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境內有一些地方形成區外方言島。蕉城區飛鸞鎮的碗窯和礁頭村(共3000多人)講閩南話;霞浦縣的三沙鎮和水門、牙城兩個鄉鎮的部分村莊,以及下滸、柏洋、長春等鄉鎮的少數村莊(共約7萬多人)講閩南話;福鼎市的沙埕、前岐、店下、白琳、點頭、貫嶺、俞山、疊石等鄉鎮的部分村莊(共13萬多人)講閩南話;還有柘榮縣的乍洋鄉和東源鄉的少數村莊(約500多人)也講閩南話。全地區約有21萬多人講閩南話。閩南話是寧德境內第三大方言。還有少數地區形成汀州話(客家話)方言島和莆仙話方言島。古田縣風都鎮的後溪、珠洋兩個村(約5000人)講客家話,霞浦縣柏洋鄉利埕村福鼎樓自然村300多人)講客家話,柘榮縣城郊倒龍山村(100多人)講客家話。此外,福安市社口鎮首筧村、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和點頭鎮觀洋村以及壽寧縣西南部邊境個別自然村講客家話。霞浦縣溪南鎮岱嶼村(100多人)講莆仙話;福安市下白石部分村莊(400多人)講莆仙話;福鼎市沙坦鎮澳腰等村莊(數百人)講莆仙話。


    閩東方言南片的福州話在境內少數地方形成方言島。福鼎市秦嶼鎮(3.5萬多人)全講福州話;霞浦縣的海島鄉和柏洋鄉的北岐村、長春鎮的計米村(共1.4萬多人)講福州話。


    由於曆史原因和地理條件,一些縣的邊界村莊講鄰縣方言。屏南縣西北部嶺下鄉的富竹、上樓、東峰、上梨洋、葛佘等村因與閩北的建甌市毗鄰而講屬於閩北方言係統的建甌話,周寧縣的西北部與政和縣接壤的泗橋鄉的赤岩、洋尾、洋尾弄、吳厝坑、吳厝坪和純池鎮的前溪等村莊講屬於閩北方言係統的政和話;霞浦縣的東衝半島與羅源縣的鑒江鎮隔海相望,該縣北壁鄉的東衝、上岐、下岐幾個村講羅源話。境內傳統男女婚嫁通常由“議婚”、“嫁娶”、“鬧洞房”、“下廚房”和“迴門”幾個環節組成,有中國古代婚姻六禮遺留的痕跡。而“嫁娶不親迎”是閩東婚嫁禮俗中的一個突出特點。


    男女到了結婚年齡,經過家長物色,或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向女方求婚,倘女方父母表示同意,“合婚”認為男婦生庚無“衝”、“克”後,男、女雙方家長就聘金、聘禮妝奩、婚期等進行協商,取得一致意見後由男家擇吉日送禮到女家,婚事就算定下來,俗稱“小定”。“小定”後男家再次選擇吉日,送乾坤貼、聘金、聘禮、布料至女家;女家迴送以糕果、新郎布料,為大聘,俗稱“大定”。送過聘禮後,男家將選定的結婚日期寫在紅紙上通知女家,俗稱“送日子”。迎娶,這一天晚上,新郎、新娘各自設祭拜祖宗。新娘還得向其親屬長輩行拜別禮。


    迎娶之日,女家設午宴請親友,俗稱請“出門晝酒”。男家擺酒席遍請親友,俗稱請“新婦酒”。午宴後,接親隊伍前往女家(新郎不必親白前往)。花轎到達女家,新娘鳳冠霞帔,盛裝而待,上轎前必須傷心哭嫁,以避兇煞,並與兄弟舉行“分家契”儀式,最後由全福的長輩攙扶上轎。並由小舅小姨伴送新娘前行,俗稱“送媳婦”(蕉城區風俗,送親的小姨特別多,少則4人多則12人)。花轎大抵天黑到達男家,再由男家全福長輩出來,揭去轎門上的“轎前符咒”,點火焚化,然後開啟轎門,“正中姑”(全福小女孩擔任)請新娘下轎,再由“伴娘媽”(通曉當地婚姻禮儀的老婦)攙扶到大廳,等待舉行拜堂成親大禮。當花轎到男家大門口時,新郎及其父母兄嫂都必須上樓迴避,以示身份尊上,將來鎮得住新娘。經“子弟官”手提“風雨燈”(全福小男孩擔任)來迴上樓三次相請,新郎身著長袍頭戴禮帽下樓與新娘一道拜堂,三拜九叩禮畢,新娘由全福長輩持喜燭、捧“鬥燈”(內置大米、紅蛋、鏡子、剪刀、尺子、筷子、戥秤、點燃灼油燈並圍上紅紙的紅漆圓形木鬥--即俗稱“鬥燈”)緩步引入新房,新娘進入新房後端坐床沿,讓人觀睹,俗稱“瞧新婦”。拜堂後,大廳上再次擺起酒宴請親友,俗稱“請接親酒”。一般午宴的“新婦酒”宴請女賓,晚宴的“接親酒”宴請男賓。


    “接親酒”後,另備一桌精美豐盛的筵席,俗稱“佳期酒”,赴席者多為預先選好的父母雙全的全福青年,喝“佳期酒”和“鬧洞房”往往間雜進行,通常“鬧洞房”要鬧三次以上,直至拂曉(也有是夜送房的)。


    迎娶次日,天一亮新娘便在“伴娘媽”的引領下進廚房行“下廚禮”,當天新娘還得參拜親屬長輩,行“見客禮”。當夜,“伴娘媽”備辦糖茶、點心兩份送入新房請新郎、新娘一道吃用,俗稱“送房”。


    迎娶第三天,新郎須陪伴新娘同往嶽父家,即新娘“迴門”,新郎做女婿”。女家要擺“女婿酒”宴請女婿,於當日返迴男家,至此整個婚姻禮儀才告結束。春節,俗稱大年,是民間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境內各地春節團拜日子也有差異。初一是福安賀年日,家家必備冰糖茶、米餅、糖飴、水果,熱情待客。正月初二,是福鼎、柘榮和古田拜年日。福安初二是“白年日”(祭奠死者的日子),忌來客串門。霞浦則有吃新年飯祭奠死者的習俗,故忌諱初一、初三、初四有客登門。


    民間春節慶祝活動到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達到高潮。街市上張燈結彩,有“迎鐵機”、“馱故事”(由若幹兒童扮演神話戲劇人物,分別坐在人肩上)、“踩高蹺”等,魚龍燈舞,管弦樂奏,鑼鼓鞭炮銃聲震天動地,狂歡直至深夜。鄉村人家則在家門口點篝火,盡情娛樂,並於篝火中留取火種,俗稱“燃炬”。正月十八日夜,城內各境龍燈沿街蕩舞,號稱“龍洗街”。民國間漸廢,僅存民間小規模神事娛樂活動。元宵之夜,有舉辦折枝詩唱,燃放焰火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元宵之夜常由單位舉辦燈謎詩唱、遊園等文娛活動。直至過了元宵節,心理上的“做年”才告結束。


    這些風俗在東漁村,有的有,有的沒有,更有一些和東漁村不大一樣。或許是李知樂記錯了,也或許是因為老李家本來就不是這裏的原住民的關係。反正李知樂對於這些風俗記憶不是很深,大多數都是聽來的,或者是別人講給他聽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色芬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任縱橫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任縱橫1並收藏國色芬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