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薊州
隊伍加快了行進的速度,十三日下午到薊州城西邊十五裏宿營,第二天一早撥營出發,一個多時辰便到薊州城下了。
上午的陽光從東南方的天空照耀下來,北麵依山而建的薊州城平津門(南門)城樓顯得格外高大巍峨。對於這座拱衛於北京東北麵的大型衛城,明人陳仁錫曾如此評價:挾高山而城,綿亙西南,虎視東北,誠天險也。
明代長城一帶的城堡,按照等級分作鎮城、路城、衛城、關城和堡城,其中,要害地區的衛所在的城堡叫作“衛城”。據《薊縣誌》記載:(薊州)城垣位於縣境中部,北倚府君山,南鄰州河,牆體為夯土築城,始建年代不詳,明洪武四年(1371年),土城牆進行包磚加固。其城方圓九裏十三步,連女兒牆高三丈五尺,城垣北圓南方,城門三座,東門稱“威遠”,西門稱“朝都”(後改為拱極),南門稱“平津”,門洞上均建有城樓。正門以外,各築甕城保護,東甕城門口向南,城門上有石額,名“迎旭”,為明嘉靖年立;南甕城門上有石額,名“陽穀”,為明崇禎年立;西甕城門口向南;北城無門,城上建有北極樓。城牆上有敵樓兩座,角樓4座,環城有護城河,自東門至南門深六尺、闊五丈,南門至西門深一丈、闊七丈,西門至東北角深三丈、闊八丈,東北角至東門大半為蓮花池,深一丈、闊十丈。
楊銘騎馬跟著隊伍沿薊州城南門外的官道向東行進,一路仔細打量著薊州城和周圍的地形,現在他所走的路便是上年十一月十三日皇太極數萬大軍“潛越薊州”時走的路,抬眼望去,薊州城在左邊不到一裏,城牆上守軍的身影都能看到。顯然,數萬人的大軍是不可能在白天從這裏潛越的,後金和明朝兩方麵都有史料表明當時皇太極大軍是夜晚越過薊州城的。明人程本直為袁崇煥鳴冤的《白冤疏》說:“十三日敵乃盡撤遵營,橫紮於薊之東南角,林木茂密,山穀崎嶇,兩兵對壘,相持半日,不意宵遁而西。”後金方麵的《滿文老檔》也說:“十三日,大軍至薊州,……是夜,乃過薊州五裏外駐營。十四日,大軍至三河縣。”
說白了,就是袁崇煥軍野戰不行,打不過,這樣一來,後金軍完全可以無視他的存在了,趁著夜色悄然而過,即使城上的人看到遠處有零星的火把光亮,也不能確定是怎麽迴事,更不敢出城去打探和攻擊。
按照行軍的規矩,前一日丁有三已派快馬送信牌到薊州城,但楊銘並不打算在此停留,一來他不需要在這裏獲得補給,二來現在駐薊州的總兵馬世龍雖然掛著總理援軍事務的頭銜,但對作為兵部右侍郎領軍出戰的劉之綸並無節製之權,而楊銘此次出戰是受劉之綸節製,與馬世龍並無隸從關係。
大軍從城南經過,行至半途,薊州城方向跑來兩匹快馬,馬上的軍士遠遠地跳下馬來,高聲唿叫。徐伯成派人前往聯絡,卻是馬世龍來請楊銘進城見麵,顯然馬世成也知道自己對楊銘沒有節製權,是以隻是派人出城來請,並未使用令箭。
楊銘無奈,隻得讓隊伍停下,自己帶了兩名親兵進城去見馬世龍。
從南門進來,大街上行人不少,道路兩旁的商肆鋪麵都還在營業,薊州是一個較大的商業都市,此次己巳之變,城內並未受兵災,相反還多了很多難民和軍士,這也畸形地刺激了商業的繁榮。
順著大街往北走,不多遠右轉,便是兵備道府了,進了大堂,迎麵的中央正位坐著一個體態雄壯的漢子,那漢子一見楊銘進門,便站起身上前幾步迎過來,在他旁邊坐著的一個軍官也起身跟在後麵。
“本帥久聞楊遊擊大名,今日一見,果然是年輕有為,風采非凡啊。”沒等楊銘見禮,馬世龍便微笑著說道。他這次之所以請楊銘入城見麵,主要就是想看看傳說中的雷法神人,是以言語態度頗為溫和,甚至還帶有幾分恭維之意。
“末將參見總兵大人!”楊銘單膝跪地抱拳行禮。
“不必多禮。”馬世龍托著楊銘的胳膊將他扶起,上下打量著他這身奇怪的迷彩服和凱夫拉頭盔,又扭頭看著身邊的軍官向楊銘介紹道:“這位是吳總兵。”
“參見吳總兵。”楊銘隻得再次單膝跪下抱拳,心裏卻想到昨日塘報上看到的延綏巡撫張夢鯨之死,不禁對這吳自勉暗暗有些憤懣。
“好,好,楊遊擊快快請起。”吳自勉臉色有些浮腫,聲音也有點中氣不足的樣子。楊銘知道,按上個世界的曆史,張夢鯨死前給三邊總督楊鶴寫信參劾他,這家夥又驚又怕,一年之後就病死了,逃過了朝廷的處罰。
主客落座,上了茶,馬世龍便跟楊銘扯起了話。
“劉大人三日前離開薊州,去往遵化了,楊遊擊此行也是要去遵化吧?”
