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索勳被殺,李弘願、李弘定、李弘諫三兄弟擁立張淮鼎之子張承奉為節度使。
按照慣例,張承奉立即派出使者前往長安,向朝廷奏請節度使旌節。次年十月,唐朝派出使者至敦煌,授予張承奉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祭酒、監察禦史、上柱國官職,但沒有任命他為歸義軍節度使。
顯然,唐昭宗對索勳印象不錯,索勳被殺,唐昭宗持保留態度,他決定先給張承奉一些虛銜,觀察張承奉的表現,再作打算。
唐朝的賜官,雖然未達到張承奉的預期,但也聊勝於無。張承奉欣然接受,並上表謝恩。
此時對於張承奉來說,他最大的問題不是與朝廷的關係,而是與扶他上台的李氏兄弟【表兄】的關係。
張夫人擁立張承奉上台後,大權掌握在她的兒子李氏兄弟手裏,並以張夫人(此時應稱之為“太夫人”)為精神領袖。
張太夫人並不直接執掌軍中事務,而是身居幕後垂簾聽政,由他的幾個兒子出麵主持歸義軍的日常工作,兒子們遇到疑難問題才來向太夫人請示,請她“見機取勝”。
參與殺死索勳政變的是李弘願、李弘定、李弘諫三兄弟。張太夫人還有一個兒子叫李弘益。大概是因為年紀小,李弘益並未參與政變,但在李氏掌權的時期,李弘益也出任侍禦史,成為歸義軍實權派人物之一。
在李氏兄弟中,核心人物是李弘願和李弘諫。而李弘定一直擔任瓜州刺史,主要負責瓜州軍事防務,其人不在沙州敦煌,所以參與歸義軍幕府事務比較少。
李弘願和李弘諫被敦煌人稱為“長史”和“司馬”。所謂長史、司馬,其實就是一個管政、一個管兵,兩人分別掌握文武大權的意思。可是長史、司馬在唐朝是州一級的屬官,李弘願、李弘諫稱長史、司馬,有點紆尊降格的意思。李弘願、李弘諫吸取索勳過於張揚而失敗的教訓,希望低調行事,掩蓋獨攬大權的事實。
李弘願、李弘諫掌握實權,張承奉被架空,成為可有可無的傀儡。
公元893年,李氏兄弟壓抑不住自己的野心,直接派遣使節東去長安,向朝廷誇耀自己的功績。李弘願直接請求朝廷授予他“歸義軍節度使”的頭銜,並請求讓他最小的弟弟沙州司馬接任沙州刺史一職。
李弘願赤裸裸的野心引起了朝廷的警惕。盡管皇帝不願意看到張氏執政。但對於這樣一個毫不掩飾自己野心的李氏家族,朝廷對他們的忌憚比對張家更多幾分。
於是朝廷隻承諾讓李弘願擔任沙州刺史,歸義軍節度副使。盡管這也是一個看上去位置很高的職位,但是將來的歸義軍節度使張承奉,顯然比這個節度副使更具有權威。
隨著張承奉的日漸成長,李氏兄弟越來越擔憂自己的前程,因為他們這幾年的所作所為都落在張承奉的眼裏,雖然他沒有表示任何不滿,可是不代表他的內心對此毫無波動。
不過李氏兄弟保護張承奉免受索勳之害,對張承奉是有恩的。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張承奉不甘心權力落入兩位表哥之手,他暗中聯合敦煌的張氏家族,伺機奪迴屬於他的阿肯寶石。
張議潮家族自稱南陽張氏,但敦煌還有一個規模更大、門第更高的清河張氏。張承奉在張文徹等人的支持下發動政變,張太夫人以及李弘願、李弘諫、李弘益均被張承奉的部隊控製。考慮到張太夫人【姑母】和李氏兄弟曾對自己有恩,張承奉沒有殺死他們,而是讓張太夫人出家為尼,將李弘願貶為西州刺史、李弘諫貶為侍禦史、李弘益貶為衙推,再勒令三兄弟自殺,以保全他們個人和家族的名聲,免受牢獄之苦。
張太夫人有四個兒子,這裏隻提到三個,還有一個兒子李弘定,時為瓜州刺史,因為沒有直接參與李弘願的攬權行為,所以張承奉沒有讓他自殺。
張承奉發動政變後,重用了大量出自清河張氏的人士。
首先是張文徹,他在張承奉建立西漢金山國後出任“頭廳宰相”。西漢金山國實行集體宰相製,宰相兼任吏部尚書者稱“頭廳宰相”,也稱“大宰相”,是眾宰相中的首席,文官中的首班。
張承奉和他的前任們一樣,派使節去長安請求朝廷頒敕任命節度使。這一次唐昭宗沒有給予任何答複。但是唐廷虐歸義軍千百遍,歸義軍待唐廷如初戀。張承奉仍然堅持每年派一次使團到長安,就算得不到想要的封官,順路做些買賣賺點外快也是好的;萬一哪天皇帝老兒一高興,就答應封官了呢?
