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嫂,為什麽你們害怕還是大明子民,大明也進行了鄉土村社啊。”


    烏雲琪格忍不住,好奇詢問。


    這位說話的大嫂,很明顯是從中原遷徙而來。


    這才幾年時間,怎麽就這麽擔心再次成為大明子民。


    據她了解,大明現在也不差啊。


    兄長麾下,一群研究經濟的讀書人,在兄長的指導下,搞出什麽通貨膨脹之類的術語。


    說什麽,大明近一年發生的物價明顯上漲,是由於錢多了造成的。


    說實話,她還是第一次聽說,錢多了不好。


    這位大嫂看了看烏雲琪格,又看了看朱棣,有些怯怯。


    話從口中禿嚕出來,她才意識到,王爺也是陛下的兒子,現在大明當家做主的還是把他們從元末戰亂拯救出來的皇帝陛下。


    她經曆過元末戰亂,當然挺感激朱皇帝平定天下。


    可更感謝燕王殿下。


    這樣的日子,以前大夥兒從未想過。


    朱棣見這位大嫂不敢說了,笑道:“大嫂,其實我也想聽聽,你們為什麽害怕再變成大明子民,這就意味著,肯定咱們燕藩做好的事情,大明沒有做好,你們的聲音,更能讓我們明白,今後咱們燕藩的執政,該堅持哪些,該改變什麽。”


    朱棣盡可能收斂這些年獨掌一方,日盛一日,令人敬畏的威嚴。


    這位大嫂受到了極大鼓舞,咬牙,說道:“王爺,俺們聽說,朝廷雖然大麵積推行鄉土村社,可沒有施行雇工身股製,朝廷走一步退半步,將來的鄉土村社,會不會也後退迴去?”


    “還有……”


    一群婦女隨之全都放開了,嘰嘰喳喳說著她們心中的擔憂。


    “朝廷也沒有施行免費的村學。”


    “朝廷的官老爺,沒咱們燕藩的和氣,咱們燕藩的官老爺,從不會對咱們百姓吆五喝六,有些縣太爺,甚至還親自給我們村,村辦工坊生產的東西,聯絡商人……”


    ……


    新式的側開門馬車緩緩啟動。


    朱棣坐在車內,向衝著他們招手的百姓揮了揮手,許久後,才扭頭,靜靜沉思。


    哎!


    許久,歎了口氣,“伱說百姓沒有長遠目光吧,但他們看問題挺實在的,就因為聽說朝廷沒有推行雇工身股製,走一步退半步,就擔心,將來連現在推行的鄉土村社都會倒退迴去。”


    至於官員對百姓客氣。


    不敢像大明那樣,對百姓頤指氣使,他倒是一點兒都不奇怪。


    明白官老爺為何對士紳客氣。


    就明白,為何現在對百姓客氣。


    完不成稅賦征收,當官的是要挨上麵責罰的。


    關乎自己的官帽子。


    可現在鄉土村社的百姓,形成了一個個經濟一體化的小集團。


    已經不是原來的一盤散沙。


    原來,一家人受到官權的欺負,即便是同村乃至同姓同族,其他人大多都會冷眼旁觀。


    可現在不會。


    “之前,有人上書,向我諫言,把征稅的任務,交給鄉土村社這個領導集體,當時我有些意動,同時,也有些猶豫,一旦把征稅權,賦予鄉土村社的領導集體,就等於對一個個本來不在權力體製內的領導集體進行了變相賦權,民選出來的領導集體,就極可能因為得到這項權力,為所欲為。”


    這次出來,到處走走看看,坐下來和百姓聊一聊後。


    他就更不會這樣做了。


    “這些向我提出這種諫言的官員,分明已經感覺到,征稅這個問題,隨著百姓政治地位、經濟地位、集體力量的增加,已經不是一件可以吆五喝六,頤指氣使,甚至有利可圖的事情,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大家當然不想幹了!”


    不想幹,他也要逼著他們幹!


