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母出身於呂梁府柳石縣一個書香門第,到他父親這一輩,家道中落,老爺子一輩子沒考取功名,隻在鄉間教書為業。鄧母年輕時,嫁給了鄰村的窮小子鄧鼎城。鄧鼎城家裏雖窮,人卻機靈,又生得一表人才,十五歲就開始在府城裏晟記商號做學徒。出徒後,做了跑街夥計,沒幾年櫃上又讓他學著管賬,給了七厘的頂身股,眼看著小日子就要紅火起來了。
變故發生在鄧母懷上鄧源的那一年。那年是晟記商幫三年一度的賬期,春節前各分號掌櫃迴太原總號交賬,也是一次大聚會。呂梁分號的韓掌櫃很是看好鄧鼎城這個幫賬夥計,交賬的時候便帶他在身邊做助手。因聚會上有學徒夥計較技的助興節目,這也是讓年輕人露臉的機會。
鄧鼎城結結實實露了個大臉,在珠算、心算、記賬、辨銀色四場比試中都拔了頭籌,不但各分號掌櫃、總號財東交口稱讚,老東台段晟功的親孫女躲在戲樓上看完比試,也對鄧鼎城青眼有加。
接下來的戲碼就很俗套了,段小姐相中了窮小夥,非他不嫁。韓掌櫃把這層意思遞給鄧鼎城之後,鄧鼎城並沒有猶豫很久,便迴家準備停妻再娶。
但鄧母性子剛烈:我娘家雖然沒什麽兄弟,可也不能任由你欺負。七出之條,我犯了哪一條?更何況現在還懷著你鄧家的骨肉。你若非要休我,休書上便得寫明白,是你貪圖人家段家的富貴,拋妻棄子要去做上門女婿。鄧家父母當時尚在世,對兒子的所作所為也頗不讚成。
鄧鼎城左右為難,一跺腳,迴城瞞下此事,就說和原配已經了斷。而後順利地調到總號,風風光光和段小姐完了婚。幾年後蘇州分號掌櫃告老,鄧鼎城被調來接任。本來各分號掌櫃上任都不得攜帶家眷,但鄧鼎城有了半個東家的身份,段小姐又久慕江南富庶繁華,這便陪同上任,一晃已經十幾年了。
這十幾年裏,鄧母真就沒有主動找過鄧鼎城。獨自生下兒子,撫養長大,教他讀書。應童生試考了全縣第三,崇禎元年又考取了秀才功名。本待潛心用功,參加兩年後的鄉試。但秦省流寇越鬧越兇,今年已經多次越過黃河襲擾晉省。呂梁靠近黃河,受害尤重。前幾個月,臨縣被燒了三個村子,死了好幾百人,官府卻是一籌莫展。消息傳開,人心惶惶。鄧鼎城雖遠在蘇州,可也關心自己的兒子,來了一封書信讓娘倆去蘇州暫避。鄧母思量再三,決意低一迴頭,好歹給兒子尋一個安生讀書的地方。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鄧母唯一的精神寄托,她那位有出息的好大兒,在路上遇到流民衝突,死於非命。
而巧合的是,四百年後的戶外探險愛好者鄧源,就在那一刻穿越到了鄧母用雙手挖開的墳前,適時填補了空白。
“老天爺把你送來,這是你的命。你得替他,把他這些年受的苦,填迴去!把他沒享過的福,享過來!從今天以後,你就是我的親兒子。”鄧母掩埋了親兒子,枯坐一夜,想出來這個道理。
作為熟悉套路的穿越者,鄧源深知聽勸保狗命的真諦。多認個爹娘而已,沒什麽大不了的。上天眷顧,穿越一迴,連名字都不用改——也許在時光的長河中,同名的人總會有一些微妙的命運糾纏。
懷著三分愧疚、三分迷茫、三分對新生活的向往,外加一分涼薄,他義無反顧地陪著鄧母踏上了征程。
從晉省到南直隸應天府,距離並不太遠。在鄧源記憶中,後世的高鐵也就大半天。但在這個沒有任何交通工具、道路崎嶇、遍地流民盜匪的年代,娘倆有足足走了三個月。
為了避免露餡,鄧母一路不停地講述兒子的經曆:幾歲開蒙讀書,幾歲考中童生,家裏有哪些親戚,祖父母何時去世···講到動情處,少不得再大哭一場。
