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了俠女秋瑾和義女西施,就要說到孝女曹娥了。
曹娥(130年~143年),會稽上虞(浙江紹興市上虞區)人。東漢時期著名孝女。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相傳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於舜江(今曹娥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後曹娥的屍體抱父屍浮出水麵。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所住之村鎮即更名為曹娥鎮,殉父之江為曹娥江,並建以寺廟慰其孝心。
另也有傳說認為曹娥是五月五日投江,而沒有追究其父的溺江時間。
據虞預的《會稽典錄》記載:“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以五月五日迎伍神,為水所淹,不見其屍。“曹娥的父親曹盱是個巫祝,負責祭祀方麵的工作,東漢漢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曹盱駕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不幸掉入江中,生死未卜。“
《後漢書·列女傳》記載:“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
曹娥之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當時年僅十四歲,她晝夜沿江哭尋父親。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這一天她也投了江,五日後她的屍體抱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麵。
後人為紀念她,改舜江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年),上虞縣令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刻石立碑(即“曹娥碑“),以彰孝烈。後蔡邕訪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讀,題八字於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ji)臼“(為一謎麵,謎底為“絕妙好辭“)。
據史料記載,自宋代以來曆代帝王對曹娥曾大事褒揚。宋元佑八年(1093年)宋哲宗敕建高大輝煌的曹娥正殿。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敕封靈孝夫人。政和五年加封昭順。淳佑六年敕封純懿夫人,又敕封其父為和應侯,其母為慶善夫人。元後至元五年(1339年)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命官赴廟祭奠,誠意伯劉基親撰誄文。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敕封福應夫人。同治五年(1865年)加封靈感夫人,欽賜“福被曹江“匾額。民國年間,國民黨多有軍政要人題贈楹聯匾額,其中蔣介石先生題匾“人倫之光“現懸廟宇正殿。
“端午人物“之爭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因天人相應而立,孕人文精神而豐“,是我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曆史上推出的“端午人物“候選人主要有屈原、伍子胥、介子推、勾踐、曹娥、陳臨、黃巢、秋瑾等。經過民眾長期篩選,影響最大的有三位:屈原、伍子胥和曹娥。這三位入圍者都有感動曆史的人生故事,去世原因都跟水和五月初五有關,死後都被後人追思禮讚。如果將曆史上所有與端午節有關的人物進行pk,屈原無疑是最終勝出者,成為曆朝曆代公認的“端午人物“。
一、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約於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由於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同盟,沒有成功,反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楚襄王即位後,依舊寵信奸佞,再次將屈原革職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不忍再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顛沛的苦難,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於是選擇以死明誌,於五月五日自投汨羅江而亡。