    “絕不能讓來自民間群體,對官員形成的壓力,消失掉,這種壓力,能長期有效,很好的遏製官僚風氣。”


    當初他曾設想過。


    當商業進一步發展,徹底取消農業稅。


    現在看來,可以不斷減輕農業稅賦。


    但絕不能取消。


    “農業稅,如今看來,已經不單單為政權營運提供錢財支撐,更是遏製官僚風氣的一把利器,一旦官員無法從與百姓這種互動中,感受到壓力,他們的官僚風氣,必然會迅速猖獗泛濫。”


    徐妙雲笑笑,詢問:“那你設想中的百姓監督製度,準備什麽時候執行?”


    四郎設想中。


    一個縣,將來會有零零散散幾百個村子。


    這些村子,內部要從鄉土村社領導層外,選出代表,參與縣一級的監督。


    比如監督各種公共建設,如農田水利、道路等維護,征召徭役,支出明細等等。


    將來,還要對審判做出監督。


    比如,如果縣府審判被罰之人,認為自己有冤情,隻要集齊臨近周邊,數個村,鄉土村社集體支持,村民代表,就能要求上一級州府重新公開審理調查。


    審理結果,最終還要向本縣百姓進行公示。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一旦數個村都認為審判不公。


    這種情況就意味著,審判結果的確引起了很大民怨。


    上一級州府進行公開審理。


    即可以有效減少冤假錯案。


    同時,也能疏導民怨。


    如果連本村周邊數個村鄉親的支持也得不到,要麽是審理判決是對的。


    要麽,就是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連周圍人都認為,沒必要為了一口氣,而鑽牛角尖。


    這類為了一口氣,鑽牛角尖的百姓不是沒有。


    而且還不少。


    就如同這個世間沒有絕對的公平一樣。


    政權運營也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永遠都是在照顧,籠絡絕大多數人。


    朱棣搖頭,“還不到時候,至少得二十年以後,新生代普遍掃盲後


    越是精英層,越是肮髒。


    這是必然的。


    “百姓做點壞事,頂天了,就是偷人家幾顆雞蛋,掐幾個麥穗,可精英層的肮髒齷齪,那才叫真正的惡,就拿我來說吧,為了給整個大明起到警示作用,告誡大明各地鄉土村社,不能接受士紳入股參與,我可以明知福建好幾個村發生了,百姓過的宛若牛羊牲畜,可我就能硬著心腸,放任自流,隻為警鍾敲響時,足夠振聾發聵。”


    “我的出發點還是為了多數人,但我明知,卻放任自流的內幕被傳出去,依著百姓的質樸,會怎麽想?”


    “而很多時候,頂層權力鬥爭的肮髒齷齪,還沒有我這種好的出發點,大多是為了自身,或者是某個小圈層的利益,做一些肮髒齷齪的交易和勾當,這些事情傳出去,百姓的質樸價值觀,如何認同我們這個政權?”


    他不光是為了維護他這一係的政權考量。


    也在思考。


    即便百姓因為未來頂層權力鬥爭的肮髒齷齪,把他這一係的政權推翻了。


    再擁立一個政權,還能比他現在構造的這一套好?


