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周主微時,嚐夢神人畀一大傘,色如鬱金,上加道經一卷,周主審視道經,似解非解,及醒後追思,尚記憶數語。嗣是福至心靈,舉措無不合宜,遂得身登九五,據有大寶。及征遼歸國,常患不豫,有時勉強視朝,數刻即退,禦醫逐日診治,終乏效驗。一日臥床休養,恍惚間複見神人,來索大傘及道經。周主當即交還,又欲向神人探問後事,神人不答,拂袖竟去。周主追曳神衣,突聞一聲朗語,竟致驚醒。開眼一瞧,手中牽著的衣袂,乃是榻前的侍臣。就是夢中聽見的聲音,亦無非侍臣驚問,不覺自己也好笑起來。轉思夢中情景,甚覺不祥,便起語侍臣道:“朕夢不祥,想是天命已去了。”


    侍臣答道:“陛下春秋鼎盛,福壽正長,夢兆不足為憑,請陛下安心!”


    周主道:“汝等哪裏能知?朕不妨與汝等說明。”


    隨將前後夢象略述一遍。侍臣仍然勸解。


    五代之世,周世宗為最英明之主,他在即位之初,便能留心農事,令匠人刻木為農夫蠶婦,置之殿廷,早晚敬禮之。又欲均定天下賦稅,先以唐元稹均田圖賜諸道,詔散騎常侍艾穎等三十四人,分行諸州,均散田租。平日在宮中敬禮符皇後,夫妻甚是恩愛,不肯輕易召幸妃嬪,六宮粉黛備而無用。但符皇後顏色漸衰,又無子息,常暗令別宮妃嬪為皇帝薦枕,均被世宗斥退。


    符皇後自慚形穢,每伴睡至夜午,乘世宗熟睡,便換一少年妃嬪。世宗醒覺,亦一笑置之。因此漸生王子數人。


    柴榮自知不起,他拖著垂垂將死、筋疲力盡的病體,給他年幼的兒子做出種種安排。


    第一:冊立皇後。原皇後本是大將符彥卿的女兒,可惜死於顯德三年(956年),柴榮非常懷念,一直沒有再立皇後。但是現在不行了,孩子太小,沒有母親怎麽行?思來想去,他最後冊立了皇後的妹妹,也就是符彥卿的另一個女兒為後周皇後。想來她會對自己的外甥疼愛一些,同時也會得到符彥卿的全力保護!


    第二:確立幼子的皇嗣地位。在得病之前,柴榮為示公允,從不提給自己兒子加封的事,但現在一口氣封柴宗訓為梁王,領左衛上將軍;封柴宗讓為燕公,領左驍衛上將軍;並立柴宗訓為國儲。哪怕自己死了,帝國也至少有兩位繼承人。


    第三:托孤。文臣方麵,他選擇了三位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他們都是深受柴榮恩寵的大臣,尤其是魏仁浦,此人沒有科班資曆,不是進士出身,是柴榮一手提拔起來的(可是後來證明,此人完全辜負了柴榮)。在武將方麵,柴榮就讓人看不懂了。


    五代始於後梁朱溫,朱溫稱帝後,以自己的宣武鎮兵為禁軍,禁軍長官為馬步軍都指揮使。到了後唐,改為侍衛親軍司,統帥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後周顯德元年,周太祖駕崩,柴榮繼位。柴榮有感於侍衛親軍總領禁軍實力過於強大,開始著手整頓禁軍,正式成立殿前司,位在侍衛親軍司之上。從此,後周禁軍分為兩司,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殿前司前三位的長官分別是殿前都點檢,殿前副都點檢,殿前都指揮使。


    當時,後周軍銜第一的是殿前都點檢張永德。張永德軍中資曆極深,未來的宋太祖趙匡胤此前也是張永德的部下。高平之戰後,就是張永德向柴榮建議整肅軍紀,誅殺樊愛能、何徽等臨陣脫逃的大小將領70餘人。於是,張永德被解除殿前司都點檢職務,解除兵權,加官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虛銜,改授澶州節度使,即刻赴任,調離京師。


    這太反常了,要知道,這時皇帝病危,正是張永德這樣常年統兵,深具威望的皇親國戚出力的時候,柴榮為什麽要自斷臂膀?而且翻閱新舊《五代史》,完全找不到張永德在這段時間內做過什麽錯事的記載。那麽到底是為了什麽?


