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有些頗具才華的人在其一生中本應有更大的作為,卻因出現意外而過早的失去了生命,那充滿希望的事業也提前終止,黃奇工就是這其中的一位。就在他事業正處於上升期,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轉化時,卻在一次開大板料時發生了意外。當時黃奇工正在一旁全神貫注的吊線,而徒弟是個新手,往架子上排開擺放鋸好的大板時,還沒有放平就鬆了手。他本要移動身子再擺正一下,可腳一滑,卻讓一丈多長的大板倒了下來,正砸在一邊彈線的黃奇工後腰上。黃奇功慘叫一聲痛苦的倒下了,人雖未死卻一動也不能動。當時的郎中對於骨科也就是接個骨折之類的,這腰椎受傷可不是好治的。請來的郎中看了看,也不敢動,隻是外敷了膏藥,再開了個方子,囑咐慢慢靜養。家裏人照方抓藥迴來煎熬,無非是針對跌打損傷,消炎止痛之類,喝了幾天湯藥,並未緩解疼痛。都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可半年時間過去了,人還是下不了床。常言道: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古時學藝,徒弟一般要幾年後才能學到點皮毛,師傅是不會輕易的將技術全部教給徒弟的。黃奇功徒弟中有專開大板的、有下料開榫卯的、有拚接麵板的,沒有一位成熟工匠能從頭至尾做出一套完整的家具。即使大家按先後工序完成各自的部分,最後可以組裝成家具,但可以想象得出來,其設計和製作工藝同黃奇功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於是,這半年多來,家裏的生意也基本處於半停工狀態,隻能做些單件小家具或桌椅板凳維持著營生。可人總是要吃飯的,加上這半年多的看病吃藥和其它日常開銷,黃家漸漸有些入不敷出,經濟上陷入困境。
黃奇功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明白天道無常,世事多變,如今自己遭此厄運,再美好的遠景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而現在,隻能麵對現實,接受這一切。古來功名利祿一事,無非是光宗耀祖,蔭及子孫後代。自己在宮中服務的這些年來,耳聞目睹了一些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之事,知道官場險惡。本是讓兒子讀書明理,走仕途之路,可目前生存要緊,眼下這難關要過,其它也隻能是空想和奢望。前幾日妻子也勸道:叫師文迴來吧,讀書是長遠的事,先爬過這個坡再說。黃奇功看自己的身體如此,不是半年一年就能恢複的,而家裏的事又無人能接手,最後下了決心,隻能把兒子叫迴來子承父業,期待重振“奇工木作”。
黃師文懂事早又聰明好學,同時也比同齡人更加刻苦努力。在經過了這三年多的教育學習,已是工詩擅對,能書能文。他迴到家裏,看到病床上的父親和家中窘況,知道自己該做出選擇了。於是勸父親說:“爸爸不要急,孩兒已經長大了,早該替父親分擔壓力,有我在,家裏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說這話的時候,黃師文才十二歲。他是個懂事的孩子,少有大誌,盡管自己對未來的憧憬絕不是眼下這樣子,但他知道,父親做出這個決定也一定是很難的,他必須擔起這個擔子。黃師文也是少年老成,從他平靜的臉上竟看不出心中的苦楚和鬱悶。
