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侯益出身農家,祖父、父親都以務農為業。唐昭宗光化年間,李克用占據太原,侯益應募其麾下,當時應在15歲左右,由於武藝超群,小有戰功。後從李存勖攻大名,率先攻上城牆,生擒敵軍將校;征伐幽州劉守光,又率先登上城牆,升為軍使;攻破洛陽時,被敵軍發射的機石打傷了腳,負傷後,李存勖親自為他上藥包紮。傷好之後改任護衛指揮使。有一次隨李存勖與後梁作戰,後梁小將李立、李健驍勇異常,後唐眾將無人敢敵。侯益挺身上陣生擒兩將。
同光四年(926年),侯益隨李嗣源討伐趙在禮時,眾將擁戴李嗣源為君,侯益不願背叛李存勖,脫身迴歸洛陽,李厚勖見了他,撫其背而哭泣。
作為忠君文化的繼承人,侯益年輕氣盛,選擇隻身從明宗的部隊中逃出來,表示要效忠莊宗。這一選擇當時極其愚蠢,很可能丟命。但在明宗奪得皇位後,侯益自縛請罪,李嗣源道:“你盡忠節,有什麽罪呢!”
927年九月,宣武軍節度使朱守殷占據夷門叛亂,後唐起兵討伐,侯益率所部最先斬關而入。
934年,李從厚聽信大臣的建議,調動各重要節度使之職,削弱藩鎮的實力,潞王李從珂從鳳翔起兵造反,朝廷授侯益為西麵行營都虞侯率軍討伐,侯益知道軍心不穩,必有巨變,就聲稱有病不接受詔書,被貶為商州刺史。
李從珂取勝之後,入京師洛陽即帝位,改元清泰。侯益官複原職,前蜀軍攻金州,侯益率軍擊敗前蜀軍。
936年十一月,石敬瑭起兵滅後唐,建立後晉。後晉建立後,封侯益奉國都指揮使,領光州防禦使。
天福三年(938年),範延光在大名、張從賓在河陽一同豎起反旗,形勢十分危急,晉祖石敬瑭召侯益道:“國家危急,卿能為朕死耶?”
侯益道:“我率五千精銳士卒,一定能大破敵軍。”石敬瑭於是封侯益為西麵行營都督部署帶兵出征。侯益率兵五千駐紮虎牢,張從賓率萬眾夾汜水列陣。侯益率眾擊殺張從賓。
石敬瑭聞報大喜,拜侯益河陽三城節度使,範延光獨力難支,舉城投降,侯益移鎮潞州。
939年七月,石敬瑭追念侯益虎牢關破敵之功,再升侯益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賜門戟;改侯益鄉裏為將相鄉、勳賢裏。九月,徐州發生大火,侯益拿出金帛糧食賑濟災民。
開運三年(947年)十二月,遼滅後晉,侯益率領手下僚屬到開封拜見耶律德光,當麵陳說自己沒有參加後晉策劃北伐契丹的謀略,耶律德光授侯益為鳳翔節度使。
遼主滅晉後,雄武節度使何重建,舉秦、成、階三州降蜀。孟昶便想吞並關中。晉昌軍節度使趙匡讚向蜀投降,並派人奉表蜀主乞兵援長安,兼略鳳翔。
侯益接報十分驚慌,正擬拜表告急,忽收到蜀樞密使王處迴招降文,內容無非是曉示利害,勸他歸蜀。侯益害怕待援不及,於是依書乞降。遂繳出地圖兵籍,且貽書趙匡讚,約為犄角互相幫扶。趙匡讚狐疑不定。
趙匡讚幕下有個判官名叫李恕,趙匡讚降蜀時,出言諫阻,趙匡讚不從。現在李恕又極諫道:“劉知遠新得天下,若謝罪歸朝,必能保全爵祿,入蜀恐非良策,蹄涔不容尺鯉,願公三思!”
趙匡讚覺得有理,於是遣李恕入朝謝罪。劉知遠問李恕道:“趙匡讚何故附蜀?”
李恕答道:“趙匡讚因為父親在虜廷,恐陛下未肯俯諒,所以附蜀求生。臣一再諫諍,趙匡讚也自悔悟,故遣臣來祈哀!”
劉知遠道:“趙匡讚父子是我故交,不幸陷虜。我何忍害他呢?你可返報趙匡讚,不必多疑,盡可來朝!”
李恕拜謝而去。
接著又得到侯益表章,也與趙匡讚一般,謝罪請朝。
剛好遇上迴鶻人進貢,劉知遠派王景崇率兵迎接迴鶻人。
王景崇準備出發時,高祖已經生病了,招他進入臥室密諭道:“趙匡讚、侯益俱來請朝,不知他有無詭計,你率兵西去,當密觀動靜!他若真心入朝,不必過問;若遷延觀望,你可以便宜從事!”
