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 名人效應
宋末:我要做中興之主 作者:江湖無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四月廿一,中午,一人飛奔至城門,大叫道:“王公至矣~王公至矣~”
“王公至溫州,實乃溫州之幸。”
“得見王公,足慰生平。”
“快帶二郎去,沾一沾王公文氣好考進士。”
紛紛擾擾中,百姓們紛紛出城去迎接王應麟,那陣勢皇帝看了都要羨慕到壁質分離。
想當初朝臣們護著二王進入溫州,百姓們倒是沒有閉門不見,卻也冷眼旁觀,哪有如今的熱情?
想想也正常,老百姓信不過一幫喪家之犬,又不覺得區區幼兒能成事,自然不管不顧。
王應麟可不一樣,三字經乃是幼兒啟蒙必備,人盡皆知,對讀書人來說,他的《科考》是科舉考生之寶典,更不必提其他著作以及為官成績。
如此人物,若非因為宋亡後而自晦,是有可能進入孔廟的。
城外十裏處,王應麟帶著千餘人人,百多輛車,浩浩蕩蕩走向溫州城。
百姓迎上來拜見,王應麟也不倨傲,一一迴應。
走走停停,到了城門口,秀王趙與檡迎接,抵達行在,趙昰出門迎接。
王應麟大禮拜下,道:“臣王應麟拜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趙昰上前扶起王應麟,道:“聞公將至,朕翹首以盼,今日得見,喜不自勝。”
王應麟迴道:“臣薄德無能,豈敢讓陛下如此。”
趙昰道:“公莫要自謙,若論文學,誰出公之右?論治政,公豈居人下?”
君誇臣讓,說了幾句,王應麟又介紹了其他人。
放在後世都是沒什麽人知道的,但是此時最起碼是一縣名人,人盡皆知的那種。
比如胡三省,與王應麟、黃震並稱“浙東學派三大家”,當初趙與檡派人尋訪,因對局勢絕望且要繼承父誌重新編撰流亡途中散失的《資治通鑒廣注》而拒絕。
比如張伯淳精通律法,初為太學錄,後曆任稅監、推官,無不明察秋毫,朝廷投降後歸鄉隱居不出。
又有楊鎮龍,寧海縣首富,雖勇武有韜略,但不願意上趙昰這條破船。
胡三省是王應麟親自拜訪說服的,然後胡三省說服了楊鎮龍,而看到楊鎮龍出仕,其同鄉厲森、樓夢才、李祥、李繼等幾百人紛紛來投。
張伯淳家在湖州,王應麟寫信給他召喚而來。
這就是王應麟重新出仕的意義,不止多了一個可用之才,更有一種名人的廣告效應,會讓更多的中立派選擇投效。
接受了大家的參拜,像厲森這樣隻是投軍的普通人都去軍營安頓,有名有姓的進入行在。
又一番廢話後,楊鎮龍說道:“臣受王公感召,變賣家產投獻朝廷,請陛下笑納。”
“毀家紓難,忠義可嘉。”趙昰努力克製著看向陳宜中的欲望,繼續說道:“目下朝廷用度不足,卿等投獻猶如雪中送炭,可解燃眉之急,不能不報。
朕意,待社稷恢複或朝廷用度寬裕,當償還,以三成利計息,諸卿以為如何?”
王應麟當即拒絕,道:“臣為朝廷效力,理所應當,何求迴報?”
楊鎮龍說道:“臣亦不求迴報,隻求建功立業。”
王應麟姍姍來遲,除了招攬人才,還寄托自己的書稿並變賣家財籌措錢糧,所以隨行車輛百餘,並非他排場大行李多,而是裝的錢糧。
什麽是負薪上班?這就是!