在路上,鄧源度過了人生中最淒慘的一個春節,一整天隻吃了半個幹菜團子。經曆了數次被其他饑民搶奪、追打,身上的戶外裝備逐次丟失。進入南直隸的時候,就隻剩下貼身藏著的太陽能充電寶、手機和兩盒應急藥物。至於拉風的登山鞋、登山服,也不敢再穿,早就統統丟進了黃河。現在身上穿的棉衣棉褲,還是鄧母從老家帶出來的。
他不再是雁北大學金融專業應屆畢業生,不再是人菜癮大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也不再是保你贏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實習生,而是大明朝十八歲考中秀才的青年翹楚,被母親獨自撫養長大的苦命孩子,晟記商幫蘇州分號大掌櫃鄧鼎城的長子鄧源——沒有名分的長子。
···
坐上周升的馬車,鄧源想到了一個問題:鄧鼎城應該是極度地望子成龍,否則不會在斷絕聯係十九年之後,還讓鄧母帶兒子來蘇州讀書。那他要是逼著自己去參加科舉,自己該如何是好?當然,有賴於中學課本上那麽多背誦全篇的古文,鄧源在這個年代看書還是湊合的;毛筆字也可以好好練練,小時候臨過梁同書的帖,現在撿起來正好用得上。可真正難的是考試內容啊。那之乎者也的,子曰詩雲的,鄧源表示臣妾做不到啊。這一刻鄧源腦子湧入無數科場前輩的身影:範進,周進,馬二先生···對了,還有孔乙己···
一旁的周升談興上來了:“大侄子十八歲就進了學,這在應天府也算是上等的資質了。鄧大哥讓孩子來蘇州讀書,也是為了孩子的前程。源兒休息幾日後,便和本地的士子們多走動走動,考校考校。鄧大哥在此地已經入了籍,大侄子可以附籍在蘇州應考。若是覺得本地不好考,等流寇平定,迴鄉應考也行。”
鄧源無聲地一笑:這便是傳說中的高考移民吧?隻不過印象中的高考移民都是從教育高地往老少邊窮地區轉移,很少聽說從西北移到蘇州應考的。那不大腦袋嗎?
蘇州,在後世可是屬於高考單獨命題的江蘇省,惹不起,惹不起。
在和鄧母短暫的相處中,鄧源意識到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誤區:過去他想當然地認為明朝商人地位低下,不能參加科舉。但事實上,即便是在最歧視商人的朱元璋年代,朝廷也從未明文禁止過商人應考。因為當時國家並不承認商人的身份,既然“沒有”商人這個群體,自然也就不存在“禁止商人應考”的做法。而多數商人都有本業——有田地,或者有手藝,便入了民籍或者匠籍,便能以合法身份應考。後來商人的重要性逐漸凸顯,朝廷更是在兩淮一帶設置了商籍,有限度地允許商人子弟在行商之地入籍考試。商籍對晉商的極大優待,因為商籍的條件卡得很死,也很簡單:山西,鹽商。
而鹽業恰好是晟記的主業之一,晟記商幫是東南一帶最大的山西鹽商。鄧鼎城的大舅子,晟記當代掌門人的嫡長子段英奎正是揚州鹽務總商。
因為未曾聯係,所以鄧母並不知道其父鄧鼎城是入了當地的民籍還是鹽商的商籍,雖說晉人重鄉土,輕易不會在外附籍,但考慮到鄧鼎城的光輝曆史···
鄧源便好奇地問道:“周叔叔,我···我爹他入的是商籍還是民籍?”
周升露出一個“你很懂行喲”的表情,答道:“入的民籍。早些年,他就在府城和蘇州轄內的昆山、太倉都買了田地,置辦了宅子。唉,他是打算將來在此地養老的。”
鄧源了然。在他學的金融史中,晉商在外的掌櫃極少有在行商地大規模置辦產業的。一來東家會猜疑,二來晉商重視“衣錦還鄉”,發了財往往會在老家買田買宅。但鄧鼎城另當別論——娶了段氏嫡女,在蘇州置辦的田產多數都在段氏的名下,東家不會說三道四。而且當年為了攀高枝而拋妻棄子,在鄉裏名聲已然不好,加之父母俱已不在,迴鄉的心思也就淡了。至於太原,那是妻子段氏的老家,若是老了迴太原定居,豈不是自認了上門女婿的身份?
