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女真部落中的完顏部逐漸強盛,統一了今吉林省以北各部女真。1114年,其首領阿骨打起兵反遼,翌年,建立金國,用10年時間滅掉了遼國,兩年後又征服了北宋。將都城從早期的上京(金上京在今黑龍江阿城市南)遷到中都城(今北京城西南隅),統一了河北及東北廣大地區。後在蒙古軍隊的強大壓力之下,遷都開封,企圖向南發展,並與南宋交戰10餘年,致使腹背受敵。1234年金國被蒙古國所滅。在近百年的發展演變中,大部分女真人與漢人及其他民族融合了,隻有散居於今鬆花江流域、黑龍江中下遊、東臨大海的女真人延續下來。這些女真人主要以漁獵為生。滿洲即與這部分女真人有直接的淵源關係。


    元末明初一部分女真人南遷,到達吉林省和遼寧省北部及東部一帶定居。至此,女真人大致分為三大部分,在明朝記載中分別被稱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就是後來形成滿族的主要成員。


    建州女真,分布於以今遼寧省境內的渾河流域為中心,南抵鴨綠江,東達長白山北麓和東麓的地域中。在建州部落內部還有蘇克蘇護部、渾河部、完顏部、董鄂部、哲陳部、鴨綠江部、訥殷部、珠舍裏部等。海西女真,分布於今遼寧省開原以北、輝發河流域,以及鬆花江中遊廣大地區。內部分為扈倫、哈達、烏拉、葉赫四部落。野人女真,分布於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以東和以北的地區,即鬆花江下遊至黑龍江流域,東達大海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域。內部分為瓦爾喀、虎爾哈、使犬、使鹿等部。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


    明朝統治者一直極為重視北疆(即長城一線)的防禦,嚴防武力仍盛的北元蒙古各部。明朝起初沒有料到,取明而代之的是東北的女真人,故早期對遼東的防禦較少,邊牆失修,並對東北地區采取懷柔政策,設奴兒幹都司作為治所,都司各級官員皆由當地部族首領擔任,再由朝廷派員定期巡視。直到建州女真南遷接近遼東,才於15世紀中葉開始修築遼東東段城牆。在此期間,建州女真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利用明朝在東北地區軍事統治鬆弛的時機,發動了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


    努爾哈赤世為建州女真部首領,兼任明朝官職,通漢、蒙古文字,受漢文化影響較大。早在1412年,其先祖猛哥帖木耳(猛哥帖木耳像是蒙古名字,以至蒙古人後來比較順理成章地把傳國大璽奉給皇太極)被明朝冊封為建州左衛指揮。而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的父親卻在馳援明軍的戰事中被明軍誤殺。於是,努爾哈赤暗下反明雄誌,便從當年開始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到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首先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落。嗣後,努爾哈赤便將戰略目標轉向勢力較大的海西女真部落。到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努爾哈赤完全征服了海西女真四部落,並將其土地人口直接歸自己統治。


    努爾哈赤憑著八旗勁旅,終於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事業,1616年在赫圖阿拉(後改興京,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即汗位,建元天命,國號曰“金”,史稱“後金”。


    反明戰爭


    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親率八旗勁旅,以報祖父之仇為名公開反明。1619年三月,取得對明軍主力杜鬆部的決定性勝利,從此,後金從防守轉入進攻階段。與此同時,林丹汗也趁機親率察哈爾和內喀爾喀五部,攻占了明朝的廣寧城。當時,明朝為了不讓努爾哈赤與林丹汗聯合,使明朝東、北兩麵受敵,不斷派人到察漢浩特,竭力討好林丹汗,希望他與明朝保持友好關係。林丹汗也考慮到,與明朝保持友好,進行貿易,有利可圖;同時利用明朝可以遏製和削弱後金勢力。因此,努爾哈赤攻打遼東地區的初期,明朝北境基本上還是安然無事。為了表示謝意,明朝每年向林丹汗贈送白銀千兩。


    1619年夏,後金取得了遼東地區以薩爾滸之戰為中心的總體戰役的勝利,士氣大振。七月,努爾哈赤準備乘勝攻打鐵嶺。駐守鐵嶺的明軍勢單力薄,難以抵擋後金精稅。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和諸貝勒率領大軍,圍攻沈陽,打敗明軍7萬守城部隊,占領了沈陽城。努爾哈赤留下部分兵力駐守沈陽,指揮其餘大部分兵力,準備乘勝攻取遼陽城。次年又克西平堡、廣寧等要地。1625年(天啟五年)二月,遷都沈陽。1626年(後金天命十一年),率八旗兵進攻錦州、寧遠,在寧元為明將袁崇煥打敗,後金國主努爾哈赤亦受重傷,於當年八月去世。由八子皇太極即位。


