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郝三表哥問:“朱三,洛陽如何接頭?”
洛陽如何嫁接牡丹呢?
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裏記載了一段,春初時,洛人於壽安山中斫小栽子賣城中,謂之山篦子人家,治地為畦塍種之,至秋乃接。接花工尤著者一人,謂之門園子,豪家無不邀之。姚黃一接頭,直錢五千,秋時立券買之,至春見花乃歸其直。洛人甚惜此花,不欲傳。
小載子就是野牡丹,歐陽修寫得不清不楚的,也別指望他能寫得清楚,別說他當時僅是錢惟演邀請到洛陽玩樂的進士,就是錢惟演本人,人家也不會將真正的奧秘告訴他。
真正的奧秘就是牡丹根嫁接牡丹的技術,用牡丹根做砧木有很多缺陷,根又細又硬,不利於嫁接,接得不好多半也會死掉。因為砧木不發達,長勢也不好,容易退化。此外牡丹根做砧木,砧木到了春天容易發芽,分散接穗的養份,又要扒掉砧木的芽子,還不能鬆動其新長出來的嫩根係,比較繁瑣。
直到後來,培育出鳳丹幾個適合做砧木的牡丹品種,才將牡丹根嫁接牡丹的難題解決。現在上哪兒尋找鳳丹等品種,那隻好雇人上山挖適合的野生牡丹根,再經過半年的培育,使其根部進一步粗壯,用其來做砧木。
且不說這種野生牡丹比較難找,整個嫁接過程也不科學,接穗死亡率高,甚至塗上亂七八糟的藥汁,美其名曰藥壅,使得嫁接成本越發昂貴,嫁接是牡丹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其技術落後,牡丹價格也自然變得高昂。
朱三說了牡丹嫁接過程,當然,比歐陽修寫的要詳細地多,但總體上相差不大。
最大的奧秘便是在這個嫁接的砧木上。
歐陽修那篇文章,劉昌郝未看到過。
不但歐陽修的那篇文章,宋朝有許多花木方麵的文章,但與劉昌郝所說的或所想的不一樣,我看了許多花木方麵的書,從裏麵學了不少知識,然後就會種花了。
這些文章隻能算是記敘文,不能算是技術書籍。不過劉昌郝隻是尋一個借口,不讓親人反對與擔心,也就無所謂了。這些文章他未看到過,但在手機資料裏看到一段介紹,說是宋朝種牡丹始重嫁接,用野牡丹根做砧木。
“三郎,吾自有妙策。”
“劉小郎,吾等說說無妨,一旦開始,花銷便乃百貫、數百貫計。”
“吾家無萬貫家財,沒有把握,豈敢花重金種牡丹。接頭不勞君憂之,吾憂之乃汝用何策弄到其花枝。”
“僅乃一想法也,李家八日後才赴洛陽,吾即去洛陽,歸時與汝言之。”
他這不是好心,而是確實不敢答應。不管用什麽方法得將花枝弄到手,否則劉昌郝會不會給錢?
主要是市易法將牙人坑苦了,被官府征召過去的牙人薪酬低,沒有征召進去的,許多商貨被官府大買辦承包,嚴重影響了餘下牙人的收入。千貫的買賣,怎麽著也要拿幾十貫的抽解,生活艱難啊,必須得上心。
“謝了,三郎,吾亦欲種三百畝五色瓜,欲托三郎替吾購買良種。”
宋朝不會有農科站種子站,隻能委托人收購,委托他幾個表叔,數量太多,有些不妥,委托給牙人則問題不大了,至少朱三有著充足的人脈。
“五色瓜,對瓜吾不大懂啊,三百畝五色瓜需要幾多種籽?”
“約需一百萬粒種籽,母瓜本身優良,籽粒亦需飽滿。”
“須多,豈讓吾一粒粒去數?”
“花點時間,數上三五萬粒,以此去估堆。”
那樣會有很大的誤差,但劉昌郝也不需要一百萬粒種籽,五十萬粒就足夠了,然而這是種子,隻能多不能少。
“好吧,”朱三答道,別以為簡單,這麽多五色瓜種籽,並且是優質五色瓜種子,得托人去慢慢收,收購迴來還要慢慢數,數完了還要慢慢估堆,也很麻煩的。但想掙錢了,沒法子。
“咦,須多五色瓜,劉小郎,汝……”
“隻能運到京城賣,吾家雖是崗陵地區,然離惠民河近,運輸便利,到時還望汝做牙人與果子行談判。”
“彩,彩,”朱三開心地搓著手。
“抽解幾何?”
“皆是親戚,好說好說,汝欲給吾幾何?”