二、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吳國名臣。他本是楚國人,其父親伍奢和哥哥伍尚都是官員,遭讒言陷害,一起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的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屍三百下,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成為諸侯一霸。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掉越王勾踐,但夫差不聽,反聽信讒言,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
三、曹娥的典故上麵已經說了,但是有爭論,曹娥究竟是五月五日投江的還是二十二日。根據《會稽典錄》《後漢書·列女傳》記載的話,應該是曹娥父親在五月五日祭祀時掉入江中,曹娥十七日後才投江。而民間傳說也有說曹娥是五月五日投江的。
民俗學專家羅雙慧分析說,這三位“端午人物“入圍者的人生故事都很感人,但令人感動的原因各有不同。屈原是憂國憂民悲憤而死,伍子胥是被逼無奈而死,曹娥是為父親盡孝而死。相比之下,人們更推崇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操。因為這種對國家對民族的“大愛“,是曆朝曆代公認的個人最崇高的理想情操,是伍子胥個人的恩怨情仇和曹娥對父親的“小愛“所不能比擬的。
屈原的最終勝出,還因為他有良好的公眾形象、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崇。伍子胥“掘墓鞭屍“瘋狂複仇行為,給自己留下了“一介武夫“的公眾形象,引異國之軍報私人之仇,也爭議頗多,很難得到人們廣泛尊重。十四歲的曹娥還是未成年人,雖然孝心可嘉,但投江行為並不值得提倡。
關於端午節的來源,從古到今,有著多種說法,除了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等人物紀念說,還有惡月惡日、蓄蘭沐浴、龍節等說法。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節的曆史教育》兩篇論文中引據七十多種書目進行考證,認為端午是龍的節日。據此,有人認為華夏族的先人以龍為部落標誌,伏羲、女媧和大禹都是龍族著名領袖,後人自稱龍子龍孫、龍的傳人,每年五月五日,舉行盛大的龍祭,叫做端午節。
曹娥,這位幼年喪母的少女,從小與父親曹盱相依為命。公元143年端午節,曹盱為祭祀潮神伍子胥,在舜江上逆舟而行,不幸落水。曹娥沿江號哭,晝夜不絕。到了第十七天,她解衣投水,祝曰:“父屍所在,衣當沉。”後竟在衣沉處投江而亡。五天後,鄉裏父老發現曹娥抱父屍浮出水麵。無不感其“孝感動天”,贈賻營葬,舜江亦因此而改名曹娥江。孝女曹娥投江尋父,本為骨肉親情的真切展示,故為世人傳頌。
曹娥(130-143),上虞皂湖鄉曹家堡人。據虞預的《會稽典錄》記載:“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xu),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以五月五日迎伍神,為水所淹,不見其屍。“曹娥的父親曹盱是個巫祝,負責祭祀方麵的工作,東漢漢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駕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不幸掉入江中,生死未卜。”
《後漢書.列女傳》記載:“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
曹娥之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當時年僅十四歲,她晝夜沿江哭尋父親。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這一天她也投了江,五日後她的屍體抱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麵。
後人為紀念她,改舜江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縣令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後蔡邕訪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讀,題八字於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ji)臼“(為一謎麵,謎底為絕妙好辭)。
據史料記載,自宋代以來曆代帝王對曹娥曾大事褒揚。宋元佑八年(1093年)宋哲宗敕建高大輝煌的曹娥正殿。大觀四年(1110年)敕封靈孝夫人。政和五年加封昭順。淳佑六年敕封純懿夫人,又敕封其父為和應侯,其母為慶善夫人。元後至元五年(1939年)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命官赴廟祭奠,誠意伯劉基親撰誄文。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敕封福應夫人。同治五年(1865年)加封靈感夫人,欽賜“福被曹江“匾額。民國年間,國民黨多有軍政要人題贈楹聯匾額,其中蔣中正先生題匾“人倫之光“現懸廟宇正殿。
