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說真話難(求訂閱)
莊子有一個故事,就是某人為混沌開七竅,是為混沌好,可混沌七竅開了之後,卻是死亡。
這個故事,本質上是告誡君王要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順應自然規律而發展,而不是過度幹預,造成與自然規律衝突,引發種種惡果。
在具體的主張上,道家講究縮小官僚編製,減少官員數量,減少對民眾的幹涉,讓民眾自由發展,隻有在遇到大事情的時刻,朝廷才會出手,屬於在大放小,任由民間發展。
法家卻是相反,卻是增加官吏數量,官吏越多,國家越是強大。
衛繚繼續道:“大王的想法是好的,可具體執行的是卻是官吏,執行下去,會讓民眾受苦!”
趙政說道:“子繚,何解?”
衛繚說道:“大王,想要設立農部,為底層的農民著想,為底層的民眾謀取福利,這是好事情。可大王卻是忽略了一個極為關鍵的事情。臣有幾個問題,要詢問一下大王。”
趙政說道:“可!”
衛繚說道:“大王種地,可能比得上老農?”
趙政說道:“不能!”
衛繚說道:“該種植什麽農作物,檢查水土,保養耕地肥力,大王可能比得上老農?”
趙政歎息道:“不能!”
衛繚說道:“每畝地該播種多少種子,該施多少肥料,大王可能比得上老農?”
趙政說道:“不能!”
衛繚說道:“大王呀,既然以為自己種地不如老農;那試問一下,那些官員多數很少下地幹活,多數四肢不勤,五穀不分,麥苗與韭菜都是分不清,你覺得他們種地能比得上老農嗎?”
趙政歎息道:“不能!”
衛繚說道:“打仗的時刻,需將領熟悉戰場,才能指揮軍隊擊敗敵人。若是用外行指導內行,會導致軍隊潰敗而去!試問一下,農部皆是一群外行,如何能指導好農民種地,如何能指導好農民種好糧食!”
“這不是瞎指揮,瞎胡鬧,瞎折騰嗎?”
趙政啞然。
衛繚繼續道:“外行指導內行,這不算什麽,頂多是把事情辦壞而已,不算什麽,可更為可怕的事情還在後麵。大王設立農部,是為了農民好,可那些秦吏卻是未必會這樣行。在他們看來,這又是一個撈錢的機會。”
“他們隻會這個管,那個管理,瞎管理,加劇社會矛盾,壓縮民眾的生存空間。”
“很多人還會借機獲取利益,再次在底層農人身上扒一層皮。在過去的時刻,有著三十個秦吏,他們可從老農身上扒皮;可現在變為四十個秦吏,對老農身上的扒皮更為嚴重!”
言語極為冷酷,說出對農部設立後的擔憂。
曾經在荀子口中,很多的秦吏皆是不黨不私,廉潔奉公,執法嚴明,似乎秦國很好,那時因為荀子入秦時間很短,隻是看到秦國的表麵而已;可衛繚來到秦國,行走在民間當中,行走了一圈後,卻是發現秦國問題很多。
秦吏皆是貪墨不斷,一百個秦吏九十九個貪墨。
在鄉野當中,越是底層越是貪墨的厲害。
而且,很多時刻不好處理。
比如,每年收取地租時刻,一戶要交出九石糧食,穀物放在鬥當中進行衡量。
農民交稅的時刻,必須要吧穀物放滿一個鬥,高高的凸起來,那些凸起的部分就是被秦吏用木棍一刮,合理合法的貪墨了。
一鬥糧食,隻是貪墨一拳頭的糧食。
看似很少,可不斷積累起來,村子當中一百戶人家,卻可貪墨上百石糧食。
這還是最底層的秦吏,用著最為有良心的方式進行貪墨。
在上層的秦吏,一層接著一層進行貪墨。
衛繚也發現了這些問題,可隻能選擇沉默,選擇漠視。
假設秦吏當中,一百個秦吏有三個秦吏貪墨,可處死這三個秦吏;假設一百個秦吏當中,有十個秦吏貪墨,可處死十個秦吏;可假設一百個秦吏當中,有著九十個秦吏貪墨,難道還能處死九十個秦吏不成?
不可能!