    張永德和李重進都握有兵權,但李重進的地位比張永德高,張永德心中很不服氣,兩人之間的矛盾很大。周世宗為此設立了殿前司都點檢一職,讓張永德擔任,這樣,張、李二人便平起平坐。張永德與趙匡胤交情深厚,趙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賀氏去世後,續娶將軍王饒的女兒,張永德贈給趙匡胤大量錢財,讓他辦了個風光的婚禮。但張永德畢竟是趙匡胤當皇帝的阻礙,因而趙不得不除掉他。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北征,無意中得到一塊木牌,上麵寫著“點檢做天子”,那張刻著讖言的小木牌顯然成了柴榮的一塊心病。


    讖言幾乎就是伴隨著中國曆史改朝換代一起發展的。


    曆朝曆代都不乏這些莫名其妙的讖言,遠的如秦朝末年的“大楚興,陳勝王”,近的如漢朝末年的“千裏草,何青青”等等。


    無論是事實還是杜撰,但結果都一樣,即在社會上造成了很大的輿論影響,並成為野心家上台的最佳背景音樂。


    何況,二十多年前,石敬瑭就是以後唐駙馬爺的身份篡奪帝位的,而現在,張永德的身份正是後周的駙馬爺!


    不論怎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那麽空出來的殿前都點檢一職應該由誰來接任呢?


    對於柴榮來說,這是一個關係帝國未來命運的抉擇,因為一個嚴峻的事實擺在眼前,兒子柴宗訓年僅七歲!這麽小的孩子能坐穩帝位嗎,能鎮得住那幫資曆老、威望高的前朝元老嗎?


    而殿前都點檢,這個掌握著中央禁軍核心權力的重要職位,交到誰的手裏最放心呢?孩子又能托付給誰呢?李重進?


    柴榮苦笑了,如果說張永德還有些許慈悲之心,能不殺他的小兒子的話,那麽李重進的強悍嗜血就讓他寢食難安了。


    李重進,後周太祖的親外甥,高平之戰後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禁軍大帥之一。李重進是個狠角色,論血緣關係,比柴榮更有資格繼承後周皇位,故郭威在世時讓李重進向柴榮下跪,以示貴賤,防止李重進爭位。當時,中央禁軍以他和張永德為首,且二人不和,多有摩擦。張永德已被廢,柴榮自然不放心將李重進留在中央。於是,李重進雖仍是侍衛司統帥,但被外放為淮南節度使,駐守揚州,防禦江南的南唐政權。而侍衛親軍的實際指揮權在副都指揮使韓通手裏。


    韓通,曾經是後周太祖郭威的親信,同時也深受柴榮的重用。韓通征討過後蜀、北漢和遼國,同時又主持開封城的擴建、修築黃河河堤,是個全方麵的人才。他性剛而寡謀,脾氣暴躁,有個外號叫“韓瞠眼”,由於其不善於搞關係,和朝中大臣的關係都很一般,因此在柴榮病重之時被委以重任。在後來趙匡胤政變時,韓通是唯一一個想要率兵抵抗的,結果被殺害。


    張、李、韓不成,那麽下麵還能是誰呢……


    後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張、李、韓之下,那個幸運兒就是趙匡胤。


    說實在話,柴榮對趙匡胤是非常不錯的,這哥倆可以說是戰場上的生死之交,趙匡胤如果沒有柴榮的提拔,可能不會建立如此偉業。柴榮即位之後,命趙匡胤掌管禁軍,對趙匡胤可以說是信任有加。當年北漢侵犯後周,柴榮禦駕親征,在高平與北漢軍隊決戰,但是在戰爭快開始的時候,後周軍隊統帥竟然不戰而逃,後周軍隊一時之間非常被動,在此危難之時,趙匡胤力挽狂瀾,指揮自己的同伴殺進敵營,這才轉敗為勝,但是趙匡胤也受了傷,柴榮非常心疼,說啥也不讓趙匡胤再去冒險了。迴到京城之後,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後來又升為都指揮使。


    從都指揮使一躍升為都點檢,看著好像隻升了一級,但是咫尺天涯,從全國軍隊的二把手升到一把手,那是不知多少人一生都邁不過去的門檻,而他居然在這麽年輕的時候,輕而易舉地邁了過去。


    趙匡胤真的是喜出望外天命所歸嗎?李煜不想當皇帝我信,趙匡胤不想當皇帝,打死我也不相信。


    先說那個小木條,怎麽會出現在柴榮的文書囊中呢?放在裏麵的動機和目的是什麽呢?