“他人給汝幾何抽解?”
“交易數量大,抽解會少,數量小,抽解會多,交易困難,會多,交易輕鬆,會少,多者往往百裏取十,少者往往百裏僅取一二。”
“若此,汝去洛陽之花銷,吾來承擔,再按照交易數額百裏取三抽解。”
這次交易包括買五色瓜的種子,去弄牡丹修剪下來的花枝,購買牡丹、芍藥、菊花的大株,又不在一地,不但交易困難,十分繁瑣,前前後後可能需要一個多月時間,朱三想了想還是點頭說道:“行。”
市易法後牙人、特別朱三這樣的小牙人日子越來越難過,大株是又李氏花行占主導地位的,以及未來的盼頭,甜瓜都交給朱三了,若是花種出來,必然還會交給朱三。衝著盼頭,也不能言抽解低。
朱三留三人吃了午飯,劉昌郝丟了一錠碎金子給他,重新迴到內城。
“昌郝,還去何處?”
“書坊。”
書坊就是賣書的地方,不過京城大多數書坊略有所不同,他們覆蓋了出版、發行與銷售所有的環節,在店裏是賣書的,散賣與批發,然而在京城某個作坊區裏,他們還有一個用來出版的作坊,許多書坊還存有大量的石板雕版。
相國寺附近也有不少書坊,不但書與花,可以說整個宋朝除了不易存貯的外,幾乎所有物產、奇珍異寶在這方圓三公裏範圍內能買得到,甚至能說這一帶就是現在整個世界商業的精華。
書坊也要選擇的。
劉昌郝轉了好一會,走進一家書坊,這家書坊規模很大,正中坐著的掌櫃大約五十來歲,與劉四根那種皮笑肉不笑的笑咪咪相比,這個老掌櫃給人一種很舒服的儒雅之氣。
知人知麵不知心,以麵相觀人很不靠譜,但劉昌郝也沒有其他的好辦法。
他走了進去,相比於尉氏兩個小書坊,這家書坊規模要大得多,也有許多書籍。
他一邊翻書看一邊聽著店裏夥計與顧客的對話,很難看出一個人的好壞,然而必須得有一條,他們能做到和氣生財!具體一點是態度好,不以衣冠看人。
京城士子多,不時有士子進來買書或看書。
劉昌郝忽然擰起眉頭。
宋朝印刷術發展迅猛,幾乎全國各地都有印書的作坊,書院,一些大型私塾,還有各地民營的書坊、書肆、書籍鋪。也有官辦的,包括國子監,據說國子監裏藏有十幾萬塊經史方麵的石雕版,但是紙張有著嚴重問題……
已經有了比較薄的宣紙,貴不說,也不宜印刷。竹紙也有了,然而技術未過關,一碰就碎,暫時不能用來印刷。印刷用的還是傳統的麻紙、藤紙、楮皮紙,質量絕對是沒有問題的,不用狠力都撕不碎,並且很厚,能當衣服穿,甚至能當盔甲,不如鐵盔甲,但不比布盔甲差,又因為有融紙漿在裏麵,比衣服還要保暖。
無疑,紙的成本變得很大。
油墨跟不上去,那怕銅活字出來字都不敢印小,否則筆畫多的繁寫字便會印糊掉認不出來,因此一頁一般隻有一百來字,後來一頁怎麽著也有六七百字,字小的都超過了一千字,這意味著浪費數倍的紙張,紙多貴哪!有一門好處,看這種書不易得近視眼。
裝訂也有問題,但劉昌郝不確定是紙張原因還是油墨原因,不敢隨便亂說。
所以書籍貴得怕人。
劉昌郝還忽視了一條,盜版。
宋朝書商也防盜,一般在刻書時,他們會在首尾刻一圖記(防偽標誌)與牌記,牌記會載有出版人、刻書人、出版日期以及防盜宣言。“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得覆版”。我這本書已在官府哪裏備了案,你們不得翻印。
官府也查盜版,查到後銷其雕版,然而不管用,各地都有盜版商,特別像蘇東坡這些大文豪,盜版商專門盯著他的文章,然後蘇東坡無奈地說:“某方病市人逐利,好刊某拙文,欲毀其板。”
書的成本除了人工費,紙墨外,還有雕版的成本,賣得越多成本分攤得越低,反之盜版風嚴重,賣得少,成本就會越高,書價居高不下。如王琪出任蘇州知府時,將自家珍藏的杜甫詩集拿出來印了一萬本,每本20冊,以一貫錢的價格銷售,因為便宜,瞬間搶之一空。實際不管多少卷,這本書不過十幾萬字。當然這是詩集,占紙張,不大好說,可七十幾萬字的《漢書》竟然售價五千文,一頭大肥豬也不過三貫來錢。
但宋朝已經比以前朝代好得多,特別是上古時代,隻能在竹簡上抄書。
劉昌郝來到掌櫃麵前,他隻能從衣著區分出此人是店裏管事的人,究竟是東家雇來的掌櫃,還是東家本人,那就不清楚了。
“徐大丈人,吾著寫一本蒙學,欲托貴家印發。”
老人姓徐,是別的顧客唿出來的。
“讓某觀一觀。”
不能說輕慢,也不能說有多尊重,畢竟劉昌郝歲數太小,“美麗”的相貌又頗讓人無語。