曹娥廟始建於公元151年,發展到今天,主要經曆了以下幾個大的發展階段。一是有近六百年曆史的江東廟。《後漢書.曹娥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為立碑。“這一階段廟宇雖也幾度興廢,但囿於“鐵麵曹江“作祟,規模上沒有大的發展。二是北宋元佑間廟西遷現址。據清光緒《上虞縣誌》載:“曹娥廟在十都曹娥江西岸,舊在江東,屬上虞,後以風潮齧壞,移置今處,隸會稽。“廟宇西遷後規模有所擴大,但也僅建正殿五間。三是南宋嘉定年間,郡守汪綱擴建了曹府君祠及朱娥祠五間,另在正殿北首建雙檜亭。四是民國18年廟遭大火後,鄉紳任鳳奎募民資重建。這次修建不但進一步擴大了正殿範圍,而且還添建了飲酒亭、戲台等,奠定了現有廟宇布局嚴謹、錯落有致、氣勢恢宏的基調。鑒於年久失修,加之“****“人為破壞,廟宇瀕臨坍塌,1984年浙江省、上虞市人民政府撥款,在文物部門主持下,鳩工庀材,曆時三載修葺廟宇,使這處古老的建築重新煥發出青春。
廟會,泛指設在寺廟裏邊或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舉行。一年一度的曹娥廟會從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五始,至五月二十二止,為期七天。每年曹娥廟會各地香客雲集,盛況非凡。
五月曹娥廟會是為紀念“千古孝女“曹娥而舉行的。曹娥生於東漢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為上虞皂湖曹家堡人。娥父曹盱為一巫者,善於“撫節安歌,婆娑樂神“。按漢代吳越地區逢端午節祭祀潮神伍子胥的習俗,這一天都要在舜江上駕船逆潮而上祭祀和迎接潮神。
這個傳統風俗,主要是為紀念吳越忠臣伍子胥和文種,傳說這兩個忠魂死後被封為潮神,伍子胥為前潮,文種為後潮,祈潮可保地方平安,漁業豐收。漢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曹娥江(時稱舜江)上舉行迎潮神儀式,曹盱不幸溺水而死,屍體亦被浪濤卷走。年僅14歲的曹娥痛失慈父,晝夜不停地哭喊著沿江尋找。到十七天時,她脫下外衣投入江中,對天禱祝說:若父屍尚在,讓衣服下沉;如已不在,讓衣服浮起。言畢,衣服旋即沉沒,她即於此處投江尋父。五日後,已溺水身亡的曹娥竟背負父屍浮出了水麵。此事迅速傳揚開去,轟動朝野。
8年以後,漢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有個原在皇帝身邊當郎中(侍衛)的官,派到上虞當縣令,名叫度尚,他為官清正,深察民情,對曹娥投江救父的事跡非常感動,就上
報朝廷封為孝女。他為避免江水侵蝕,將原葬江東的墳墓遷移到江西南首的官道旁邊(即曹娥鎮今址),並為曹娥立碑建廟,以彰揚她的一片孝心。後來人們把流經該地的一段江名改稱為曹娥江。每逢農曆五月十五至二十二,曹娥廟裏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
曹娥(130年~143年),會稽上虞(浙江紹興市上虞區)人。東漢時期著名孝女。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相傳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於舜江(今曹娥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後曹娥的屍體抱父屍浮出水麵。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所住之村鎮即更名為曹娥鎮,殉父之江為曹娥江,並建以寺廟慰其孝心。
另也有傳說認為曹娥是五月五日投江,而沒有追究其父的溺江時間。
據虞預的《會稽典錄》記載:“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以五月五日迎伍神,為水所淹,不見其屍。“曹娥的父親曹盱是個巫祝,負責祭祀方麵的工作,東漢漢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曹盱駕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不幸掉入江中,生死未卜。“
《後漢書·列女傳》記載:“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
曹娥之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當時年僅十四歲,她晝夜沿江哭尋父親。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這一天她也投了江,五日後她的屍體抱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麵。
後人為紀念她,改舜江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年),上虞縣令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刻石立碑(即“曹娥碑“),以彰孝烈。後蔡邕訪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讀,題八字於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ji)臼“(為一謎麵,謎底為“絕妙好辭“)。