“正是。”楊銘點點頭迴答道。
“劉大人臨行前曾約本帥一同出兵,伺機收複遵化。”馬世龍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隻是時下本帥所領馬步各軍分防馬蘭峪、石門、三屯、玉田、豐潤等地,城內兵力薄弱,更兼之糧餉未到,難以遽行。”
楊銘點點頭,默然不語。在劉之綸的傳記裏,寫著他與馬世龍相約一起進兵收複遵化,但劉之綸兵到遵化城外時,馬世龍的兵背約未到,結果劉之綸被後金軍包圍而死。當然這是站在劉之綸的角度來說的,對於馬世龍,雖然《劉之綸傳》說他是帶兵五萬駐薊州,而其實隻有二萬餘,分防各處之後,城內兵馬不足一萬,至於吳自勉帶來的延綏兵號稱五千,實際有多少隻怕也不樂觀。
“本帥派往三屯營的兵一路都在餓肚子,還是帶兵的將領們自己湊了百餘兩銀子,換成銅錢每個兵發了十三文,聊供一日之食。本帥在城牆上看楊遊擊所帶之兵,輜重頗多,想是備足糧草了?”
楊銘知道馬世龍這是在向他哭窮,免得他開口要糧草補給。這馬世龍是孫承宗第一次經略遼東時提撥起來的將領,別看其人長相雄壯,但其實內心很膽小,孫承宗為他修建了任命大將的祭壇,舉行了授鉞儀式,將軍隊中的馬匹錢糧等事務全交給他管理,別人來找他討要糧餉,要求滿足不了的,別人就抨擊他,他也毫無辦法;還有一些忌恨孫承宗的人,不敢直接抨擊孫承宗,就對著馬世龍指桑罵槐,馬世龍也無可奈何。
“糧草勉強夠用,暫時不需要中途補充了。”
“那便好,本帥預祝楊遊擊旗開得勝。”馬世龍踟躇著說,“劉大人與本帥所約出兵之事,本帥一直在作籌畫,隻是恪於形勢,怕是短期內難以實行了。”
“大帥暫不出兵是對的,沒必要跟著劉大人一起去送死。”楊銘知道,就算把馬世龍和吳自勉這一萬多人全拉上去,對陣皇太極從永平緊急迴防的數萬大軍,也完全是送人頭。
馬世龍愣了愣,一時拿不準楊銘這話是在反諷呢,還是在抱怨發牢騷。
“虜兵勢銳,劉大人所募之兵草創未久,訓練既不足,也沒什麽紀律,冒然出征,完全是給韃子送人頭。”楊銘淡淡地說。
“是麽?”馬世龍現在確定楊銘是在發牢騷了,“楊遊擊既然如此悲觀,為何還要趕赴遵化?”