然而這裏隻有拳拳愛國心,沒有任何蠅營狗苟。
趙昰說道:“若天下皆如卿等,何愁天下不定?然人有後顧之憂,終究難以敬獻家財,今為鼓勵民間獻納,卿等當為表率。”
王應麟道:“陛下計深遠,臣愧領。”
趙昰拍板:“如此,以後但有獻納錢糧者,皆登記造冊,朝廷寬裕後即行歸還。”
這算不上正兒八經的債券,卻也有了那麽些意思,因為此時的宋庭勢弱,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涼了,實在不是一個好的投資對象。
但是如果心懷忠義,大概率會嚐試一下的,至於是否如此,再看。
隨後,自然是給各人安排職位。
這麽多人才,大家都眼饞的緊。
陳宜中道:“陛下,政事堂人員緊缺,臣請複舍人院與五房,需知製誥、檢正五房公事,檢正公事各二人,提點公事各二人。”
好嘛,一張口就是十二人,真當來的都是進士出身?
陳文龍不甘落後,道:“臣請派侍禦史與巡查禦史,各……”
“諸卿莫要爭搶。”趙昰打斷了諸人,說道:“目下朝廷缺人稍減,終難複以前,朕意精簡機構,提升效率。
政事堂設左右丞相各一,參知政事五人,處理全國政務,下設直舍人院。
取消政事堂五房並三司使,恢複六部職權,皆屬政事堂,其中兵部負責兵員招募訓練、將官選拔遷貶、兵甲、糧草等事,無調兵用兵之權。
樞密院隻負責兵將調動、規劃防務、方略、對外征戰等事。”
“陛下聖明。”陳宜中立刻附和。
三司使本為全國財政機構,獨立於三省六部外,其存在極大地限製了政事堂的財權,而樞密院讓兵部毫無存在感,讓政事堂不能染指兵權。
如今趙昰一改,政事堂權力大增,陳宜中當然願意。
“臣以為如此設置,樞密院恐將受製於政事堂,宰相權勢太大,易霸淩皇權,曆朝之鑒,陛下不可不察。”陸秀夫說道。
陸秀夫不得不反對,因為他是樞密院代表,不據理力爭肯定被批評的。
但是他說的有道理,因為相權與皇權天然有矛盾,所以相權一削再削,到了明清直接取消了宰相。
陳宜中道:“所謂權臣,不過皇帝放縱而已,蔡京、秦檜、史彌遠、賈似道之流無不如此。
然國朝製度之下,即便此等奸佞權傾朝野,常常失禮,卻不敢僭越,為何?”
製度不允許唄。
編觀曆朝,趙氏的製衡術最為登峰造極,無論文臣武將都沒有造反的可能,當然,小規模的軍事政變是有的,這是用人問題,非製度可解。
看兩人又要爭執,王應麟說道:“陛下睿智天成,果決有謀,膽略過人,誰能欺之?
且陛下有言,利國事則行,不利則止,簡化政事堂複六部職權有利國事,當行。
當前以征戰為先,樞密院不宜削弱,臣意,廢兵部,其兵甲歸工部,將官譴謫歸吏部,錢糧歸戶部,軍紀督查歸禦史台,審查不法歸刑部與大理寺,餘者不變。
天下無完美之事,些許間隙亦可容忍,待國家中興,天下承平,仔細籌謀亦或恢複舊製不遲。”
“卿所言有理,便以此辦理!”趙昰拍板。
見王應麟的諫言被采納,新來的眾人紛紛進言。
其中前殿中侍禦史陳仲微說道:“今以效率為先,然官製依舊,非為表率。
臣意,以職事定官位,官位定品秩,品秩定俸祿,餘者皆罷,若嘉獎功勳,可重設爵位,文武同一。”
宋朝的官製很複雜,分別由差遣、本官階、散官階、勳官、爵位,貼職等組成,比如陳宜中,全稱少師、光祿大夫、上柱國、資政殿大學士、尚書右仆射、右丞相。
右丞相是差遣,實際做事用的,右仆射是本官,也稱寄祿官,領工資用的,少師和光祿大夫是散官,決定地位用的,資政殿大學士是貼職,裝逼用的,上柱國是勳官,榮譽頭銜。
而地方上的知州,你不加個某某殿\/閣的待製\/直學士\/學士,出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唿。
說出去確實是很有麵子,但是真的繁雜。
“此言甚好,諸卿商議細則。”趙昰看了看時間,發現挺遲了,便道:“此事不急於一時,日後商議不遲。”
太後的勸誡總歸還是有用的,不然明天的這個時候,皇帝就要讓大臣們交作業了。
“王公至溫州,實乃溫州之幸。”
“得見王公,足慰生平。”
“快帶二郎去,沾一沾王公文氣好考進士。”
紛紛擾擾中,百姓們紛紛出城去迎接王應麟,那陣勢皇帝看了都要羨慕到壁質分離。
想當初朝臣們護著二王進入溫州,百姓們倒是沒有閉門不見,卻也冷眼旁觀,哪有如今的熱情?