    這世間,永遠沒有十全十美的好事。


    無非是,矮子裏拔高個罷了。


    ……


    臨近中午。


    朱棣一行人抵達馬尼拉灣。


    如今的馬尼拉灣,經過數年發展,已經完全大變模樣了。


    呂宋三百萬人口。


    整個馬尼拉灣,常住人口就有七十萬,還有十幾萬流動人口。


    流動人口主要來自於海商船隊,以及呂宋各地,來馬尼拉灣做生意的商人。


    馬尼拉也不叫馬尼拉了。


    叫燕京。


    天下第一的天然海灣,如今被稱作燕京港。


    整個都城,坐落於海灣兩側。


    北側,東北部,靠近密集的紅樹林地帶是朱棣選定的王宮。


    除此之外,北部還集中有體育競技區、花園廣場、中樞國子監、中樞各部辦公官衙也設置在海灣北部。


    整個北部,是一個集政治、文化、體育的中心。


    海灣南邊,紅樹林中間,有一條寬闊的水泥硬化永備道路,直接連接南部的陸軍大營,以及海軍軍港。


    除此之外、水泥廠、鋼鐵廠、製磚廠、手搖縫紉機廠、玻璃廠、以及正在新建的自行車廠、鍾表廠……


    一係列工業廠房,全都在海灣南部。


    之所以選擇在海灣南部建設工廠。


    主要是因為,根據對呂宋全年風向的統計,絕大多數情況,風是從北往南刮。


    百姓住在北部,工作在南部的工廠。


    起先。


    工業規模小,百姓要麽在工廠附近搭個棚子湊合,後來隨著工業區規模越來越大,引發了一次重大火災後。


    朱棣就嚴令不準百姓在工業區附近,圖方便搭棚子居住。


    可如何從北部海灣,過海灣南部,又成了一個巨大問題。


    為此,一座橫亙海灣兩側,高十丈,完全不影響海船航行的大型鐵橋出現。


    “少爺,咱們是直接迴王宮,還是去對岸的工業區看看,少爺離京時,楊老八就邀請少爺去他們正在建設的自行車廠看一看……”


    坐在車廂外麵前端,親自給朱棣趕車的毛驤突然詢問。


    朱棣笑笑,“先去工業區看看,然後再迴王宮吧,東旭搞出來的那個鍾表,也有沈家為首幾位商人,買走了專利技術,正在建廠,咱們一起去看看。”


    “好嘞!”


    “阿爹,我們先去看八爺爺他們了!”


    雍鳴蹬車,祈嫿坐在後麵,經過他們馬車時,笑著招手。


    一群孩子,一溜煙就衝上橫跨海灣南北部的大鐵橋,嬉笑著,消失在視線中。


    馬車經過北部區南北向主幹道,駛上鐵橋。


    朱棣笑看著孩子們消失在視線中,收迴視線,透過車窗,看著外麵的大鐵橋。


    四根直徑兩米,澆築鋼筋的水泥柱上,一座寬可並行四輛馬車,橫跨五百米的大鐵橋橫亙在海灣上。


    “敢不敢和我打個賭?”朱棣笑看徐妙雲,“不久後,三座自行車工廠開始批量生產後,每到工廠下班時間,會有無數工人,騎著自行車,通過這座大鐵橋!”


    徐妙雲不由笑了,“我才不和你打賭,要麽,我賭這樣一幕會發生,你賭不會發生。”


    現在一到一天勞作結束,工人們總騎著驢馬迴家。


    可對於工人來說,養牛馬實在不劃算。


    沒有不吃不喝的自行車省事。


    另一輛馬車內。


    娜仁托婭和已經六歲的金豆子,爬在車窗邊,看著緩緩向後倒退的大橋。


    娜仁托婭感慨道:“小姐,每當經過這座大鐵橋,我都會被深深的震撼到,總覺我四叔實在是太厲害了,恐怕這是整個天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工程了吧?”


    當時,四叔為了修建這座大鐵橋,短時間內,讓鋼鐵廠建設了五百個小型煉鋼爐。


    每天能產鋼一噸。


    到後來,增加到一千個小型煉鋼爐。


    日均鋼鐵產量翻番,達到兩噸。


    整座大橋,用掉六百噸鋼、一百噸生鐵、二十噸熟鐵!


    她猶記得,當時給鋼橋打鉚釘時,一隻隻通紅的小坩堝擺放在鋼橋上,一顆顆鉚釘在坩堝爐中預熱變紅後,打入鋼橋鋼建構預留的連接處。


    數千人,掄著大鐵錘,把燒紅的鉚釘緊緊敲擊在鏈接出。


    這樣波瀾壯闊的一幕幕,她至今難忘。


    她和世顯成婚時,大鐵橋鋼建好。


    首先通過的,就是她的花轎。


    建築這座大鐵橋,對後來的燕京工業產生了十分大的影響。


    水力軋鋼技術越來越強。


    製作出了一整套,能夠軋製多種樣式、規格的軋鋼生產線。


    建造起一千座,一次性,能出鋼一百到兩百斤的小鋼爐,現在最多隻能做到兩百斤。


    這座被命名為世紀之橋的大鐵橋建成後。


    鋼爐、軋鋼生產線就麵臨著沒有用武之處。


    也就在這個時候,有百姓突然搞出畜力收割機。


    其中很多關鍵部件,就用到鋼。


    緊接著,有匠人研究出,手搖縫紉機。


    雖然這種手搖縫紉機,一個人使用很不方便,往往需要兩個人協助,一個人手搖一個鑄鐵小輪子,一個人在上下跳動,串線的針下縫製衣服,或者是,已經風靡燕京的各種動物皮製成的鞋子、靴子。


    雖然不方便。


    但手搖縫紉機一經出現後,就成了搶手貨。


    因為這種手搖縫紉機縫製的衣服,針腳更好看,而且比手工縫製更結實。


    最近一年,整個呂宋,誰家成婚不給女子準備一個小巧的手搖縫紉機,都會被人笑話的!


