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源又抿了一口茶湯,感受著清甜的滋味兒,忽然問:“晟記的買賣裏,有茶葉吧?”


    陳伯答:“有,怎麽沒有。吳地的生絲、茶葉、糧食,這都是大宗。前些年我還在商號走垛的時候,每年僅茶葉一項,流水就在十萬兩以上。”


    “現在呢?”


    “現在麽···”陳伯眯起眼睛估摸著:“隻會更多。”


    “為甚呢?”鄧源有些好奇。他能想到晟記的茶葉大都是運到西北的,而這幾年西北連年大旱,流民遍地,茶葉生意應該受影響才對。


    陳伯嗬嗬一笑:“流民即便是在有地可種的時候,一年又能喝幾次茶?能喝茶的那些人,現在依舊喝得起啊。再者,咱們的銷路不僅是秦晉諸省,也有運到蒙古的。”


    鄧源也笑了一下,但與陳伯含義不同的是,作為一個四百年後穿越來的人,他更多地聽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哀。無論是在過去的課堂上,還是現在的書房中,他始終無法真正地“在商言商”。


    就著茶葉的話題,鄧源又問道:“西北大旱,東南一點沒遭災?”


    “南直隸是寶地!”陳伯言語間有些自豪。“不過麽,也有些天時不正,這都眼瞅著春三月了,夾襖還沒脫掉——這還是好的,天啟皇帝在朝那幾年,二月還穿著棉襖呢。”


    鄧源心中一動,放下茶杯。他想起了經濟史上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小冰河期。


    中午吃飯的時候,林嫂說有一道菜是清蒸開河魚,那就是說即便在蘇州這樣的江南之地,已經是農曆的二月中旬,河流也剛解凍不久。若是自己早個十天半月來到蘇州,興許還看不到草長鶯飛。


    蘇州如此,北方的冬季會有多長,可想而知。


    嚴格地說,元明清三朝都屬於小冰河期,所以史籍記載三朝自然災害格外多。低溫引發的災變有兩個巔峰,分別是十七世紀下半葉和十九世紀下半葉。


    鄧源現在所處的年代,正逐步走向第一個極寒巔峰。


    事實上,頻繁的自然災害,正是天啟末年的農民起義導火索。


    當然,百姓造反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朝廷為政不善,地方官橫征暴斂,土豪劣紳魚肉鄉裏,這些都是深層次的社會矛盾。若不加以解決,早晚會走到揭竿而起那一天。但中國老百姓是無比的溫順善良,無論朝廷如何、官員如何、豪紳如何,隻要還有一口飯吃,就絕不會鋌而走險。


    再看塞外,同樣因為幹旱和低溫,草場萎縮,牲口減少,北方少數民族為了改善生存環境,對南下的渴望與日俱增。蒙古固然早已是百年之敵,而後金即便沒有雄才大略的努爾哈赤、皇太極,也不會消停。


    鄧源雖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無能為力。就算崇禎皇帝明白這個道理,怕也隻能徒歎奈何。他若是有力挽狂瀾的才具和魄力,也不會在十五年後哀歎著“群臣誤我”然後自掛東南枝。


    陳伯見他出神,便問:“哥兒,這茶,喝著順口嗎?”


    鄧源一抿嘴:“我喝茶不多,覺得好,但說不上來。”


    “嗨,這是大掌櫃自留的,成色是沒得說。明日再給你換一種,喝上十天半月不會重樣兒。”


    鄧源意外地看了他一眼。這當家做主的勁兒,老頭兒和鄧鼎城關係不淺啊,絕不會是簡單的主仆。


    陳伯收起茶盤:“不耽誤哥兒看書了,我就在前院,有事您就叫我。”