一切都有可能!就在張太夫人孤獨地為三個亡男超度亡靈的兩個月後,張承奉終於等來了意想不到的好消息,朝廷頒下敕書,正式任命張承奉為歸義軍節度使。
說來奇怪,之前張承奉每年派人到長安,唐昭宗都是愛理不理,怎麽突然改變主意,變得爽快起來了呢?
其實唐昭宗沒有變,變的是唐朝的政局。
就在光化三年(900年)之前的幾年間,唐昭宗所依賴的神策軍被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打敗,唐昭宗被迫出奔華州,投靠節度使韓建。不料韓建不僅解散了唐昭宗的殿後侍衛軍二萬人,還殺掉唐昭宗用以統兵的八王。為了對抗李茂貞和韓建,執政的宰相崔胤打開潘多拉的魔盒,召來比李茂貞和韓建更加可怕的大魔頭——朱溫。在這之後,朝廷就隻能夾在各大藩鎮之間苟延殘喘,任何一個藩鎮隻要略施手段,就可以滅掉如同風中燭火的唐朝。因為各藩鎮之間相互忌憚,唐朝在奄奄一息中又存續了幾年時間。
光化三年(900)六月,反對朱溫的宰相王摶、樞密使宋道弼、景務修先後被殺。唐朝廷處於朱溫的完全控製之下,宰相崔胤不過是朱溫的代理人而已。此時的唐朝朝廷,以朱溫支持的崔胤為一派,李茂貞支持的劉季述、韓全誨為一派,兩派在危局之中內鬥不止,早已沒有心思對遠在河西的歸義軍玩弄什麽縱橫捭闔之術了。
於是,當張承奉的使者到達長安時,崔胤等執政者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方針,順水推舟地給了張承奉想要的各種官職頭銜。
張承奉獲頒朝廷敕書,高興得不得了。為了迎接朝廷派來宣敕的使者,張承奉專門成立了負責接待使者的機構“天使院”,以兵馬使、衙前都判官劉善通為接應使,率領部隊到甘州迎接。宣敕使者一進入甘州,就受到高規格的接待,一路上敲鑼打鼓、吃吃喝喝,直到次年二月才到達敦煌。宣敕之後,又在敦煌吃喝玩樂了兩個月,於四月十日才離開敦煌。
此時的唐朝已是風雨飄搖日簿西山,但對遠在西方流沙之地的敦煌人來說,仍然是中央權威的象征。張承奉超高規模地接待朝廷使者,實際上是向轄區內的人們宣示自身的權勢,極大地提升了張承奉在歸義軍內部的聲望,鞏固了其地位。
天複四年(904年),唐昭宗被朱溫殺害,朱溫改立唐昭宗第九子李柷為帝,改元天佑。當時唐朝和歸義軍來往密切,信息溝通十分及時且毫無障礙,像新君即位、改元這樣的大事,張承奉不可能一無所知,至少應該有所耳聞,但歸義軍一直堅持使用唐昭宗“天複”年號,極少使用朱溫所改的“天佑”這一“偽號”。天佑四年(907年),唐哀帝“讓位”於朱溫,唐朝正式滅亡。朱溫改國號為梁,改年號為開平。張承奉對此采取“我不聽、我不聽”的態度。繼續使用早已死去的唐昭宗的“天複”年號。
唐朝的天複時代隻有不到四年時間,可張承奉將“天複”年號一直使用到了天複十六年(916年),可見張承奉在唐朝滅亡後仍以唐室忠臣自居。
張承奉奉唐朝正朔,自命為唐朝遺臣,就和李克用、李茂貞、楊行密一樣,采取了與朱溫敵對的立場。在朱溫篡唐後的一段時間,張承奉的這一做法確實為他贏得不少名聲。但隨著後梁統治的穩定,張承奉的做法未免不合時宜。而且唐朝已亡,張承奉再怎麽盡忠,也不可能再獲得新的官職,其手下文武將官的職務也無法再晉升。
為了適應唐朝已經滅亡,無法再依靠朝廷權威的新形勢,張承奉需要建立一種全新的政治體製,來重新獲取統治的權威性與合法性。
909年,張承奉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建國稱帝。這是一個相當霸氣的決定。就像某女星說的“我不嫁豪門,我就是豪門”一樣,傲嬌的張承奉大概也是這麽想的:“我不求朝廷,我就是朝廷!”
