗”。
官修宋史語焉不詳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宋太宗以後的北宋皇帝都是由太宗子孫繼承,這些人既不願說清事實,又不好胡編曆史,最妙的辦法就是繞過去。
如此簡單,隻有結果,沒有經過,更沒有原因。
有位名叫文瑩的和尚在《續湘山野錄》寫道:當宋太祖與太宗兩位皇帝還是平民的時候,和一個道士相識在關河,該道士姓名無定,一會兒叫“混沌”,一會兒叫“真無”。那時趙匡胤兄弟很窮,而這個道士隻要伸手探囊,隨時都能拿出金子來。他曾經準確地預測出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日期,所以趙匡胤對他非常迷信。可惜的是,趙匡胤當上皇帝,此人就不見了。直到他臨死那一年,這人才突然出現,趙匡胤大喜,直接問他——我一直找你,想問一件事。我還能活多久?
道士迴答:今年10月20日夜裏,如果天氣晴好,你還可以再活十二年;如果陰,“則當速措置”。也就是說,如果陰天,趙匡胤就將必死。說完此人就再次消失了。
趙匡胤牢牢記著這些話,到了這一夜,他獨自登上皇宮裏的太清閣四麵遙望,隻見天氣晴朗,星鬥明燦,他很高興。不料突然間陰霾四起,天地陡變,大雪夾著冰雹從天而降……趙匡胤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來自己的弟弟開封府尹趙光義。兩人進入寢宮,把所有的太監宮女以及侍衛人等都斥退,開始喝酒。
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宮女遠遠看見殿內燭火搖晃不定,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麽。不久便聽見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同時大聲喊道:“好為之,好為之。”兄弟二人飲酒至深夜。趙光義告辭兄長出去後,宋太祖才解衣就寢。
結果到了次日淩晨,宋朝的開創者趙匡胤果然駕崩,年僅五十歲。
如果上麵的說法成立,無論趙光義有沒有謀害趙匡胤,趙匡胤當晚都是必死無疑的!但貴為一國之主,臨死前隻招弟弟一人喝酒,顯然不合情理。如果是真的傳位,應該多叫幾個見證人才是,至少也要召宰相、皇後等人交代一下吧?
或說太祖生一背疽,苦痛的了不得,光義入視,突見有一女鬼用手捶背,趙光義執著柱斧向鬼劈去,不意鬼竟閃避,那斧反落在疽上,疽破肉裂,太祖忍痛不住,遂致暈厥,一命嗚唿。
女鬼一說肯定是無稽之談。兄弟倆晚上飲酒,又屏退左右侍從,而“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後退,似在躲避什麽”。手持柱斧戳地,大喊“好為之,好為之”這句話什麽意思呢?聯係前文,趙匡胤決定把皇都從開封遷到洛陽,群臣莫敢諫,而趙光義當眾拒絕,並楊言“在德不在險”。趙匡胤總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叫囂“在險不在德”吧?單獨召弟弟喝酒,無非是想達成某種協議,比如遷都或立太子之類,讓弟弟不要跟他作對。趙光義當然不同意。趙匡胤被毒死也就不難理解了。
《資治通鑒》總編撰、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則在離趙匡胤死後隻有幾十年的《涑水記聞》中,道破了這宗千古疑案的玄機:
原來趙大發現趙二在酒杯中投下某種粉末狀不明藥物後,忙責問什麽東西,趙二連忙叩頭請罪。趙大越想越氣,拿著玉斧敲擊桌子。其實趙大已經喝了毒酒,發現趙二投毒時已經是第二杯了。
趙匡胤死時已是半夜,宋皇後馬上讓宦官、內侍都知王繼恩前往通知趙匡胤的兒子、秦王趙德芳迅速入宮。可是王繼恩卻直接去開封府找晉王趙光義,在開封府門口,擅長醫術的晉王醫官程德元在此靜候多時,隨即程德元引著王繼恩進了開封府。當時趙光義還有些“猶豫不敢行”。
當天趙光義迴晉王府後,都四更了,還一直沒睡,他在等待什麽呢?或者他心裏害怕,睡不著覺?最可疑的是那個程徳玄,半夜三更大雪天的,一個人坐在晉王府的門口幹什麽呢?
王繼恩和程德玄一同進入開封府,去見趙光義,聽說兄長暴亡,趙光義故作驚異狀,猶豫著不肯前往皇宮,提出要和家人商議。如此緊要的大事,又是危急關頭,和家人商量什麽呢?家人又不能參與朝政。很明顯,趙光義在作秀,他邊說邊走進內室。
這時候王繼恩急了,他說了一句話:“事久將為他人有矣!”
王繼恩的言下之意是,當時,趙匡胤有兩個兒子都已成年,其中,趙德昭已經26歲,趙德芳已經18歲,並且,趙匡胤除了趙光義,還有一個弟弟趙廷美,都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在此情況下,趙光義隨即帶著宦官王繼恩、醫官程德元等人冒著大雪,迅速趕到皇宮門口。到了皇宮門口,王繼恩讓趙光義稍等一下,讓他先進去通報;但心急如焚的程德元卻說:“現在就要直接闖進去,還等什麽?”(原文:便應直前,何待之有?)說完就與趙光義一同闖入殿內。
宋皇後得知王繼恩迴來了,開口問:“德芳來了嗎?”
