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子趙一遇上了一個怪人,一個讓花子趙一十分頭疼的人。花子趙一也算是見多識廣了,這麽多年來流浪各地,可是他從來沒有看見過這種怪的人。花子趙一差一點沒有忍住,真的想把這個人狠狠地揍一頓,然後丟進黃浦江裏麵,讓他永遠消失。


    當時的上海已經是亞洲地區最繁榮的城市之一,甚至於已經成為了東亞第一。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還有他們使用的千奇百怪的外幣,讓上海老百姓眼花繚亂。不過在上海大家使用最多的貨幣,還是本國貨幣。當時的法定貨幣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舊幣,也就是金屬幣,還有一種就是政府發行的紙幣。紙幣的麵額越來越大,上海的老百姓一般不會使用,也不容易保管,大家喜歡使用金屬幣。


    1914年推出的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為中華民國貨幣。辛亥革命發生以後,最初由於戰爭的影響,中國的金融市場、幣製及貨幣流通一時呈現十分混亂的局麵。當時通行的銀元就有10多種,其中外國銀元有鷹洋、站人、本洋等;本國銀元有廣東、湖北、江南、安徽等各種龍洋和吉林幣、東三省幣、奉天幣、造幣廠幣、北洋幣、大清銀幣等。由於銀元種類繁多,各地錢莊借機對各種銀元價格抬高或抑低,從中漁利,不僅使人民遭受經濟損失,而且給社會經濟生活帶來許多不便,嚴重阻礙經濟交流和經濟發展。


    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製,劃一銀幣,於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製度。《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製“,即以一圓銀幣為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


    根據這一規定,於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先後由造幣總廠袁大頭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圓銀幣,幣麵鐫刻袁世凱頭像,俗稱“袁頭幣“或“袁大頭“。這種新銀幣,式樣新穎,形製劃一,重量、成色與法定重量均不逾3‰。所以發行以後,人民樂於使用,不論通商口岸及內地,均能順利通行。


    盡管這個時期銀元本位製度和十進位的銀銅輔幣製度未能建立起來,但在國內流通界卻發生了一個凸顯變化。這就是國內流通界本國銀元趨於統一,“袁頭幣“成為銀元流通中的唯一主幣。就是說,清朝末年各地流通的成色雜亂的銀元,以及深受外商銀行支持的並借以居奇的鷹洋,都逐漸從流通中被排除而趨於消失,而“袁頭幣“則成為國內一切支付大小交易中起唯一主幣作用的銀元。這一變化,無疑是我國近代貨幣流通史上的一個重要進步。


    北洋政府時期推行的仍是以銀元為主、兩元(銀兩、銀元)並行、銀元銅元和紙幣並用的貨幣製度。關於銀元、銅元的流通情況前麵已作了論述,下麵著重介紹紙幣發行和流通中的有關問題。除北洋政府的國家銀行和一些商業銀行發行鈔票外,各地方銀行及官銀錢號仍與清末一樣,皆繼續發行各種紙幣。特別是辛亥革命爆發後,各省財政無著,因而皆以發行紙幣作為籌款手段。如辛亥革命後,廣東省宣布獨立,推舉胡漢民為都督,陳炯明為副都督,成立軍政府,首先遇到的問題是財政困難。為了應付當時的財政支出,除向港商借到40萬元外,軍政府印發通用銀票1900萬元,其中票麵5毫的100萬元,1元的600萬元,2元的200萬元,5元的1000萬元。此票正麵印有“中華民國粵省軍政府通用銀票“文字,中間印幣值若幹元,右方是陳炯明像,左方為軍號、指揮刀、步槍等。背麵上端印有“此票準隨時換現銀“八個字,中間自右至左直寫“中華民國粵省軍政府大都督通布“。軍政府在發行銀票時規定:“一、凡納錢糧餉項等,一律照紙麵所列額數通用,不準留難;二、此票發行兩年後,由軍政府財政部備現銀任由隨時攜票換迴;三、如有偽造假票同謀行使者,均應律重罰不貸。“據初步統計,民國二、三年間,各省紙幣發行總數約有萬元。紙幣濫印濫發的結果,促使物價上漲,地方紙幣普遍貶值,平均市價僅為麵值的七折左右,不少地方的紙幣貶價一半。


    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係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製,劃一銀幣,於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製度。《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製“,即以一圓銀幣為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根據這一規定,於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先後由造幣總廠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圓銀幣,幣麵鐫刻袁世凱頭像,俗稱“袁頭幣“或“袁大頭“。


    鑄造跨度從1914年至1929年,總發行量超過7.5億枚。該係列幣分別重26.6克、13.3克、5.3克和2.6克;成色分別為89.1%、84.5%、80.4%和82.5%;該幣的外環主要是直齒邊,另外,還鑄有少量工字邊和花齒邊。


    清代國幣稱為龍洋,以銀幣為主幣,主要有光緒元寶、大清銀幣、宣統元寶等,總重量為(26.3--27克),含純銀六錢四分八厘(25.克),其含銀量89%進行鑄造。


    清朝滅亡之後,1912年4月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北洋政府鑒於當時鑄幣、紙幣十分複雜,流通的中外貨幣在百種以上,規格不一,流通混亂,折算繁瑣,民眾積怨,同時也想借助貨幣改製以解決軍費問題,便決定鑄發國幣。袁世凱為了提高自己的統治地位,把他的頭像鑄於幣麵,“袁大頭“由此而來。