    如今,自行車需要更多鋼鐵以及軋鋼生產線生產的大量預製件。


    就連東旭,研究彈道需要精確時間,搞出來的鍾表,據說也要由鋼鐵製作出來,十分精密的發條。


    畜力收割機、手搖縫紉機、自行車、還有他們現在乘坐的這種更加舒適的馬車,等等一切新玩意,成功消化了建鐵橋時,不計成本新建的一千座小鋼爐。


    軋鋼生產線稍微改造一下,就能為這些新鮮東西,提供預製鋼件。


    現在,四叔治下,他們乘坐的這種舒適馬車,已經成為一種時髦出行工具。


    富人購買。


    就連普通百姓也購買,專門提供運輸人的服務,賺的盆滿缽滿。


    也就是需求量太大。


    而這種馬車製作產量跟不上,所以現在隻滿足燕藩內部,沒有像縫紉機一樣,大規模販運大明。


    不然,她可以肯定,移民會越來越多。


    去年,從大明遷徙燕藩的百姓就已經超過五萬名額,達到了五萬一千多人。


    有數千人是聽說燕藩種種,沒有在朝廷備案,偷偷賄賂海商,或者直接藏在海商的船上,跑到四叔燕藩的!


    對於這種情況,四叔擔心引起大明朝廷的誤會,已經多次嚴厲提醒往來的海商,每次從大明出發前,一定要檢查船上的每一個角落。


    倒不是四叔不想要百姓。


    燕藩太缺人力了。


    隻是,擔心引起大明朝廷誤會罷了。


    就在娜仁托婭思考著,大鐵橋建成一兩年後,燕藩突然間新事物爆發潮時。


    馬車來到土橋村開辦的工廠前麵


    八叔、周世顯等人已經在工廠外麵等著了。


    寬二十米,長約百米的磚瓦廠房,除了門口側麵,掛著一塊寫著‘飛馬牌自行車製作廠’木牌外,再沒其他裝飾。


    粗獷中,也展現了工業的恢弘。


    馬車停下。


    朱棣、徐妙雲尚未來得及推車門下馬車,八叔、世顯已經走來,八叔拉開車門,高興笑道:“王爺……”


    朱棣無奈笑笑:“八叔,還是叫我四郎吧,親切。”


    隨著權柄日盛一日,身邊能和他平平常常說說話的人也沒了。


    八叔他們現在也拘謹了。


    八叔穿著一身勞動布製作的分體式工裝,一點都不像個工廠管理者,反而更像個工人,訕笑撓頭,“四郎,你們可總算來了。”


    朱棣、徐妙雲笑著下車。


    “八叔,這就對了,要是連你們都不跟我們尋尋常常說話,那我們可真是活的沒意思了。”朱棣笑著握住八叔的手,微微用力拜托。


    楊八叔明白,暗暗感慨,笑著點頭。


    “走,八叔,帶我們進去看看你們的飛馬自行車。”


    八叔笑著招手:“四郎,我陪著你和大丫,讓世顯給你們介紹。”


    朱棣看向同樣身穿一身工裝的周世顯。


    工業區,私人的雇工身股製工廠很多。


    除了冶鐵還在他為首,燕藩政權的掌控中。


    類似馬車、自行車、手搖縫紉機、畜力收割機這些工廠,全都是私人承辦。


    就連軋鋼生產線,在建成大橋後,燕藩扶持的研究團隊,幫忙完成改造升級後,也全都出售給私人了。


    在一些重要行業,他要保持官府控製。


    比如冶煉鋼鐵。


    這關係一國軍事工業,也關乎國本民生。


    至於其他行業,他都放開讓私人承辦。


    燕藩政權的專利,燕藩隻收取專利費。


    就如搞鄉土村社,他不想權力插手。


    搞工商業雇工身股製,他也不想權力過多參與其中。


    任何經濟,他都時時刻刻警惕發展成官僚經濟。


    反正有身股製製度存在,商人掙取的財富再大,都要不經官府權力,直接在民間進行一次分配。


    人民經濟的財富,絕不會像精英經濟,徹底流向少數人。


    朱棣和徐妙雲邊往內走,邊詢問:“八叔,看到祈嫿那個瘋丫頭了嗎?她說先來看你。”


