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秦國財政困境(求訂閱)


    秦國的土地製度,頗為特殊。


    可以說是土地國有,因為土地所有權是君王的。


    也可以說是土地私有,土地使用權在那些平民,公士等人身上,至於買賣權,交易權等,不存在的。


    秦王將土地分給平民後,再也無法迴收過來。


    盡管秦國還有各種手段,收迴土地,比如封君的食邑,軍功爵位三世而收,若是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等若是犯罪後,可能收迴去耕地。秦國的律法嚴酷,很容易觸犯法令。


    可收迴的耕地必然有限。


    最後入不敷出,官府手中可支配的耕地在減少,分給平民的耕地在減少。


    趙政說道:“父親,秦國不斷對外開戰,不斷掠奪六國土地,難道不足以給平民功和將士賜予耕地嗎?”


    秦異人說道:“政呀,不夠,完全不夠。昔日,秦惠文王的時刻,張儀主張進攻韓國,司馬錯主張進攻巴蜀。到了最後,司馬錯滅巴蜀,秦國得到巴蜀之地。為何要進攻巴蜀,就是因為秦地耕地不足,需要將巴蜀之地的耕地分給平民,分給有功的將士。”


    “巴蜀之地,四麵環山,易守難攻,又是土壤肥沃,老秦人入巴蜀,獲得足額的土地;後來,又是南下占據漢中,占據楚國的舊郢,也獲得足夠的土地。隻是後來在進攻韓國,趙國,魏國的時刻,看似取勝,可獲得耕地有限!”


    “有些土地頗為貧瘠,偏遠,難道還能將有功的將士,冊封到偏遠之地,貧瘠之地!”


    趙政愕然。


    秦異人繼續道:“天下耕地,分為上田,中田,下田。不同的耕地層次,代表每年糧食收成不同。關中地區多數為上田,可其他區域,卻是中田,下田為主。授予百畝,授予百畝上田與授予百畝下田,差距可謂是巨大無比。”


    “秦國攻占一些區域後,往往是遷移當地平民離開耕地,同時遷移老秦人進入這裏,從而穩固統治。這沒有大錯,隻是關中有一百畝上田,可到了南陽卻是一百畝中田,乃至是一百畝下田。”


    “這是給予功臣獎勵,還是給予功臣懲罰。”


    趙政點頭道,果然有些坑。


    秦異人繼續道:“政呀,僅僅是老秦人不滿,也隻是小事情而已。我老秦人善於忍耐,隻能再苦一苦老秦人。隻是秦昭王在世的時刻,多方對六國征伐,每次大戰,皆是要損耗大量的粟米。若是持久戰,損耗更大;若是打了敗仗,損耗更是驚人。”


    戰爭,需要損耗大量的金錢。


    秦國全民皆兵,士兵需要自備鎧甲,武器,自備部分衣裳,錢幣等;官府隻要負責糧草,負責部分的弓弩,戰車,輜重車,馬匹等武器。可每次大軍動員起來,乃至是出征,都要損耗大量的金錢。


    若是在短期當中,速戰速決,還能節省戰爭成本,還能有所收獲。


    可若是如長平那樣,陷入對峙當中,損耗的金錢極為龐大;若是邯鄲之戰那樣,秦軍敗績損耗的金錢更多。


    曆代秦王皆是不當人,對待民眾更是如牛馬。


    可再為苛待牛馬,也不會讓牛馬累死。


    牛馬死掉了,地主損失巨大;秦國百姓大量死亡,秦王也是損失巨大。


    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當中,那些戰死的秦軍士兵,秦軍不會發撫恤錢,卻是要減免部分的地租,減免部分的口賦,算賦,這也減少了賦稅。


    成為秦王後,秦異人發現國庫空空,沒錢了。


    他成為秦王了,卻是最大的負翁。


    趙政思索著,說道:“父親,我也是沒有辦法。呂不韋是大商人,善於理財,曾為治栗內吏,政績出色,父親可向其救助!”


    秦異人點頭道:“宣,治栗內吏!”


    寺人離去了。


    片刻之後,走進來一個英武的男子,上前拜見道:“臣呂不韋,拜見大王!”


    秦異人上前,直接握著呂不韋的手,直接說道:“沒有呂卿,就沒有我秦異人。我能有今天,皆是靠卿家!”


    呂不韋卻是謙讓道:“大王,英明神武,天授王位予大王,與不韋何幹?”


    很謙卑的樣子。


    有功勞,這不是驕橫的本錢。


    反而是謙遜的本錢。


    昔日的時刻,他投資秦異人,也隻是抱著三分希望而已,還有七分失敗的可能。


    畢竟人生無常,任何失敗皆是存在。


    成為華陽夫人的嗣子,未必能得到安國君的認可;得到安國君的認可,未必能成為秦太子;成為秦太子,未必能成為秦王。隻是沒有想到,秦王稷很快去世了,秦王柱也是去世了,然後秦異人成為秦王了。


    一切好似夢幻一般!


