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讀史方輿經要》,五代時閩置寧德縣,原為長溪縣的寧川鄉和古田縣的感德鄉,合為寧德,以二鄉名命名。


    唐開成(836-840)中析長溪縣寧川置感德場。五代唐長興四年(933)升為寧德縣,曆屬長樂府、福州、福寧州、福州府、福寧府、閩海道。


    1949年8月15日解放,屬福安專區、地區,寧德地區,1988年撤縣設立縣級寧德市。1999年撤銷寧德地區設立寧德市,原縣級寧德市改為蕉城區。


    蕉城區素有“山海旅遊城”之美譽。佘族民俗風情獨特,佘族文化曆史悠久,“中華佘族宮“是全國佘族同胞朝聖地,設有國家級民俗旅遊專線。


    被著名詩人郭沫若譽為“三都良港舉世無、水深港闊似天湖”的三都澳,既是世界深水良港,又是山海兼備、風光旖旎的風景區。城西郊建戚繼光公園,白鶴鼻山挺拔秀麗。


    西北郊基亭岡有烈士墓、紀念碑。東北郊有天王寺景區,鏡台山與南郊玉女峰為市區左弼左輔,玉女峰麓南祭公園有飛瀑流泉、怪石奇岩。


    天後宮(媽祖廟)為1937年國共合作談判地點。霍童宏街宮是1933年寧德縣蘇維埃政府駐地。


    支提山,唐末列為中國名勝“三十六洞天”之一,明代永樂帝題贈“天下第一山”,支提寺(華嚴寺)為中國佛教重點寺院。虎壩橋頭獅子峰,“幽穀隱龍潭,深山藏古寺”。


    哪羅寺皺石作壁,湧石為天,天然奇妙。三都澳譽稱“海上天湖”,漳灣橫嶼(洪水島)是戚繼光抗倭勝利紀念地。


    李壽私下告訴李知樂一個故事,一個關於老李家過去的故事。這個故事隻限於老李家男人才能知道,所以除了李壽之外,隻有李知樂可以知道。就連李知樂的養母李薑氏和兩個妹妹,也對這個故事一無所知。李知樂當然不會隻把這個故事當作一個故事,因為李知樂知道這是老李家的曆史,這是要流傳下去的經曆和典故。


    大概距今七百年前,可能不到七百年的時候,南宋經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宋恭帝趙?是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8月12日-1276年2月4日在位),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後所生,是宋端宗趙昰的弟弟,宋懷宗趙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為嘉國公、左衛上將軍等,宋端宗上尊號孝恭懿聖皇帝,元人上諡號恭皇帝,韓林兒上諡號法宗章文敬武睿孝皇帝。


    宋端宗趙昰是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2年,得年9歲,廟號端宗,諡號裕文昭武湣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聖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稱宋帝昰。他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的長兄,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


    宋末帝趙昺是宋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位兩年,年僅8歲,韓林兒上諡號懷宗恭文寧武哀孝皇帝。趙昺是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1278年4月在岡州即皇帝位,改元祥興。1279年3月19日,宋元在崖山開展決戰,宋軍被元軍擊敗,元軍隨後包圍崖山,左丞相陸秀夫眼看靖康之恥又要重演,在廣東崖山(今新會崖門)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宋王朝覆亡。


    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過度而死,四歲的宋恭帝在奸臣賈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年號德佑。由祖母謝太皇太後、母親全太後垂簾聽政,但軍國大權依然在賈似道之手。


    當時蒙古的元朝大軍己得中國北半部,在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襄樊城的控製權之後,渡過長江向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進發。謝太後一麵在全國通令“勤王“,一麵向元軍乞和。勢如破竹的元軍在擊破各地的防線,相繼降服了長江中遊諸州。1275年,賈似道率領的3萬大軍在蕪湖與元軍對戰大敗,不久,謝太後和宋恭帝在全國人民的壓迫下不得不殺死賈似道,不過為時晚矣,宋朝已壽終臨寢,滅亡的形勢已經不可避免了。