想想也正常,老百姓信不過一幫喪家之犬,又不覺得區區幼兒能成事,自然不管不顧。
王應麟可不一樣,三字經乃是幼兒啟蒙必備,人盡皆知,對讀書人來說,他的《科考》是科舉考生之寶典,更不必提其他著作以及為官成績。
如此人物,若非因為宋亡後而自晦,是有可能進入孔廟的。
城外十裏處,王應麟帶著千餘人人,百多輛車,浩浩蕩蕩走向溫州城。
百姓迎上來拜見,王應麟也不倨傲,一一迴應。
走走停停,到了城門口,秀王趙與檡迎接,抵達行在,趙昰出門迎接。
王應麟大禮拜下,道:“臣王應麟拜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趙昰上前扶起王應麟,道:“聞公將至,朕翹首以盼,今日得見,喜不自勝。”
王應麟迴道:“臣薄德無能,豈敢讓陛下如此。”
趙昰道:“公莫要自謙,若論文學,誰出公之右?論治政,公豈居人下?”
君誇臣讓,說了幾句,王應麟又介紹了其他人。
放在後世都是沒什麽人知道的,但是此時最起碼是一縣名人,人盡皆知的那種。
比如胡三省,與王應麟、黃震並稱“浙東學派三大家”,當初趙與檡派人尋訪,因對局勢絕望且要繼承父誌重新編撰流亡途中散失的《資治通鑒廣注》而拒絕。
比如張伯淳精通律法,初為太學錄,後曆任稅監、推官,無不明察秋毫,朝廷投降後歸鄉隱居不出。
又有楊鎮龍,寧海縣首富,雖勇武有韜略,但不願意上趙昰這條破船。
胡三省是王應麟親自拜訪說服的,然後胡三省說服了楊鎮龍,而看到楊鎮龍出仕,其同鄉厲森、樓夢才、李祥、李繼等幾百人紛紛來投。
張伯淳家在湖州,王應麟寫信給他召喚而來。
這就是王應麟重新出仕的意義,不止多了一個可用之才,更有一種名人的廣告效應,會讓更多的中立派選擇投效。
接受了大家的參拜,像厲森這樣隻是投軍的普通人都去軍營安頓,有名有姓的進入行在。
又一番廢話後,楊鎮龍說道:“臣受王公感召,變賣家產投獻朝廷,請陛下笑納。”
“毀家紓難,忠義可嘉。”趙昰努力克製著看向陳宜中的欲望,繼續說道:“目下朝廷用度不足,卿等投獻猶如雪中送炭,可解燃眉之急,不能不報。
朕意,待社稷恢複或朝廷用度寬裕,當償還,以三成利計息,諸卿以為如何?”
王應麟當即拒絕,道:“臣為朝廷效力,理所應當,何求迴報?”
楊鎮龍說道:“臣亦不求迴報,隻求建功立業。”
王應麟姍姍來遲,除了招攬人才,還寄托自己的書稿並變賣家財籌措錢糧,所以隨行車輛百餘,並非他排場大行李多,而是裝的錢糧。
什麽是負薪上班?這就是!
然而這裏隻有拳拳愛國心,沒有任何蠅營狗苟。
趙昰說道:“若天下皆如卿等,何愁天下不定?然人有後顧之憂,終究難以敬獻家財,今為鼓勵民間獻納,卿等當為表率。”
王應麟道:“陛下計深遠,臣愧領。”
趙昰拍板:“如此,以後但有獻納錢糧者,皆登記造冊,朝廷寬裕後即行歸還。”
這算不上正兒八經的債券,卻也有了那麽些意思,因為此時的宋庭勢弱,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涼了,實在不是一個好的投資對象。
但是如果心懷忠義,大概率會嚐試一下的,至於是否如此,再看。
隨後,自然是給各人安排職位。
這麽多人才,大家都眼饞的緊。
陳宜中道:“陛下,政事堂人員緊缺,臣請複舍人院與五房,需知製誥、檢正五房公事,檢正公事各二人,提點公事各二人。”
好嘛,一張口就是十二人,真當來的都是進士出身?