即便秦王,也是沒有辦法。
秦王高高在上,可以隨時處死某個大臣,可他無法鏟除某個階層。
如何治理秦吏貪墨?
衛繚的辦法,就是縮小秦吏的編製和數量,無為而治。
過去一個縣,有著一百個秦吏管理,現在縮小為五十個。
一百個秦吏貪墨,變為五十個秦吏貪墨,無形當中縮小了貪墨的數量,縮小的貪墨的規模,縮小的貪墨的錢財,民眾口袋當中的錢財增加了,可以過上好日子,幸福指數提升了。
這也證明了,老子、莊子等是正確的。
可現在大王,要設立農部,會增加秦吏的規模,會增加貪墨的規模,會讓民眾過的更加苦逼。
趙政聽著,辯解道:“寡人可以做出六點承諾。第一,農部的官員,不得隨意侵占小民利益,不得隨意處罰;第二,不得越權,不得私私自使用權力,凡是要經曆上級官員批準;第三,不得幹擾民眾正常生活,隻要合規就是不能幹涉;第四,不得以權謀私,利用職務之便,謀取自身利益;第五,不得隨意亂收費,以民眾利益為準;第六,不得惡語相迎,粗暴對待民眾!”
衛繚站起身來,卻是笑道:“大王說了很多,承諾了很多,可底層的農民就是不相信大王,因為他們上當受騙的太多了,各種各樣的好話都說了很多,可最後倒黴吃虧的總是他們。”
“底層的民眾可能傻一點,可第一次受騙可以理解,第二次受騙可以理解,第三次還會受騙嗎?”
趙政啞然。
傻子被欺騙多了,也會長記性。
況且底層的民眾,並不傻。
趙政說道:“大秦的信用,就那樣差?”
衛繚笑道:“大王呀,大秦的信用不是很差,而是特別差。大王可為農部設立背書,說著農部設立之後,可為底層的農民帶來諸多的好處,更是禁止秦吏盤剝底層的民眾。可民眾卻是不相信,因為他們受騙太多了,早就信譽破產了!”
“在很多底層民眾眼中,大秦每增加一些部門,皆是想著盤剝民眾;每次增加一些秦吏,就是用來搜刮錢財的!”
“最初的時刻,大秦隻是有租稅,隻是十稅一,一畝地收獲三石糧食,隻需要上交三鬥,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可到了後來有了口賦,算賦,這些疊加起來,比地租還要多很多,占據農民收入的十分之二;到了後來又是增加了雜賦,又是要收取十分之三的賦稅。”
“到了現在,大秦地租占據農民收成的十分之一,口賦算賦占據十分之二,雜賦占據十分之三,民眾繳納的賦稅就是占據收成的一半,甚至是更多。而且雜項,比正稅的比例高,大王覺得正常嗎?”
“大王呀,民眾不看朝廷如何如何說,而是看民眾如何如何做,可現實當中,朝廷的許諾一個都是沒有做到,反而是借機斂財無數,大秦辜負了民眾的信任,大王覺得民眾還會相信大王說的嗎?”
趙政啞然,沉默無語。
說完這些後,衛繚有些後悔,很多時刻說真話,君王接受不了,普通民眾也是接受不了。
趙政說道:“那你以為當如何?”
衛繚說道:“減少秦吏數量,無為而治,給予民眾修養生息。至於農部,還是不要設立了。每年的時刻,有縣令組織春耕,對耕牛進行清點,對農具進行清點,大王時常發放鐵製農具;又是有治粟內吏,管理大秦的牛羊,農具,耕地劃分、播種等等,已經足夠了!至於修建水渠,修建河壩等,小型工程當地的縣令,太守可處理好。可遇到大的問題,大王可處理好。”
“大王呀,民眾不需要折騰,隻需要修養生息。”
趙政歎息道:“寡人知道了!”
揮揮手,頗為失落道:“你退下吧!”
衛繚說道:“混沌未開而活,七竅開而死!”
躬身拜見後,告辭離去。
趙政站起身來,神情有些頹廢。
農業問題,比想象當中還要複雜。不管理不行,可管理的太死,又是會出問題。
民眾追求的是效益,種田是如此,經商也是如此,做手工產品也是如此;可秦吏卻是追求效率,至於效益不重要。很多官辦的企業,多數虧損嚴重,懂的都是懂。
當今的大秦,可謂是矛盾眾多。
“我是秦始皇,即便要覆滅六國,可怎麽有煤山上,崇禎上吊的感覺!”