    鄧源點點頭,打起精神繼續查字典。


    ···


    日子就這麽波瀾不驚地過了下去,天氣也一天天暖和起來。用陳伯的話說,聖天子出世,時令開始端正起來了。但鄧源心知肚明,當大盤整體已經進入了下行通道,局部的微調是不值一提的。而且他還記得,史載崇禎在位期間,出現了很多前所未見的極端天氣。北方各省輪著鬧災,流寇便也跟著災情跑——到有旱災的省份補充兵源,到沒有災情的地方補充糧食,終於形成了中國曆史上聲勢最為浩大的“流寇”。


    但這一切距離鄧源還是有些遙遠,他眼下生活的主要內容還是讀書。


    吭哧癟肚讀完《震川先生集》第一篇《經解》,忽覺自己出師不利。專業課都沒學明白,就想著上選修課。自己的時間又不是很充裕,可萬萬耽誤不起。於是珍而重之地將《震川先生集》送迴書架,重新拿起了《論語》。


    又花了數日,堪堪學完《為政篇》,這一日家裏來了訪客。


    正是有過一麵之緣的顧名俊,還有被陳伯認為是騙子的那位呂仙師。


    今日顧名俊做了正式的自我介紹,並不避諱自家祖父是顧秉謙。而鄧源也說了一番“久慕”之類的場麵話,然後含糊地介紹了一下自己的家門來曆,隻說來蘇州投奔一位本家長輩。


    雙方分賓主落座,呂仙師先盛讚了鄧源一番,什麽“兩耳不聞窗外事”、“風聲雨聲讀書聲”一股腦全用上了,話裏話外對鄧源沒有上門拜訪他這位活神仙表示了遺憾,還得勞煩活神仙紆尊降貴。


    鄧源此時已經五分相信陳伯的眼光了——哪有正經出家人這麽上趕著結交施主的?說好的隨緣呢?


    客套之後,顧二公子一臉神秘地讓鄧源關上門說話。


    鄧源明白這個“關上門說話”的意思是不希望還有外人旁聽,便知趣地讓陳伯迴避。陳伯在關門的時候不放心地給鄧源遞眼神,鄧源則氣定神閑地做了個“ok”的手勢。陳伯雖然不懂,但鄧源篤定的神色讓他放心不少。


    “鄧年兄十八歲便進了學,又從晉省東行至姑蘇,稱得上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開場白便是一頂高帽子,鄧源暗地裏直唿不妙,笑稱:“不敢,不敢。”


    “以鄧年兄的見識,一定聽說過煉銀術吧?”


    鄧源一時沒聽明白:“什麽?”


    顧名俊重複了一遍:“煉銀術。”


    “···”一陣沉默。


    鄧源心裏無數隻烏鴉飛過。煉銀術?老子還會煉金術呢,老子是愛德華·艾爾利克你敢信?


    見鄧源不言語,顧名俊笑道:“在認識呂仙師之前,我也以為煉銀術隻是江湖把戲。”


    “那現在呢?”鄧源不鹹不淡地問了一句。


    “現在,大不同了。”顧名俊從懷中取出兩枚銀錠,耍寶似的舉在身前,“十日之前,呂仙師隨意從路邊撿起兩塊石頭,讓我拿迴家去,配上他的丹砂在爐裏燒製。就在昨日,功行圓滿,開爐一看,竟得了兩枚細絲足銀!”


    鄧源好奇地上前接過銀錠。他對辨認銀色沒什麽經驗——事實上這麽大的銀錠是頭一次見——此時也隻是裝個樣子,看了一迴,放迴顧名俊手中,敷衍道:“果然神奇。”


    顧名俊一拍大腿:“可不是神奇麽!我今日便來訪仙師,若是有足夠的丹砂,豈不、豈不···”


    “豈不是發財了?”鄧源接口道。


    顧名俊用力點點頭。所謂君子恥於言利,何況又是世家子弟,雖然滿心熱切,但“發財”之類的字眼說出口時還是不如鄧源這位商賈子弟這麽順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品奸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盛京滄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盛京滄海並收藏一品奸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