陳文龍不甘落後,道:“臣請派侍禦史與巡查禦史,各……”
“諸卿莫要爭搶。”趙昰打斷了諸人,說道:“目下朝廷缺人稍減,終難複以前,朕意精簡機構,提升效率。
政事堂設左右丞相各一,參知政事五人,處理全國政務,下設直舍人院。
取消政事堂五房並三司使,恢複六部職權,皆屬政事堂,其中兵部負責兵員招募訓練、將官選拔遷貶、兵甲、糧草等事,無調兵用兵之權。
樞密院隻負責兵將調動、規劃防務、方略、對外征戰等事。”
“陛下聖明。”陳宜中立刻附和。
三司使本為全國財政機構,獨立於三省六部外,其存在極大地限製了政事堂的財權,而樞密院讓兵部毫無存在感,讓政事堂不能染指兵權。
如今趙昰一改,政事堂權力大增,陳宜中當然願意。
“臣以為如此設置,樞密院恐將受製於政事堂,宰相權勢太大,易霸淩皇權,曆朝之鑒,陛下不可不察。”陸秀夫說道。
陸秀夫不得不反對,因為他是樞密院代表,不據理力爭肯定被批評的。
但是他說的有道理,因為相權與皇權天然有矛盾,所以相權一削再削,到了明清直接取消了宰相。
陳宜中道:“所謂權臣,不過皇帝放縱而已,蔡京、秦檜、史彌遠、賈似道之流無不如此。
然國朝製度之下,即便此等奸佞權傾朝野,常常失禮,卻不敢僭越,為何?”
製度不允許唄。
編觀曆朝,趙氏的製衡術最為登峰造極,無論文臣武將都沒有造反的可能,當然,小規模的軍事政變是有的,這是用人問題,非製度可解。
看兩人又要爭執,王應麟說道:“陛下睿智天成,果決有謀,膽略過人,誰能欺之?
且陛下有言,利國事則行,不利則止,簡化政事堂複六部職權有利國事,當行。
當前以征戰為先,樞密院不宜削弱,臣意,廢兵部,其兵甲歸工部,將官譴謫歸吏部,錢糧歸戶部,軍紀督查歸禦史台,審查不法歸刑部與大理寺,餘者不變。
天下無完美之事,些許間隙亦可容忍,待國家中興,天下承平,仔細籌謀亦或恢複舊製不遲。”
“卿所言有理,便以此辦理!”趙昰拍板。
見王應麟的諫言被采納,新來的眾人紛紛進言。
其中前殿中侍禦史陳仲微說道:“今以效率為先,然官製依舊,非為表率。
臣意,以職事定官位,官位定品秩,品秩定俸祿,餘者皆罷,若嘉獎功勳,可重設爵位,文武同一。”
宋朝的官製很複雜,分別由差遣、本官階、散官階、勳官、爵位,貼職等組成,比如陳宜中,全稱少師、光祿大夫、上柱國、資政殿大學士、尚書右仆射、右丞相。
右丞相是差遣,實際做事用的,右仆射是本官,也稱寄祿官,領工資用的,少師和光祿大夫是散官,決定地位用的,資政殿大學士是貼職,裝逼用的,上柱國是勳官,榮譽頭銜。
而地方上的知州,你不加個某某殿\/閣的待製\/直學士\/學士,出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唿。
說出去確實是很有麵子,但是真的繁雜。
“此言甚好,諸卿商議細則。”趙昰看了看時間,發現挺遲了,便道:“此事不急於一時,日後商議不遲。”
太後的勸誡總歸還是有用的,不然明天的這個時候,皇帝就要讓大臣們交作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