趙政歎息著。
感覺劇本不對,似乎不是秦始皇劇本,而是崇禎的劇本
……
離開鹹陽宮的時刻,衛繚渾身汗水。
汗水濕透了身軀,感覺有些冒失。
他能在大梁城,成為頂級富翁;又是進入鹹陽城,成為秦國的高官。
能力出色,這是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極為關鍵的理由,那就是會察言觀色,會見縫插針。
對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能把握住某些人的脈絡,直接說一些人喜歡的話,又是不給人溜須拍馬的感覺;當然了,也要偶爾頂撞一些君王,也要刷一下存在感,可在大問題上卻是不會頂撞君王。
這次大王詢問,是不是要建立農部。
衛繚說著說著,說的有些過分了,說的事情有些觸及大秦敏感位置。
迴想著這些,不由的汗水淋漓。
心中後悔不已。
“大王對我禮遇有加,我三十歲不到,就是成為太尉,掌控將領的任命,職務的升遷,戰略指揮,可謂是大權在握。權力之大,在大秦位居前五。在軍隊當中,我的地位,僅僅遜色於秦王,位居第二!”
“似乎大王的賞識,讓我有些忘乎所以了……所幸大王也沒有計較!”
衛繚苦笑著。
秦王政不僅是才能出眾,治國有方,更是誠心待人。
隻要那人,能入了秦王的眼界,隻要不是犯下潑天大禍,秦王皆是會擔當一二。
因為這種士為知己者死而死的心態,衛繚說了很多不該說的話。
很多時刻,指責君王會被認為誹謗君王;指出某些官員錯誤,會被認為仇官;說出社會的真相,說出底層民眾的困苦,會被認為鄙視民眾,德行敗壞。
很多人都是喜歡聽實話。
可若是真的說實話,會被人厭惡。
君王向民眾詢問實話,民眾說出實話,卻是被以境外勢力蠱惑,欲要顛覆社稷,最後被砍死了。
聰明人,從來不會完全說實話。
而是在七分假話當中,隻是說三分真話。
在這些真話當中,對君王的讚美占據七層,各種問題缺點隻是三層而已,甚至更少。
或者說,君王沒有錯誤,有錯誤的是臣子。
君王是受到臣子蠱惑,於是犯下錯誤。
隻有君王聽到三分真話,聽到局部的真實後,才會滿意的以為自己真的是賢明的君王。
君王想要聽真話,並不是真的要關心底層民眾,為底層民眾謀取利益和好處,而是想要聽民眾誇獎自己的聲音。若是某人真的是鐵憨憨,直接說出十分真實的實話,下場會是淒慘的。
實話,不是向民眾詢問出來的。
而是調查出來的。
“大王會記恨我嗎?”
衛心中忐忑不安著。
所幸,在幾天之後,沒有傳來秦王的消息。
……
大殿之上,眾人皆是散去。
隻有秦王政和李斯。
趙政說道:“寡人,欲呀建立農業部,督促農業發展,提升濃密收入,卿家以為如何?”
李斯說道:“大王,此舉大讚。”
趙政說道:“卿家以為如何?”
李斯說道:“大王呀,設立農部之後,當從各地選擇精幹人才,行走在山野當中,督促民眾春耕;檢查地方不法行為,檢查各地的水渠維修;保障農業糧食穩定,即便到了災荒年景,也能旱澇保收……”
滔滔不絕的說著,說著農部設立後的要點,關鍵等,主要是罰甲罰盾而已。
秦國的法律,有著很多的條款,用來懲罰民眾上交盾牌,或是鎧甲等,用來彌補國庫不足。
罰甲罰盾,不是為了警告提醒,而是為了國庫創收。
李斯看來,大秦連年大戰,國庫不足,兵用不足,當設立新的手段,增加財政收入。
農部的設立,就是其中之一。
趙政聽著,微微皺眉。
李斯說了很多話,皆是官話套話廢話,唯獨沒有真話實話。
這就是李斯,為了權力和地位,可以沒有立場的迎合君王。
莊子有一個故事,就是某人為混沌開七竅,是為混沌好,可混沌七竅開了之後,卻是死亡。
這個故事,本質上是告誡君王要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順應自然規律而發展,而不是過度幹預,造成與自然規律衝突,引發種種惡果。
在具體的主張上,道家講究縮小官僚編製,減少官員數量,減少對民眾的幹涉,讓民眾自由發展,隻有在遇到大事情的時刻,朝廷才會出手,屬於在大放小,任由民間發展。
法家卻是相反,卻是增加官吏數量,官吏越多,國家越是強大。
衛繚繼續道:“大王的想法是好的,可具體執行的是卻是官吏,執行下去,會讓民眾受苦!”