王景崇到鳳翔後,侯益開門迎入,與王景崇談入朝事,語帶支吾。王景崇未免動疑,於是派軍分守諸門。
驀然間接到朝旨,禦駕升遐,皇次子劉承佑即皇帝位,王景崇不由躊躇起來。不知道如何處置侯益。或勸王景崇殺之,王景崇歎道:“先帝原許我便宜行事,但諭出機密,嗣皇帝或未聞知,我若殺侯益,轉近專擅。待我密奏朝廷後再作計較。”
主見已定,便草疏奏請,疏未繕發,那侯益已離鳳翔,星夜入都去了。王景崇不禁大悔,甚至自詬不休。
侯益一入都門,便詣闕求見。劉承佑問他何故引入蜀軍?侯益從容答道:“蜀兵屢寇西陲,臣欲誘他入境為聚殲計。”
劉承佑冷笑一聲,令益退出【似乎有些見識】。侯益見嗣主形態,倒也自危,幸喜家資富厚,好仗那黃白之物運動相臣。金銀人人喜歡,宰相以下得了他的好處,哪有不替他說項。你吹噓,我稱揚,劉承佑年未弱冠,隻道是前日錯疑,即授侯益為開封尹兼中書令。
侯益身經百戰九死一生,但《五代史》對他評價並不高,認為他是牆頭草,缺乏忠君精神。這評價令人失望!試想在皇帝變動如旋轉木馬的年代,忠君談何容易,況且忠哪個君才對?
卻說王景崇至永興後,後蜀兵已占據子午穀,王景崇因為自己帶的兵少,想起用趙匡讚的一千多牙兵一起作戰。但又怕趙匡讚的牙兵逃跑,就想在他們臉上刺字。
牙兵軍校趙思綰第一個跑來,請求在自己臉上刺字並率領部下,王景崇很高興。將軍齊藏珍私下對他說:“趙思綰兇狠暴戾,難以約束,不如殺掉他。”王景崇不聽。
三月,朝廷派供奉官王益帶領趙匡讚的牙兵迴京城。趙思綰等人很害怕,在路上對他的黨羽常彥卿說:“趙匡讚已經落人他們手中,我們到了京城,一起送死而已,怎麽辦?”常彥卿說:“隨機應變,你不要再說了!”
二十四日,一行人到達長安,有一個軍校坐在門旁,趙思綰奪過他的劍把他砍死,手下乘機大唿大叫,打死守門士兵十幾人,並分派同夥把守各個城門。
趙思綰占據長安,向李守貞奉上表奏和禦衣,請求依附。李守貞任命他為晉昌節度使。
王景崇暗諷吏民代求節鉞。劉承佑與群臣會議,都道是王景崇詭計,不肯允行,別徙邠州節度使王守恩為永興節度使,調王景崇為邠州留後,令即赴鎮。王景崇知道漢主已經懷疑自己,可是又無法自證清白,於是遷延觀望不肯遽行。正是:
功業未成先跋扈,
嫌疑才啟即猖狂。
同光四年(926年),侯益隨李嗣源討伐趙在禮時,眾將擁戴李嗣源為君,侯益不願背叛李存勖,脫身迴歸洛陽,李厚勖見了他,撫其背而哭泣。
作為忠君文化的繼承人,侯益年輕氣盛,選擇隻身從明宗的部隊中逃出來,表示要效忠莊宗。這一選擇當時極其愚蠢,很可能丟命。但在明宗奪得皇位後,侯益自縛請罪,李嗣源道:“你盡忠節,有什麽罪呢!”
927年九月,宣武軍節度使朱守殷占據夷門叛亂,後唐起兵討伐,侯益率所部最先斬關而入。
934年,李從厚聽信大臣的建議,調動各重要節度使之職,削弱藩鎮的實力,潞王李從珂從鳳翔起兵造反,朝廷授侯益為西麵行營都虞侯率軍討伐,侯益知道軍心不穩,必有巨變,就聲稱有病不接受詔書,被貶為商州刺史。
李從珂取勝之後,入京師洛陽即帝位,改元清泰。侯益官複原職,前蜀軍攻金州,侯益率軍擊敗前蜀軍。
936年十一月,石敬瑭起兵滅後唐,建立後晉。後晉建立後,封侯益奉國都指揮使,領光州防禦使。
天福三年(938年),範延光在大名、張從賓在河陽一同豎起反旗,形勢十分危急,晉祖石敬瑭召侯益道:“國家危急,卿能為朕死耶?”