從那天起,黃奇功就從《木經》、《營造法式》和《魯班經》給兒子講起。黃師文啟蒙時背誦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平時在學堂學的多是四書五經和詩詞歌賦,從不知原來還有這等奇書,一時竟產生了濃厚興趣;好奇心有了,學習時自然格外用心。從來都是理論指導實踐,做木匠也是如此;隻是有個別師傅出於自身因素的考慮,還不想過早的讓徒弟在短時間裏全麵掌握所有技藝,可父親教兒子則不同。黃奇工這位營造處出來的大師傅是傾盡平生所能,隻想讓兒子早些領會。黃師文的悟性也是高,他一邊學習,一邊動手實踐來消化吸收,技藝提高很快。
要是別人學木匠一般都是從下料、推刨子、開榫卯之類的基礎活開始,這樣教出來的木匠也就能做個家具和幹個房子裝飾的活而已。而黃奇工可是從皇宮營造處出來的工匠大師,他們不但掌握著高端家具製作的工藝,還可以營造園林、寺廟、王府和宮殿,會更高層級的木工活,所以要從理論開始學起。我們後麵會介紹黃師木兩次修建三大殿的經過,為什麽別的工匠幹不了這活而他能幹,這就是普通木匠和工匠大師的區別所在。《木經》一書,是北宋初傑出工匠師喻皓,在總結前人工藝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積累的技術成就編著而成。沈括在《夢溪筆談》裏十八技藝中曾作了專題記載,“營舍之法,謂之《木經》”。宋代歐陽修在《歸田錄》卷一中也有記載:
在京師地區諸塔之中,最高的是開寶寺塔,它建造得非常精準,是由都料匠喻皓設計建造。塔剛建成時,看上去不直,而是略向西北傾斜,人們感到奇怪就問預浩。喻皓迴答說:“京師地區,土地平整,沒有高山,卻多西北風,讓西北風吹塔,不到百年,塔就會正直了。”他的構思方案可以精確到這種地步實在難得,現在的木工都以喻皓的理論為準則參考。
後來,北宋建築專家李誡參考喻皓的《木經》寫成了《營造法式》一書。這是一部關於建築方麵的著作,書中包含各種大木作及瓦作製度、工限、料例的三個主要內容以及各種插圖,更為難得的是,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以材為祖”的材份製,這是古代建築體係達到高度成熟的重要標誌。
到了本朝成化、弘治年間,午榮編著了《魯班營造法式》,又稱《魯班經》。這是一本民間匠師的專業教材,該書讓木工這一技藝從民間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其對後來家具的製造和發展的影響很大。午榮是提督工部禦匠司司正,前麵介紹的兩部著作,都是有關建築方麵專業技術,唯有這本《魯班經》是一部民間木工的專業用書。《魯班經》對一般房舍、樓閣、鍾樓、寶塔、畜廄等均有闡述並且詳細的編排了順序,另外還加了大量的實例插圖。用現在的話講,叫圖文並茂,與文字部分互為補充,屬專家級核心論文的專業著作。此書係統地總結了上自春秋以來,曆代工匠大師及專業人士的設計與實踐,僅家具形製就達三十多種,對於每一款家具都有尺寸、卯榫結構、線腳、裝飾等詳細記載,並附有直觀圖。它不但記錄了常見傳統成套家具做法,而且還開列了多種家具名稱及其常規的尺寸,介紹了家具部位、構件、線腳、雕飾及工藝做法的名稱和專業術語。在這部書中,每款家具以直觀圖再現了當時家具造型。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提出了比較稀少、十分罕見的部分家具品種和做法,創造性的提出了用材選料的要求,對木工操作情況及木工工具都一一作了介紹,並配以圖示描繪。
雖然《營造法式》、《魯班經》、《長物誌》中都有對木作工藝的論述,但是局限於“材美工巧”上。而黃奇工以其家傳技藝和在營造處多年的實踐操作經驗,對榫卯結構用心鑽研,總結出一套完整的宮廷家具款式工藝流程。他雖沒有編著成書,但都清晰的記在了腦子裏,這時全部口述傳授給兒子。後來黃師木根據父親一生的經驗總結和自己的成就編寫成《名木指南》一書,為高端家具器物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書中詳細記載了二十九種名貴硬木材質性能、色澤、紋理及適合加工製作哪類家具,都作了詳細說明,同時列出當時許多經典家具款式和製作工藝。