王繼恩迴稟:“晉王到了。”
宋皇後乃朝中老將之女,她入宮時不過十七歲。為了讓宋皇後的地位更加穩固,宋太祖特意把兩個兒子都叫來,讓宋皇後挑一個撫養,其實也就是讓宋皇後認一個孩子當養子。如此一來,宋皇後以後即便沒有生育孩子,也可以有一個依靠。
當時宋太祖長子早死,二子趙德昭比宋皇後還大一歲,並且趙德昭乃是宋太祖原配所生的孩子,身份高貴。
因此,宋皇後自然選擇趙德芳當養子。一晃八九年過去,宋皇後始終沒有生育子嗣,她與趙德芳的關係也越來越好。
應該說,宋後是知道一些太祖死亡的狀況的,也肯定對趙光義充滿懷疑的,她隻是不知道王繼恩早就被趙光義收買,成了趙光義的人。所以當她知道來的人並不是趙德芳,而是趙光義的時候,她一下就明白,趙光義太強大太可怕了,她要是不低頭求饒,可能結果就是死路一條。
有王繼恩做內應,趙光義就可以宣稱他是得了兄長遺詔入宮。宋皇後當時如果反抗,保不齊就會血濺五步,宋皇後於是對著趙光義說了一句話:“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
官家,是宋朝人對皇帝的稱唿。趙光義對此迴答了一句:“共保富貴,無憂也!”
司馬光是個史學高手,不方便直說的事,他在《涑水記聞》中委婉地進行了表述。
趙光義既然已經買通宦官王繼恩,為何又要程德玄在府門外等候呢?因為程德玄精通醫術,趙光義毒殺趙匡胤離開宮中時,趙匡胤即便毒性已發作,但還沒有咽氣。因此,趙光義必須保證萬無一失,一旦趙匡胤不死,他還可以帶上程德玄前去,以醫治為名再次下手。
皇帝死了,總該開個追悼會吧,再者宋太祖是突然死亡的,總要調查一下吧,隻是趙光義這些都不做,迅速把大哥放進棺材。
天亮,晉王在太祖靈柩前受遺詔繼位畢,讓近臣都站起來看太祖遺容,隻見他臉色玉石一樣白,就像剛洗完澡一樣。這又是什麽意思呢?趙光義讓人近前看太祖的遺容,他是不是想表明,太祖的死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不過,趙光義欲蓋彌彰,太祖死後屍體的顏色“玉色瑩然如出湯沐”,這樣的體色變化就是中毒的表現,而且這種毒還非同一般。
所以趙光義不是用暴力殺害了他的兄長,而是在他的酒中下毒。這種可能性是最大的。而且趙光義原本就是下毒的高手,後蜀國主孟昶就是被趙光義毒死的。更有名的是趙光義毒死南唐後主李煜後,他使用的“牽機藥“也變得非常有名。太祖立國後為化解矛盾,不殺亡國之君。這個想法到了趙光義那裏卻變得完全沒用了。
那麽趙光義為什麽要害死親哥哥趙匡胤呢?
開寶年間,宋太祖為趙德芳做主,迎娶河南府尹、彰德節度使焦繼勳的女兒。
開寶末年,宋太祖兩次提議遷都,想要將都城從開封遷移到河南洛陽。開封府尹趙光義強烈反對!
趙光義為何反對?隻因開封府乃是他的地盤,他在開封經營十多年,京城的軍隊基本被他掌控。若是宋太祖遷都洛陽,那麽,他多年的經營便會付之流水。
一旦順利遷都,趙德芳的力量必然極大,很有可能順利登基。按照宋太祖的打算,先擱置遷都爭議,把北漢拿下來再說。
站在趙光義的立場,眼見得趙匡胤的聲威震古爍今,如果北伐成功,他的功業將直追千古一帝李世民,那時候無論趙光義怎樣廣施恩惠,都不會有人陪他蹚渾水了。而且德昭與德芳,他們一個二十五歲,一個十七歲,早已成年;尤其是德昭,正宗的太子,而且連皇孫都生出來了,趙匡胤已經開始把他們往前台推。趙光義再不動手,以後恐怕就沒有機會了!
趙匡胤表麵上十分謙讓,想方設法讓朝政的變化變得平和些,所以他決定遷都,從開封遷到洛陽。一句“在德不在險”,又讓他無法堅持遷都。可是趙匡胤會一直遷就下去嗎?如果他撕破麵皮,趙光義根本沒有機會還擊!因為趙匡胤真正掌握著當時的國政大權!
於是那個和善淳樸,教育良好的弟弟決定先下手為強,以終結哥哥生命的辦法,來實現自己的美夢。
至此,趙光義搶在侄子趙德芳之前登基為帝。所謂“斧聲燭影”之謎,就是趙光義精心策劃的一樁謀殺案。
順利上位後,趙光義馬上對奪位的功臣進行了封賞,隨後,宦官王繼恩被封為劍南西川招安使;程德元則從一個普通的醫官,被封為刺史,至太平興國六年(981),程德元已“攀附至近列,上頗信任之,眾多趨其門”,盡管程德元貪贓枉法,經常被人舉報,但趙光義對此卻不管不問,內在門道也發人深思。
10月21日之後,趙匡胤冰冷的屍體躺在棺柩裏,被孤零零地安置在皇宮的一個角落,第二年的春天,他才被運往洛陽,葬入由他本人選定的陵墓裏。
他死時,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當他落葬入土為安時,他的故鄉洛陽已經春滿人間,柳絮紛飛了。後人有詩歎曰:
耿耿陳橋見帝星,
宏開宋運際光明。
幹戈指處狼煙滅,
士馬驅來宇宙清。
雪夜訪求謀國士,
杯酒消釋建封臣。
專征一念安天下,
四海黎民仰太平。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