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楊戩、高俅退出凝和殿,出了延福宮,便迴政事堂。
二人路上商議一番,待到了政事堂,與宰相王甫並中書省輪值的大小官吏,傳遞聖旨,調撥軍馬。
王甫雖是百官之首的宰相,按理官職大過楊戩和高俅,但他新上任不久,在天子那裏寵信不高,因此對楊戩、高俅言聽計從,不敢有什麽違逆。
楊太尉道:“前有十節度使,多曾與國家建功,或征交址,或伐西夏、吐蕃、羌人並遼國等處,本領精熟,深通戰陣,可降文書,差撥為將。”
“哪十個節度使?”
“河南河北節度使王煥、上黨太原節度使徐京、京北弘農節度使王文德、潁州汝南節度使梅展、中山安平節度使張開、江夏零陵節度使楊溫、雲中雁門節度使韓存保、隴西漢陽節度使李從吉、琅琊彭城節度使項元鎮、清河天水節度使荊忠。”
王甫便發十道文書,令那十個節度使各領屬下精兵一萬,到濟州匯合,聽候調用,遲慢者依軍法處置。
那十個節度使非同小可,許多都是舊日綠林出身,後來受了招安,都是精銳勇猛的人,並非像奸黨那般憑了鑽營得官。那十路軍馬,昔日也是強兵。
那時金陵建康府有一枝水軍,為頭統製官喚做劉夢龍。劉夢龍初生之時,其母夢見一條黑龍飛入腹中,遂有此名。等劉夢龍長大,善知水性,曾在西川峽江討賊有功,因此升做軍官都統製,統領一萬五千水軍,大船五百隻,駐紮在健康府。因健康水軍要提防揚州,還有江南方臘,童貫不許調動,便隻調劉夢龍到濟州。
楊戩又差一個心腹人,喚做牛邦喜,也做到步軍校尉,教他去黃河、運河上下征調船隻到濟州。
高太尉那裏推薦帳前兩個牙將,一個喚做黨世英,一個喚做黨世雄。這二人是兄弟,都做到統製官,各有萬夫不當之勇。
楊太尉又去禦營內選撥精兵三萬,連日整頓衣甲,製造旌旗。這裏大軍還在未上路,楊戩先令諸路官差供給糧草,沿途交納。有那行賄的,以次充好也不去管;那清白的,則百般挑剔,以便索賄。
卻說梁山泊探馬打探得消息,星夜迴還山寨,報說此事。
宋江正在案前翻看天書,聽得楊太尉親自領兵,調天下軍馬一十三萬、十節度使前來,心中的石頭落了地,反倒鬆了一口氣。就在意識到張叔夜真的死了的那一刻,他突然開始恐懼了,他意識到自己以往最大的依靠之一已經沒有了。為了拯救自己,他必須往前跨出大大的一步,但他對自己又沒有信心,但他還是得往前衝,不然無法得救。所有跟隨他的人,還都會變成他的敵人。
“我會成功的!”他合上天書,屏退探馬,攥住拳頭對自己說道,“該走的已經走了,該來的終於來了。不管誰走誰來,該我宋江的就是我宋江的!”
一個聲音問道:“誰走了,誰來了?”
宋江抬頭看去,是智多星吳用到了。宋江笑道:“楊戩又來了,這次帶著十三萬人馬,還有十個節度使。”他把探子送來的情報遞給吳用。
吳用看了看,搖著扇子,道:“隻有這些?”那語氣竟然有些失望。
“這些還不夠麽?”
“看來我們在朝廷眼裏份量還是不夠,非得割州據縣才肯把我們當個正經對手。”
“割州據縣?”宋江搖了搖頭,“還是讓方臘去出這個風頭吧。這次比上次還多了三萬人馬,如何迎敵?”
“寨主勿憂。童貫常年在西北打拚,要是他再來,當真是個麻煩事。至於楊戩麽,那廝是個給天子監造宮殿出身的官,不過是個大點的工頭罷了,好空言,半點兵不知,根本不用懼他。”
“楊戩好打發,那十個節度使呢?他們有些也是綠林出身,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不比那些朝廷正牌軍官。”
吳用淡淡說道:“那又如何?這十個節度使,小生久聞其名,隻就殺人放火受招安這條路來說,他們是我們成功的前輩。不過他們沒得一個好價錢,招安之後,隻有一個節度使的虛名,日子過的憋憋屈屈:邊關上建功,再也沒他們的名字;百姓口中傳頌,都是往日的名聲;最不出名的史書上,十個人加起來湊不成一篇列傳。”
“招安之後且不說,招安之前,這些人可都是能打得很。”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罷了!”吳用輕蔑的笑了笑,“當初無他的敵手,因此顯他的豪傑,更何況如今他們都是過氣的人了。我們這裏一幫好弟兄,都是龍精虎猛的人,兄長何足懼哉!楊戩既然敢派這十路軍來,先讓他吃我一驚。”
宋江問道:“軍師如何驚他?”