張承奉給新建的國家命名為“西漢金山國”,國以白色為祥瑞,張承奉自號白衣天子、金山國聖文神武帝。節度使衙改成皇宮,又設文武官屬,所有幕臣將士皆獲提拔擢升。西漢金山國自稱擁有沙、瓜、肅、鄯、河、蘭、岷、廓八州,但實際上歸義軍隻能控製瓜、沙二州。
張承奉建國稱帝,準備並不充分,甚至連年號也沒有想好,也沒有立宗廟,給祖先追諡廟號,以至於西漢金山國隻能用幹支紀年,或者幹脆沿用唐朝的“天複”年號。
此外,西漢金山國的官製十分混亂。既設有宰相廳、中書省、六部、禦史台、金吾衛等機構,有大小宰相、中書舍人、六部尚書、禦史中丞、金吾將軍等中央官職,同時又沿用兵馬使、虞候、押衙、都頭、孔目等藩鎮體製下的官職。
因此,西漢金山國其實是一個由藩鎮向帝國過渡,而過渡隻進行了一小步就停止不前的不倫不類的政權。張承奉則是這個政權中的不倫不類的皇帝。
張承奉稱帝時,兵力不過萬人左右,而且麵臨東西兩個迴鶻政權的威脅,加上與後梁的敵對關係,不排除後梁派出一支偏師聯合甘州迴鶻進攻敦煌的可能。以歸義軍極為有限的兵力,要抵擋勢力鼎盛的後梁,可以說根本沒有勝算。
張承奉態度謹慎,實際上野心不小,西漢金山國大宰相張文徹詩中寫道:
龍泉寶劍出豐城,
彩氣衝天上接辰。
不獨漢朝今亦有,
金鞍山下是長津。
天符下降到龍沙,
便有明君膺紫霞,
天子猶來是天補,
橫截河西是一家。
神劍新磨須使用,
定疆廣宇未為遲。
東取河蘭廣武城,
西取天山瀚海軍。
北掃燕然□嶺鎮,
南當羌戎邏莎平。
結親隻為圖長國,
永霸龍沙截海鯨。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誇張的手法。要開拓如此疆域,靠張承奉手裏的一點點兵力是不可能的。但這表明張承奉的政治野心甚至超越了他武功煊赫的祖父張議潮,企圖將勢力擴張到河西以外的地區。
張文徹筆鋒一轉,接著寫道:
前日城東出戰場,
馬步相兼一萬強。
我皇親換黃金甲,
周遭盡布陰沉槍。
可惜《龍泉神劍歌》寫到這裏後,後麵的文字就沒有了。
為打通東、西交通,與迴鶻交戰。公元911年,金山國被甘州迴鶻擊敗。雙方訂立城下之盟,又叫“父子之約”。盟約規定,迴鶻可汗為父,西漢金山國白衣天子為子,子向父獻城投降,稱臣納貢,結“父子之國”,迴鶻退兵撤圍,西漢金山國勢力不得越出敦煌。如有反悔,敦煌城破之日,雞犬不留!從此金山國成為迴鶻政權的附庸,西漢金山國更名為西漢敦煌國,張承奉由西漢金山國白衣天子改稱敦煌國天王,成了甘州迴鶻可汗的兒皇帝。
想當年張議潮橫掃河西,吐蕃、黨項、迴鶻無不歸服,可謂威震諸夷。但孫子張承奉卻被甘州迴鶻打得慘敗,不得已跪下叫爸爸,自稱兒皇帝,真的是顏麵盡失,愧對祖宗。
張承奉與甘州迴鶻簽訂恥辱的父子之盟後,在人心複雜的歸義軍內部,張承奉的聲望一落千丈。張承奉本人也是精神抑鬱日漸消沉,終於一病不起。
張承奉臥病期間,將西漢敦煌國軍政事務委托給沙州長史曹議金。
曹議金其實也不是外人。曹議金是索勳的女婿,也就是說,曹議金是張議潮女婿的女婿,所以曹議金稱張議潮“外公”。算起來曹議金應該是張承奉的表姐夫或表妹夫。