劉昌郝拿出那本三字經,實際就是幾張紙,隻有幾百字。
老人愣了一下。
自東漢起,“經”的地位越來越高,不管是儒家或佛道。
如佛教,中國也著有許多佛教書籍,然冠以經的隻有一本,禪宗六祖慧能的《壇經》。
或者其他方麵的,如兩晉大學者郭璞所著的《水經》、《葬經》,扁鵲的《難經》,宋人根據華陀遺著整理出來的《中藏經》,算經十書(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張丘建算經、夏侯陽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綴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
搞不清作者的《青囊經》、《山海經》、《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等,與儒釋道無關,但在學說史上有著極其祟高的地位。
儒家公認的隻有十三本書是“經”(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春秋穀梁、論語、孝經、爾雅、孟子),三字經可能是宋末大儒王應麟寫的,但原來的名字未必叫三字經。
當然,隨著三字經的流傳,大夥對它冠以經命書名也沒有爭議了,因為它就是蒙學上的明珠、皇冠、“經”!
劉昌郝沒有弄清楚,大咧咧地在書名字寫下了三個大字:三字經。
徐掌櫃還沒有看到內容,隻有薄薄的幾張紙,這個無所謂,因為這時代許多書籍皆不長,如周師厚的《洛陽花木記》僅六千餘字,也有更長的,南宋史鑄所著的《百菊集譜》長達四萬兩千字,但有許多是更短的,唐庚的《鬥茶記》隻有四百字,範成大的《桂海果誌》《桂海花誌》隻有六百字。
與長短無關,徐掌櫃直愣愣地看著那個經字……
洛陽如何嫁接牡丹呢?
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裏記載了一段,春初時,洛人於壽安山中斫小栽子賣城中,謂之山篦子人家,治地為畦塍種之,至秋乃接。接花工尤著者一人,謂之門園子,豪家無不邀之。姚黃一接頭,直錢五千,秋時立券買之,至春見花乃歸其直。洛人甚惜此花,不欲傳。
小載子就是野牡丹,歐陽修寫得不清不楚的,也別指望他能寫得清楚,別說他當時僅是錢惟演邀請到洛陽玩樂的進士,就是錢惟演本人,人家也不會將真正的奧秘告訴他。
真正的奧秘就是牡丹根嫁接牡丹的技術,用牡丹根做砧木有很多缺陷,根又細又硬,不利於嫁接,接得不好多半也會死掉。因為砧木不發達,長勢也不好,容易退化。此外牡丹根做砧木,砧木到了春天容易發芽,分散接穗的養份,又要扒掉砧木的芽子,還不能鬆動其新長出來的嫩根係,比較繁瑣。
直到後來,培育出鳳丹幾個適合做砧木的牡丹品種,才將牡丹根嫁接牡丹的難題解決。現在上哪兒尋找鳳丹等品種,那隻好雇人上山挖適合的野生牡丹根,再經過半年的培育,使其根部進一步粗壯,用其來做砧木。
且不說這種野生牡丹比較難找,整個嫁接過程也不科學,接穗死亡率高,甚至塗上亂七八糟的藥汁,美其名曰藥壅,使得嫁接成本越發昂貴,嫁接是牡丹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其技術落後,牡丹價格也自然變得高昂。
朱三說了牡丹嫁接過程,當然,比歐陽修寫的要詳細地多,但總體上相差不大。
最大的奧秘便是在這個嫁接的砧木上。
歐陽修那篇文章,劉昌郝未看到過。
不但歐陽修的那篇文章,宋朝有許多花木方麵的文章,但與劉昌郝所說的或所想的不一樣,我看了許多花木方麵的書,從裏麵學了不少知識,然後就會種花了。
這些文章隻能算是記敘文,不能算是技術書籍。不過劉昌郝隻是尋一個借口,不讓親人反對與擔心,也就無所謂了。這些文章他未看到過,但在手機資料裏看到一段介紹,說是宋朝種牡丹始重嫁接,用野牡丹根做砧木。
“三郎,吾自有妙策。”
“劉小郎,吾等說說無妨,一旦開始,花銷便乃百貫、數百貫計。”
“吾家無萬貫家財,沒有把握,豈敢花重金種牡丹。接頭不勞君憂之,吾憂之乃汝用何策弄到其花枝。”
“僅乃一想法也,李家八日後才赴洛陽,吾即去洛陽,歸時與汝言之。”
他這不是好心,而是確實不敢答應。不管用什麽方法得將花枝弄到手,否則劉昌郝會不會給錢?
