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察舉征辟為科考取士?”這又是一個新的名詞,長公主今天已經不知是第幾次驚訝了,都開始有些麻木了。不過變革朝廷取士的方式絕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一旦傳揚出去,必然引起天下震動,這可比頒布墾荒令、商業法更危險。一個不好,就會弄得天塌地陷、遍地狼煙,長公主的心立刻又提了起來:“什麽科考取士?”


    宋寧道:“之前我不是在南方舉行了兩次科舉考試嗎?那就是科考取士。”


    長公主頓時醒悟,原來這就是科考取士啊。她何等的聰明,一下便看出科考取士與察舉征辟之間的區別來。毫無疑問,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比察舉征辟更具有優勢,也更公平合理。


    科考取士由朝廷統一進行,如此一來,選拔官吏之權便歸於朝廷,而不再由世家權貴所掌控。要知道,以往的官員因為大多是由舉薦征辟而來,所以被舉薦者即便錄用,也往往隻會視舉薦者為恩主,首先向舉薦之人效忠,而不是向君王和朝廷效忠。科考取士後,便能避免這一弊端。所有恩賜都源於皇帝和朝廷,以後科舉選拔出來的官員都是天子門生,便也隻會向皇帝效忠。


    再有,科考取士麵向天下所有子民,這樣一來,寒門庶子與平民百姓便也有了晉升的機會。不像察舉,朝廷取士大多時候都被世家豪門所壟斷。他們隻會舉薦自己的親信、族人與心腹。長此以往,最終導致了“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的惡果。


    且真正有才的人隻要通過考試就能選拔為官,這相比察舉,無疑也更公平和合理。


    不過,朝廷剝奪世家權貴的舉薦之權,他們能同意麽?


    宋寧道:“若現在就用科舉全麵取代察舉,他們當然不會同意。而且如今天下讀書人太少,許多人雖然有才,卻並未讀過多少書,就算參加考試也不一定能考過,所以科考取士一開始隻能作為選拔人才的一種補充方式,與察舉和征辟並行。這些年,我在南方已建立了多家學院,並不遺餘力地培養各方麵的人才。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爭霸天下積蓄力量;更重要的是為了開啟民智,使天下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讀書識字,為日後全麵實施科舉做準備。”


    “等北方也統一後,我會和南方一樣建立多個學院,然後向全國普及我編寫的眾多教材,進一步統一思想,增長民智。而等征服北方草原,西域沙漠,西南阮氏後,等國力恢複,錢糧豐沛,我更會廣開學院,甚至允許小孩免費上學,從小便學習最基礎的算數、格物、軍事等知識。如此一來,天下人人都可讀書,人人都將識字,科考取士取代察舉便成了大勢所趨,再無可阻擋。”


    長公主沒想到宋寧心中竟有這般長遠的打算,若他本人不說,隻怕任誰也想不到這一點吧。長公主心中除了震憾還是震憾。隻是,人人都可讀書,人人都將識字,真的可能麽?


    宋寧道:“短時間內肯定不可能的,這需要上百年,甚至是數百年的時間才能實現。目前來說,我們隻能爭取在有生之年,能夠讓科舉成為進行主要的取才方式即可。畢竟相對察舉,科舉無疑進步了許多。它是打破士族階層對人才晉升通道的壟斷,加強中央集權的有效辦法。”


    中央集權?對於宋寧口中的新名詞,長公主早已習慣。以她之聰慧,略一思索便明白過來。不過,她還是有所疑慮:“你前麵說要免費供世人上學,還要教授算數、格物、軍事等基礎知識?可民眾一旦知曉了這些,隻會越加難以管理。一旦作亂,朝廷想要平叛也會越加艱難,這豈不是……”


    宋寧道:“曆朝曆代的統治者治理天下,都是極盡所能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戕害民智,疲累民身,使百姓愚昧無知,無力與上層統治者對抗。朝廷說是什麽就是什麽,讓他們做什麽百姓就做什麽,以為這樣江山才能永固,國家才能強盛。並美其名曰這是帝王之要術、馭民之法寶。但我並不這樣認為。”