    後來有人分析,那塊木條就是趙匡胤放的!原因有三:


    一:趙匡胤此前是張永德的手下,雖然實力不容小覷,可是要擠掉張永德,取其位而代其職,卻遙遙無期,並且基本絕望。因為他硬件不行,他不是皇親國戚,禁軍是國家安危命脈,他一個年紀輕輕的外人,憑什麽一步登天?憑他的軍功和英勇?這種事你越強悍越不敢用你。不然何不選李重進?所以趙匡胤隻能耍點陰謀詭計,才能脫出張永德的陰影,徹底獨立。


    二:在公元959年的這一年裏,樞密使王樸死,皇帝柴榮重病,趙匡胤野心極度膨脹,讓他有了非分之想,而張永德正是他的第一塊絆腳石,必須盡快踢開,於是趙匡胤就做了一迴木匠。


    三:根據《五代史》記載,這塊寫著“點檢作天子”的木條出現在“世宗不豫”之前。那時候趙匡胤一直率軍拱衛左右,大有做手腳的機會。


    當然柴榮選擇趙匡胤,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不是心血來潮。雖然他冒升極快,但是資曆太淺,年紀太輕,就算想作怪,也沒有什麽號召力,他的威脅可以忽略不計。等到他有資曆時,七歲的小皇帝想必已經長成了。


    世宗自此不能痊愈,延之日久,飲食不進,大勢日危,召範質等入宮,囑以後事道:“嗣君幼弱,卿等盡心輔之。昔有翰林學士王著,乃朕之藩邸故人,朕若不起,當以為相。”範質等受命而出,私相議道:“王著日在醉鄉,是個酒鬼,豈可為相?當勿泄漏此言。”


    不久柴榮駕崩。遠近聞之,無不嗟悼。後人有詩歎曰:


    五代都來十二君,


    世宗英武更神明。


    出師命將誰能敵?


    立法均田豈為名?


    木刻農夫崇本業,


    銅銷佛像便蒼生。


    皇天倘假數年壽,


    坐使中原見太平。


    世宗既崩,梁王宗訓於柩前即位,是為恭帝。文武山唿已畢,尊符後為太後,垂簾聽政。趙匡胤改領歸德軍節度使,趙普升為節度掌書記。


    柴宗訓原有三位哥哥。公元947年(後晉開運三年十一月),三位哥哥與柴榮的發妻劉氏一起被後漢隱帝劉承佑誅殺。公元951年(後周廣順元年),郭威稱帝,授柴榮澶州節度使,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不久,大符氏成為柴榮的第二任妻子。兩年後,柴宗訓出生於澶州之府弟。公元956年(後周顯德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大符皇後病逝於汴梁皇宮中的滋德殿,時年僅二十六歲。柴宗訓三歲失母,十分可憐,由姨母小符皇後在宮中撫養。


    七歲的柴宗訓不能親政,隻好由自己的姨母小符太後垂簾聽政,宰相範質、王溥等輔政,主持軍國大事。同月,柴宗訓任命範質為修建柴榮皇帝陵墓的山陵使,翰林學士竇儼為禮儀使,兵部尚書張昭為鹵簿使,禦史中丞邊歸讜為儀仗使,宣徽南院使、判開封府事昝居潤為橋道頓遞使。七月,任命戶部尚書李濤為山陵副使,度支郎中盧億為判官。八月,柴宗訓封弟弟柴宗讓為曹王,柴宗謹為紀王,柴宗誨為蘄王。十一月,把後周世宗柴榮皇帝安葬於新鄭(今河南新鄭)郭店村西北陵上村的慶陵。


    世宗既崩,後周小朝廷迅速陷入了主少國疑的囧境,各路野心家都開始未雨綢繆了。此時的高懷德經曆過數朝更迭,也算是曾經風雨的老油條了,自然站隊兵強馬壯、風頭正盛的趙二哥(按出生時間上算,高懷德略長於趙匡胤,但按領導力來說,高懷德遜色於趙匡胤,在五代亂世,兒子比爹大的怪事都屢見不鮮,何況是兄弟排行呢)的旗下。當時,趕上新皇帝柴宗訓大封群臣,高懷德也跟著沾光當上了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兼任江寧軍節度使(好像又是遙領啊),成為禁軍中名列前茅的大將。不久,又榮任北麵行營馬軍都指揮使。


    好容易過了殘年,周廷仍未改元,沿稱顯德七年。正月朔日,幼主宗訓未曾禦殿,但由文武百僚進表稱賀。驀然間接得鎮、定急報,說是河東劉鈞結連契丹大舉入寇,聲勢甚盛,銳不可當。當時主政的符太後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問計於宰相範質。範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托言兵少將寡,不能出戰。範質隻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匡胤奏道:“主上新立,在朝文武宜戮力同心,共守京城。臣當另調澶州等處將帥,一同征討,是乃萬全之策。”太後大喜,即下敕旨,前去調撥張光遠等,會兵出征。時苗光義一向隱在山中,今見世宗棄世,來到京中,見日下又有一日,黑光相蕩,指謂匡胤親吏道:“此天命也,時將至矣。”言畢飄然而去。


    周軍將要北上作戰,京城裏突然流言四起,大街小巷人心惶惶,有些大戶人家和官宦子弟都在搬家出城逃難了。還是因為那塊神秘的木條上的五個字——點檢作天子。


    開封城裏的居民見多識廣、記憶力健全。“主少國疑”、“外敵突現”,再加上大軍集結,這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時光倒流十年,郭威也是帶著本國的軍隊衝進開封,那一天無數人家家破人亡,血淋淋的教訓曆曆在目,誰敢掉以輕心!