主要是市易法將牙人坑苦了,被官府征召過去的牙人薪酬低,沒有征召進去的,許多商貨被官府大買辦承包,嚴重影響了餘下牙人的收入。千貫的買賣,怎麽著也要拿幾十貫的抽解,生活艱難啊,必須得上心。
“謝了,三郎,吾亦欲種三百畝五色瓜,欲托三郎替吾購買良種。”
宋朝不會有農科站種子站,隻能委托人收購,委托他幾個表叔,數量太多,有些不妥,委托給牙人則問題不大了,至少朱三有著充足的人脈。
“五色瓜,對瓜吾不大懂啊,三百畝五色瓜需要幾多種籽?”
“約需一百萬粒種籽,母瓜本身優良,籽粒亦需飽滿。”
“須多,豈讓吾一粒粒去數?”
“花點時間,數上三五萬粒,以此去估堆。”
那樣會有很大的誤差,但劉昌郝也不需要一百萬粒種籽,五十萬粒就足夠了,然而這是種子,隻能多不能少。
“好吧,”朱三答道,別以為簡單,這麽多五色瓜種籽,並且是優質五色瓜種子,得托人去慢慢收,收購迴來還要慢慢數,數完了還要慢慢估堆,也很麻煩的。但想掙錢了,沒法子。
“咦,須多五色瓜,劉小郎,汝……”
“隻能運到京城賣,吾家雖是崗陵地區,然離惠民河近,運輸便利,到時還望汝做牙人與果子行談判。”
“彩,彩,”朱三開心地搓著手。
“抽解幾何?”
“皆是親戚,好說好說,汝欲給吾幾何?”
“他人給汝幾何抽解?”
“交易數量大,抽解會少,數量小,抽解會多,交易困難,會多,交易輕鬆,會少,多者往往百裏取十,少者往往百裏僅取一二。”
“若此,汝去洛陽之花銷,吾來承擔,再按照交易數額百裏取三抽解。”
這次交易包括買五色瓜的種子,去弄牡丹修剪下來的花枝,購買牡丹、芍藥、菊花的大株,又不在一地,不但交易困難,十分繁瑣,前前後後可能需要一個多月時間,朱三想了想還是點頭說道:“行。”
市易法後牙人、特別朱三這樣的小牙人日子越來越難過,大株是又李氏花行占主導地位的,以及未來的盼頭,甜瓜都交給朱三了,若是花種出來,必然還會交給朱三。衝著盼頭,也不能言抽解低。
朱三留三人吃了午飯,劉昌郝丟了一錠碎金子給他,重新迴到內城。
“昌郝,還去何處?”