    “來了,聽說前麵沈家鍾表廠,經過反複試驗,終於做出了一隻,更加小型,大約一人高的精致鍾表,準備送給四郎時,一群孩子,就騎著車,跑去看這隻小鍾表了……”


    朱棣點點頭,沒有過多詢問鍾表廠。


    反正一會兒要去看看。


    走入工廠內部。


    朱棣瞬間被吸引。


    周世顯介紹道:“先生,咱們這個廠子,按照先生的提示,用流水線的生產方式,組裝一輛自行車,總共分為三十二個工序,分別是:上車條,裝輪胎……咱們廠子裏,總共有四條生產線……”


    朱棣一邊聽,一邊湊到生產線查看。


    其實,這也不算是流水線。


    隻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隻負責一道工序。


    現在無法實現後世那種零部件直接傳送。


    做好後,隻能由工人,送去下一個生產工序。


    這樣的好處,就是隻做一道工序,更容易熟練上手,質量更有保障。


    “有沒有和其他兩家工廠作對比,你們飛馬自行車和其他兩個牌子的自行車,在製作速度上,有沒有差別。”


    質量,肯定是流水線生產質量更高。


    畢竟其中有很多連接建構,需要用到鉚釘。


    沒有流水線,很多時候,在製作工程中,容易對某些工序遺忘或者忽略。


    周世顯笑道:“王爺,經過十幾天適應,我們統計了,現在平均每半個時辰,我們能生產一輛自行車,要比其他兩個工廠快一倍左右,隨著熟練度增加,應該會更快……”


    ……


    朱棣一直參觀來到廠房後門。


    去沈家鍾表行前,笑著囑托道:“八叔、世顯,你們通知其他兩個廠子,你們三個廠子,幫我再造兩百輛自行車,明年雄英成婚,我即便不迴去,大丫、祈嫿、雍鳴也要代表我迴朝……”


    “四郎,沒問題,包在我們身上!”


    ……


    “王爺!”


    朱棣來到沈家鍾表廠時。


    沈至已經在外麵等著了。


    朱棣笑問:“聽說,你們把鍾表的個頭,縮小到了一人大小?”


    東旭為了計算重力加速度、彈道加速度,搞出的那個鍾表個頭簡直太大了。


    足足有三張桌子那麽大!


    主要是發條技術太難了。


    鋼煉製出來,但東旭自己搞,即便有燕藩治下的匠人提供幫助。


    最開始搞發條時,發條的體積也無法做小,大的嚇人!


    沈至含笑點頭,“臣在東旭提供的技術上,又請了好多匠人,對用作發條的鋼重新研究,通過鍛造鋼鐵,反複試驗,總算找到了適合把發條做小的鋼技術。”


    朱棣認真聽著。


    東旭的發條做不小,其實主要原因還是鋼的問題。


    而東旭,隻是搞加速度研究,沒興趣反複尋找,一種更合適的鋼,做發條。


    現在煉製的鋼鐵,碳含量在生鐵和熟鐵之間。


    每一爐,隻能確保碳含量屬於鋼。


    但碳含量的多少很不穩定。


    這就造成了一旦用來做發條,除非放大發條,否則,越精細,製作出來的誤差越大。


    “這很好。”朱棣拍了拍沈至的肩膀,“你們沈家算是咱們燕藩治下,最有錢的富豪之家,你們不去搞手搖縫紉機、自行車這種工藝簡單的東西,反而願意花錢搞這種工藝要求更高,技術含量更好的東西,這很好……”


    商人其實就應該如此。


    有能力,底蘊深厚的就去搞難度更大的。


    把那些難度小的,留給別人。


    這也是有責任商人一種富有社會責任的表現。


    在這一點上,沈家就做的很好。


    如今,沈家已經全麵退出海貿,專心往造船行業、鍾表行業發展。


    從民間商人的角度,承擔起了探索新技術的責任。


    沈至高興笑著,“王爺、王妃、請!”


    “阿爹!”