“軍令所在,末將也沒有辦法。”楊銘籲了一口氣,目光看向那吳自勉。
吳自勉臉上的肌肉動了動,神情有些不太好看了。
“楊遊擊若是行軍勞頓,在這薊州城裏休整幾天似也無妨。”馬世龍呡了一口茶,悠悠地說。其實他心裏的想法跟楊銘一個樣,也認為劉之綸此去是送死無疑,隻是不便直接說出來罷了,現在既然楊銘在他麵前把話說明了,他便賣楊銘一個人情,同時也試探著看能不能將楊銘這支隊伍收歸己用。
此前馬世龍看塘報,關於楊銘的所謂大捷,說實話他是不太相信的,認為多半是在吹牛。馬世龍是老將了,明軍部隊在塘報裏吹噓誇大戰績,在他看來那都是司空見慣之事,隻是今天在城牆上看楊銘的軍隊從城下通過,隊伍嚴整,盔甲鮮明,輜重齊備,儼然是一支一流部隊,這倒讓馬世龍產生了幾分愛惜之意。
“休整倒不必,末將此次勞師動眾,總得去打一打,也算不負朝廷栽培之恩。”楊銘拱拱手對馬世龍的好意表示感謝。
“是麽?楊遊擊有必勝的把握麽?”馬世龍淡淡地問道。
“就憑末將這千來號人,若說要大獲全勝那是笑話,能夠全師而退,割幾百個首級迴來交差就謝天謝地了。”
聽得楊銘此言,馬世龍感覺有點恍惚。己巳之變以來,除了北京城下那一千多顆首級和順義城下那八百多顆首級,塘報裏似乎就沒別的部隊報過首級,這楊銘隨口便說此去要再割幾百顆首級迴來,口氣之大簡直是如同兒戲。若換作別人,馬世龍肯定會認為此人是個瘋子,但對於楊銘他一時還拿不準。北京城下那一千多首級,塘報裏沒明說是楊銘的功勞,隻是說他“出力甚巨”,但順義城下的八百多級,可是白紙黑字寫的楊銘之功。鑒於楊銘已有的這些戰績,馬世龍縱使認為其中有吹噓誇大的成份,但也不敢遽然否認了。
馬世龍不接話,大堂裏一時有些冷場了,楊銘隻得又寒喧了幾句,便起身告辭。
望著楊銘遠去的背影,馬世龍默然無語,那吳自勉卻悻悻地說:“這家夥空手而來,空手而去了。”
“我看這家夥此一去,怕是兇多吉少了。”吳自勉不滿楊銘沒有給他們送上見麵的儀禮,又埋汰了一句。
“此人不可以常理度之。”馬世龍歎了一口氣說道。
從薊州城裏出來,楊銘整軍繼續東進。過了薊州城,隊伍沿著官道向馬伸橋方向行進,一路走過,左邊是綿延的大山,右邊則是一片麵積很大的低窪盆地,盆地裏有河流通過,河麵上結著冰,居高往下看去,宛如一條晶瑩的玉帶。楊銘知道,這塊盆地在後世的1959年修建為一座防洪水庫,稱為於橋水庫,盆地裏的河道淹沒在水庫之底。
向東行過三十餘裏,過了馬伸橋,時間已是下午,馬伸橋往東再行二十裏,便是石門驛,出了石門驛就是遵化地界了。楊銘下令部隊加速前進,一直到天色稍晚,到了石門驛才停下紮營。
中軍帳裏,應急燈亮著白光,楊銘將部隊的所有主官召集起來開戰前準備會。
“諸位,明日出了石門驛便是戰場了。目前的消息,韃子在遵化城有幾千兵,應該是代善和杜度帶領的。”楊銘坐在行軍桌後的帥椅上,目光掃視著立於帳篷兩側的一眾軍官,嚴肅地說道。
“永平那邊還在打仗,但虜酋洪太隨時可能帶領大軍揮師西向過來,他們都是騎兵,跑的快。”
“出了石門驛,戰鬥隨時可能發生,諸位一定要牢牢掌控好自己的部隊,結陣迎敵,進退聽令,我們的作戰訓練和戰鬥技能都不足,隻能以紀律取勝,諸位明白否?”
“是!”眾軍官齊聲應喏道。
行軍桌前,左側立著團長丁有三、一營營長何茂才、一連連長左明秀、二連連長顧立威,右側立著參謀長徐伯成、中軍連副連長段思德、三連連長李大昆、四連連長謝慶元,一眾人目不轉瞬地盯著帥座上的楊銘,目光裏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有我在,大家都不用怕,隻要紀律有保證,我們必打勝仗!”楊銘進一步地給眾人打氣。
“大家有什麽問題和意見,盡管說,我們現在研究討論。完了下去之後,諸位務必將作戰意圖傳達至班一級。”
“是!”
