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求訂閱)


    在書信當中,說著五德始終說。


    這是齊人給他開的道統良方。


    什麽是道統?


    就是編織統治民眾的謊言,同時民眾願意接受某人統治的謊言。


    憑什麽你趙政成為秦王,而不是呂不韋成為秦王,蒙驁成為秦王。


    答案是,他趙政身上有秦王血脈,曆代秦王篳路藍縷,努力開拓出秦國的土地,秦王的後裔就有資格繼承秦王之位。


    為什麽是他成為秦王,而不是弟弟成嬌成為秦王?


    答案是,他趙政是嫡長子,嫡長子應該成為秦王,至於成嬌是庶子不配成為秦王。


    為什麽秦國能一統天下,而不是楚國一統天下,齊國一統天下?


    愚笨的人會說,秦國有百萬兵馬,兵強馬壯,應該統一天下;可聰明的人會說,秦國有水德,繼承了周朝的天命。


    道統說白了,就是搞封建迷信。


    殷商說自己是日子日孫,君權與神權合一,是行走在人間的神靈;周朝直接說天命,天子,周天子是天帝的兒子,地位淩駕在諸多神靈之上,神靈遇到天子也要避讓,神權從君權當中剝離出來,君權在神權之上。


    後來的五德始終說,天命更替,更是搞封建迷信。


    當今迷信盛行,不得不搞迷信,用來加強統治。


    天命在大秦,詮釋了大秦的道統。


    “難道,真的要背棄白帝的祭祀,而是祭祀黑帝……難道真的要如此嗎?”趙政思索著,陷入沉默當中,有不甘心。


    可又是找不到更好的辦法。


    到了現在,道統有兩種,一種是殷商的道統,選擇神權與君權,君王就是人間的神靈;一種就是周朝的天命論,君王為天子,君權與神權分開,君權在神權之上。


    兩者隻能選擇其中之一。


    周朝的天命論有弊端,可殷商人神合一的政權弊端更大。


    商朝的某個君王,直接紮草人,然後在上麵掛著一個皮囊,裏麵放著鮮血。


    殷商的君王射穿皮囊,代表了殺死天神。


    這就是著名的囊血射天。


    這是最早的君權反對神權,然後這位君王獲得暴君的名聲,死法很是淒慘。


    到了周朝初期,周武王也是人神合一,也就是帝日丁。


    可到了周公旦的時代,卻是發現人神合一,本質上是君權神授,神權在君權之上。


    於是,廢除人神合一,而是選擇天命,周王也變為周天子。


    到了這一刻,變為受命於天。


    何為天?


    就是那個刮風、下雨、打雷的天。


    天子,就是天的代言人,管理民眾。


    在西方,還是君權神授,君王要跪下接收教皇的加冕,神權在君權之上;可在東方,卻是天子封神,天子冊封某些死人成為神靈,天子的地位在神靈之上。


    “似乎我沒有選擇……隻能選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趙政有些不甘心。


    可又是感覺無可奈何。


    隻能用五德始終學說,隻能用天命在水,水德在秦,至於用殷商那一套弊端更大。


    “大王,可是遇到煩心事!”


    就在這時,趙高問道。


    趙政笑道:“和氏璧,可在秦國!”


    趙高說道:“和氏璧已經在府庫當中!”


    趙政說道:“取過來!”


    趙高說道:“大王稍後!”


    隻是神情當中有不解,這位大王可不喜歡各種美玉,寶石之類的,時常將其當成普通石頭對待,為何今天會這樣。


    片刻之後,和氏璧送上來。


    趙政仔細的把玩著和氏璧。


    昔日在邯鄲,趙政就是拿著和氏璧,在手中把玩,在玩樂一會隻會,就是沒有興趣了。


    所謂的和氏璧,隻是一個圓形的玉璧,中間有一個圓孔,呈現碧綠色,隻是一個粗坯,沒有進行的打磨,沒有雕刻各種花紋,各種龍鳳等。


    因為害怕破壞和氏璧的美好,破壞其完整性。


    在重量上大約有五斤多。


    握在手掌當中,可以當成板磚用來砸人腦袋。


    世人將和氏璧當成無價之寶,當成無上的美玉,昔日更是有十五城換取和氏璧。


    此刻,趙政眼中和氏璧隻是一塊綠色的石頭。


    “和氏璧,這就是和氏璧嗎?”


