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采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製。


    八旗的最小單位是牛錄(牛錄意為大箭;額真,又稱厄真,意為主。滿語:niruiejen),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牛錄既是一種社會組織,也是作戰時的一個單位編成,每牛錄300戶,每戶出一個壯丁,父死子繼,兄亡弟代,在全軍出動時才有每牛錄300人。一般作戰,每牛錄隻有幾十人。


    5牛錄為1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1人;


    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旗主)1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


    八旗的組成是滿洲八旗300牛錄,其中包括約100個已經滿族化的蒙古牛錄,純粹滿洲牛錄僅210個。蒙古八旗129牛錄和漢軍八旗167牛錄。終清一代牛錄的數字增加不多。


    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後來的八旗滿洲。清太宗時,又建立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旗製與八旗滿洲同。八旗由皇帝、諸王、貝勒控製,旗製終清未改。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滿洲成員皆隸於滿洲八旗之下。


    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麵職能。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征,軍械糧草自備。入關以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製和兵餉製度,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清定都北京以後,絕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駐在北京附近,戍衛京師的八旗則按其方位駐守,稱駐京八旗,俗稱京旗,實即禁軍。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駐全國各重要城市和軍事要地,稱駐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製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9等。八旗按引軍旗色定戶籍。八旗興辦宗室覺羅學、官學等,課其子弟。


    清代的八旗軍,包括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在行軍、駐營時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據說是依“五行相克”說製訂的。在《八旗通誌》中有如下的記載:“兩黃旗位正北,取土勝水。兩白旗位正東,取金勝木。兩紅旗位正西,取火勝金。兩藍旗位正南,取水勝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師,或夜行黑色難辯,故以藍代之。”


    京旗各佐領在行政上歸本旗都統管轄,但在軍事係統上,又按照兵種,將前鋒、護軍、馬甲、步甲獨立編營。其中,驍騎營(馬甲)、護軍營、步軍營(步甲)均按旗分設,前鋒營按左右翼分設。護軍營與前鋒營平時警衛宮禁,皇帝外出時扈從行營,是八旗兵的精銳。以後陸續增設虎槍營、火器營、健銳營、善撲營、神機營(火槍)為特殊兵種。


    康熙年間開始,八旗逐漸移居城外,因為當時在西郊營造圓明園,便從北京城內抽調八旗官兵前往保護安全。圓明園落成後,幾朝皇帝每年都要在圓明園住上幾個月,並設朝理政,圓明園事實上已成紫禁城之外的另一座皇宮。為了護衛圓明園的安全,於雍正二年(1724年)設立八旗護軍營規劃為:鑲黃旗駐圓明園後樹村西,正白旗駐樹村東,鑲白旗駐長春園東北,正黃旗駐蕭家河村北,正紅旗駐北安河橋西北,鑲紅旗駐玉泉山東北,正藍旗駐海澱東,鑲藍旗駐頤和園南藍靛廠。八旗兵駐紮城外,在地名中可以反映出來,比如“廂紅旗”、“藍旗營”等。


    清代禁旅八旗順治年間約有兵丁8萬,乾隆年間為10萬餘人,清末增至12萬餘人。禁旅八旗以滿洲八旗為主,遇有戰事,派出作戰,戰畢撤歸京師,為清朝基本的軍事力量。


    京畿駐防的駐防地,分為幾大類。如順義、昌平、三河、良鄉等地,均是最靠近北京城區的地方,他們實際上是作為京城護衛的外圍。更遠的駐防地,如保定、太原、滄州、德州,均是從北京向各個方向的交通要道。起初清廷重點布防於南方,特別是東南。後來到了康熙中期之後,準噶爾等勢力崛起,故而康熙帝開始將京畿駐防中薄弱的北方地區進行加強。


    直省駐防,指的是清代在各行省設立的駐防地點。最初多是臨時性的駐紮。後來,其中的某些重要地區的駐防陸續成為定例,就形成了清朝直省駐防的結構。


    順治十七年(1660年),諭令固山額真清文仍稱固山額真,漢文稱為都統;梅勒章京漢文稱為副都統;甲喇章京稱為參領;牛錄章京稱為佐領。這樣,牛錄(佐領)-甲喇(參領)-固山(都統)逐漸成為八旗都統的分層管理機構。


    京師八旗中,八旗都統每旗一人,從一品;副都統每旗二人,正二品,下設參領、副參領、佐領,曉騎校及印務參領、印務章京、筆帖式等。參領各旗人數不一,正三品。其中滿洲八旗每旗五人,共四十人;蒙古八旗每旗二人,共十六人;漢軍八旗每旗五人,共四十人,合計為九十六人。副參領,正四品,與參領額同。