開完會,眾人離去,楊銘迴到帷幄後的內帳。
“你的軍令倒是挺嚴整的。”坐在行軍床邊的韻秋手裏把玩著hk416步槍,抬頭微笑地說。
“那是,打仗可不是開玩笑的,軍令不嚴那是要死人的。”楊銘笑了笑,“我們早點睡吧,明天就要並肩戰鬥了。”
隊伍加快了行進的速度,十三日下午到薊州城西邊十五裏宿營,第二天一早撥營出發,一個多時辰便到薊州城下了。
上午的陽光從東南方的天空照耀下來,北麵依山而建的薊州城平津門(南門)城樓顯得格外高大巍峨。對於這座拱衛於北京東北麵的大型衛城,明人陳仁錫曾如此評價:挾高山而城,綿亙西南,虎視東北,誠天險也。
明代長城一帶的城堡,按照等級分作鎮城、路城、衛城、關城和堡城,其中,要害地區的衛所在的城堡叫作“衛城”。據《薊縣誌》記載:(薊州)城垣位於縣境中部,北倚府君山,南鄰州河,牆體為夯土築城,始建年代不詳,明洪武四年(1371年),土城牆進行包磚加固。其城方圓九裏十三步,連女兒牆高三丈五尺,城垣北圓南方,城門三座,東門稱“威遠”,西門稱“朝都”(後改為拱極),南門稱“平津”,門洞上均建有城樓。正門以外,各築甕城保護,東甕城門口向南,城門上有石額,名“迎旭”,為明嘉靖年立;南甕城門上有石額,名“陽穀”,為明崇禎年立;西甕城門口向南;北城無門,城上建有北極樓。城牆上有敵樓兩座,角樓4座,環城有護城河,自東門至南門深六尺、闊五丈,南門至西門深一丈、闊七丈,西門至東北角深三丈、闊八丈,東北角至東門大半為蓮花池,深一丈、闊十丈。
楊銘騎馬跟著隊伍沿薊州城南門外的官道向東行進,一路仔細打量著薊州城和周圍的地形,現在他所走的路便是上年十一月十三日皇太極數萬大軍“潛越薊州”時走的路,抬眼望去,薊州城在左邊不到一裏,城牆上守軍的身影都能看到。顯然,數萬人的大軍是不可能在白天從這裏潛越的,後金和明朝兩方麵都有史料表明當時皇太極大軍是夜晚越過薊州城的。明人程本直為袁崇煥鳴冤的《白冤疏》說:“十三日敵乃盡撤遵營,橫紮於薊之東南角,林木茂密,山穀崎嶇,兩兵對壘,相持半日,不意宵遁而西。”後金方麵的《滿文老檔》也說:“十三日,大軍至薊州,……是夜,乃過薊州五裏外駐營。十四日,大軍至三河縣。”
說白了,就是袁崇煥軍野戰不行,打不過,這樣一來,後金軍完全可以無視他的存在了,趁著夜色悄然而過,即使城上的人看到遠處有零星的火把光亮,也不能確定是怎麽迴事,更不敢出城去打探和攻擊。
按照行軍的規矩,前一日丁有三已派快馬送信牌到薊州城,但楊銘並不打算在此停留,一來他不需要在這裏獲得補給,二來現在駐薊州的總兵馬世龍雖然掛著總理援軍事務的頭銜,但對作為兵部右侍郎領軍出戰的劉之綸並無節製之權,而楊銘此次出戰是受劉之綸節製,與馬世龍並無隸從關係。
大軍從城南經過,行至半途,薊州城方向跑來兩匹快馬,馬上的軍士遠遠地跳下馬來,高聲唿叫。徐伯成派人前往聯絡,卻是馬世龍來請楊銘進城見麵,顯然馬世成也知道自己對楊銘沒有節製權,是以隻是派人出城來請,並未使用令箭。
楊銘無奈,隻得讓隊伍停下,自己帶了兩名親兵進城去見馬世龍。
從南門進來,大街上行人不少,道路兩旁的商肆鋪麵都還在營業,薊州是一個較大的商業都市,此次己巳之變,城內並未受兵災,相反還多了很多難民和軍士,這也畸形地刺激了商業的繁榮。
順著大街往北走,不多遠右轉,便是兵備道府了,進了大堂,迎麵的中央正位坐著一個體態雄壯的漢子,那漢子一見楊銘進門,便站起身上前幾步迎過來,在他旁邊坐著的一個軍官也起身跟在後麵。
“本帥久聞楊遊擊大名,今日一見,果然是年輕有為,風采非凡啊。”沒等楊銘見禮,馬世龍便微笑著說道。他這次之所以請楊銘入城見麵,主要就是想看看傳說中的雷法神人,是以言語態度頗為溫和,甚至還帶有幾分恭維之意。
“末將參見總兵大人!”楊銘單膝跪地抱拳行禮。
“不必多禮。”馬世龍托著楊銘的胳膊將他扶起,上下打量著他這身奇怪的迷彩服和凱夫拉頭盔,又扭頭看著身邊的軍官向楊銘介紹道:“這位是吳總兵。”
“參見吳總兵。”楊銘隻得再次單膝跪下抱拳,心裏卻想到昨日塘報上看到的延綏巡撫張夢鯨之死,不禁對這吳自勉暗暗有些憤懣。
“好,好,楊遊擊快快請起。”吳自勉臉色有些浮腫,聲音也有點中氣不足的樣子。楊銘知道,按上個世界的曆史,張夢鯨死前給三邊總督楊鶴寫信參劾他,這家夥又驚又怕,一年之後就病死了,逃過了朝廷的處罰。
主客落座,上了茶,馬世龍便跟楊銘扯起了話。
“劉大人三日前離開薊州,去往遵化了,楊遊擊此行也是要去遵化吧?”