寒來署往,三年多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黃師文在父親的精心傳授下,從構圖、開料、幹燥處理、下料、拚板、淨料、開榫鑿卯、組裝、雕刻、打磨、上漆打蠟等全套工藝流程都牢記於心並能熟練操作,木工技藝得到迅速提高。十五歲的年齡已是個半大小夥子了,“奇工木作坊”的生意雖沒有恢複到當年最好的時候,卻也在艱難中存活下來。黃奇功看到日漸成熟的兒子終於放下了當初的擔心。兒子具有工匠的天資稟賦,學東西領會快,常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對做家具來說非常重要,他相信兒子一定會比他做得更好。
黃奇功想這三年多來自己一直臥病在床,是一定要把全部技藝都傳授給兒子的信念在支撐著他。看到兒子一天天長大成熟後,他感到自己的任務完成了,猶如一根快燃燼的蠟燭,身體健康狀況疾速下滑,一天不如一天。妻子看著也是焦急萬分,急忙又去請來郎中。這幾年來,郎中多次到家診治也隻是延緩時日而已,早對病情不抱多大希望。這次看了看病人,知他已去日無多,就問可有未盡的心事。黃奇功想了想說:“隻是未看到兒子成家,若能完成這個心願,死也無憾了。”
郎中心裏明白了,安慰他說:“你身體會好的,也會看到兒子成家。”說完走到院子裏小聲對女人說:“他身體已是不能撐多久了,如今他有一事放不下心,隻是沒看到兒子成家,不如把這事早些操辦,把兒媳娶進門,衝衝喜,或許還會好起來。”郎中這也是無奈之舉,吃藥不見效,隻能寄托於治療之外的奇跡出現。送走了郎中,女人愁上心頭;這幾年來,丈夫病在床上,不僅收入減少,且求醫問藥還用了不少錢,隻是靠著兒子才勉強支撐著這一切。雖說沒有餓肚子,但家中早已沒有存銀,哪裏還能拿出一筆錢來給兒子娶媳婦。且現今家中這樣艱難,誰家的姑娘又肯嫁過來。這急切間去哪裏找這個人,若找得不好,以後又苦了兒子。她正難過時,忽然想起了對門柳裁縫的女兒。
也是緣分剛好,前天,她去“錦瑞祥”裁縫店給工匠做衣服時還見過這姑娘。因家具店裏的工匠都是做長工,一年四季平時吃住都在一個院子裏,如一家人一樣,隻有到了過年的時候,才放年假迴家。所以,這吃飯穿衣也是要東家來解決,每年到了換季的時候,都要添置新衣。還因為木工長期和木料打交道,不是鋸就是刨,衣服磨損得也厲害。“錦瑞祥”裁縫店是個小作坊,名聲不大,卻因掌櫃手藝好,待人和氣,所以生意還不錯。黃母來這裏十分方便,因為離家裏近,都在同一條街上。
黃母在店裏看到了十八歲的明月,此刻她正在幫父親縫衣。抬頭一刹那間,秀氣的瓜子臉和一雙大眼睛給了黃母很深的印象。黃母問她:“掌櫃在嗎?”姑娘微笑著迴答說:“我爹到庫房拿布去了,一會兒就過來。”黃母借機問柳姑娘:“你叫什麽名字,”姑娘又是嬌羞一笑,她看了黃母一眼有些嬌羞的小聲答道:“我叫柳明月。”黃母又問:“你學做衣服多長時間了。”明月謙虛的答:“自小就跟著母親學,有幾年了,但手藝還不行,現還在跟父親學。”
說話間,掌櫃柳成林抱著一大卷青布從裏間出來;他看到黃母,忙將布放到櫃台上,招唿道:“黃大嫂來了,怠慢您了。”黃母心裏高興,走近櫃台前說道:“也沒啥急事,我這次來是為工匠訂做五套衣服,這是尺寸。”說著將一張記好尺寸的紙遞了上去。柳成林接過紙看了一下,說道:“都是工匠的青衣秋服,對吧。”黃母笑著說:“對。”接著又問道:“柳掌櫃家裏還有什麽人啊。”柳成林指著明月說,這是小女,就我們父女二人。黃母聽了心中多了份惦記,再想多問又覺得不方便。就說道:“什麽時間能做好我來取。”柳成林說:“黃大嫂,不勞您再跑腿,三天後做好了我給您送去。”黃母一楞,心想:原來他認識我。其實這也不怪,原本就同在一條街,離得又不遠,黃母因是婦人家,平時很少出門,而柳成林則是門前開店後院製衣,平時走街串巷子,這一條街哪有他不認識的人。