914年中秋節前後,張承奉病死,曹議金毫無懸念地成為西漢敦煌國王。從此張氏家族對歸義軍66年的統治徹底結束,歸義軍進入了曹氏時代。
張承奉過於自大,四麵樹敵,以至於兵敗受辱,被迫簽下父子之盟。為此,曹議金需要一項一項地修正張承奉的政策。
當曹氏家族取代張氏掌權之後,卻發現擺在他們麵前的歸義軍完全是一個爛攤子:盡管金山國已經滅亡,但是歸義軍和甘州迴鶻之間仍然是“父子關係“。哪怕曹氏家族的首長,歸義軍領袖曹議金,也無法打破目前的僵局。
曹議金繼承張承奉之位,可是卻沒有繼承其“西漢敦煌國王”的稱號,他自稱“歸義軍節度兵馬留後使”,不聲不響地撤銷了“西漢敦煌國”的國號以及宰相、尚書等中央官職。
“西漢敦煌國”撤銷後,整個政權的規格由國家降格為地方,連“國王”都被降格為“節度兵馬留後使”,其他人的職務頭銜自然也要相應地降格。用現在的改革術語來說,這叫“套改”。
當年唐朝滅亡,張承奉不願向朱溫稱臣,才有自立為帝之舉。到了曹議金繼位的914年,唐朝滅亡已經八年,新王朝後梁如日中天,連李克用的沙陀騎兵都被壓製得抬不起頭。這個時候選擇與後梁對抗,並非時宜之策。
於是,在中原仍舊紛亂,且很多諸侯都不承認後梁朝廷之時,遠在敦煌的曹議金第一時間就認定了後梁即是唐朝的後繼者,並吹捧後梁君臣:“大梁帝主,永治乾坤,願照邊陲,恩加無滯。“;“大梁帝主,永坐蓬萊,十道爭馳,誓心獻獻。“。
後梁貞明四年(918年),曹議金致信朔方節度使韓洙。請求他幫忙引薦使者入朝覲見後梁皇帝。
事實證明,曹議金找對人了。
就在年底,後梁朝廷的使者帶來敕書,授予曹議金尚書左仆射的官職,曹議金欣然接受。
923年,李存勖攻破開封,後梁滅亡,李存勖在洛陽建立後唐,改年號同光。
924年五月,曹議金派遣使者至洛陽朝見李存勖,李存勖新君即位,對於遠人來朝自然非常高興,而且李存勖自命為唐朝繼承人,像歸義軍這樣的唐朝遺臣來朝見,具有不同尋常的政治意義。所以曹議金如願以償,被授予“檢校司空、守沙州刺史,充歸義軍節度”等一係列頭銜。
為了加強與中原朝廷的聯係,曹議金迫切需要改善與甘州迴鶻的關係。不過張承奉當年被迫簽訂的父子之盟是個很大的心理障礙。
要解決父子之盟的心理障礙,曹議金的辦法是和甘州迴鶻聯姻。曹議金迎娶天睦可汗的女兒為妻,這樣一來,天睦可汗就成了曹議金的嶽父,曹議金叫天睦可汗爸爸順理成章,沒有什麽心理障礙了。
曹議金是索勳的女婿,已經有了一個妻子索氏。不過迴鶻實行多妻製,曹議金有妻子索氏,又再娶天睦可汗之女為妻,兩人同為正妻,一點問題都沒有。
曹議金通過聯姻,改變了父子之盟的性質,張承奉叫迴鶻可汗爸爸是被迫的、屈辱的,而曹議金叫迴鶻可汗爸爸是自願的、喜慶的。如果沒有這次婚姻,天睦可汗死後,曹議金還得叫下一任可汗為爸爸。因為有了婚姻關係,新可汗就不能讓曹議金叫爸爸了,曹議金的妻子是新可汗的姐姐,新可汗總不能讓姐夫叫自己爸爸吧?
於是天睦可汗死後。曹議金稱順化可汗為“弟天子”,自己則自稱“兄大王”。歸義軍與甘州迴鶻的父子關係變成了兄弟關係,曹議金再也不用叫爸爸了。雖然歸義軍仍奉迴鶻可汗為“天子”,自己隻稱低一等的“大王”,但這比張承奉叫爸爸好多了!