    迴想現在一切,呂不韋好似做夢一般。


    秦異人上前道:“我打算冊封你為文信君,食邑為一萬戶!”


    呂不韋立刻拒絕道:“大秦也隻有二百萬戶,卻是賜予臣一萬戶,臣何德何能,享受大秦二百分之一的賦稅!”


    秦異人說道:“昔日在邯鄲,我曾經與先生說,若是為秦王的時刻,願與先生平分天下。隻是成為秦王後。發現要失言了,隻能賜予先生萬戶食邑,先生莫要推辭!”


    呂不韋立刻跪倒在地上,說道:“臣惶恐!”


    秦異人上前,再次扶起他說道:“我願為周文王,先生當為薑太公,我們一起平定天下,滅六國,先生莫要推辭!”


    呂不韋站起身來,立刻哽咽道:“大王待不韋如此厚待,不韋必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曾經,投資秦異人的時刻,有太多的算計。


    可與秦異人相處的時間長了,卻是被秦異人的人格魅力吸引,秦異人待人誠懇,尊敬賢士,是他的明君。


    秦異人說道:“這是地圖,卿打算何處為封地!”


    這位秦王很是大氣,直接取出地圖,在地圖上,有一個個城池。


    呂不韋看著地圖,眼中閃過激動之色。


    父親,我的路走對了。


    種地,最多十倍的利潤;販賣珍珠寶玉,最多百倍的利潤;可立一國之君,卻是無法計算的利潤。


    萬戶的食邑,在秦國的曆史上,除掉公族封君之外,隻有商君,張儀,魏冉,範雎等,而他是第五個。至於他的結局,會不會如商君那樣下場淒涼,他根本不去想象,也懶得去想象。


    士兵去打仗,可能死在戰場上;將軍領兵征戰,可能被敵人殺死;就連商人運輸貨物,也可能被盜賊殺死;就連隱士隱居在山野當中,也可能被老虎吃掉。天下,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


    呂不韋思索道:“臣喜好錢財,願以這裏為封地!”


    指點向一個位置。


    秦異人點頭答應。


    秦異人又是說道:“卿家,我大秦的局勢不好,府庫虧空,少府不足,粟米不足,錢帛不足,你可有辦法,緩解秦國財政不足!”


    說著秦國的財政狀況。


    連年的大戰,秦國上下皆是疲憊至極,國庫沒有錢,平民們也是沒有錢,大家都缺錢。


    急需要呂不韋增加秦國之財政。


    呂不韋聽著,卻是沉默起來。


    成為治栗內吏,已經有一年多時間了,熟悉秦國的戶口數量、粟米數量,耕地數量,山川礦脈等等,也越發的了解秦國的財政狀況。


    秦國的財政狀況很不好。


    之所以財政不好,連年大戰這是原因之一,可另外一個原因是秦國重農抑商,不善於理財。


    呂不韋思索道:“我大秦財用不足,並非是秦國貧窮,而是因為秦國重農抑商,商業發展被壓製,貨物缺乏流通,財富難以流轉,各種財務供給不足。大秦當重視商業發展。”


    秦異人閃過一絲猶豫道:“商君之法,重農而抑商。隻因為商人獲利,勝過農夫。農夫一年所耕不過百畝,收獲粟米不過二百石頭而已,兌換為錢幣,也隻是三十錢。辛苦一年,也不過收入六千錢。”


    “若是繳納田租,口賦,算賦等,所剩更少。可商人買低賣高,少則是一年獲利十幾金,多為幾千金。天下之民有限,若是經商的平民多了,耕地的民眾必然稀少,無人從事耕戰,秦國何以強大。”


    呂不韋點頭道:“大王之言有理,若是百姓皆是經商,誰人還會耕戰,隻會淪為宋國,衛國。隻是大王卻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對於平民經商,自然要禁止,更是要繳納高稅,徭役。可若是官府進行經商,卻是可以補貼大秦財政之不足!”


    “大秦之國策,當減少秦國百姓經商,卻是鼓勵少府經商,鼓勵大商人經商。秦國丹招攬六國商人入秦,以六國之物產,補秦國之不足!”


    “崤山以西盛產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玉石;崤山以東多有魚、鹽、漆、絲、美女;江南出產楠木、梓樹、生薑、桂花、金、錫、鉛、朱砂、犀牛、玳瑁、珠子、象牙獸皮;龍門、碣石山以北地區盛產馬、牛、羊、氈裘、獸筋獸角;銅和鐵則分布在周圍千裏遠近,山中到處都是,有如棋子滿布。這是關於各地物產分布的大致情況。這些都是中國人民所喜好的,習用的穿著、飲食、養生、送死之物。人們要靠農民耕種,取得食物,要虞人進山開采、漁夫下水捕捉,獲得物品,要靠工匠製造,取得器具,要靠商人貿易,流通貨物。這難道還需要官府發布政令,征發百姓,限期會集嗎?人們都憑自己的才能,竭盡自己的力量,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低價的貨物能夠高價出售,高價的貨物能夠低價購進。人們各自努力經營自己的本業,樂於從事自己的工作,就像水從高處流向低處那樣,日日夜夜沒有休止的時候,不用招喚便會自動前來,不用請求便會生產出來。這難道不是符合規律而得以自然發展的證明嗎?”