吳用道:“這十路軍馬,天南地北,到處都有。琅琊彭城節度使項元鎮,這一路離梁山泊最近。山寨這裏差廝殺快的,去半途先殺散他這一路。其餘九路也多派探馬去,若是有機會再殺退二三路,其餘就都膽寒了。”
宋江道:“軍師所言有理。往日官軍來圍剿時,我們都是在水泊附近轉悠。這次他必然不曾防備,隻是叫誰去最好?”
吳用道:“此去是速戰速決的活計,別人去了,隻怕不濟事,可請盧俊義首領親自下山。”
宋江猶豫不決,道:“殺雞何必用牛刀,盧首領如何輕動?不如叫關勝與唿延灼同去,林衝應也可使的。”
吳用聽了這話,又是心酸,又是好笑。晁天王在世時,都是宋江下山,說什麽‘晁天王山寨之主不可輕動’,等到宋江為山寨之首,盧俊義上了山,又變成了‘盧首領不可輕動’。
“獅子搏兔,也需全力。若是折損太多,以後難為。關勝那些人積功太多也不好。”吳用道。
“那就再多去幾個人。盧俊義、朱仝、花榮、徐寧、穆弘、楊林、葉清,再叫你家娘子花雕也去掙一份功勞。”宋江的小算盤打的劈裏啪啦作響,這份功勞如果不可避免要與盧俊義,那就多去些人把功勞分得薄些。另外這些人也都是前番童貫來攻時功勞不大的,讓他們跟著去,不管是真出力也好,沾盧俊義的光也好,都能多感激宋江幾分。
吳用道:“叫劉慧娘也去,她曾在猿臂寨落草,琅琊那裏地理她熟。不管是突襲,還是設伏,都派得上用場。”
計議已定,宋江便差盧俊義等九員將領,帶兩千馬軍渡過水泊,前去尋琅琊軍。
二人路上商議一番,待到了政事堂,與宰相王甫並中書省輪值的大小官吏,傳遞聖旨,調撥軍馬。
王甫雖是百官之首的宰相,按理官職大過楊戩和高俅,但他新上任不久,在天子那裏寵信不高,因此對楊戩、高俅言聽計從,不敢有什麽違逆。
楊太尉道:“前有十節度使,多曾與國家建功,或征交址,或伐西夏、吐蕃、羌人並遼國等處,本領精熟,深通戰陣,可降文書,差撥為將。”
“哪十個節度使?”
“河南河北節度使王煥、上黨太原節度使徐京、京北弘農節度使王文德、潁州汝南節度使梅展、中山安平節度使張開、江夏零陵節度使楊溫、雲中雁門節度使韓存保、隴西漢陽節度使李從吉、琅琊彭城節度使項元鎮、清河天水節度使荊忠。”
王甫便發十道文書,令那十個節度使各領屬下精兵一萬,到濟州匯合,聽候調用,遲慢者依軍法處置。
那十個節度使非同小可,許多都是舊日綠林出身,後來受了招安,都是精銳勇猛的人,並非像奸黨那般憑了鑽營得官。那十路軍馬,昔日也是強兵。
那時金陵建康府有一枝水軍,為頭統製官喚做劉夢龍。劉夢龍初生之時,其母夢見一條黑龍飛入腹中,遂有此名。等劉夢龍長大,善知水性,曾在西川峽江討賊有功,因此升做軍官都統製,統領一萬五千水軍,大船五百隻,駐紮在健康府。因健康水軍要提防揚州,還有江南方臘,童貫不許調動,便隻調劉夢龍到濟州。
楊戩又差一個心腹人,喚做牛邦喜,也做到步軍校尉,教他去黃河、運河上下征調船隻到濟州。
高太尉那裏推薦帳前兩個牙將,一個喚做黨世英,一個喚做黨世雄。這二人是兄弟,都做到統製官,各有萬夫不當之勇。
楊太尉又去禦營內選撥精兵三萬,連日整頓衣甲,製造旌旗。這裏大軍還在未上路,楊戩先令諸路官差供給糧草,沿途交納。有那行賄的,以次充好也不去管;那清白的,則百般挑剔,以便索賄。
卻說梁山泊探馬打探得消息,星夜迴還山寨,報說此事。
宋江正在案前翻看天書,聽得楊太尉親自領兵,調天下軍馬一十三萬、十節度使前來,心中的石頭落了地,反倒鬆了一口氣。就在意識到張叔夜真的死了的那一刻,他突然開始恐懼了,他意識到自己以往最大的依靠之一已經沒有了。為了拯救自己,他必須往前跨出大大的一步,但他對自己又沒有信心,但他還是得往前衝,不然無法得救。所有跟隨他的人,還都會變成他的敵人。
“我會成功的!”他合上天書,屏退探馬,攥住拳頭對自己說道,“該走的已經走了,該來的終於來了。不管誰走誰來,該我宋江的就是我宋江的!”