    佐領,正四品,滿洲八旗有六百八十一人,蒙古八旗有二百零四人,漢軍八旗有二百六十六人,共計一千一百五十一人,由參領統領。曉騎校,正六品,與佐領額同,即每佐領下設一曉騎校。印務參領,滿洲八旗十六人,蒙古八旗八人,漢軍八旗十六人,共四十人。印務章京,滿洲八旗共六十四人,蒙古八旗三十二人,漢軍八旗四十八人,共一百四十四人。筆帖式與印務章京額同。另外,各旗還設隨旗行走散秩官,無定員。


    在八旗中,都統為一旗滿洲、蒙古、漢軍的最高長官,既負責軍務,又負責一旗民政事務。清入關前,滿語稱固山額真,設1人;設左右梅勒額真(後改為梅勒章京)各1人。京師八旗滿蒙漢各有都統1人,從一品,共設都統衙門24處。在各省置駐防八旗,轄兵2000名以上者,以將軍領之。全國設將軍衙門13處均從一品,以滿洲王公或親信大臣兼任。各防以將軍或都統為長官。一般將軍與都統不並設,凡設將軍處,下置副都統。在某些地區,副都統即為一地駐防旗長官。


    副都統協助都統工作,參領則是承上啟下之官員,介於都統與佐領之間。佐領負責一牛錄的事務。都統和副都統都不世襲,由皇帝臨時任命。參領也不世襲,於本旗內補授。佐領多為世襲職,如勳舊佐領,世管佐領,也有非世襲的,如公中佐領。


    驍騎營:清代禁衛軍之一,起皇太極天聰年間所設的阿禮哈超哈營。順治時詳定製度,八旗均設驍騎營,為八旗都統的直屬部隊。滿洲驍騎營所轄有馬甲、領催、匠役,其人員從八旗滿洲每佐領下抽調。


    護軍營:清代禁衛軍之一。始建於皇太極天聰年間的巴牙喇營,上三旗守皇宮禁門,即午門,東西華門和神武門等,下五旗守王公府門。雍正時,改為均司禁衛。從滿蒙八旗中抽調,每旗設護軍統領(tuijanggin)一人;雍正三年,增設了圓明園八旗護軍營,駐於該園周圍,以司禁衛。


    前鋒營:清代禁衛軍之一。始建於皇太極天聰年間葛布什賢超哈營。挑選八旗滿蒙各佐領下的擴軍馬甲,養育兵等技藝優秀和身強力壯者銳部隊,獨立為營。清代大規模的巡活動很多,前鋒營負責皇帝巡幸時的前哨警衛。


    健銳營:清代禁衛軍之一。也稱雲梯兵。乾隆十四年(1749年)設立。健銳營駐紮在北京香山實勝寺旁,習攻堅之戰。營兵從八鋒中壯健者挑選,兵額2000,滿人居多。設總統大臣管理,下有翼長(gida),參領等官。


    火器營:清代京軍之一。康熙帝因平定三藩之亂之需,非常重視火炮技術,於1691年定全營均練習火炮,並掌皇帝的守衛擴從。營兵從八旗滿蒙漢各佐領中抽調,共轄官兵近八千人。火器營在平定三蕃,收複台灣和抵禦沙俄侵略等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步軍營:清代禁衛軍之一。步軍營守衛京師,八旗滿蒙漢各佐領分駐京城,人數較多,康熙十三年,定製兵額人。


    神機營:清代禁衛軍之一,始建於鹹豐十一年(1861年),主要職責是守衛紫禁城三海(中南海、北海、什刹海)並從皇帝巡行,神機營由八旗滿蒙漢各佐領及八旗前鋒、護軍、步軍器、健銳等營伍中挑選的武藝高強和善騎射的營餘構成。


    虎槍營:清代禁衛軍之一。虎槍營於康熙二十三年設立,負責滬從圍獵,如在塞外皇家圍場的守獵,稱木蘭圍場(木蘭滿語。原為哨鹿,後為地名)各個善騎射,都是從八旗、前鋒、擴軍和火器等營伍挑選的,兵額約六百。


    善撲營:清代禁衛軍之一。康熙年間設立,善撲營兵被稱為“少年大力士“,他們協助康熙帝鏟除了叛臣鼇拜,立下了汗馬功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色芬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任縱橫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任縱橫1並收藏國色芬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