據史料記載,自宋代以來曆代帝王對曹娥曾大事褒揚。宋元佑八年(1093年)宋哲宗敕建高大輝煌的曹娥正殿。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敕封靈孝夫人。政和五年加封昭順。淳佑六年敕封純懿夫人,又敕封其父為和應侯,其母為慶善夫人。元後至元五年(1339年)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命官赴廟祭奠,誠意伯劉基親撰誄文。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敕封福應夫人。同治五年(1865年)加封靈感夫人,欽賜“福被曹江“匾額。民國年間,國民黨多有軍政要人題贈楹聯匾額,其中蔣介石先生題匾“人倫之光“現懸廟宇正殿。
“端午人物“之爭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因天人相應而立,孕人文精神而豐“,是我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曆史上推出的“端午人物“候選人主要有屈原、伍子胥、介子推、勾踐、曹娥、陳臨、黃巢、秋瑾等。經過民眾長期篩選,影響最大的有三位:屈原、伍子胥和曹娥。這三位入圍者都有感動曆史的人生故事,去世原因都跟水和五月初五有關,死後都被後人追思禮讚。如果將曆史上所有與端午節有關的人物進行pk,屈原無疑是最終勝出者,成為曆朝曆代公認的“端午人物“。
一、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約於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由於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同盟,沒有成功,反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楚襄王即位後,依舊寵信奸佞,再次將屈原革職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不忍再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顛沛的苦難,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於是選擇以死明誌,於五月五日自投汨羅江而亡。
二、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吳國名臣。他本是楚國人,其父親伍奢和哥哥伍尚都是官員,遭讒言陷害,一起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的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屍三百下,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成為諸侯一霸。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掉越王勾踐,但夫差不聽,反聽信讒言,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
三、曹娥的典故上麵已經說了,但是有爭論,曹娥究竟是五月五日投江的還是二十二日。根據《會稽典錄》《後漢書·列女傳》記載的話,應該是曹娥父親在五月五日祭祀時掉入江中,曹娥十七日後才投江。而民間傳說也有說曹娥是五月五日投江的。
民俗學專家羅雙慧分析說,這三位“端午人物“入圍者的人生故事都很感人,但令人感動的原因各有不同。屈原是憂國憂民悲憤而死,伍子胥是被逼無奈而死,曹娥是為父親盡孝而死。相比之下,人們更推崇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操。因為這種對國家對民族的“大愛“,是曆朝曆代公認的個人最崇高的理想情操,是伍子胥個人的恩怨情仇和曹娥對父親的“小愛“所不能比擬的。
屈原的最終勝出,還因為他有良好的公眾形象、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崇。伍子胥“掘墓鞭屍“瘋狂複仇行為,給自己留下了“一介武夫“的公眾形象,引異國之軍報私人之仇,也爭議頗多,很難得到人們廣泛尊重。十四歲的曹娥還是未成年人,雖然孝心可嘉,但投江行為並不值得提倡。
關於端午節的來源,從古到今,有著多種說法,除了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等人物紀念說,還有惡月惡日、蓄蘭沐浴、龍節等說法。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節的曆史教育》兩篇論文中引據七十多種書目進行考證,認為端午是龍的節日。據此,有人認為華夏族的先人以龍為部落標誌,伏羲、女媧和大禹都是龍族著名領袖,後人自稱龍子龍孫、龍的傳人,每年五月五日,舉行盛大的龍祭,叫做端午節。
曹娥,這位幼年喪母的少女,從小與父親曹盱相依為命。公元143年端午節,曹盱為祭祀潮神伍子胥,在舜江上逆舟而行,不幸落水。曹娥沿江號哭,晝夜不絕。到了第十七天,她解衣投水,祝曰:“父屍所在,衣當沉。”後竟在衣沉處投江而亡。五天後,鄉裏父老發現曹娥抱父屍浮出水麵。無不感其“孝感動天”,贈賻營葬,舜江亦因此而改名曹娥江。孝女曹娥投江尋父,本為骨肉親情的真切展示,故為世人傳頌。