趙政說道:“子繚,何解?”
衛繚說道:“大王,想要設立農部,為底層的農民著想,為底層的民眾謀取福利,這是好事情。可大王卻是忽略了一個極為關鍵的事情。臣有幾個問題,要詢問一下大王。”
趙政說道:“可!”
衛繚說道:“大王種地,可能比得上老農?”
趙政說道:“不能!”
衛繚說道:“該種植什麽農作物,檢查水土,保養耕地肥力,大王可能比得上老農?”
趙政歎息道:“不能!”
衛繚說道:“每畝地該播種多少種子,該施多少肥料,大王可能比得上老農?”
趙政說道:“不能!”
衛繚說道:“大王呀,既然以為自己種地不如老農;那試問一下,那些官員多數很少下地幹活,多數四肢不勤,五穀不分,麥苗與韭菜都是分不清,你覺得他們種地能比得上老農嗎?”
趙政歎息道:“不能!”
衛繚說道:“打仗的時刻,需將領熟悉戰場,才能指揮軍隊擊敗敵人。若是用外行指導內行,會導致軍隊潰敗而去!試問一下,農部皆是一群外行,如何能指導好農民種地,如何能指導好農民種好糧食!”
“這不是瞎指揮,瞎胡鬧,瞎折騰嗎?”
趙政啞然。
衛繚繼續道:“外行指導內行,這不算什麽,頂多是把事情辦壞而已,不算什麽,可更為可怕的事情還在後麵。大王設立農部,是為了農民好,可那些秦吏卻是未必會這樣行。在他們看來,這又是一個撈錢的機會。”
“他們隻會這個管,那個管理,瞎管理,加劇社會矛盾,壓縮民眾的生存空間。”
“很多人還會借機獲取利益,再次在底層農人身上扒一層皮。在過去的時刻,有著三十個秦吏,他們可從老農身上扒皮;可現在變為四十個秦吏,對老農身上的扒皮更為嚴重!”
言語極為冷酷,說出對農部設立後的擔憂。
曾經在荀子口中,很多的秦吏皆是不黨不私,廉潔奉公,執法嚴明,似乎秦國很好,那時因為荀子入秦時間很短,隻是看到秦國的表麵而已;可衛繚來到秦國,行走在民間當中,行走了一圈後,卻是發現秦國問題很多。
秦吏皆是貪墨不斷,一百個秦吏九十九個貪墨。
在鄉野當中,越是底層越是貪墨的厲害。
而且,很多時刻不好處理。
比如,每年收取地租時刻,一戶要交出九石糧食,穀物放在鬥當中進行衡量。
農民交稅的時刻,必須要吧穀物放滿一個鬥,高高的凸起來,那些凸起的部分就是被秦吏用木棍一刮,合理合法的貪墨了。
一鬥糧食,隻是貪墨一拳頭的糧食。
看似很少,可不斷積累起來,村子當中一百戶人家,卻可貪墨上百石糧食。
這還是最底層的秦吏,用著最為有良心的方式進行貪墨。
在上層的秦吏,一層接著一層進行貪墨。
衛繚也發現了這些問題,可隻能選擇沉默,選擇漠視。
假設秦吏當中,一百個秦吏有三個秦吏貪墨,可處死這三個秦吏;假設一百個秦吏當中,有十個秦吏貪墨,可處死十個秦吏;可假設一百個秦吏當中,有著九十個秦吏貪墨,難道還能處死九十個秦吏不成?
不可能!