    馭民五術,在曆史上是商鞅提出來的。有人說,秦國因此而強大,最終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更有人說蘇聯也因此而迅速崛起,從一個貧弱的農業國在短短的時間內成長成為一個工業強國,從而在二戰中戰勝德國,並在二戰後和美國一樣成為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


    但宋寧卻並不這樣認為。馭民五術是以削弱、壓榨民眾為前提條件,並非長久之道。商鞅變法之所以能讓秦國一躍而變成當時最強的諸侯,並非因為他的馭民五術,後者雖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並非主要原因。


    秦國之所以變強,是因為墾草令的實施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自耕農,夯實了秦國的基礎,加上巴蜀糧倉,使秦國有了擴張的資本。軍功封爵製則打破了貴族世襲的傳統,使平民得以晉升。之後秦民為了得到爵位和良田美宅,所以人人好戰,而不畏死,這才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使秦軍成為“虎狼之師”。最終由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奮六世之餘烈,一舉吞並六國。


    但長時間使用馭民五術,肯定是不行的。偉人說過,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秦最終二世而亡,就是明證。漢朝就吸取了秦國的教訓,所以劉邦在繼承了秦製後,自他至漢景帝,近六十年時間,一直實行黃老之術,與民生息,這才有了漢武帝時的輝煌。


    至於蘇聯,當年實行“剪刀差”的政策,優先發展工業,的確使蘇聯工業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但這是以犧牲農民的利益為代價才做到的,一時為之還可,卻不可長期實行,否則必然也會出大問題。


    “之前的各個朝代,從君王到大臣,從朝廷到地方,一直在施行這馭民五術,結果如何?百姓難道就不反抗了嗎?”宋寧道:“並沒有。大蘇從民豐三年膠東之亂開始,便到處有百姓造反,一直到現在仍沒有斷絕。數百年來,即便是國家最為強盛之時,大多百姓依然生計艱難,生產技術進步緩慢,這並非真正的長治久安。”


    “一個國家的百姓若始終愚昧,每日奔波勞累卻依然吃不飽飯,這樣的國家如何能說是一個好的國家?我與曆代的統治者的想法恰好相反。我認為一個帝國想要真正強盛,就必須要開啟民智,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忠誠、優秀的高素質國民出來。正所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隻有天下的人才越來越多,大家都來為帝國,為朝廷貢獻自己的力量,百姓才能富足,國家才會強大,民族才會進步。”


    “至於說,百姓一旦有了知識,有了思想,就會作亂,就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服從朝廷的統治,這其實是謬論。人天生就會思想,如果帝國強大,在我們的統治下,百姓家中富裕,生活都過得好,他們又豈會反對朝廷,進行造反?百姓們隻會擁護我們的統治,為身為帝國之人而感到自豪。當然,這其中肯定也會有一些不知感恩,身懷野心之人,會心生陰謀,製造危機,但還是那句話,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而應該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有人說,越知識就越反動,這句話宋寧是不讚同的。後世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是戰敗國,但德國卻能在之後的短時間內又迅速崛起,就與他前期十分重視國民的高等教育,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人才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


    所以,不能怕國人有了知識有了思想就會不買朝廷的賬便使用所謂的馭民五術。清朝一直實行愚民政策,結果如何?


    長公主道:“你覺得有什麽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宋寧道:“很簡單,統一國民思想,加強忠君愛國、遵紀守法、尊老愛幼等的教育,製訂律法,大力宣傳並提倡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潔勇等傳統美德,而堅決打擊違法犯紀、作奸犯科,以及違反公序良俗和倫理道德的行為。以法律規範百姓的言行,以道德約束他們,同時以教育引導人們的思想。這也是我為什麽要廣開學院,並親自編寫教材的原因。”