    1914年2月7日,袁世凱以大總統令形式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其主要內容是規定錢幣的鑄造發行權歸民國政府所有,原先的各個官局所鑄造發行的1元銀元,由民國政府兌換並改鑄,在一點的時期內,承認它們的價值等同於國幣1元的價值。國幣中的主幣是1元銀元,其重量是庫平純銀6錢4分零8毫(6.408錢),材質是銀占89%,銅占10%,錫占1%,一枚成品銀元的重量是7錢2分。規定國幣種類有銀幣4種(壹圓、中圓、貳角、壹角)、鎳幣一種(五分)、銅幣五種(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正麵鐫袁世凱側麵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麵鑄嘉禾紋飾與幣值。《國幣條例》公布同年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袁大頭“壹圓銀幣,後在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陸續鑄造。


    當時錢幣的換算關係和人民幣一樣,以十進位,1元等於十北洋造幣廠角,一角等於十分,一分等於十厘。自從《國幣條例》公布以後,天津造幣廠就開始鑄造袁大頭1元銀元,後來,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也都開始陸續鑄造發行袁大頭銀元。由於袁大頭1元銀元幣型規整,圖案新穎,有明確的重量和成色,容易識別,因此,袁大頭銀元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並很快在全國的範圍內流通。因袁大頭壹圓銀幣幣型劃一,成色、重量有嚴格規定,很快受到了社會認同和接受,在國內金融市場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龍洋,成為流通領域的主幣。


    其實金屬幣流行有多種多樣的原因,第一,是因為中國老百姓的慣性思維的影響。中國老百姓經曆了數百年的封建統治社會,已經習慣使用銅錢。在古代隻有官員或者是有錢人才會使用金銀,老百姓手裏隻有銅錢這種小麵值的貨幣。手裏握慣了圓圓的硬硬的貨幣,實在不喜歡使用軟綿綿的紙幣。


    第二,當時金屬幣不容易仿製,不會出現假錢。老百姓不用擔心手裏的錢不能用,也不用擔心收進假錢。相比之下紙幣或者是外幣,不但花樣繁多,而且容易有假錢,老百姓真的分不清楚。所以上海的老百姓寧願要金屬幣,也不要紙幣或者是外幣。


    第三,當時絕大多數的是老百姓工資都不高,生活水平也不高,不需要使用大麵值的紙幣。一些小商小販甚至於找不開大麵值的貨幣。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小商小販,都喜歡使用銀元和銅元結算。老百姓的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不會算數。紙幣上的數字對他們來說很困難,為了防止算錯或者是看錯,他們還是喜歡使用容易區分的銀元和銅元。


    第四,老百姓喜歡使用金屬幣,還和重量有關係。無論是結算工錢,還是使用貨幣的時候,是因為金屬幣有分量,可以讓人有存在感和滿足感。舉個例子好了,一個在工廠上班的成年男性,一個月最多十五到二十塊大洋工資。要是結算的時候用紙幣的話,輕飄飄的一兩張就完了,讓人感覺到很失落。要是換成有分量的金屬幣的話,十幾塊袁大頭,一把銅元。不但手上有分量,而且丁零當啷的,光是聲音都很好聽。當花錢的時候,花紙幣沒有一點感覺,要是拿金屬幣的話,就會讓人感覺到分量。這樣的話就會讓出錢的人感覺到賺錢不容易,花錢當然也要省著點。


    第五,上海有太多的小偷和強盜。他們不但人數多,而且手法千變萬化。要是大家都是用紙幣的話,起碼有一半人領工資後馬上會被偷被搶。輕飄飄的紙幣就算被偷了,主人也可能不知道。金屬幣就不一樣了,不但有份量,而且需要抓在手裏或者是放在袋子裏麵。這樣的話,就算小偷想偷錢也會有一定的難度。就算小偷偷到了錢,主人也會馬上發現不對勁。為了防盜和安全,上海老百姓也喜歡使用金屬幣。


    第六,就是保管的問題了。上海老百姓文化程度不高,住的地方也比較雜亂。一些年紀不大的孩子經常在一起打鬧,有時候會損壞一些東西。為了防止孩子嬉鬧破壞東西,或者是把紙幣當作玩具玩壞了,大家都喜歡使用金屬幣。紙幣還有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破損和水洗。一旦破損或者是洗壞了的話,紙幣就不能正常使用了。金屬幣就沒有這種擔心了,隻要金屬幣沒有徹底損毀,就可以正常使用下去。


    第七,金屬幣麵值小,容易使用和結算。從袁大頭一塊麵值開始,到麵值最小的一厘銅元,麵值不但齊全,而且容易區分。隻要使用的人有常識,就可以分清楚麵值的大小。就算是瞎子,也可以用摸的方式,分清楚麵值大小。除了購買大件商品或者是極少數的東西,一般使用金屬就可以正常結算了。不但容易結算,而且一般不會算錯,又容易保管和攜帶,所以大家都喜歡使用金屬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色芬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任縱橫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任縱橫1並收藏國色芬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