聽說這些年段氏也沒怎麽迴過老家,除了三年一度的賬期陪鄧鼎城迴總號結賬,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都留在蘇州相夫教子,看起來也是願意在此地養老的。本來人家一家人過得也算和美,可現在鄧源來了,無異於給段氏心上紮了一根刺,而且這根刺還是鄧鼎城親手紮上去的。
鄧源忽然有了個不好的預感,這他娘的不就是大明晉商版情深深雨蒙蒙嗎?而自己就是那個闖入者陸依萍···
變故發生在鄧母懷上鄧源的那一年。那年是晟記商幫三年一度的賬期,春節前各分號掌櫃迴太原總號交賬,也是一次大聚會。呂梁分號的韓掌櫃很是看好鄧鼎城這個幫賬夥計,交賬的時候便帶他在身邊做助手。因聚會上有學徒夥計較技的助興節目,這也是讓年輕人露臉的機會。
鄧鼎城結結實實露了個大臉,在珠算、心算、記賬、辨銀色四場比試中都拔了頭籌,不但各分號掌櫃、總號財東交口稱讚,老東台段晟功的親孫女躲在戲樓上看完比試,也對鄧鼎城青眼有加。
接下來的戲碼就很俗套了,段小姐相中了窮小夥,非他不嫁。韓掌櫃把這層意思遞給鄧鼎城之後,鄧鼎城並沒有猶豫很久,便迴家準備停妻再娶。
但鄧母性子剛烈:我娘家雖然沒什麽兄弟,可也不能任由你欺負。七出之條,我犯了哪一條?更何況現在還懷著你鄧家的骨肉。你若非要休我,休書上便得寫明白,是你貪圖人家段家的富貴,拋妻棄子要去做上門女婿。鄧家父母當時尚在世,對兒子的所作所為也頗不讚成。
鄧鼎城左右為難,一跺腳,迴城瞞下此事,就說和原配已經了斷。而後順利地調到總號,風風光光和段小姐完了婚。幾年後蘇州分號掌櫃告老,鄧鼎城被調來接任。本來各分號掌櫃上任都不得攜帶家眷,但鄧鼎城有了半個東家的身份,段小姐又久慕江南富庶繁華,這便陪同上任,一晃已經十幾年了。
這十幾年裏,鄧母真就沒有主動找過鄧鼎城。獨自生下兒子,撫養長大,教他讀書。應童生試考了全縣第三,崇禎元年又考取了秀才功名。本待潛心用功,參加兩年後的鄉試。但秦省流寇越鬧越兇,今年已經多次越過黃河襲擾晉省。呂梁靠近黃河,受害尤重。前幾個月,臨縣被燒了三個村子,死了好幾百人,官府卻是一籌莫展。消息傳開,人心惶惶。鄧鼎城雖遠在蘇州,可也關心自己的兒子,來了一封書信讓娘倆去蘇州暫避。鄧母思量再三,決意低一迴頭,好歹給兒子尋一個安生讀書的地方。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鄧母唯一的精神寄托,她那位有出息的好大兒,在路上遇到流民衝突,死於非命。
而巧合的是,四百年後的戶外探險愛好者鄧源,就在那一刻穿越到了鄧母用雙手挖開的墳前,適時填補了空白。
“老天爺把你送來,這是你的命。你得替他,把他這些年受的苦,填迴去!把他沒享過的福,享過來!從今天以後,你就是我的親兒子。”鄧母掩埋了親兒子,枯坐一夜,想出來這個道理。
作為熟悉套路的穿越者,鄧源深知聽勸保狗命的真諦。多認個爹娘而已,沒什麽大不了的。上天眷顧,穿越一迴,連名字都不用改——也許在時光的長河中,同名的人總會有一些微妙的命運糾纏。
懷著三分愧疚、三分迷茫、三分對新生活的向往,外加一分涼薄,他義無反顧地陪著鄧母踏上了征程。
從晉省到南直隸應天府,距離並不太遠。在鄧源記憶中,後世的高鐵也就大半天。但在這個沒有任何交通工具、道路崎嶇、遍地流民盜匪的年代,娘倆有足足走了三個月。
為了避免露餡,鄧母一路不停地講述兒子的經曆:幾歲開蒙讀書,幾歲考中童生,家裏有哪些親戚,祖父母何時去世···講到動情處,少不得再大哭一場。
在路上,鄧源度過了人生中最淒慘的一個春節,一整天隻吃了半個幹菜團子。經曆了數次被其他饑民搶奪、追打,身上的戶外裝備逐次丟失。進入南直隸的時候,就隻剩下貼身藏著的太陽能充電寶、手機和兩盒應急藥物。至於拉風的登山鞋、登山服,也不敢再穿,早就統統丟進了黃河。現在身上穿的棉衣棉褲,還是鄧母從老家帶出來的。