    趙政笑著,直接遞給趙高。


    “以和氏璧為材料,鍛造一塊玉璽,玉璽上當刻八個小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趙高點頭道:“臣知之!”


    接著,趙高離去了


    很多事情已經有了答案。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代表大王接受周朝的天命觀點,接受了五德始終說,拋棄了殷商的人神合一。


    未來很大程度上,秦國要從白帝變為黑帝,金德變為水德。


    大約十天後,玉器工匠走上了大殿,恭敬的送上玉璽。


    趙政打開盒子,看到裏麵放一個巨大的玉璽。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麵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


    此刻,一寸為3.31厘米。


    四寸,就是13厘米。


    握著玉璽,趙政感覺到了厚重之感,感覺到了重量。


    這是社稷之重。


    “隻可惜,早了一點!”


    趙政微微歎息,又是把玉璽放好了。


    必須要滅六國之後,才能使用這個玉璽,這叫名正言順。


    沒有統一六國,卻是用著這樣的好玉璽,給人沐猴而冠之感,


    趙高有無數的想法,可沉默著沒有詢問。


    多想少問,這是作為中書令的原則。


    ……


    此刻的洛陽城,變得熱鬧起來,群賢匯聚在這裏。


    儒家、墨家、法家、名家、農家、縱橫家、楊朱家、雜家等等,百家的學子紛紛匯聚在一起,然後劇烈的爭吵起來。


    各種觀點不斷的衝突,不斷碰撞。


    僅僅是儒家,就是分了八個派係,彼此的觀點更是大為不同。


    荀子在《非十二子》當中,就是嚴厲的批評其他學派的儒家,直接寫到:“帽子戴得歪斜欲墜,話說得平淡無味,學禹的跛行,學舜的快走,這是子張一派的賤儒。衣冠整齊,麵色嚴肅,口裏像含著什麽東西似地整天不說話,這是子夏一派的賤儒。”


    “苟且偷懶怕事,沒有廉恥之心而熱衷於吃喝,總是說“君子本來就不用從事體力勞動”,這是子遊一派的賤儒。”


    在墨家也是分為三個派係,一個是秦墨,一個是楚墨,一個是齊墨。


    秦墨重點是成為工匠,發展科技為主;楚墨成為遊俠,開始行俠仗義,後來淪為黑澀會;齊墨成為嘴炮一脈,開始與儒家合流。


    儒家各個派係,都是說自己繼承了孔子真正的思想,至於其他的派係皆是偽說。


    墨家各派也是說,自己是真的墨子傳人,其他派係是假的。


    這還隻是內部之爭,到了外部的時刻,爭鬥更為激烈。


    若不是呂不韋提前做了準備,提前派遣士兵維護治安,可能一群人從文鬥變為武鬥,直接開打起來。


    後世的文人皆是弱不禁風,身軀柔軟,多數是君子動口不動嘴,可這個時代的文人皆是武德充沛,戰鬥力驚人。


    無數人在爭吵,同時獻上一些書籍,呂不韋在在翻閱。


    看著這些書籍,有的很是滿意的點頭,有的直接搖頭去掉。


    比如,儒家說了君王禪讓,直接否定。


    還有墨家的民眾選舉君王,選舉百官,也是直接否定。


    楊朱的那種自私自利,也要舍棄。


    名家的那種務虛不務實,也要舍棄。


    百家的很多觀點,都是不適合,不實用的。


    真正適合治國的也隻有三個,一個是法家的集權,一個是儒家的休養生息,一個是黃老的清靜無為。


    同樣很多東西,也是要選擇的。


    比如,未來的大秦必然是郡縣製為主,分封製為輔。在六層,乃至是七層多的土地上,實現郡縣製;在人口稠密的地區,實現郡縣製;唯有在邊疆地區,地廣人稀的地區,才實現分封製。


    在那些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的地區,接近鹹陽的地區,是禁止分封的。


    法家之學,這是秦國的立國根本,也是根本所在,即便滅掉六國也不能廢掉秦法,還要繼續保存。


    頂多是有所損益,有所刪減,如減少部分的地租,減少部分的口賦,減少徭役的規模。


    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還是可以的,有利於穩定秩序。


    有教無類,普及教育,也要加入其中。


    性善論,也要加入。


    隻是民貴君輕,還是算了吧!