即便秦王,也是沒有辦法。
秦王高高在上,可以隨時處死某個大臣,可他無法鏟除某個階層。
如何治理秦吏貪墨?
衛繚的辦法,就是縮小秦吏的編製和數量,無為而治。
過去一個縣,有著一百個秦吏管理,現在縮小為五十個。
一百個秦吏貪墨,變為五十個秦吏貪墨,無形當中縮小了貪墨的數量,縮小的貪墨的規模,縮小的貪墨的錢財,民眾口袋當中的錢財增加了,可以過上好日子,幸福指數提升了。
這也證明了,老子、莊子等是正確的。
可現在大王,要設立農部,會增加秦吏的規模,會增加貪墨的規模,會讓民眾過的更加苦逼。
趙政聽著,辯解道:“寡人可以做出六點承諾。第一,農部的官員,不得隨意侵占小民利益,不得隨意處罰;第二,不得越權,不得私私自使用權力,凡是要經曆上級官員批準;第三,不得幹擾民眾正常生活,隻要合規就是不能幹涉;第四,不得以權謀私,利用職務之便,謀取自身利益;第五,不得隨意亂收費,以民眾利益為準;第六,不得惡語相迎,粗暴對待民眾!”
衛繚站起身來,卻是笑道:“大王說了很多,承諾了很多,可底層的農民就是不相信大王,因為他們上當受騙的太多了,各種各樣的好話都說了很多,可最後倒黴吃虧的總是他們。”
“底層的民眾可能傻一點,可第一次受騙可以理解,第二次受騙可以理解,第三次還會受騙嗎?”
趙政啞然。
傻子被欺騙多了,也會長記性。
況且底層的民眾,並不傻。
趙政說道:“大秦的信用,就那樣差?”
衛繚笑道:“大王呀,大秦的信用不是很差,而是特別差。大王可為農部設立背書,說著農部設立之後,可為底層的農民帶來諸多的好處,更是禁止秦吏盤剝底層的民眾。可民眾卻是不相信,因為他們受騙太多了,早就信譽破產了!”
“在很多底層民眾眼中,大秦每增加一些部門,皆是想著盤剝民眾;每次增加一些秦吏,就是用來搜刮錢財的!”
“最初的時刻,大秦隻是有租稅,隻是十稅一,一畝地收獲三石糧食,隻需要上交三鬥,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可到了後來有了口賦,算賦,這些疊加起來,比地租還要多很多,占據農民收入的十分之二;到了後來又是增加了雜賦,又是要收取十分之三的賦稅。”
“到了現在,大秦地租占據農民收成的十分之一,口賦算賦占據十分之二,雜賦占據十分之三,民眾繳納的賦稅就是占據收成的一半,甚至是更多。而且雜項,比正稅的比例高,大王覺得正常嗎?”
“大王呀,民眾不看朝廷如何如何說,而是看民眾如何如何做,可現實當中,朝廷的許諾一個都是沒有做到,反而是借機斂財無數,大秦辜負了民眾的信任,大王覺得民眾還會相信大王說的嗎?”
趙政啞然,沉默無語。
說完這些後,衛繚有些後悔,很多時刻說真話,君王接受不了,普通民眾也是接受不了。
趙政說道:“那你以為當如何?”
衛繚說道:“減少秦吏數量,無為而治,給予民眾修養生息。至於農部,還是不要設立了。每年的時刻,有縣令組織春耕,對耕牛進行清點,對農具進行清點,大王時常發放鐵製農具;又是有治粟內吏,管理大秦的牛羊,農具,耕地劃分、播種等等,已經足夠了!至於修建水渠,修建河壩等,小型工程當地的縣令,太守可處理好。可遇到大的問題,大王可處理好。”
“大王呀,民眾不需要折騰,隻需要修養生息。”
趙政歎息道:“寡人知道了!”
揮揮手,頗為失落道:“你退下吧!”
衛繚說道:“混沌未開而活,七竅開而死!”
躬身拜見後,告辭離去。
趙政站起身來,神情有些頹廢。
農業問題,比想象當中還要複雜。不管理不行,可管理的太死,又是會出問題。
民眾追求的是效益,種田是如此,經商也是如此,做手工產品也是如此;可秦吏卻是追求效率,至於效益不重要。很多官辦的企業,多數虧損嚴重,懂的都是懂。
當今的大秦,可謂是矛盾眾多。
“我是秦始皇,即便要覆滅六國,可怎麽有煤山上,崇禎上吊的感覺!”