    清王朝及“滿洲”稱唿的確定


    1636年三月,漠南蒙古十六部49個大小領主齊聚沈陽,公推皇太極繼承蒙古可汗大統,奉上“博格達·徹辰汗”尊號。這樣,和蒙古人一直有著聯姻關係(並被蒙古人認為有著同一祖源關係)的“滿洲”民族得到了強大而真誠的盟友。而蒙古則將“滅明複元”的希望托付於他們的合盟。同年,皇太極在盛京(沈陽)即位,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


    在此前夕,即1635年11月22日(後金天聰九年十月十三日),後金國汗皇太極頒布了一項極為重要的命令。在這項命令中說:“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女真)。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清太宗實錄》卷二十五)。自此以後,“滿洲”作為正式的民族稱謂被固定下來並統一使用。直到今天,滿族將這一天視為自己民族的誕生日,稱為“頒金節”。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身亡。旋即,滿蒙八旗鐵騎入關,席卷大江南北,徹底推翻了統治疆域比元代大為縮小的明朝,建立起遼闊的大清帝國。清王朝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也是統治時間最長久的少數民族中央統一政權。直至1911辛亥革命,持續了260多年。


    清王朝從維護政權長治久安的利益出發,在康乾盛世時期,進行了一係列鞏固邊疆、抵抗外國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政治軍事活動。如康熙年間,平息吳三桂“三蕃之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收複台灣,並設立一府三縣,隸福建省。經過雅克薩反擊戰,阻止了沙俄侵略者對中國東北邊疆的蠶食。清俄雙方締結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東段邊界。


    清政府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用了70餘年時間,征服了雄踞西北的準噶爾蒙古汗國,統一了天山南北,設立伊犁將軍嚴兵把守,粉碎了沙俄向中國西北邊疆擴張的陰謀。在西藏地區,清政府選派駐藏大臣,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體製,並且確立了達賴與班禪轉世的“金瓶掣簽”製度,使西藏直接為中央政府所管轄。與此同時,清政府先後平定了上層貴族叛亂和受英國殖民主義者支持的廓爾喀(尼泊爾曆史上的統治王朝)入侵,鞏固了中國西南邊疆。因為意味著百萬人統治上億人,所以清朝在征服和治理泱泱大疆域時,多采取高壓與懷柔並舉的策略。同時,清政府極其注重發展滿族與人口眾多的漢族及占地遼闊的蒙古地區和西藏的關係,“因俗”而“治”之。除在全國各地派遣滿族官員,掌管重要權力外,全都任命當地本民族上層人物進行管理,承認和保留他們統治本民族的權力。在內外蒙古地區推行盟旗製度,以強化中央政府對蒙古地區的統治。


    滿族上層統治者還與蒙古貴族世代聯姻,給他們優厚的俸祿和顯赫的爵位等,以此體現“滿蒙一家”的長治久安局麵,有效地消除了“貼身隱患”。另一方麵,清朝統治者對蒙古地區一直采取保護和隔離於漢人的措施,限製漢人開墾蒙地。迴過頭來看,這在客觀上有效地保護了草原。


    在中國近代史上,盡管清政府腐敗沒落,但滿族人民及八旗官兵卻為抗擊帝國主義侵略,浴血奮戰,譜寫了許多震撼人心的英勇事跡。在鴉片戰爭中,駐防在山東青州的滿洲八旗幾百名將士與數十倍於己的英軍展開了殊死搏鬥。駐守在浙江乍浦觀音山的八旗兵,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276名滿族官兵,幾乎全部戰死在陣地上。駐防在鎮江的滿、蒙八旗官兵,在很多外省援兵逃走的情況下,麵對15,000名英軍,毅然拚死抵抗,進行激烈的巷戰。旗兵“死傷十之八九“,副都統海齡也壯烈殉國。1858年6月,滿、蒙、漢各族八旗官兵,打沉敵艦5隻,打傷6隻,打死打傷英國侵略軍1,578人,法軍14人,取得了第二次大沽口戰役的勝利。曆史更不容遺忘的是,1860年9月21日,在同英法聯軍的八裏橋大決戰中,許多滿族官兵和蒙古、漢等民族官兵一道,在清軍統帥僧格林沁陣前指揮下死戰。


    清朝後期,統治者腐敗無能,在帝國主義侵略麵前,投降賣國,激起了滿族人民和其他民族大眾的憤概和反抗。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


    由於曆史的原因,滿族散居全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省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主要聚居區已建立岫岩、鳳城、新賓、青龍、豐寧等滿族自治縣,還有若幹個滿族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色芬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任縱橫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任縱橫1並收藏國色芬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