    至於荀子的性惡論直接刪掉。


    墨家的鑽研萬物,為民眾利益而奮鬥,這要加入其中。


    可墨家無君無父的一麵,還是要刪掉。


    孟子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本質上還是有道理的。


    至於楊朱學派,直接刪掉。


    名家學說,也是直接刪掉。


    縱橫家,教人反複無常,不講信用,也要刪掉。


    農家重視農業,這要重視和發展,隻是一些觀點也要刪掉。


    百家的學說很多很是雜亂,其中精華的部分很多,可糟粕的部分也很多,各種思想混雜在一起,給人混亂之感。


    大秦要一統天下,就不隻是兵戈上一統,更是要思想上一統。


    所謂的百家爭鳴,思想解放運動,隻適合在亂世。


    未來的時刻,秦禮應該是法家學說為根本,儒家學說為輔助,夾雜陰陽家,墨家,黃老學說,農家學說等,諸多學說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大雜燴,形成的縫合怪。


    大約是一個月後,呂不韋已經寫好了《秦禮》,字數大約是三萬多字。


    快馬在傳遞消息,到了鹹陽城。


    可很快,秦王傳來消息。


    消息是,慢慢寫,不要著急。


    秦禮,僅僅是三個月寫完,這根本太快了。


    要寫的慢一點,最好十年,二十年寫完秦禮。


    至於秦禮的內容重要嗎?


    還真的重要。


    可在另一個角度而言,秦禮又是不重要。


    當初商君製定的秦律,到了現在已經修改了很多,秦國的治國之法也在時刻變化當中。


    想要按照一本書籍,用來治國百年,可笑而無知。


    為何要召集百家之人,匯聚在洛陽編寫秦禮,難道秦人就缺乏人才,無法編寫秦禮嗎?


    根本不是!


    編寫秦禮不是目的,借助編寫秦禮招攬百家,讓百家妥協認可秦國,這才是關鍵。


    翻看這些書信,呂不韋歎息道:“大王長大了,反而是我看不透……”


    有些高興的味道,可又是淡淡的失落。


    昔日剛剛登基的時刻,秦王政隻是十三歲的孩童,還需要依靠他治理國家。很多的政務,還需要向他請教。


    可現在,離開了他,秦王政也能處理好這一切。


    如今,已經是秦王政六年。


    秦王政,已經十八歲了,已經長大了,快要親政了。


    或者說,現在秦王政已經在親政,處理秦國的各種內政外交,各種繁雜的事務,君權、政權、財權等,皆是一手掌控。


    隻是欠缺親政的名分而已。


    ……


    韓國,莊園當中。


    韓非正在翻閱各種信息,梳理裏麵的情報。


    到了現在,韓國隻能選擇躺平。


    躺平是唯一的選擇。


    秦滅趙國,可能需要打五六年時間;可滅韓國,隻需要半年時間,甚至是三個月。


    韓國能存活,隻因為秦國需要韓國存活。


    “秦王政,命令仲父呂不韋在洛陽,邀請百家之人編輯秦禮;更是打算籌建洛陽學宮……隻是這位為何不在鹹陽……”韓非分析著情報,很快有了答案。


    秦國是耕戰為主,不是耕地,就是為了征戰,生活模式比較呆板。


    可百家之人若是到了鹹陽,在那裏宣傳鼓動百家的學說,必然會動搖秦國的民心,必然會動搖秦國的耕戰體係,導致秦軍戰鬥力下滑。


    到了那時,秦國能不能滅六國還是兩說。


    可洛陽城,乃至是附近的一些區域,卻是呂不韋的封地。


    按照周禮而言,算是呂國。


    可事實上,這裏的軍隊,這裏的官員,皆是秦吏,不存在國中之國之說。


    呂不韋也隻是享受食邑,擁有一定的衛隊,還有一些門客而已,並沒有春秋時期呂國君王的權力。


    洛陽是東周國的都城,成為秦國的領土不到十年,那裏商業氛圍濃重,可以供百家居住講學,說的再過分,也不會影響秦政,不會動搖人心。


    ……


    ps:更新遲到了,爭取十二點前,第二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始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迦太基的失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迦太基的失落並收藏始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