    “《周書》裏說:“農民不種田,糧食就會缺乏;工匠不做工生產,器具就會缺少;商人不做買賣,吃的、用的和錢財這三種寶物就會隔絕不通;虞人不開發山澤,資源就會短缺,資源匱乏了,山澤就不能進一步開發了。”農、工、商、虞這四個方麵,是人民衣食的來源。來源大則富裕,來源小則貧困;來源廣大,對上可以使國家富強,對下可以使家庭富足。或貧或富,沒有誰能剝奪或施予,但機敏的人總是財富有餘,而愚笨的人卻往往衣食不足。所以,薑太公被封在營丘時,那裏本來多是鹽堿地,人煙稀少,於是薑太公便鼓勵婦女致力於紡織刺繡,極力提倡工藝技巧,又讓人們把魚類、海鹽返運到其他地區去,結果別國的人和財物紛紛流歸於齊國,就像繩索相接,絡繹不絕,就像車輻集聚在車轂似的,從四麵八方匯攏到那裏。所以,齊國因能製造冠帶衣履供應天下所用,東海、泰山之間的諸侯們便都端正衣服前往齊國朝拜。後來,齊國中途衰落,管仲重新修治薑太公的事業,設立管理財政的九個官府,使齊桓公得以稱霸,多次以霸主身份會合諸侯,使天下政治得到匡正;而管仲本人也有了三歸台,官位雖隻是陪臣,卻比各國的君主還要富有。從此,齊國富強,一直延續到威王、宣王的時代。”


    “所以說:“倉廩充實從而知道禮節,衣食豐足從而知曉榮辱。”禮產生於富有,而廢棄於貧窮。因此,君子富有了,就喜好去做仁德之事;平民百姓富有了,就會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江河深,魚就會生活其中;山林深,野獸就在那裏藏身;人富有了,仁義就會附益於他。富有者得了勢越發顯赫,失了勢,依附於他的賓客也便無處容身,因此心情不快。夷狄那裏,這種情況更為突出。諺語說:“家有千金的人,不會犯法受刑死於鬧市。”這不是空話。所以說:“天下之人,熙熙攘攘,都是為利而來,為利而往。”那些擁有千輛兵車的君王,享有萬戶封地的諸侯,占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擔心自己會貧窮,何況編入戶籍的普通百姓呢!”


    “從前,越王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上,於是任用範蠡、計然。計然說:“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準備;了解貨物何時為人需求購用,才算懂得商品貨物。善於將時與用二者相對照,那麽各種貨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得很清楚。所以,歲在金時,就豐收;歲在水時,就歉收;歲在木時,就饑饉;歲在火時,就幹旱。旱時,就要備船以待澇;澇時,就要備車以待旱,這樣做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一般說來,六年一豐收,六年一幹旱,十二年有一次大饑荒。出售糧食,每鬥價格二十錢,農民會受損害;每鬥價格九十錢,商人要受損失。商人受損失,錢財就不能流通到社會;農民受損害,田地就要荒蕪。糧價每鬥價格最高不超過八十錢,最低不少於三十錢,那麽農民和商人都能得利。糧食平價出售,並平抑調整其他物價,關卡稅收和市場供應都不缺乏,這是治國之道。至於積貯貨物,應當務求完好牢靠,沒有滯留的貨幣資金。買賣貨物,凡屬容易腐敗和腐蝕的物品不要久藏,切忌冒險囤居以求高價。研究商品過剩或短缺的情況,就會懂得物價漲跌的道理。物價貴到極點,就會返歸於靠;物價靠到極點,就要返歸於貴。當貨物貴到極點時,要及時賣出,視同糞土;當貨物靠到極點時,要及時購進,視同珠寶。貨物錢幣的流通周轉要如同流水那樣。”勾踐照計然策略治國十年,越國富有了,能用重金去收買兵士,使兵士們衝鋒陷陣,不顧箭射石擊,就像口渴時求得飲水那樣,終於報仇雪恥,滅掉吳國,繼而耀武揚威於中原,號稱“五霸”之一。”


    呂不韋開口道,直接說著重視商業的好處,說著重傷彌補府庫的不知。


    當然,這種重商,不是鼓勵秦人經商,而是側重官商,靠著少府壟斷,獲得大量的利益。


    ……


    ps:十二點錢,第二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始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迦太基的失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迦太基的失落並收藏始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