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聖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遊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隻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大書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親手寫春聯貼之於門。因為他的字號稱“天下第一行書”,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難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聯一貼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舊寫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八個字的春聯,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對聯的人一看此八個字太不吉利,便掃興而歸。到了寅時,王羲之補了後半截,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聯的人見春聯變了樣,皆讚歎不已,拍手叫絕。


    斐鬆之、劉牢之、寇謙之、司馬孚之、司馬亮之、司馬景之、司馬曇之……王羲之的兒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孫子楨之、靜之。上述人為什麽不避家諱?這裏藏著個大秘密,與西漢張良有關的秘密。王羲之一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陳寅恪說這些人所以不避諱是因為都是天師道成員,這個“之”是暗號、徽章。而天師道老大張天師,是張良的八世孫。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究其成因,與王羲之信奉道教,書籍、道合一有很大的關係。土生土長的道教,很早就產生道教符。在抄寫經書時,必須由精於書藝的經生抄寫,而在書寫經本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曆史上諸多道家學者多是有名的書畫家,他們修身養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揮毫潑墨,落筆成體。王羲之就是這方麵的典型代表,他將修道和書法藝術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產生了具大的藝術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著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東晉時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從上到下,奉信黃老學說。《晉書·卷八十·列傳第五十》記載,王氏家族“世事張氏五鬥米道,又精通書道。”《道經》中記載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晉向往神仙之靈虛,邁行放達於天台北門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潛夫論》記載:“因氏王氏,其後子孫,世喜養性、神仙之術。”


    王羲之除了在蘭亭留下了“墨池”兩字之外,而且在紹興留下了不少的故事和遺跡。最出名的是兩個故事和一些相關遺跡。這也是幾乎每一個紹興人都知道的事情,更是一些孩子從小就知道的典故。小花也從小知道這些故事,也知道這些遺跡在哪裏,年幼的她經常在這些地方玩耍。


    王羲之喜歡鵝,總是養一群鵝在身邊,任由鵝在家裏走進走出。王羲之假的鵝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王羲之的寵物或者是家人。王羲之家裏經常招待一些朋友,大家都在王羲之家裏十分隨意。有一次一個朋友來王羲之家裏作客,走了之後王羲之發現家裏的一顆夜明珠不見了。王羲之雖然相信朋友不會做這種事情,但是架不住家人和下人總是念叨這件事情。王羲之對這個朋友開始疏遠,朋友因此不再來王羲之家裏作客。


    多年後王羲之家裏的一隻老鵝老死,王羲之索性殺了老鵝。這才在鵝肚子裏麵發現了家裏不見的夜明珠,王羲之這才明白自己冤枉了朋友。這個時候王羲之趕去朋友家裏,想把事情說清楚,沒想到此時的朋友已經過世了。為了紀念這個朋友,為了記住這個教訓,王羲之捐出自己的家改為一個寺廟,這就是紹興城裏赫赫有名的戒珠寺。這個故事提醒大家,不要誤會朋友,有事情就需要攤開來說。要是當初王羲之第一時間說出這個事情,估計誤會馬上就可以解決,不會讓王羲之悔恨不已。


    相傳王羲之在紹興隱居的時候,遇上了一個麵帶憂慮的老婆婆。王羲之好奇起來,上去打聽老婆婆為什麽憂慮。老婆婆是一個賣扇的人,進購了一批沒有題字的六角竹扇。進價十文錢一把,賣出的價格起碼十二文一把才會不虧錢。沒想到這種六角竹扇做工一般,而且沒有什麽新意,大家都不願意買。這筆錢是老婆婆的養老錢,虧本了老婆婆將來怎麽生活?