順化可汗在位時間不長就死了,弟弟仁美繼位。後來仁美弟弟狄銀發動政變,殺死仁美後自立為可汗。
狄銀一上台,就展現出鷹派的麵目,斷絕了和後唐的聯係,同時關閉了與歸義軍與後唐來往的大門,為了重新打通去往中原的道路,曹議金主動發起對甘州迴鶻的戰爭。
交戰期間狄銀死去,狄銀的侄子阿咄欲繼任可汗。阿咄欲一上任就和歸義軍講和,雙方停止戰爭,恢複友好關係。
經此一戰,歸義軍和甘州迴鶻達成協議,雙方劃定勢力範圍,歸義軍管轄沙、瓜二州,甘州迴鶻管轄甘、肅二州,雙方互不謀求擴張,由此奠定了此後多年和平的基礎。
後來曹議金把女兒嫁給阿咄欲。阿咄欲成了曹議金的女婿,曹議金成了阿咄欲的嶽父。嶽父也就相當於爸爸了。
當年張承奉被迫叫天睦可汗爸爸,如今阿咄欲可汗自願叫曹議金爸爸,曹議金逆襲甘州迴鶻的這一波操作,不得不讓人佩服。
按照慣例,張承奉立即派出使者前往長安,向朝廷奏請節度使旌節。次年十月,唐朝派出使者至敦煌,授予張承奉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祭酒、監察禦史、上柱國官職,但沒有任命他為歸義軍節度使。
顯然,唐昭宗對索勳印象不錯,索勳被殺,唐昭宗持保留態度,他決定先給張承奉一些虛銜,觀察張承奉的表現,再作打算。
唐朝的賜官,雖然未達到張承奉的預期,但也聊勝於無。張承奉欣然接受,並上表謝恩。
此時對於張承奉來說,他最大的問題不是與朝廷的關係,而是與扶他上台的李氏兄弟【表兄】的關係。
張夫人擁立張承奉上台後,大權掌握在她的兒子李氏兄弟手裏,並以張夫人(此時應稱之為“太夫人”)為精神領袖。
張太夫人並不直接執掌軍中事務,而是身居幕後垂簾聽政,由他的幾個兒子出麵主持歸義軍的日常工作,兒子們遇到疑難問題才來向太夫人請示,請她“見機取勝”。
參與殺死索勳政變的是李弘願、李弘定、李弘諫三兄弟。張太夫人還有一個兒子叫李弘益。大概是因為年紀小,李弘益並未參與政變,但在李氏掌權的時期,李弘益也出任侍禦史,成為歸義軍實權派人物之一。
在李氏兄弟中,核心人物是李弘願和李弘諫。而李弘定一直擔任瓜州刺史,主要負責瓜州軍事防務,其人不在沙州敦煌,所以參與歸義軍幕府事務比較少。
李弘願和李弘諫被敦煌人稱為“長史”和“司馬”。所謂長史、司馬,其實就是一個管政、一個管兵,兩人分別掌握文武大權的意思。可是長史、司馬在唐朝是州一級的屬官,李弘願、李弘諫稱長史、司馬,有點紆尊降格的意思。李弘願、李弘諫吸取索勳過於張揚而失敗的教訓,希望低調行事,掩蓋獨攬大權的事實。
李弘願、李弘諫掌握實權,張承奉被架空,成為可有可無的傀儡。
公元893年,李氏兄弟壓抑不住自己的野心,直接派遣使節東去長安,向朝廷誇耀自己的功績。李弘願直接請求朝廷授予他“歸義軍節度使”的頭銜,並請求讓他最小的弟弟沙州司馬接任沙州刺史一職。
李弘願赤裸裸的野心引起了朝廷的警惕。盡管皇帝不願意看到張氏執政。但對於這樣一個毫不掩飾自己野心的李氏家族,朝廷對他們的忌憚比對張家更多幾分。
於是朝廷隻承諾讓李弘願擔任沙州刺史,歸義軍節度副使。盡管這也是一個看上去位置很高的職位,但是將來的歸義軍節度使張承奉,顯然比這個節度副使更具有權威。
隨著張承奉的日漸成長,李氏兄弟越來越擔憂自己的前程,因為他們這幾年的所作所為都落在張承奉的眼裏,雖然他沒有表示任何不滿,可是不代表他的內心對此毫無波動。
不過李氏兄弟保護張承奉免受索勳之害,對張承奉是有恩的。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張承奉不甘心權力落入兩位表哥之手,他暗中聯合敦煌的張氏家族,伺機奪迴屬於他的阿肯寶石。
張議潮家族自稱南陽張氏,但敦煌還有一個規模更大、門第更高的清河張氏。張承奉在張文徹等人的支持下發動政變,張太夫人以及李弘願、李弘諫、李弘益均被張承奉的部隊控製。考慮到張太夫人【姑母】和李氏兄弟曾對自己有恩,張承奉沒有殺死他們,而是讓張太夫人出家為尼,將李弘願貶為西州刺史、李弘諫貶為侍禦史、李弘益貶為衙推,再勒令三兄弟自殺,以保全他們個人和家族的名聲,免受牢獄之苦。
張太夫人有四個兒子,這裏隻提到三個,還有一個兒子李弘定,時為瓜州刺史,因為沒有直接參與李弘願的攬權行為,所以張承奉沒有讓他自殺。
張承奉發動政變後,重用了大量出自清河張氏的人士。
首先是張文徹,他在張承奉建立西漢金山國後出任“頭廳宰相”。西漢金山國實行集體宰相製,宰相兼任吏部尚書者稱“頭廳宰相”,也稱“大宰相”,是眾宰相中的首席,文官中的首班。
張承奉和他的前任們一樣,派使節去長安請求朝廷頒敕任命節度使。這一次唐昭宗沒有給予任何答複。但是唐廷虐歸義軍千百遍,歸義軍待唐廷如初戀。張承奉仍然堅持每年派一次使團到長安,就算得不到想要的封官,順路做些買賣賺點外快也是好的;萬一哪天皇帝老兒一高興,就答應封官了呢?