一個聲音問道:“誰走了,誰來了?”
宋江抬頭看去,是智多星吳用到了。宋江笑道:“楊戩又來了,這次帶著十三萬人馬,還有十個節度使。”他把探子送來的情報遞給吳用。
吳用看了看,搖著扇子,道:“隻有這些?”那語氣竟然有些失望。
“這些還不夠麽?”
“看來我們在朝廷眼裏份量還是不夠,非得割州據縣才肯把我們當個正經對手。”
“割州據縣?”宋江搖了搖頭,“還是讓方臘去出這個風頭吧。這次比上次還多了三萬人馬,如何迎敵?”
“寨主勿憂。童貫常年在西北打拚,要是他再來,當真是個麻煩事。至於楊戩麽,那廝是個給天子監造宮殿出身的官,不過是個大點的工頭罷了,好空言,半點兵不知,根本不用懼他。”
“楊戩好打發,那十個節度使呢?他們有些也是綠林出身,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不比那些朝廷正牌軍官。”
吳用淡淡說道:“那又如何?這十個節度使,小生久聞其名,隻就殺人放火受招安這條路來說,他們是我們成功的前輩。不過他們沒得一個好價錢,招安之後,隻有一個節度使的虛名,日子過的憋憋屈屈:邊關上建功,再也沒他們的名字;百姓口中傳頌,都是往日的名聲;最不出名的史書上,十個人加起來湊不成一篇列傳。”
“招安之後且不說,招安之前,這些人可都是能打得很。”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罷了!”吳用輕蔑的笑了笑,“當初無他的敵手,因此顯他的豪傑,更何況如今他們都是過氣的人了。我們這裏一幫好弟兄,都是龍精虎猛的人,兄長何足懼哉!楊戩既然敢派這十路軍來,先讓他吃我一驚。”
宋江問道:“軍師如何驚他?”
吳用道:“這十路軍馬,天南地北,到處都有。琅琊彭城節度使項元鎮,這一路離梁山泊最近。山寨這裏差廝殺快的,去半途先殺散他這一路。其餘九路也多派探馬去,若是有機會再殺退二三路,其餘就都膽寒了。”
宋江道:“軍師所言有理。往日官軍來圍剿時,我們都是在水泊附近轉悠。這次他必然不曾防備,隻是叫誰去最好?”
吳用道:“此去是速戰速決的活計,別人去了,隻怕不濟事,可請盧俊義首領親自下山。”
宋江猶豫不決,道:“殺雞何必用牛刀,盧首領如何輕動?不如叫關勝與唿延灼同去,林衝應也可使的。”
吳用聽了這話,又是心酸,又是好笑。晁天王在世時,都是宋江下山,說什麽‘晁天王山寨之主不可輕動’,等到宋江為山寨之首,盧俊義上了山,又變成了‘盧首領不可輕動’。
“獅子搏兔,也需全力。若是折損太多,以後難為。關勝那些人積功太多也不好。”吳用道。
“那就再多去幾個人。盧俊義、朱仝、花榮、徐寧、穆弘、楊林、葉清,再叫你家娘子花雕也去掙一份功勞。”宋江的小算盤打的劈裏啪啦作響,這份功勞如果不可避免要與盧俊義,那就多去些人把功勞分得薄些。另外這些人也都是前番童貫來攻時功勞不大的,讓他們跟著去,不管是真出力也好,沾盧俊義的光也好,都能多感激宋江幾分。
吳用道:“叫劉慧娘也去,她曾在猿臂寨落草,琅琊那裏地理她熟。不管是突襲,還是設伏,都派得上用場。”
計議已定,宋江便差盧俊義等九員將領,帶兩千馬軍渡過水泊,前去尋琅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