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壽告訴李知樂,其實小皇帝阿離跳崖之後沒有死。因為姓呂的大內侍衛死死地抱住小皇帝阿離,所以小皇帝阿離落水後並沒有死。生於江南的姓呂的大內侍衛拚盡全力,護著小皇帝阿離遊迴了岸邊。當時活下來的人並不多,除去不久之後累死重傷而死的,不過十幾個人而已。就連姓呂的大內侍衛也因為傷重而死,陸丞相也因為是一個文人,沒有堅持到最後。


    當時大家不能對抗蒙古人,隻好隱姓埋名下去。大家躲在一個漁村裏麵,等待有人救他們迴去。可是等來的消息是,小皇帝死後,南宋徹底完了,凡是忠於南宋皇室的人,不是已經死了,就是已經四散了。如今忠於小皇帝的臣子幾乎一個也沒有了,更加沒有人來救小皇帝他們了。小皇帝一行人不但人數少,而且身上沒有什麽財物,隻好和一些災民難民出海逃生。


    為了不順從於蒙古人,為了不被蒙古人查出小皇帝的身份,小皇帝帶著大家逃到了南洋一帶。小皇帝謊稱自己是落難的漢族子弟,帶著家人和下人來這裏定居。從此小皇帝在這裏住了下來,而且開始在當地開枝散葉。當時小皇帝和十二個手下,一共十三人,組成了南宋十三後人這個小團體。他們以小皇帝阿離為首,大家對外是一家人,對內依然是君臣關係。


    小皇帝和他們以為他們將要在這個海外蠻荒之地生活下去的時候,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這個人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鄭和,他出現的時候小皇帝阿離已經是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了。阿離的重孫子也已經成家,阿離算是五世同堂了。阿離是南宋皇帝之中活得最久的一個皇帝,也是唯一一個五世同堂的皇室成員。


    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馬哈隻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立下赫赫戰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禦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曆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裏國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原本姓馬,元朝初年,鄭和的祖先移居雲南,是元朝雲南王麾下的貴族。


    馬和生在一個富有冒險精神的家庭裏,祖父和父親都曾經跋涉千裏,朝覲麥加,因而被當地百姓尊稱為“哈隻“,即“巡禮人“或朝聖者之意。鄭和母親姓溫,非常賢良。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哥哥叫馬文銘。馬家在當地很受人們的尊敬。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雲南的元朝勢力,派手下傅友德、藍玉等率30萬大軍,發起明平雲南之戰。在戰亂中,年僅11歲的馬和被明軍俘虜,被閹割,在軍中做秀童。後來,進入南京宮中,在14歲那年來到北平的燕王府。燕王朱棣見馬和聰明、伶俐,便把馬和留在身邊,成為燕王的親信,為了提高身邊服務親隨的文化水平,朱棣不僅挑選學識豐富的官員到府中授課,而且還讓他們隨意閱讀府中的大量藏書。天資聰穎、勤奮好學的馬和很快便成了學識淵博的人。


    由於馬和身材魁梧,知識豐富,思維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內侍中無出其右“,尤其是在幫助朱棣登基稱帝的過程中,馬和立下大功,更為朱棣所賞識。


    在靖難之役中,馬和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另一說為“燕京鄭村壩“,今日北京東壩村)立下赫赫戰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禦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


    在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以賜姓授職的方式表達他對有功之臣封賞與恩寵時,馬和被賜姓“鄭“,從此便改稱為“鄭和“。同時,升遷為內官監太監,相當於正四品官員。史稱三寶太監。


    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具有軍事指揮才能。鄭和少年時就在明軍中服役,在明軍中長大,後轉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鄭和成年後,經受了戰火考驗,跟著朱棣參加“靖難之役“,出生入死,轉戰南北,經曆數次重大戰役,具有實戰經驗。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鄭和“欽差總兵太監“軍銜,將二萬餘名官兵交給鄭和指揮。鄭和下西洋中的幾次軍事行動也證明了鄭和的軍事指揮才能,確保了這幾次軍事行動的成功。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十一日)朱棣命正使鄭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萬八千餘人出使西洋。1406年6月30日在爪哇三寶壟登陸,進行貿易。時西爪哇與東爪哇內戰,西爪哇滅東爪哇,西爪哇兵殺鄭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懼,獻黃金6萬兩,補償鄭和死難士兵。


    隨後到三佛齊舊港,時舊港廣東僑領施進卿來報,海盜陳祖義兇橫,鄭和興兵剿滅賊黨五千多人,燒賊船十艘,獲賊船五艘,生擒海盜陳祖義等三賊首。


    鄭和船隊後到過蘇門答臘、滿刺加、錫蘭、古裏等國家。在古裏賜其王國王誥命銀印,並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國十萬餘裏,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


    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十月二日)迴國,押陳祖義等獻上,陳祖義等被問斬。施進卿被封為舊港宣慰使。舊港擒賊有功將士獲賞:指揮官鈔一百錠,彩幣四表裏,千戶鈔八十錠,彩幣三表裏,百戶鈔六十錠,彩幣二表裏;醫士,番火長鈔五十錠,彩幣一表裏,錦布三匹。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至永樂七年(公元1407-1409年)。


    鄭和專程到錫蘭,對錫蘭山佛寺進行布施,並立碑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記有“謹以金銀織金、紡絲寶幡、香爐花瓶、表裏燈燭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養,惟世尊鑒之“。此碑於1911年在錫蘭島的迦裏鎮被發現,現保存於錫蘭博物館中,是用漢文、泰米爾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漢文尚存,是中斯兩國友好關係史上的珍貴文物,也是斯裏蘭卡的國寶。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人。


    第三次下西洋


    1409年十月(永樂七年九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迴國途中訪錫蘭山,1411年7月6日(永樂九年六月十六)迴國。


    姚廣孝下西洋的史料給另一個關於鄭和航海目的的假設也提供了佐證。潘教授說:在《大唐西域記》中,明人的注中有這樣的記載:“皇帝遣中使太監鄭和,奉香花往詣彼國(指錫蘭,今斯裏蘭卡)供養……當就禮,請佛牙(傳為釋迦牟尼的牙齒,據說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牙齒完整無損,稱為佛牙舍利)至舟,靈異非常,光彩照耀……永樂九年七月初九至京師。皇帝命於皇城內莊嚴栴檀金剛寶座貯之……“永樂九年正是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期間。


    “姚廣孝參與了第三次下西洋,迎迴了佛牙,這說明第三次下西洋顯然是朱棣事先計劃好的,否則就不會派出姚廣孝這樣級別極高的官員。目的也很明確,那就是''迎佛牙''!“有學者如是分析。至於朱棣為什麽要派遣船隊,不遠萬裏從斯裏蘭卡迎迴佛牙,更有學者指出,這是因為朱棣是篡建文帝的位上台的,他勞師動眾迎迴佛牙,一個主要用意可能是為了證明他的正統地位,平息民間的不滿和反抗情緒。這種做法,前代的帝王就曾經用過。


    第四次下西洋


    1413年十一月(永樂十一年十一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1415年八月十二日(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迴國。


    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人。


    第五次下西洋


    1417年六月(明永樂十五年五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1419年8月8日(明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迴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色芬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任縱橫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任縱橫1並收藏國色芬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