一切都有可能!就在張太夫人孤獨地為三個亡男超度亡靈的兩個月後,張承奉終於等來了意想不到的好消息,朝廷頒下敕書,正式任命張承奉為歸義軍節度使。
說來奇怪,之前張承奉每年派人到長安,唐昭宗都是愛理不理,怎麽突然改變主意,變得爽快起來了呢?
其實唐昭宗沒有變,變的是唐朝的政局。
就在光化三年(900年)之前的幾年間,唐昭宗所依賴的神策軍被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打敗,唐昭宗被迫出奔華州,投靠節度使韓建。不料韓建不僅解散了唐昭宗的殿後侍衛軍二萬人,還殺掉唐昭宗用以統兵的八王。為了對抗李茂貞和韓建,執政的宰相崔胤打開潘多拉的魔盒,召來比李茂貞和韓建更加可怕的大魔頭——朱溫。在這之後,朝廷就隻能夾在各大藩鎮之間苟延殘喘,任何一個藩鎮隻要略施手段,就可以滅掉如同風中燭火的唐朝。因為各藩鎮之間相互忌憚,唐朝在奄奄一息中又存續了幾年時間。
光化三年(900)六月,反對朱溫的宰相王摶、樞密使宋道弼、景務修先後被殺。唐朝廷處於朱溫的完全控製之下,宰相崔胤不過是朱溫的代理人而已。此時的唐朝朝廷,以朱溫支持的崔胤為一派,李茂貞支持的劉季述、韓全誨為一派,兩派在危局之中內鬥不止,早已沒有心思對遠在河西的歸義軍玩弄什麽縱橫捭闔之術了。
於是,當張承奉的使者到達長安時,崔胤等執政者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方針,順水推舟地給了張承奉想要的各種官職頭銜。
張承奉獲頒朝廷敕書,高興得不得了。為了迎接朝廷派來宣敕的使者,張承奉專門成立了負責接待使者的機構“天使院”,以兵馬使、衙前都判官劉善通為接應使,率領部隊到甘州迎接。宣敕使者一進入甘州,就受到高規格的接待,一路上敲鑼打鼓、吃吃喝喝,直到次年二月才到達敦煌。宣敕之後,又在敦煌吃喝玩樂了兩個月,於四月十日才離開敦煌。
此時的唐朝已是風雨飄搖日簿西山,但對遠在西方流沙之地的敦煌人來說,仍然是中央權威的象征。張承奉超高規模地接待朝廷使者,實際上是向轄區內的人們宣示自身的權勢,極大地提升了張承奉在歸義軍內部的聲望,鞏固了其地位。
天複四年(904年),唐昭宗被朱溫殺害,朱溫改立唐昭宗第九子李柷為帝,改元天佑。當時唐朝和歸義軍來往密切,信息溝通十分及時且毫無障礙,像新君即位、改元這樣的大事,張承奉不可能一無所知,至少應該有所耳聞,但歸義軍一直堅持使用唐昭宗“天複”年號,極少使用朱溫所改的“天佑”這一“偽號”。天佑四年(907年),唐哀帝“讓位”於朱溫,唐朝正式滅亡。朱溫改國號為梁,改年號為開平。張承奉對此采取“我不聽、我不聽”的態度。繼續使用早已死去的唐昭宗的“天複”年號。
唐朝的天複時代隻有不到四年時間,可張承奉將“天複”年號一直使用到了天複十六年(916年),可見張承奉在唐朝滅亡後仍以唐室忠臣自居。
張承奉奉唐朝正朔,自命為唐朝遺臣,就和李克用、李茂貞、楊行密一樣,采取了與朱溫敵對的立場。在朱溫篡唐後的一段時間,張承奉的這一做法確實為他贏得不少名聲。但隨著後梁統治的穩定,張承奉的做法未免不合時宜。而且唐朝已亡,張承奉再怎麽盡忠,也不可能再獲得新的官職,其手下文武將官的職務也無法再晉升。
為了適應唐朝已經滅亡,無法再依靠朝廷權威的新形勢,張承奉需要建立一種全新的政治體製,來重新獲取統治的權威性與合法性。
909年,張承奉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建國稱帝。這是一個相當霸氣的決定。就像某女星說的“我不嫁豪門,我就是豪門”一樣,傲嬌的張承奉大概也是這麽想的:“我不求朝廷,我就是朝廷!”