“正是。”楊銘點點頭迴答道。
“劉大人臨行前曾約本帥一同出兵,伺機收複遵化。”馬世龍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隻是時下本帥所領馬步各軍分防馬蘭峪、石門、三屯、玉田、豐潤等地,城內兵力薄弱,更兼之糧餉未到,難以遽行。”
楊銘點點頭,默然不語。在劉之綸的傳記裏,寫著他與馬世龍相約一起進兵收複遵化,但劉之綸兵到遵化城外時,馬世龍的兵背約未到,結果劉之綸被後金軍包圍而死。當然這是站在劉之綸的角度來說的,對於馬世龍,雖然《劉之綸傳》說他是帶兵五萬駐薊州,而其實隻有二萬餘,分防各處之後,城內兵馬不足一萬,至於吳自勉帶來的延綏兵號稱五千,實際有多少隻怕也不樂觀。
“本帥派往三屯營的兵一路都在餓肚子,還是帶兵的將領們自己湊了百餘兩銀子,換成銅錢每個兵發了十三文,聊供一日之食。本帥在城牆上看楊遊擊所帶之兵,輜重頗多,想是備足糧草了?”
楊銘知道馬世龍這是在向他哭窮,免得他開口要糧草補給。這馬世龍是孫承宗第一次經略遼東時提撥起來的將領,別看其人長相雄壯,但其實內心很膽小,孫承宗為他修建了任命大將的祭壇,舉行了授鉞儀式,將軍隊中的馬匹錢糧等事務全交給他管理,別人來找他討要糧餉,要求滿足不了的,別人就抨擊他,他也毫無辦法;還有一些忌恨孫承宗的人,不敢直接抨擊孫承宗,就對著馬世龍指桑罵槐,馬世龍也無可奈何。
“糧草勉強夠用,暫時不需要中途補充了。”
“那便好,本帥預祝楊遊擊旗開得勝。”馬世龍踟躇著說,“劉大人與本帥所約出兵之事,本帥一直在作籌畫,隻是恪於形勢,怕是短期內難以實行了。”
“大帥暫不出兵是對的,沒必要跟著劉大人一起去送死。”楊銘知道,就算把馬世龍和吳自勉這一萬多人全拉上去,對陣皇太極從永平緊急迴防的數萬大軍,也完全是送人頭。
馬世龍愣了愣,一時拿不準楊銘這話是在反諷呢,還是在抱怨發牢騷。
“虜兵勢銳,劉大人所募之兵草創未久,訓練既不足,也沒什麽紀律,冒然出征,完全是給韃子送人頭。”楊銘淡淡地說。
“是麽?”馬世龍現在確定楊銘是在發牢騷了,“楊遊擊既然如此悲觀,為何還要趕赴遵化?”