    同年年中,元軍已經占領了江東大半的領土。


    1276年1月18日伯顏率領的元軍兵臨臨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隻好向元軍投降。同年,謝太皇太後抱著五歲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向元軍投降。


    宋恭帝德佑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軍攻克臨安時,5歲的宋恭帝和謝太皇太後相繼被俘。趙昰在母親楊淑妃和弟弟趙昺、國舅楊亮節、謝太皇太後的侄兒(宋理宗的駙馬都尉,應該是趙昰的姑丈)楊鎮、趙氏皇族人員秀王趙與檡等的陪同下,由謝道清秘密派殿前禁軍都指揮使並攝行軍中事的江萬載父子帶自募之義軍和殿前禁軍護衛,出逃婺州(今浙江金華),在婺州得陸秀夫帶一部分大臣和朝庭機構來投,但立足不穩,又由江萬載父子及江氏“三古“家族帶兵保護出逃到溫州,由陸秀夫找到已逃跑到此得陳宜中,匯合帶兵到此的張世傑等,一起保護趙昰等一大班人登船入海到達福州,定行都於福州濂浦平山福地,改年號景炎,行宮為平山閣(當時時值戰亂,哀鴻遍野,宋軍撤離此地時,曾開倉濟民,當地人民甚感其恩,元軍占領福州時,當地人民遂將平山閣改名為泰山宮,祭祀南宋高宗趙構及入閩的益、廣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將:江萬載、文天祥、陸秀夫、陳宜中、張世傑。當地泰山宮便塑這些神像,實是迴避元代的查禁,以泰山宮作掩護,林浦泰山宮現存完好)。


    趙昰登基前被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1276年6月14日即位,改元景炎,時年隻有7歲。雖然朝臣江萬載、陸秀夫等堅持抗元,力圖恢複宋朝,但在元軍的緊緊追擊下,端宗隻能由大將江萬載、張世傑護衛登船入海,東逃西避,疲於奔命。他曾逃到南澳島上,在島上海灘上開挖的宋井至今仍存,之後又逃到香港的九龍城一帶,現存的宋王台和侯王廟都是為紀念宋端宗而建。在保護趙氏皇族和南宋小朝庭的過程中,以江萬載為首江氏“三古“家族子孫前赴後繼,對趙氏皇族及南宋小朝庭始中不離不棄,令楊太後母子非常感動。楊太後體恤江氏“三古“家族的女眷和未成年子孫都隨江萬載胞兄江萬裏投止水池殉國的苦況,為保忠良不絕,挑選大臣之女和賢淑宮女配嫁給江氏“三古“家族的子孫,並將自己的女兒、趙昰之姊趙氏公主配嫁給江萬載的侄孫江日新(江萬裏幼子江鏜之子,江日新的名字據說也是為紀念宋末三帝趙顯、趙昰、趙昺在後來才改成帶日字的)。江日新在崖山之戰後攜趙氏公主並文天祥的堂姑文氏大娘流寓到廣東四會,相依為命,在當地留下很多傳說。四會縣城附近之山因葬趙氏公主而改名鳳崗,崗上公主墳和駙馬墳遺跡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存,後毀於建廠和修路。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為躲避元將劉深的追逐,江萬載父子帶兵奮力擊退劉深,扶趙昰上船避入廣州灣對開海麵,不幸又突然遇上台風,將年幼體弱的宋端宗卷入海浪中,年逾70的江萬載撲入狂風巨浪中奮力將遇溺的宋端宗救起,江萬載自己卻不幸被海浪卷走沒了蹤跡;眼看三年來一直貼身保護自己的最親近大臣被海浪吞沒,宋端宗因此染病。因元軍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湛江硇洲島)。不到10歲的小皇帝屢受顛簸,又驚病交加,不到一個月後(1278年5月8日)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嶼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色芬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任縱橫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任縱橫1並收藏國色芬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