張承奉給新建的國家命名為“西漢金山國”,國以白色為祥瑞,張承奉自號白衣天子、金山國聖文神武帝。節度使衙改成皇宮,又設文武官屬,所有幕臣將士皆獲提拔擢升。西漢金山國自稱擁有沙、瓜、肅、鄯、河、蘭、岷、廓八州,但實際上歸義軍隻能控製瓜、沙二州。
張承奉建國稱帝,準備並不充分,甚至連年號也沒有想好,也沒有立宗廟,給祖先追諡廟號,以至於西漢金山國隻能用幹支紀年,或者幹脆沿用唐朝的“天複”年號。
此外,西漢金山國的官製十分混亂。既設有宰相廳、中書省、六部、禦史台、金吾衛等機構,有大小宰相、中書舍人、六部尚書、禦史中丞、金吾將軍等中央官職,同時又沿用兵馬使、虞候、押衙、都頭、孔目等藩鎮體製下的官職。
因此,西漢金山國其實是一個由藩鎮向帝國過渡,而過渡隻進行了一小步就停止不前的不倫不類的政權。張承奉則是這個政權中的不倫不類的皇帝。
張承奉稱帝時,兵力不過萬人左右,而且麵臨東西兩個迴鶻政權的威脅,加上與後梁的敵對關係,不排除後梁派出一支偏師聯合甘州迴鶻進攻敦煌的可能。以歸義軍極為有限的兵力,要抵擋勢力鼎盛的後梁,可以說根本沒有勝算。
張承奉態度謹慎,實際上野心不小,西漢金山國大宰相張文徹詩中寫道:
龍泉寶劍出豐城,
彩氣衝天上接辰。
不獨漢朝今亦有,
金鞍山下是長津。
天符下降到龍沙,
便有明君膺紫霞,
天子猶來是天補,
橫截河西是一家。
神劍新磨須使用,
定疆廣宇未為遲。
東取河蘭廣武城,
西取天山瀚海軍。
北掃燕然□嶺鎮,
南當羌戎邏莎平。
結親隻為圖長國,
永霸龍沙截海鯨。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誇張的手法。要開拓如此疆域,靠張承奉手裏的一點點兵力是不可能的。但這表明張承奉的政治野心甚至超越了他武功煊赫的祖父張議潮,企圖將勢力擴張到河西以外的地區。
張文徹筆鋒一轉,接著寫道:
前日城東出戰場,
馬步相兼一萬強。
我皇親換黃金甲,
周遭盡布陰沉槍。
可惜《龍泉神劍歌》寫到這裏後,後麵的文字就沒有了。
為打通東、西交通,與迴鶻交戰。公元911年,金山國被甘州迴鶻擊敗。雙方訂立城下之盟,又叫“父子之約”。盟約規定,迴鶻可汗為父,西漢金山國白衣天子為子,子向父獻城投降,稱臣納貢,結“父子之國”,迴鶻退兵撤圍,西漢金山國勢力不得越出敦煌。如有反悔,敦煌城破之日,雞犬不留!從此金山國成為迴鶻政權的附庸,西漢金山國更名為西漢敦煌國,張承奉由西漢金山國白衣天子改稱敦煌國天王,成了甘州迴鶻可汗的兒皇帝。
想當年張議潮橫掃河西,吐蕃、黨項、迴鶻無不歸服,可謂威震諸夷。但孫子張承奉卻被甘州迴鶻打得慘敗,不得已跪下叫爸爸,自稱兒皇帝,真的是顏麵盡失,愧對祖宗。
張承奉與甘州迴鶻簽訂恥辱的父子之盟後,在人心複雜的歸義軍內部,張承奉的聲望一落千丈。張承奉本人也是精神抑鬱日漸消沉,終於一病不起。
張承奉臥病期間,將西漢敦煌國軍政事務委托給沙州長史曹議金。
曹議金其實也不是外人。曹議金是索勳的女婿,也就是說,曹議金是張議潮女婿的女婿,所以曹議金稱張議潮“外公”。算起來曹議金應該是張承奉的表姐夫或表妹夫。
914年中秋節前後,張承奉病死,曹議金毫無懸念地成為西漢敦煌國王。從此張氏家族對歸義軍66年的統治徹底結束,歸義軍進入了曹氏時代。
張承奉過於自大,四麵樹敵,以至於兵敗受辱,被迫簽下父子之盟。為此,曹議金需要一項一項地修正張承奉的政策。
當曹氏家族取代張氏掌權之後,卻發現擺在他們麵前的歸義軍完全是一個爛攤子:盡管金山國已經滅亡,但是歸義軍和甘州迴鶻之間仍然是“父子關係“。哪怕曹氏家族的首長,歸義軍領袖曹議金,也無法打破目前的僵局。