“書坊。”
書坊就是賣書的地方,不過京城大多數書坊略有所不同,他們覆蓋了出版、發行與銷售所有的環節,在店裏是賣書的,散賣與批發,然而在京城某個作坊區裏,他們還有一個用來出版的作坊,許多書坊還存有大量的石板雕版。
相國寺附近也有不少書坊,不但書與花,可以說整個宋朝除了不易存貯的外,幾乎所有物產、奇珍異寶在這方圓三公裏範圍內能買得到,甚至能說這一帶就是現在整個世界商業的精華。
書坊也要選擇的。
劉昌郝轉了好一會,走進一家書坊,這家書坊規模很大,正中坐著的掌櫃大約五十來歲,與劉四根那種皮笑肉不笑的笑咪咪相比,這個老掌櫃給人一種很舒服的儒雅之氣。
知人知麵不知心,以麵相觀人很不靠譜,但劉昌郝也沒有其他的好辦法。
他走了進去,相比於尉氏兩個小書坊,這家書坊規模要大得多,也有許多書籍。
他一邊翻書看一邊聽著店裏夥計與顧客的對話,很難看出一個人的好壞,然而必須得有一條,他們能做到和氣生財!具體一點是態度好,不以衣冠看人。
京城士子多,不時有士子進來買書或看書。
劉昌郝忽然擰起眉頭。
宋朝印刷術發展迅猛,幾乎全國各地都有印書的作坊,書院,一些大型私塾,還有各地民營的書坊、書肆、書籍鋪。也有官辦的,包括國子監,據說國子監裏藏有十幾萬塊經史方麵的石雕版,但是紙張有著嚴重問題……
已經有了比較薄的宣紙,貴不說,也不宜印刷。竹紙也有了,然而技術未過關,一碰就碎,暫時不能用來印刷。印刷用的還是傳統的麻紙、藤紙、楮皮紙,質量絕對是沒有問題的,不用狠力都撕不碎,並且很厚,能當衣服穿,甚至能當盔甲,不如鐵盔甲,但不比布盔甲差,又因為有融紙漿在裏麵,比衣服還要保暖。
無疑,紙的成本變得很大。
油墨跟不上去,那怕銅活字出來字都不敢印小,否則筆畫多的繁寫字便會印糊掉認不出來,因此一頁一般隻有一百來字,後來一頁怎麽著也有六七百字,字小的都超過了一千字,這意味著浪費數倍的紙張,紙多貴哪!有一門好處,看這種書不易得近視眼。
裝訂也有問題,但劉昌郝不確定是紙張原因還是油墨原因,不敢隨便亂說。
所以書籍貴得怕人。
劉昌郝還忽視了一條,盜版。
宋朝書商也防盜,一般在刻書時,他們會在首尾刻一圖記(防偽標誌)與牌記,牌記會載有出版人、刻書人、出版日期以及防盜宣言。“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得覆版”。我這本書已在官府哪裏備了案,你們不得翻印。
官府也查盜版,查到後銷其雕版,然而不管用,各地都有盜版商,特別像蘇東坡這些大文豪,盜版商專門盯著他的文章,然後蘇東坡無奈地說:“某方病市人逐利,好刊某拙文,欲毀其板。”
書的成本除了人工費,紙墨外,還有雕版的成本,賣得越多成本分攤得越低,反之盜版風嚴重,賣得少,成本就會越高,書價居高不下。如王琪出任蘇州知府時,將自家珍藏的杜甫詩集拿出來印了一萬本,每本20冊,以一貫錢的價格銷售,因為便宜,瞬間搶之一空。實際不管多少卷,這本書不過十幾萬字。當然這是詩集,占紙張,不大好說,可七十幾萬字的《漢書》竟然售價五千文,一頭大肥豬也不過三貫來錢。
但宋朝已經比以前朝代好得多,特別是上古時代,隻能在竹簡上抄書。
劉昌郝來到掌櫃麵前,他隻能從衣著區分出此人是店裏管事的人,究竟是東家雇來的掌櫃,還是東家本人,那就不清楚了。
“徐大丈人,吾著寫一本蒙學,欲托貴家印發。”
老人姓徐,是別的顧客唿出來的。
“讓某觀一觀。”
不能說輕慢,也不能說有多尊重,畢竟劉昌郝歲數太小,“美麗”的相貌又頗讓人無語。
劉昌郝拿出那本三字經,實際就是幾張紙,隻有幾百字。
老人愣了一下。
自東漢起,“經”的地位越來越高,不管是儒家或佛道。
如佛教,中國也著有許多佛教書籍,然冠以經的隻有一本,禪宗六祖慧能的《壇經》。
或者其他方麵的,如兩晉大學者郭璞所著的《水經》、《葬經》,扁鵲的《難經》,宋人根據華陀遺著整理出來的《中藏經》,算經十書(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張丘建算經、夏侯陽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綴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
搞不清作者的《青囊經》、《山海經》、《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等,與儒釋道無關,但在學說史上有著極其祟高的地位。
儒家公認的隻有十三本書是“經”(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春秋穀梁、論語、孝經、爾雅、孟子),三字經可能是宋末大儒王應麟寫的,但原來的名字未必叫三字經。
當然,隨著三字經的流傳,大夥對它冠以經命書名也沒有爭議了,因為它就是蒙學上的明珠、皇冠、“經”!
劉昌郝沒有弄清楚,大咧咧地在書名字寫下了三個大字:三字經。
徐掌櫃還沒有看到內容,隻有薄薄的幾張紙,這個無所謂,因為這時代許多書籍皆不長,如周師厚的《洛陽花木記》僅六千餘字,也有更長的,南宋史鑄所著的《百菊集譜》長達四萬兩千字,但有許多是更短的,唐庚的《鬥茶記》隻有四百字,範成大的《桂海果誌》《桂海花誌》隻有六百字。
與長短無關,徐掌櫃直愣愣地看著那個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