    “教育必須從小時候抓起。我們應該在小孩成長起來之前,思想尚未定形之時,便向他們灌輸忠君愛國、體恤百姓,忠於職守、廉潔奉公,孝順父母、敬愛兄弟,誠信友善,忠孝仁義等思想。如此一來,等這些人長大後,自然會忠於君王和朝廷,清廉正直,愛護百姓,恥於私鬥而勇於作戰。而不必擔心他們長大後會反對官府、反對朝廷。”


    長公主聽後,不由陷入了長久的沉思。宋寧的許多思想和理論,對她來說都是顛覆性的。這對她之前的許多固有的理念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她知道,若一切都按照宋寧所說的去做,必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到時會發生什麽樣的後果也是無法預料的。


    她承認宋寧說的這些固然都很有道理,但作為這世間頂級的智者,作為一個長期浸染在皇宮的成熟政治家,長公主還是敏銳地感覺到不可以這般激進。不然,不僅宋寧的所有設想都難以實現,反而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所以,在思慮了許久之後,長公主還是勸誡他不要操之過急,而應徐徐圖之,以免適得其反。


    宋寧聽後不由大是感歎。長公主不愧為這天下頂級的政治權謀家。她雖然囿於自身時代的局限性,無法向他那樣看得那麽深,那麽遠。但她的政治智慧卻是毋庸置疑的,麵對複雜的問題時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她的提醒無疑是正確的,宋寧之所以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和計劃都告訴她,其實就是想聽聽她的意見。


    因為對於他剛剛說的那些,說實話宋寧心中自己也沒底。而與手下人一些研究討論?算了吧,這些事情涉及到太多隱秘,其他人他要麽信不過,要麽水平不夠難以給出太好的建議。而且,這麽重要的事,他也不能和太多的人說,不然,機事不密則害成。


    他信得過,且水平又足夠的人唯有長公主。所以,宋寧才和她說這麽多。如今見她這般提醒自己,宋寧心中也鬆了口氣——可見自己的決定是多麽的正確。


    宋寧在她臉上親了一口,點頭道:“放心吧,我不會亂來的。明年開春後,各地動亂當可平息,到時我就會再次北上。如今幽燕、郭萬坐鎮在中州,若曦、淩邦坐鎮在蘇中。我希望你明年能和我一起北上,之後我會把你留在中都,為討伐黑鷹,征服西域做準備。”


    長公主聽聞宋寧打算將讓她去中都,本來心裏還挺高興的,不過聽說趙幽燕已經坐鎮在中州,便又有些不樂意了:“趙幽燕和郭萬既已在中州,還需要我去麽?”


    宋寧自然明白她的意思,聞言笑道:“幽燕並不擅長處理政務,隻好行軍打仗;郭萬雖智謀出眾,也不耐俗務。他們是治理不好中州的。我之所以讓他二人留守中州,是為了將來討伐黑鷹、征服西域作準備。今後中州要治理,主要還要靠你。”


    “不僅中州,還有西北以及之後的西域,我打算都交給你。中州、西北久經戰亂,可謂百廢待興。不過這卻也不全是壞事。中州、西北經張向陽和唐骨裏幾度作亂,世家大族遭受了重創,如今兩地無主之地甚多。正好方便我們實施墾荒令,沒有世家大族掣肘,墾荒令當可順利實施。而等幽燕拿下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後,我們再在兩地作為試點頒布商業法,以觀察其實際效果。再有,就是廣開學院,教授新教材——這些事情,隻有你能幫我。”


    長公主這才明白宋寧今天和自己說這麽多的真正用意。宋寧是想讓她在中州試行墾荒令和商業法,若成功,宋寧便向全天下推行。若失敗也沒關係,天下的人要也是怪她,而怪不到宋寧頭上。


    她知道宋寧沒有這樣的心思。以他對自己的感情以及他的胸襟,用心應當不至於這般險惡,會讓自己去當這替罪羊。但見慣了政治鬥爭的她卻很難不往這方麵去聯想。她沉默了片刻,這才道:“那你呢?不去中都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勢並收藏蘇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