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

    僅隻幾張紙,徐掌櫃索性將幾張紙於櫃台上攤開。

    這本三字經,劉昌郝做了一些修改,從宋朝到民國那一段曆史肯定刪略了,另外將君則敬、臣則忠的臣改成了民。

    徐掌櫃一眼就看到了,問:“小郎,三綱者,是君為臣綱,非是君為民綱。”

    “三綱者乃董公之語,然東漢亡於何?”

    “外戚,宦官,亂民。”

    “民何亂,豪強兼並,豪強是臣也。隋亡於何,民亂。唐亡於何,不獨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政,主要亡於亂民黃巢也。秦亦如此,雖秦暴政,亦是於民亂。”

    “董仲舒及孟子乎?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不重民生國必亡,君須敬民乎?”

    放在清朝,不用走出去,劉昌郝可能就因為這句話掉腦袋,在宋朝問題不大,那怕蘇東坡那樣的大嘴巴,不過弄到黃州,依然乘舟散發、吟風弄月。

    “若此,若此。”

    “大丈人,吾非臣,汝非臣,然吾與汝又皆是臣,吾所謂民,包羅百姓、勳貴、士大夫,民安國才能安,故吾將臣改成民。”

    “有理,作跋作跋。”

    跋就是跋文,放在文章或詩詞前麵的小序,如《嶽陽樓記》前麵的“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屬予作文以記之。”它就是跋文,而非正文。

    劉昌郝看著徐掌櫃激動的神情,突然一哆嗦。

    後人對王安石變法有許多爭議,王安石變法用心確是好的,但有些變法很不妥當,如保甲法,另外在宋神宗逼迫下,越來越斂財,比如劉梁村,不但劉家,其他人家也增加了許多負擔。所以高滔滔起複司馬光,自洛陽到開封,父老相迎於道。若是司馬法對王安石變法進行一些改良,宋朝就能翻開新的篇章,但大夥皆沒有想到迎來的不是一個君子,而是一個戾氣衝天的老陰哥。

    這就是眼下真正的民意。

    你王安石不是推崇孟子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不重民生國必亡,民呢,民生呢。

    劉昌郝可不想做一個反王的急先鋒,想找死啊,他連忙說道:“大丈人,有些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吾人小言微,若是作跋說出,爭議更多。”

    其他人也圍過來看,一個長相俊的錦衣青衣也發出同樣的疑問:“君則敬,民則忠,是臣則忠吧”

    隻要改了,必然會有爭議,然而別人能爭議,劉昌郝自己絕對不能多說。

    “蜀漢先主逃亡時襄陽十萬百姓跟隨,先主不願舍棄,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人就是民。唐太宗懲於隋亡之戒,說民能載舟,亦能覆舟,而非是臣能載舟,亦能覆舟。”

    三綱是董仲舒提出來的,董仲舒能有劉備牛麽?能有李世民牛麽?

    有幾個士子迷茫。

    錦衣青年又追問一句:“置臣於何地?”

    看你長得眉清目秀的,怎麽是一個扛精!

    “臣亦是民,然非是普通之民,其乃是國家、君王之耳目臂膀,是君王與百姓最重要之紐帶。雖如此,亦不能忽視普通百姓,九層之台,累土為基,君是台,民是基,君王殘忍,民不忠,基之離心,台崩矣。”

    隻能這樣含糊地解釋,畢竟大環境不一樣。

    宋朝在許多方麵做得還是不錯的,特別是一個平民化,如登聞鼓的“與農民等”,由是國內各個階層矛盾不是太尖銳。但從宋仁宗晚年起,這種良好的氛圍在漸漸敗壞,不但司馬光反對販夫羅卒穿羅襪,其他的舊黨如張方平、文彥博等大佬同樣反對普通百姓穿著豪華的衣服、綾羅,乘坐“超規額”的車子,以便做到“尊卑有序”。

    所以才有了一段著名的對話,宋神宗說,更張法製,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說,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管老百姓便不便!士大夫便才是重要的。老百姓呢,芻狗。

    那麽究竟是君臣一體,還是臣民一體,實際上在劉昌郝心中是君臣一體,非是臣民一體,然而站在國家層麵上,需要的就是這份虛偽。文彥博說的是實話,很真誠,卻特麽地混蛋與囂張。