    一群孩子,正圍著一座,一人高的紅木鍾表,觀察打量,祈嫿第一個注意到朱棣,激動大喊一聲:“快看這個鍾表,好漂亮!就像一個小房子。”


    朱棣、徐妙雲湊近。


    的確像極了小房子。


    鍾表的外部建構,結合了華夏傳統建築風格。


    一麵玻璃內。


    時針、分針、秒針滴答滴答轉動著。


    時針、分針、秒針這種叫法,是他命名的,當時東旭搞出來,命名的很拗口。


    不過,六十進製與他無關。


    是東旭根據十二天幹地支,和六十甲子這一套古人研究星象的學術,結合現有的日冕,搞出來的。


    看著三根被塗上不同顏色,粗細不一的指針緩緩轉動,朱棣詢問:“現在還是需要每隔半天,上一次發條嗎?”


    東旭搞出來的那台鍾表,就要每隔半天上一次發條。


    不然誤差就十分大,時間就不準了。


    “王爺,隨著我們現在掌握的鍛鋼技術,我們製作的發條,已經做到,一天上一次發條,就能保證準確的程度,同時,這種發條,經過反複試驗,一千三百次反複鬆緊後,就會斷裂,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這種鍾表,可以使用三年!”


    朱棣笑了。


    技術、工藝進步都很大。


    東旭最先搞出來的發條,使用二十幾天就會斷裂。


    “你們對核心技術進行了改進升級,按照咱們燕藩的規定,可以少給東旭他們一點專利費……”


    “不用不用!專利費本來就不高,這樣一座鍾表,我們在外售賣,絕不少於一百兩,其實,成本也就三十幾兩,拿出利潤的百分之一,這專利費真不高……”


    沈至連連擺手。


    他還能和東旭,以及其他幾個匠人,因為這點專利費斤斤計較?


    朱棣含笑拍了拍沈至肩膀,叮囑道:“同時,也製作一些便宜點的,我希望,你們能不斷提升技術,達到簡化工藝,從而實現更低製造成本,未來,讓鍾表進入千家萬戶,我在土橋村當農民那會兒,我們每天地裏幹活收工,全憑看太陽,如果是陰天的話,就連個時間早晚都不清楚了,很多時候,看不到日頭,也不餓,就繼續幹,等收工迴家,王妃做好的飯,已經熱了好幾次了……”


    哈哈……


    眾人不由全都笑了。


    祈嫿挽著徐妙雲胳膊,低聲詢問:“娘親,阿爹說的都是真的嗎?祈嫿好羨慕你和阿爹。”


    徐妙雲含笑抬手戳了戳祈嫿額頭。


    朱棣離開沈家鍾表廠時,同樣叮囑沈至,這樣式的鍾表,給他多準備些。


    ……


    “王爺!”


    朱棣和沈至說完話,剛要上車時,一輛馬車匆匆而來,葉茂急匆匆下車,遠遠就喊:“俞統製他們迴來了!”


    朱棣微微愣怔,隨即激動道:“六叔,快,快送我們迴去!”


    三年多了!


    他都認定,俞靖、靳宓他們遇難了!


    沒想到,三年了,他們迴來了!


    “靳宓迴來了!”


    “靳宓師兄迴來了!”


    ……


    祈嫿、雍鳴一群孩子激動叫喊著,搶在朱棣前麵,騎上車,就匆匆衝向海軍大營方向。


    沈至目視朱棣等人離開,招手:“快,準備馬車,咱們也去看看,好家夥,三年時間迴來了!”


    沈至坐上馬車,看著外麵林立的工廠,冒著滾滾濃煙。


    看著海岸對麵,兩三層,三四層紅磚瓦頂的房舍。


    眼中流露出了難以掩飾的激動。


    燕藩變化太大了!


    王爺快登基立國了吧?


    朝廷到時候,會派什麽人來?


    他親眼見證,都時時感覺衝擊很大,朝廷就算有錦衣衛,沒有親眼看過,恐怕也感受不到這種衝擊吧!


    逼王爺出走大明,絕對是大明的損失!


    今天八千字,明天爭取恢複九千字,求一下月票、推薦票、追訂、全訂。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朱棣,開局揚言奪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早餐羊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早餐羊奶並收藏大明:我,朱棣,開局揚言奪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