    老婆婆現在不想賺錢了,隻想拿迴本錢,讓自己有錢養老就可以了。可是就算是進價的價格賣出去,也沒有人願意購買老婆婆的竹扇。老婆婆走街串巷了一上午,依然沒有人願意買一把竹扇。老婆婆不但很心急,而且開始憂慮起來,差一點要哭了。


    王羲之十分同情老婆婆,索性在老婆婆的二十把竹扇上隨意寫了一些字。王羲之告訴老婆婆,這些竹扇要去紹興城裏大戶人家門口兜售,而且一定要貳百文一把。如果賣不出去的話,王羲之一個人買下老婆婆所有的竹扇。王羲之告訴老婆婆自己家在哪裏,讓老婆婆放心大膽去賣竹扇好了。


    沒想到十文錢都沒有人要買的竹扇,馬上變成大家都要的搶手貨。老婆婆第一把竹扇賣了貳百文錢,第二把、第三把、第四把竹扇賣了三百文錢,第五把竹扇起,老婆婆開價五百文依然十分搶手,最後幾把竹扇甚至於賣到了一千文一把。老婆婆不但笑開嘴,而且發現這個書生真的是一個有大本事的人。


    幾天後,貪心的老婆婆購買了一大批竹扇,找王羲之題字,準備再賣一個好價錢。王羲之對於貪心的老婆婆十分頭疼,故意躲著老婆婆不見。老婆婆對王羲之窮追不舍,王羲之急得丟了筆,躲進了一個小巷子裏麵不敢出來。等老婆婆失望離開之後,王羲之才敢迴家,從此王羲之不敢隨意發善心了。


    王羲之在竹扇上題字的地方是在一座橋上,所以當地多了一座“題扇橋”。老婆婆追趕王羲之,逼著王羲之拋筆的地方,就是後來的“筆飛弄”。王羲之為了躲避老婆婆,躲進的小巷,就是後來的“躲婆弄”。這些地方都是紹興城裏的老巷子老橋,也是大家幾乎天天進過的地方。這些普通的地方,因為有了王羲之的典故,所以變得有點意思和意境。


    王獻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右軍將軍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女婿、晉安帝司馬德宗的嶽父。


    王獻之少負盛名,才華過人。得到宰相謝安賞識,曆任本州主簿、秘書郎、司徒左長史、吳興太守,累遷中書令等職,與族弟王瑉區分,人稱“大令“。他先後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為妻,嫁女於太子司馬德宗(晉安帝)。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時年四十三歲。安帝時獲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諡號為“憲“。


    王獻之精習書法,以行書及草書聞名,在楷書和隸書上有深厚功底。在書法史上與王羲之並稱“二王“,有“小聖“之稱。又與張芝、鍾繇、王羲之並稱“書中四賢“。唐人張懷瓘《書估》評其書為“第一等“。同時,王獻之還善於作畫,唐人張彥遠《曆代名畫記》目其畫為“中品下“。


    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為右軍將軍王羲之第七子。他少負盛名,高超不凡,放達不羈,雖終日在家閑居,但形貌舉止並不懶散,才華氣度超過時人。


    他曾與兄長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訪名士謝安,兩位兄長多談世俗事,王獻之隻隨便說了幾句問候寒溫的話。離開謝家後,客人問謝安王氏兄弟的優劣,謝安說:“小的優。“客人問原因,謝安迴說:“大凡傑出者少言寡語,因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後迎娶北中郎將郗曇之女郗道茂為妻。


    王獻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書郎,轉任秘書丞。後來,他被挑選為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的駙馬,屢辭不得,遂與郗道茂離婚。已經執政的謝安十分敬愛王獻之,請他擔任自己的長史。


    太元五年(380年),謝安因功進拜衛將軍,王獻之仍擔任其長史。不久,授職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征拜入朝擔任中書令。


    太元十年(385年),謝安病逝後,有關他的封贈禮儀在百官中存在著不同意見,隻有王獻之、徐邈共讚謝安對朝廷有忠心與功勳。王獻之上書極力陳述謝安的功績,晉孝武帝以隆重的禮儀封贈謝安。


    王獻之長期服散致疾,為了避娶新安公主,曾灸足心,導致落下後遺症。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時年四十三歲。


    隆安元年(397年),王獻之之女王神愛(即晉安帝安僖皇後)被立為皇後,安帝便追贈王獻之為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諡號為“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色芬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任縱橫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任縱橫1並收藏國色芬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