黃母迴到家裏後,事情一多就忘記了要取衣服的事。三天後,門外傳來一聲問候;黃母出去一看,原來柳掌櫃來送衣服。她忙上前接過,道了聲辛苦,並將衣服錢結清。柳掌櫃接過錢後道了謝轉身離開;黃母看著柳掌櫃遠去的背影若有所思。她將衣服交給兒子後,用手理了理頭發,渾身上下拍打了幾下衣服上的灰塵,囑咐一聲就出了家門,徑直朝私塾走去。她是要去找兒子的啟蒙老師紀先生。她知道在這條街上,紀先生的名望最高,他又很喜歡黃師木,要是給兒子說媒最好請個有身份的人。黃母還真是找對人了,紀先生平日裏和柳成林也很熟悉,聽了黃母的請托後當即應承下來,表示願做月下老。黃母連連道謝。
正是: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黃奇功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明白天道無常,世事多變,如今自己遭此厄運,再美好的遠景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而現在,隻能麵對現實,接受這一切。古來功名利祿一事,無非是光宗耀祖,蔭及子孫後代。自己在宮中服務的這些年來,耳聞目睹了一些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之事,知道官場險惡。本是讓兒子讀書明理,走仕途之路,可目前生存要緊,眼下這難關要過,其它也隻能是空想和奢望。前幾日妻子也勸道:叫師文迴來吧,讀書是長遠的事,先爬過這個坡再說。黃奇功看自己的身體如此,不是半年一年就能恢複的,而家裏的事又無人能接手,最後下了決心,隻能把兒子叫迴來子承父業,期待重振“奇工木作”。
黃師文懂事早又聰明好學,同時也比同齡人更加刻苦努力。在經過了這三年多的教育學習,已是工詩擅對,能書能文。他迴到家裏,看到病床上的父親和家中窘況,知道自己該做出選擇了。於是勸父親說:“爸爸不要急,孩兒已經長大了,早該替父親分擔壓力,有我在,家裏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說這話的時候,黃師文才十二歲。他是個懂事的孩子,少有大誌,盡管自己對未來的憧憬絕不是眼下這樣子,但他知道,父親做出這個決定也一定是很難的,他必須擔起這個擔子。黃師文也是少年老成,從他平靜的臉上竟看不出心中的苦楚和鬱悶。
從那天起,黃奇功就從《木經》、《營造法式》和《魯班經》給兒子講起。黃師文啟蒙時背誦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平時在學堂學的多是四書五經和詩詞歌賦,從不知原來還有這等奇書,一時竟產生了濃厚興趣;好奇心有了,學習時自然格外用心。從來都是理論指導實踐,做木匠也是如此;隻是有個別師傅出於自身因素的考慮,還不想過早的讓徒弟在短時間裏全麵掌握所有技藝,可父親教兒子則不同。黃奇工這位營造處出來的大師傅是傾盡平生所能,隻想讓兒子早些領會。黃師文的悟性也是高,他一邊學習,一邊動手實踐來消化吸收,技藝提高很快。
要是別人學木匠一般都是從下料、推刨子、開榫卯之類的基礎活開始,這樣教出來的木匠也就能做個家具和幹個房子裝飾的活而已。而黃奇工可是從皇宮營造處出來的工匠大師,他們不但掌握著高端家具製作的工藝,還可以營造園林、寺廟、王府和宮殿,會更高層級的木工活,所以要從理論開始學起。我們後麵會介紹黃師木兩次修建三大殿的經過,為什麽別的工匠幹不了這活而他能幹,這就是普通木匠和工匠大師的區別所在。《木經》一書,是北宋初傑出工匠師喻皓,在總結前人工藝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積累的技術成就編著而成。沈括在《夢溪筆談》裏十八技藝中曾作了專題記載,“營舍之法,謂之《木經》”。宋代歐陽修在《歸田錄》卷一中也有記載:
在京師地區諸塔之中,最高的是開寶寺塔,它建造得非常精準,是由都料匠喻皓設計建造。塔剛建成時,看上去不直,而是略向西北傾斜,人們感到奇怪就問預浩。喻皓迴答說:“京師地區,土地平整,沒有高山,卻多西北風,讓西北風吹塔,不到百年,塔就會正直了。”他的構思方案可以精確到這種地步實在難得,現在的木工都以喻皓的理論為準則參考。
後來,北宋建築專家李誡參考喻皓的《木經》寫成了《營造法式》一書。這是一部關於建築方麵的著作,書中包含各種大木作及瓦作製度、工限、料例的三個主要內容以及各種插圖,更為難得的是,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以材為祖”的材份製,這是古代建築體係達到高度成熟的重要標誌。
到了本朝成化、弘治年間,午榮編著了《魯班營造法式》,又稱《魯班經》。這是一本民間匠師的專業教材,該書讓木工這一技藝從民間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其對後來家具的製造和發展的影響很大。午榮是提督工部禦匠司司正,前麵介紹的兩部著作,都是有關建築方麵專業技術,唯有這本《魯班經》是一部民間木工的專業用書。《魯班經》對一般房舍、樓閣、鍾樓、寶塔、畜廄等均有闡述並且詳細的編排了順序,另外還加了大量的實例插圖。用現在的話講,叫圖文並茂,與文字部分互為補充,屬專家級核心論文的專業著作。此書係統地總結了上自春秋以來,曆代工匠大師及專業人士的設計與實踐,僅家具形製就達三十多種,對於每一款家具都有尺寸、卯榫結構、線腳、裝飾等詳細記載,並附有直觀圖。它不但記錄了常見傳統成套家具做法,而且還開列了多種家具名稱及其常規的尺寸,介紹了家具部位、構件、線腳、雕飾及工藝做法的名稱和專業術語。在這部書中,每款家具以直觀圖再現了當時家具造型。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提出了比較稀少、十分罕見的部分家具品種和做法,創造性的提出了用材選料的要求,對木工操作情況及木工工具都一一作了介紹,並配以圖示描繪。
雖然《營造法式》、《魯班經》、《長物誌》中都有對木作工藝的論述,但是局限於“材美工巧”上。而黃奇工以其家傳技藝和在營造處多年的實踐操作經驗,對榫卯結構用心鑽研,總結出一套完整的宮廷家具款式工藝流程。他雖沒有編著成書,但都清晰的記在了腦子裏,這時全部口述傳授給兒子。後來黃師木根據父親一生的經驗總結和自己的成就編寫成《名木指南》一書,為高端家具器物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書中詳細記載了二十九種名貴硬木材質性能、色澤、紋理及適合加工製作哪類家具,都作了詳細說明,同時列出當時許多經典家具款式和製作工藝。
寒來署往,三年多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黃師文在父親的精心傳授下,從構圖、開料、幹燥處理、下料、拚板、淨料、開榫鑿卯、組裝、雕刻、打磨、上漆打蠟等全套工藝流程都牢記於心並能熟練操作,木工技藝得到迅速提高。十五歲的年齡已是個半大小夥子了,“奇工木作坊”的生意雖沒有恢複到當年最好的時候,卻也在艱難中存活下來。黃奇功看到日漸成熟的兒子終於放下了當初的擔心。兒子具有工匠的天資稟賦,學東西領會快,常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對做家具來說非常重要,他相信兒子一定會比他做得更好。