    流言,有時就是讖言,會讓你平空得到人心,進而敢跟著你做任何事——因為老天爺在幫你。可有時流言也會變成殺人刀,把你完美的“陰謀”變成路人皆知的“陽謀”,讓你什麽把戲都玩不出來,隻能等著被算計者預先報複。


    史稱趙匡胤害怕了,他在外邊所有場合都待不住,隻好躲迴家裏,他不由自主地嘀咕——外邊都在傳我要造反了,滿城轟動,我該怎麽辦啊?【外間洶洶若此,將奈何?】


    說到這,我們先了解一下此時趙匡胤家裏都有什麽人,59歲的母親杜氏,22歲的三弟趙光義,20多歲的妹妹,15歲的四弟趙廷美,20多歲的繼妻王氏,10歲的長子趙德昭(趙匡胤第一任妻子賀氏所生),不滿10歲的女兒,2歲的次子趙德芳。可以說除了趙光義外,家裏是一群老幼婦孺,能有啥見解呢?


    經典的一幕出現了,沒等他母親、未來的杜太後發話,他的妹妹就衝出廚房,其“麵如鐵色,拿擀麵杖便打匡胤,並喝罵:”大丈夫臨大事,可否當自決,來家裏恐嚇婦女何為耶!”


    男子漢大丈夫麵對大事的時候,應該自己決斷,你跑到家裏嚇唬我們這些婦女,算什麽事啊?


    這個女人是誰呢?此人既不是趙匡胤的母親杜氏,也不是他的繼妻王氏,能做這件事的人,隻能是趙匡胤的妹妹燕國長公主。長公主是趙匡胤的同母妹,早年嫁給米福德,米福德死後,迴到家中居住。


    趙匡胤出身將門,這個將門不僅出了兩個龍子,也出個性情耿直的虎女。我們除了為她未來的丈夫高懷德先生表示擔憂和同情之外,就隻能鼓掌歡唿了。曆史證明,這種強硬摧殘式的刺激遠比小心嗬護式的鼓勵管用,趙匡胤當即默然而出,深深為自己的膽怯行為臉紅。


    趙匡胤即位後,封她為燕國長公主,賜婚給自己的鐵哥們高懷德。973年,燕國長公主病死,趙匡胤十分悲痛,破例廢朝五日親臨哭祭,可見兄妹感情十分深厚。這是後話。


    趙匡胤當時決定去見韓通,而且是直接去韓通的家裏求見。


    他明白,作為開封城的軍事、警察總監,韓通對市麵上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了如指掌。那個見了鬼的傳言一定已經傳進他的耳中,韓通很快就會傳到三位宰相外加太後和小皇帝的耳裏。要是他們中的任何一位表示反對,趙匡胤領兵出征的夢想就會泡湯。


    趙匡胤來到韓通家裏,韓通真的把他讓進去了。趙匡胤跟他商量出兵事宜,具體分派如下:令禁軍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為先鋒,先期北上;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張光翰、趙彥徽率部隨自己出征。留下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審琦在京協助韓通把守京城。


    從表麵上看,一切都無可挑剔——殿前司和侍衛司都是部分出兵、部分守城,勞逸均沾,互相牽製。


    韓天祿,這個雖然駝背但是心明眼亮的年輕人建議父親就此將趙匡胤幹掉,一了百了,幹淨利落!可是韓通不僅沒有殺趙匡胤,反而支持他帶兵出征。


    韓通為什麽不殺趙匡胤呢?倒不是他對趙匡胤有多信任,而是出征將士與留守士兵人數相當,而慕容延釗與趙匡胤向來不和,趙匡胤即使想做天子,他拿什麽和自己對抗?


    事實證明,對敵人的信任寬容,就是對自己的冷酷殘忍!項羽不殺劉邦,劉守文不殺劉守光,馬希廣不殺馬希萼。你不殺人家,但是不等於人家也不殺你!趙匡胤帶兵出征,留給韓通的隻有死路一條!後人有詩歎曰:


    蓋世大英雄,


    不輸貞觀功。


    周天將破曉,


    卻讓宋朝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宋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洪劉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洪劉華並收藏唐宋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