曹娥(130-143),上虞皂湖鄉曹家堡人。據虞預的《會稽典錄》記載:“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xu),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以五月五日迎伍神,為水所淹,不見其屍。“曹娥的父親曹盱是個巫祝,負責祭祀方麵的工作,東漢漢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駕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不幸掉入江中,生死未卜。”
《後漢書.列女傳》記載:“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
曹娥之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當時年僅十四歲,她晝夜沿江哭尋父親。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這一天她也投了江,五日後她的屍體抱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麵。
後人為紀念她,改舜江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縣令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後蔡邕訪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讀,題八字於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ji)臼“(為一謎麵,謎底為絕妙好辭)。
據史料記載,自宋代以來曆代帝王對曹娥曾大事褒揚。宋元佑八年(1093年)宋哲宗敕建高大輝煌的曹娥正殿。大觀四年(1110年)敕封靈孝夫人。政和五年加封昭順。淳佑六年敕封純懿夫人,又敕封其父為和應侯,其母為慶善夫人。元後至元五年(1939年)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命官赴廟祭奠,誠意伯劉基親撰誄文。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敕封福應夫人。同治五年(1865年)加封靈感夫人,欽賜“福被曹江“匾額。民國年間,國民黨多有軍政要人題贈楹聯匾額,其中蔣中正先生題匾“人倫之光“現懸廟宇正殿。
曹娥廟始建於公元151年,發展到今天,主要經曆了以下幾個大的發展階段。一是有近六百年曆史的江東廟。《後漢書.曹娥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為立碑。“這一階段廟宇雖也幾度興廢,但囿於“鐵麵曹江“作祟,規模上沒有大的發展。二是北宋元佑間廟西遷現址。據清光緒《上虞縣誌》載:“曹娥廟在十都曹娥江西岸,舊在江東,屬上虞,後以風潮齧壞,移置今處,隸會稽。“廟宇西遷後規模有所擴大,但也僅建正殿五間。三是南宋嘉定年間,郡守汪綱擴建了曹府君祠及朱娥祠五間,另在正殿北首建雙檜亭。四是民國18年廟遭大火後,鄉紳任鳳奎募民資重建。這次修建不但進一步擴大了正殿範圍,而且還添建了飲酒亭、戲台等,奠定了現有廟宇布局嚴謹、錯落有致、氣勢恢宏的基調。鑒於年久失修,加之“****“人為破壞,廟宇瀕臨坍塌,1984年浙江省、上虞市人民政府撥款,在文物部門主持下,鳩工庀材,曆時三載修葺廟宇,使這處古老的建築重新煥發出青春。
廟會,泛指設在寺廟裏邊或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舉行。一年一度的曹娥廟會從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五始,至五月二十二止,為期七天。每年曹娥廟會各地香客雲集,盛況非凡。
五月曹娥廟會是為紀念“千古孝女“曹娥而舉行的。曹娥生於東漢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為上虞皂湖曹家堡人。娥父曹盱為一巫者,善於“撫節安歌,婆娑樂神“。按漢代吳越地區逢端午節祭祀潮神伍子胥的習俗,這一天都要在舜江上駕船逆潮而上祭祀和迎接潮神。
這個傳統風俗,主要是為紀念吳越忠臣伍子胥和文種,傳說這兩個忠魂死後被封為潮神,伍子胥為前潮,文種為後潮,祈潮可保地方平安,漁業豐收。漢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曹娥江(時稱舜江)上舉行迎潮神儀式,曹盱不幸溺水而死,屍體亦被浪濤卷走。年僅14歲的曹娥痛失慈父,晝夜不停地哭喊著沿江尋找。到十七天時,她脫下外衣投入江中,對天禱祝說:若父屍尚在,讓衣服下沉;如已不在,讓衣服浮起。言畢,衣服旋即沉沒,她即於此處投江尋父。五日後,已溺水身亡的曹娥竟背負父屍浮出了水麵。此事迅速傳揚開去,轟動朝野。
8年以後,漢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有個原在皇帝身邊當郎中(侍衛)的官,派到上虞當縣令,名叫度尚,他為官清正,深察民情,對曹娥投江救父的事跡非常感動,就上
報朝廷封為孝女。他為避免江水侵蝕,將原葬江東的墳墓遷移到江西南首的官道旁邊(即曹娥鎮今址),並為曹娥立碑建廟,以彰揚她的一片孝心。後來人們把流經該地的一段江名改稱為曹娥江。每逢農曆五月十五至二十二,曹娥廟裏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