他不再是雁北大學金融專業應屆畢業生,不再是人菜癮大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也不再是保你贏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實習生,而是大明朝十八歲考中秀才的青年翹楚,被母親獨自撫養長大的苦命孩子,晟記商幫蘇州分號大掌櫃鄧鼎城的長子鄧源——沒有名分的長子。
···
坐上周升的馬車,鄧源想到了一個問題:鄧鼎城應該是極度地望子成龍,否則不會在斷絕聯係十九年之後,還讓鄧母帶兒子來蘇州讀書。那他要是逼著自己去參加科舉,自己該如何是好?當然,有賴於中學課本上那麽多背誦全篇的古文,鄧源在這個年代看書還是湊合的;毛筆字也可以好好練練,小時候臨過梁同書的帖,現在撿起來正好用得上。可真正難的是考試內容啊。那之乎者也的,子曰詩雲的,鄧源表示臣妾做不到啊。這一刻鄧源腦子湧入無數科場前輩的身影:範進,周進,馬二先生···對了,還有孔乙己···
一旁的周升談興上來了:“大侄子十八歲就進了學,這在應天府也算是上等的資質了。鄧大哥讓孩子來蘇州讀書,也是為了孩子的前程。源兒休息幾日後,便和本地的士子們多走動走動,考校考校。鄧大哥在此地已經入了籍,大侄子可以附籍在蘇州應考。若是覺得本地不好考,等流寇平定,迴鄉應考也行。”
鄧源無聲地一笑:這便是傳說中的高考移民吧?隻不過印象中的高考移民都是從教育高地往老少邊窮地區轉移,很少聽說從西北移到蘇州應考的。那不大腦袋嗎?
蘇州,在後世可是屬於高考單獨命題的江蘇省,惹不起,惹不起。
在和鄧母短暫的相處中,鄧源意識到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誤區:過去他想當然地認為明朝商人地位低下,不能參加科舉。但事實上,即便是在最歧視商人的朱元璋年代,朝廷也從未明文禁止過商人應考。因為當時國家並不承認商人的身份,既然“沒有”商人這個群體,自然也就不存在“禁止商人應考”的做法。而多數商人都有本業——有田地,或者有手藝,便入了民籍或者匠籍,便能以合法身份應考。後來商人的重要性逐漸凸顯,朝廷更是在兩淮一帶設置了商籍,有限度地允許商人子弟在行商之地入籍考試。商籍對晉商的極大優待,因為商籍的條件卡得很死,也很簡單:山西,鹽商。
而鹽業恰好是晟記的主業之一,晟記商幫是東南一帶最大的山西鹽商。鄧鼎城的大舅子,晟記當代掌門人的嫡長子段英奎正是揚州鹽務總商。
因為未曾聯係,所以鄧母並不知道其父鄧鼎城是入了當地的民籍還是鹽商的商籍,雖說晉人重鄉土,輕易不會在外附籍,但考慮到鄧鼎城的光輝曆史···
鄧源便好奇地問道:“周叔叔,我···我爹他入的是商籍還是民籍?”
周升露出一個“你很懂行喲”的表情,答道:“入的民籍。早些年,他就在府城和蘇州轄內的昆山、太倉都買了田地,置辦了宅子。唉,他是打算將來在此地養老的。”
鄧源了然。在他學的金融史中,晉商在外的掌櫃極少有在行商地大規模置辦產業的。一來東家會猜疑,二來晉商重視“衣錦還鄉”,發了財往往會在老家買田買宅。但鄧鼎城另當別論——娶了段氏嫡女,在蘇州置辦的田產多數都在段氏的名下,東家不會說三道四。而且當年為了攀高枝而拋妻棄子,在鄉裏名聲已然不好,加之父母俱已不在,迴鄉的心思也就淡了。至於太原,那是妻子段氏的老家,若是老了迴太原定居,豈不是自認了上門女婿的身份?
聽說這些年段氏也沒怎麽迴過老家,除了三年一度的賬期陪鄧鼎城迴總號結賬,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都留在蘇州相夫教子,看起來也是願意在此地養老的。本來人家一家人過得也算和美,可現在鄧源來了,無異於給段氏心上紮了一根刺,而且這根刺還是鄧鼎城親手紮上去的。
鄧源忽然有了個不好的預感,這他娘的不就是大明晉商版情深深雨蒙蒙嗎?而自己就是那個闖入者陸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