“軍令所在,末將也沒有辦法。”楊銘籲了一口氣,目光看向那吳自勉。
吳自勉臉上的肌肉動了動,神情有些不太好看了。
“楊遊擊若是行軍勞頓,在這薊州城裏休整幾天似也無妨。”馬世龍呡了一口茶,悠悠地說。其實他心裏的想法跟楊銘一個樣,也認為劉之綸此去是送死無疑,隻是不便直接說出來罷了,現在既然楊銘在他麵前把話說明了,他便賣楊銘一個人情,同時也試探著看能不能將楊銘這支隊伍收歸己用。
此前馬世龍看塘報,關於楊銘的所謂大捷,說實話他是不太相信的,認為多半是在吹牛。馬世龍是老將了,明軍部隊在塘報裏吹噓誇大戰績,在他看來那都是司空見慣之事,隻是今天在城牆上看楊銘的軍隊從城下通過,隊伍嚴整,盔甲鮮明,輜重齊備,儼然是一支一流部隊,這倒讓馬世龍產生了幾分愛惜之意。
“休整倒不必,末將此次勞師動眾,總得去打一打,也算不負朝廷栽培之恩。”楊銘拱拱手對馬世龍的好意表示感謝。
“是麽?楊遊擊有必勝的把握麽?”馬世龍淡淡地問道。
“就憑末將這千來號人,若說要大獲全勝那是笑話,能夠全師而退,割幾百個首級迴來交差就謝天謝地了。”
聽得楊銘此言,馬世龍感覺有點恍惚。己巳之變以來,除了北京城下那一千多顆首級和順義城下那八百多顆首級,塘報裏似乎就沒別的部隊報過首級,這楊銘隨口便說此去要再割幾百顆首級迴來,口氣之大簡直是如同兒戲。若換作別人,馬世龍肯定會認為此人是個瘋子,但對於楊銘他一時還拿不準。北京城下那一千多首級,塘報裏沒明說是楊銘的功勞,隻是說他“出力甚巨”,但順義城下的八百多級,可是白紙黑字寫的楊銘之功。鑒於楊銘已有的這些戰績,馬世龍縱使認為其中有吹噓誇大的成份,但也不敢遽然否認了。
馬世龍不接話,大堂裏一時有些冷場了,楊銘隻得又寒喧了幾句,便起身告辭。
望著楊銘遠去的背影,馬世龍默然無語,那吳自勉卻悻悻地說:“這家夥空手而來,空手而去了。”
“我看這家夥此一去,怕是兇多吉少了。”吳自勉不滿楊銘沒有給他們送上見麵的儀禮,又埋汰了一句。
“此人不可以常理度之。”馬世龍歎了一口氣說道。
從薊州城裏出來,楊銘整軍繼續東進。過了薊州城,隊伍沿著官道向馬伸橋方向行進,一路走過,左邊是綿延的大山,右邊則是一片麵積很大的低窪盆地,盆地裏有河流通過,河麵上結著冰,居高往下看去,宛如一條晶瑩的玉帶。楊銘知道,這塊盆地在後世的1959年修建為一座防洪水庫,稱為於橋水庫,盆地裏的河道淹沒在水庫之底。
向東行過三十餘裏,過了馬伸橋,時間已是下午,馬伸橋往東再行二十裏,便是石門驛,出了石門驛就是遵化地界了。楊銘下令部隊加速前進,一直到天色稍晚,到了石門驛才停下紮營。
中軍帳裏,應急燈亮著白光,楊銘將部隊的所有主官召集起來開戰前準備會。
“諸位,明日出了石門驛便是戰場了。目前的消息,韃子在遵化城有幾千兵,應該是代善和杜度帶領的。”楊銘坐在行軍桌後的帥椅上,目光掃視著立於帳篷兩側的一眾軍官,嚴肅地說道。
“永平那邊還在打仗,但虜酋洪太隨時可能帶領大軍揮師西向過來,他們都是騎兵,跑的快。”
“出了石門驛,戰鬥隨時可能發生,諸位一定要牢牢掌控好自己的部隊,結陣迎敵,進退聽令,我們的作戰訓練和戰鬥技能都不足,隻能以紀律取勝,諸位明白否?”
“是!”眾軍官齊聲應喏道。
行軍桌前,左側立著團長丁有三、一營營長何茂才、一連連長左明秀、二連連長顧立威,右側立著參謀長徐伯成、中軍連副連長段思德、三連連長李大昆、四連連長謝慶元,一眾人目不轉瞬地盯著帥座上的楊銘,目光裏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有我在,大家都不用怕,隻要紀律有保證,我們必打勝仗!”楊銘進一步地給眾人打氣。
“大家有什麽問題和意見,盡管說,我們現在研究討論。完了下去之後,諸位務必將作戰意圖傳達至班一級。”
“是!”
開完會,眾人離去,楊銘迴到帷幄後的內帳。
“你的軍令倒是挺嚴整的。”坐在行軍床邊的韻秋手裏把玩著hk416步槍,抬頭微笑地說。
“那是,打仗可不是開玩笑的,軍令不嚴那是要死人的。”楊銘笑了笑,“我們早點睡吧,明天就要並肩戰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