趙政歎息著。
感覺劇本不對,似乎不是秦始皇劇本,而是崇禎的劇本
……
離開鹹陽宮的時刻,衛繚渾身汗水。
汗水濕透了身軀,感覺有些冒失。
他能在大梁城,成為頂級富翁;又是進入鹹陽城,成為秦國的高官。
能力出色,這是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極為關鍵的理由,那就是會察言觀色,會見縫插針。
對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能把握住某些人的脈絡,直接說一些人喜歡的話,又是不給人溜須拍馬的感覺;當然了,也要偶爾頂撞一些君王,也要刷一下存在感,可在大問題上卻是不會頂撞君王。
這次大王詢問,是不是要建立農部。
衛繚說著說著,說的有些過分了,說的事情有些觸及大秦敏感位置。
迴想著這些,不由的汗水淋漓。
心中後悔不已。
“大王對我禮遇有加,我三十歲不到,就是成為太尉,掌控將領的任命,職務的升遷,戰略指揮,可謂是大權在握。權力之大,在大秦位居前五。在軍隊當中,我的地位,僅僅遜色於秦王,位居第二!”
“似乎大王的賞識,讓我有些忘乎所以了……所幸大王也沒有計較!”
衛繚苦笑著。
秦王政不僅是才能出眾,治國有方,更是誠心待人。
隻要那人,能入了秦王的眼界,隻要不是犯下潑天大禍,秦王皆是會擔當一二。
因為這種士為知己者死而死的心態,衛繚說了很多不該說的話。
很多時刻,指責君王會被認為誹謗君王;指出某些官員錯誤,會被認為仇官;說出社會的真相,說出底層民眾的困苦,會被認為鄙視民眾,德行敗壞。
很多人都是喜歡聽實話。
可若是真的說實話,會被人厭惡。
君王向民眾詢問實話,民眾說出實話,卻是被以境外勢力蠱惑,欲要顛覆社稷,最後被砍死了。
聰明人,從來不會完全說實話。
而是在七分假話當中,隻是說三分真話。
在這些真話當中,對君王的讚美占據七層,各種問題缺點隻是三層而已,甚至更少。
或者說,君王沒有錯誤,有錯誤的是臣子。
君王是受到臣子蠱惑,於是犯下錯誤。
隻有君王聽到三分真話,聽到局部的真實後,才會滿意的以為自己真的是賢明的君王。
君王想要聽真話,並不是真的要關心底層民眾,為底層民眾謀取利益和好處,而是想要聽民眾誇獎自己的聲音。若是某人真的是鐵憨憨,直接說出十分真實的實話,下場會是淒慘的。
實話,不是向民眾詢問出來的。
而是調查出來的。
“大王會記恨我嗎?”
衛心中忐忑不安著。
所幸,在幾天之後,沒有傳來秦王的消息。
……
大殿之上,眾人皆是散去。
隻有秦王政和李斯。
趙政說道:“寡人,欲呀建立農業部,督促農業發展,提升濃密收入,卿家以為如何?”
李斯說道:“大王,此舉大讚。”
趙政說道:“卿家以為如何?”
李斯說道:“大王呀,設立農部之後,當從各地選擇精幹人才,行走在山野當中,督促民眾春耕;檢查地方不法行為,檢查各地的水渠維修;保障農業糧食穩定,即便到了災荒年景,也能旱澇保收……”
滔滔不絕的說著,說著農部設立後的要點,關鍵等,主要是罰甲罰盾而已。
秦國的法律,有著很多的條款,用來懲罰民眾上交盾牌,或是鎧甲等,用來彌補國庫不足。
罰甲罰盾,不是為了警告提醒,而是為了國庫創收。
李斯看來,大秦連年大戰,國庫不足,兵用不足,當設立新的手段,增加財政收入。
農部的設立,就是其中之一。
趙政聽著,微微皺眉。
李斯說了很多話,皆是官話套話廢話,唯獨沒有真話實話。
這就是李斯,為了權力和地位,可以沒有立場的迎合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