曹議金繼承張承奉之位,可是卻沒有繼承其“西漢敦煌國王”的稱號,他自稱“歸義軍節度兵馬留後使”,不聲不響地撤銷了“西漢敦煌國”的國號以及宰相、尚書等中央官職。
“西漢敦煌國”撤銷後,整個政權的規格由國家降格為地方,連“國王”都被降格為“節度兵馬留後使”,其他人的職務頭銜自然也要相應地降格。用現在的改革術語來說,這叫“套改”。
當年唐朝滅亡,張承奉不願向朱溫稱臣,才有自立為帝之舉。到了曹議金繼位的914年,唐朝滅亡已經八年,新王朝後梁如日中天,連李克用的沙陀騎兵都被壓製得抬不起頭。這個時候選擇與後梁對抗,並非時宜之策。
於是,在中原仍舊紛亂,且很多諸侯都不承認後梁朝廷之時,遠在敦煌的曹議金第一時間就認定了後梁即是唐朝的後繼者,並吹捧後梁君臣:“大梁帝主,永治乾坤,願照邊陲,恩加無滯。“;“大梁帝主,永坐蓬萊,十道爭馳,誓心獻獻。“。
後梁貞明四年(918年),曹議金致信朔方節度使韓洙。請求他幫忙引薦使者入朝覲見後梁皇帝。
事實證明,曹議金找對人了。
就在年底,後梁朝廷的使者帶來敕書,授予曹議金尚書左仆射的官職,曹議金欣然接受。
923年,李存勖攻破開封,後梁滅亡,李存勖在洛陽建立後唐,改年號同光。
924年五月,曹議金派遣使者至洛陽朝見李存勖,李存勖新君即位,對於遠人來朝自然非常高興,而且李存勖自命為唐朝繼承人,像歸義軍這樣的唐朝遺臣來朝見,具有不同尋常的政治意義。所以曹議金如願以償,被授予“檢校司空、守沙州刺史,充歸義軍節度”等一係列頭銜。
為了加強與中原朝廷的聯係,曹議金迫切需要改善與甘州迴鶻的關係。不過張承奉當年被迫簽訂的父子之盟是個很大的心理障礙。
要解決父子之盟的心理障礙,曹議金的辦法是和甘州迴鶻聯姻。曹議金迎娶天睦可汗的女兒為妻,這樣一來,天睦可汗就成了曹議金的嶽父,曹議金叫天睦可汗爸爸順理成章,沒有什麽心理障礙了。
曹議金是索勳的女婿,已經有了一個妻子索氏。不過迴鶻實行多妻製,曹議金有妻子索氏,又再娶天睦可汗之女為妻,兩人同為正妻,一點問題都沒有。
曹議金通過聯姻,改變了父子之盟的性質,張承奉叫迴鶻可汗爸爸是被迫的、屈辱的,而曹議金叫迴鶻可汗爸爸是自願的、喜慶的。如果沒有這次婚姻,天睦可汗死後,曹議金還得叫下一任可汗為爸爸。因為有了婚姻關係,新可汗就不能讓曹議金叫爸爸了,曹議金的妻子是新可汗的姐姐,新可汗總不能讓姐夫叫自己爸爸吧?
於是天睦可汗死後。曹議金稱順化可汗為“弟天子”,自己則自稱“兄大王”。歸義軍與甘州迴鶻的父子關係變成了兄弟關係,曹議金再也不用叫爸爸了。雖然歸義軍仍奉迴鶻可汗為“天子”,自己隻稱低一等的“大王”,但這比張承奉叫爸爸好多了!
順化可汗在位時間不長就死了,弟弟仁美繼位。後來仁美弟弟狄銀發動政變,殺死仁美後自立為可汗。
狄銀一上台,就展現出鷹派的麵目,斷絕了和後唐的聯係,同時關閉了與歸義軍與後唐來往的大門,為了重新打通去往中原的道路,曹議金主動發起對甘州迴鶻的戰爭。
交戰期間狄銀死去,狄銀的侄子阿咄欲繼任可汗。阿咄欲一上任就和歸義軍講和,雙方停止戰爭,恢複友好關係。
經此一戰,歸義軍和甘州迴鶻達成協議,雙方劃定勢力範圍,歸義軍管轄沙、瓜二州,甘州迴鶻管轄甘、肅二州,雙方互不謀求擴張,由此奠定了此後多年和平的基礎。
後來曹議金把女兒嫁給阿咄欲。阿咄欲成了曹議金的女婿,曹議金成了阿咄欲的嶽父。嶽父也就相當於爸爸了。
當年張承奉被迫叫天睦可汗爸爸,如今阿咄欲可汗自願叫曹議金爸爸,曹議金逆襲甘州迴鶻的這一波操作,不得不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