    新黨同樣沒有將平民真正當成一迴事,否則王安石隻要扛著宋神宗斂財的急迫心理,變法就能做得更好。這些更不能說了。

    至於九層之台,原句是老子說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與李世民所說的民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一個意思,即便放在文彥博司馬光麵前,他們也不敢反駁。

    反正這一改,肯定有爭議,爭議不怕,然而不能作跋,一旦作了跋,無論他如何詮釋這個臣改民,不但事情多,爭議也會更多。

    雖然宋朝士大夫就是宋仁宗給生生慣壞了,但在這一刻,劉昌郝忽然懷念宋仁宗了,至少在宋仁宗時,無論自己寫了什麽,都不用害怕。

    錦衣青年也不能反駁,嗬嗬一笑,懂的,雖然你說的有理,可是董仲舒的三綱已經讓你換了模樣。

    徐掌櫃接著看下去。

    後麵就到了“赤道下,溫暖極。我大宋,在東北。”

    他的表情很平靜,劉昌郝心中訝然,實際劉昌郝還是低估了古人的智慧。關於這個問題早就有人提到了,《漢書》裏說:立春、春分,月東從青道……立夏、夏至,南從赤道。《後漢書》裏說:赤道橫帶渾天之腹,去極九十一度十六分之五。孔穎達注疏《洪範》又說:正當天之中央、南北二極中等之處謂之赤道,去南北極各九十一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赤道在南邊,分天地南北,中國自古又有太陽從東邊升起的說法,按照這個理論,中國必然位於大地的東北方向。

    劉昌郝下載的這版三字經也有注釋,但是簡陋版,注釋的不多,沒有注釋到古代赤道一詞的來曆,讓劉昌郝懵逼了。迴到劉梁村後,他還是要看書的,早晚會看到這兩處的記載。

    大環境上,臣與民方麵對劉昌郝不利,另一條卻很有利。

    宋初的文風重外表華麗不重實質,宋仁宗前期,石介為此刻意炮打楊億,窮研極態,綴風月,弄花草,淫巧侈麗,浮華篡組,刓鎪聖人之經,破碎聖人之言,離析聖人之意,蠹傷聖人之道。

    那時候的文風是以楊億為代表的綺靡文風,華麗雕琢,艱澀難懂。實際楊億本人文章寫得還是不錯的,雍容典雅,貴氣逼人。然而其他人那有他的才氣,為了追求言語華麗,對仗押韻,於是拚命地往裏麵塞自己都不懂的東西,造成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文章空洞無物。這才引起各個文人的反感,石介、範仲淹、歐陽修等人才發起古文改革。

    但就是範仲淹本人文風也沒有完全變過來,且看他《嶽陽樓記》的正文,一直延續到嘉祐二年歐陽修主持的那屆號稱史上最牛的科舉,幾個太學的士子為了抗議古文改革,想要跳汴水自殺。

    還有一個例子,如李白的《靜夜思》,後來人人都會背。

    然而在宋朝受歡迎的是《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相反,因為靜夜思樸實無華,在宋朝沒有多少人注意。

    但到了熙寧時,大夥已經對這種樸素的文風不再排斥。不排斥,就能看到這本書的許多本質,況且徐掌櫃本身是書商,讓他寫未必能寫好,但讓他審書,其嗅覺又遠勝於其他人。

    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徐掌櫃合掌道:“乃是一本好書。”

    “佳乎?”一個青年士子問。

    他犯了與竇建儀一樣的錯誤,以自己的學問、眼界去審視這本書。

    徐掌櫃微微一笑:“其非是給大人觀閱,而是給孺童學習之蒙學。”

    小孩子會喜歡什麽書,一是有趣,二是琅琅上口,三是通俗易懂,若是這三方麵全部占全,再沾上言之有物,有一定教育意義,那麽就是一篇優秀的蒙學。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千字文、百家姓、唐蒙求與其他一些已經出現的蒙求,還有一些更冷門的蒙學,皆不及三字經。

    不是所有士子都反應過來,可有一些士子已經反應過來。

    再說劉昌郝長相娘不娘的無關,人家年齡才這點大呢。

    錦衣青年立即恭敬地問:“兄台尊姓大名。”

    書上沒有留下劉昌郝的名字,隻在三字經下麵用小字留了一個號,一個劉昌郝惡搞出來的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是大聖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午後方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午後方晴並收藏我是大聖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