黃奇功想這三年多來自己一直臥病在床,是一定要把全部技藝都傳授給兒子的信念在支撐著他。看到兒子一天天長大成熟後,他感到自己的任務完成了,猶如一根快燃燼的蠟燭,身體健康狀況疾速下滑,一天不如一天。妻子看著也是焦急萬分,急忙又去請來郎中。這幾年來,郎中多次到家診治也隻是延緩時日而已,早對病情不抱多大希望。這次看了看病人,知他已去日無多,就問可有未盡的心事。黃奇功想了想說:“隻是未看到兒子成家,若能完成這個心願,死也無憾了。”
郎中心裏明白了,安慰他說:“你身體會好的,也會看到兒子成家。”說完走到院子裏小聲對女人說:“他身體已是不能撐多久了,如今他有一事放不下心,隻是沒看到兒子成家,不如把這事早些操辦,把兒媳娶進門,衝衝喜,或許還會好起來。”郎中這也是無奈之舉,吃藥不見效,隻能寄托於治療之外的奇跡出現。送走了郎中,女人愁上心頭;這幾年來,丈夫病在床上,不僅收入減少,且求醫問藥還用了不少錢,隻是靠著兒子才勉強支撐著這一切。雖說沒有餓肚子,但家中早已沒有存銀,哪裏還能拿出一筆錢來給兒子娶媳婦。且現今家中這樣艱難,誰家的姑娘又肯嫁過來。這急切間去哪裏找這個人,若找得不好,以後又苦了兒子。她正難過時,忽然想起了對門柳裁縫的女兒。
也是緣分剛好,前天,她去“錦瑞祥”裁縫店給工匠做衣服時還見過這姑娘。因家具店裏的工匠都是做長工,一年四季平時吃住都在一個院子裏,如一家人一樣,隻有到了過年的時候,才放年假迴家。所以,這吃飯穿衣也是要東家來解決,每年到了換季的時候,都要添置新衣。還因為木工長期和木料打交道,不是鋸就是刨,衣服磨損得也厲害。“錦瑞祥”裁縫店是個小作坊,名聲不大,卻因掌櫃手藝好,待人和氣,所以生意還不錯。黃母來這裏十分方便,因為離家裏近,都在同一條街上。
黃母在店裏看到了十八歲的明月,此刻她正在幫父親縫衣。抬頭一刹那間,秀氣的瓜子臉和一雙大眼睛給了黃母很深的印象。黃母問她:“掌櫃在嗎?”姑娘微笑著迴答說:“我爹到庫房拿布去了,一會兒就過來。”黃母借機問柳姑娘:“你叫什麽名字,”姑娘又是嬌羞一笑,她看了黃母一眼有些嬌羞的小聲答道:“我叫柳明月。”黃母又問:“你學做衣服多長時間了。”明月謙虛的答:“自小就跟著母親學,有幾年了,但手藝還不行,現還在跟父親學。”
說話間,掌櫃柳成林抱著一大卷青布從裏間出來;他看到黃母,忙將布放到櫃台上,招唿道:“黃大嫂來了,怠慢您了。”黃母心裏高興,走近櫃台前說道:“也沒啥急事,我這次來是為工匠訂做五套衣服,這是尺寸。”說著將一張記好尺寸的紙遞了上去。柳成林接過紙看了一下,說道:“都是工匠的青衣秋服,對吧。”黃母笑著說:“對。”接著又問道:“柳掌櫃家裏還有什麽人啊。”柳成林指著明月說,這是小女,就我們父女二人。黃母聽了心中多了份惦記,再想多問又覺得不方便。就說道:“什麽時間能做好我來取。”柳成林說:“黃大嫂,不勞您再跑腿,三天後做好了我給您送去。”黃母一楞,心想:原來他認識我。其實這也不怪,原本就同在一條街,離得又不遠,黃母因是婦人家,平時很少出門,而柳成林則是門前開店後院製衣,平時走街串巷子,這一條街哪有他不認識的人。
黃母迴到家裏後,事情一多就忘記了要取衣服的事。三天後,門外傳來一聲問候;黃母出去一看,原來柳掌櫃來送衣服。她忙上前接過,道了聲辛苦,並將衣服錢結清。柳掌櫃接過錢後道了謝轉身離開;黃母看著柳掌櫃遠去的背影若有所思。她將衣服交給兒子後,用手理了理頭發,渾身上下拍打了幾下衣服上的灰塵,囑咐一聲就出了家門,徑直朝私塾走去。她是要去找兒子的啟蒙老師紀先生。她知道在這條街上,紀先生的名望最高,他又很喜歡黃師木,要是給兒子說媒最好請個有身份的人。黃母還真是找對人了,紀先生平日裏和柳成林也很熟悉,聽了黃母的請托後當即應承下來,表示願做月下老。黃母連連道謝。
正是: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