侯益道:“我率五千精銳士卒,一定能大破敵軍。”石敬瑭於是封侯益為西麵行營都督部署帶兵出征。侯益率兵五千駐紮虎牢,張從賓率萬眾夾汜水列陣。侯益率眾擊殺張從賓。
石敬瑭聞報大喜,拜侯益河陽三城節度使,範延光獨力難支,舉城投降,侯益移鎮潞州。
939年七月,石敬瑭追念侯益虎牢關破敵之功,再升侯益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賜門戟;改侯益鄉裏為將相鄉、勳賢裏。九月,徐州發生大火,侯益拿出金帛糧食賑濟災民。
開運三年(947年)十二月,遼滅後晉,侯益率領手下僚屬到開封拜見耶律德光,當麵陳說自己沒有參加後晉策劃北伐契丹的謀略,耶律德光授侯益為鳳翔節度使。
遼主滅晉後,雄武節度使何重建,舉秦、成、階三州降蜀。孟昶便想吞並關中。晉昌軍節度使趙匡讚向蜀投降,並派人奉表蜀主乞兵援長安,兼略鳳翔。
侯益接報十分驚慌,正擬拜表告急,忽收到蜀樞密使王處迴招降文,內容無非是曉示利害,勸他歸蜀。侯益害怕待援不及,於是依書乞降。遂繳出地圖兵籍,且貽書趙匡讚,約為犄角互相幫扶。趙匡讚狐疑不定。
趙匡讚幕下有個判官名叫李恕,趙匡讚降蜀時,出言諫阻,趙匡讚不從。現在李恕又極諫道:“劉知遠新得天下,若謝罪歸朝,必能保全爵祿,入蜀恐非良策,蹄涔不容尺鯉,願公三思!”
趙匡讚覺得有理,於是遣李恕入朝謝罪。劉知遠問李恕道:“趙匡讚何故附蜀?”
李恕答道:“趙匡讚因為父親在虜廷,恐陛下未肯俯諒,所以附蜀求生。臣一再諫諍,趙匡讚也自悔悟,故遣臣來祈哀!”
劉知遠道:“趙匡讚父子是我故交,不幸陷虜。我何忍害他呢?你可返報趙匡讚,不必多疑,盡可來朝!”
李恕拜謝而去。
接著又得到侯益表章,也與趙匡讚一般,謝罪請朝。
剛好遇上迴鶻人進貢,劉知遠派王景崇率兵迎接迴鶻人。
王景崇準備出發時,高祖已經生病了,招他進入臥室密諭道:“趙匡讚、侯益俱來請朝,不知他有無詭計,你率兵西去,當密觀動靜!他若真心入朝,不必過問;若遷延觀望,你可以便宜從事!”
王景崇到鳳翔後,侯益開門迎入,與王景崇談入朝事,語帶支吾。王景崇未免動疑,於是派軍分守諸門。
驀然間接到朝旨,禦駕升遐,皇次子劉承佑即皇帝位,王景崇不由躊躇起來。不知道如何處置侯益。或勸王景崇殺之,王景崇歎道:“先帝原許我便宜行事,但諭出機密,嗣皇帝或未聞知,我若殺侯益,轉近專擅。待我密奏朝廷後再作計較。”
主見已定,便草疏奏請,疏未繕發,那侯益已離鳳翔,星夜入都去了。王景崇不禁大悔,甚至自詬不休。
侯益一入都門,便詣闕求見。劉承佑問他何故引入蜀軍?侯益從容答道:“蜀兵屢寇西陲,臣欲誘他入境為聚殲計。”
劉承佑冷笑一聲,令益退出【似乎有些見識】。侯益見嗣主形態,倒也自危,幸喜家資富厚,好仗那黃白之物運動相臣。金銀人人喜歡,宰相以下得了他的好處,哪有不替他說項。你吹噓,我稱揚,劉承佑年未弱冠,隻道是前日錯疑,即授侯益為開封尹兼中書令。
侯益身經百戰九死一生,但《五代史》對他評價並不高,認為他是牆頭草,缺乏忠君精神。這評價令人失望!試想在皇帝變動如旋轉木馬的年代,忠君談何容易,況且忠哪個君才對?
卻說王景崇至永興後,後蜀兵已占據子午穀,王景崇因為自己帶的兵少,想起用趙匡讚的一千多牙兵一起作戰。但又怕趙匡讚的牙兵逃跑,就想在他們臉上刺字。
牙兵軍校趙思綰第一個跑來,請求在自己臉上刺字並率領部下,王景崇很高興。將軍齊藏珍私下對他說:“趙思綰兇狠暴戾,難以約束,不如殺掉他。”王景崇不聽。
三月,朝廷派供奉官王益帶領趙匡讚的牙兵迴京城。趙思綰等人很害怕,在路上對他的黨羽常彥卿說:“趙匡讚已經落人他們手中,我們到了京城,一起送死而已,怎麽辦?”常彥卿說:“隨機應變,你不要再說了!”
二十四日,一行人到達長安,有一個軍校坐在門旁,趙思綰奪過他的劍把他砍死,手下乘機大唿大叫,打死守門士兵十幾人,並分派同夥把守各個城門。
趙思綰占據長安,向李守貞奉上表奏和禦衣,請求依附。李守貞任命他為晉昌節度使。
王景崇暗諷吏民代求節鉞。劉承佑與群臣會議,都道是王景崇詭計,不肯允行,別徙邠州節度使王守恩為永興節度使,調王景崇為邠州留後,令即赴鎮。王景崇知道漢主已經懷疑自己,可是又無法自證清白,於是遷延觀望不肯遽行。正是:
功業未成先跋扈,
嫌疑才啟即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