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稷下學宮,在臨淄城的城牆外圍。
但是在這個地區,經曆過將近二十年時間的荒廢之後,以及淳於越等人的離開或者是死亡,早已經變得人事全非。
而本來相對比較恢宏的稷下學宮外圍,已經變得相當的殘舊。
張嘉師來這個地方,並不是一個人來的。除了隨行的淳於秋之外,張嘉師身邊還有超過一百名實力不錯的好手護衛。而這其中,馭勇自然是不例外。
但是走在街道上的張嘉師,也不算是特別的讓人感覺到突兀,而張嘉師本身也沒有穿著太過於明顯的服飾來表明身份,而從外表上看來,張嘉師更像是進入到臨淄城的一個秦軍高官。
也許這種身份在臨淄城還會有些許的危險,但是與張嘉師明目張膽的繼續自己的攝政王服飾打扮相比,還算是有非常高的保險係數。
而麵對這個情況,張嘉師反而有些不滿,因為他本意是更加貼近平民,打算來一次微服私訪。
但是麽,無論是李左車還是後胥等文武,在聽到了張嘉師的想法之後,很是反對張嘉師這樣做。
這也就演變成眼下的這麽一種局麵。
……
稷下學宮原本還是配備了相當數量的護衛以及有一些比較低矮的圍牆進行保護。
但是在淳於越死後,稷下學宮的情況變成了越來越荒蕪。張嘉師看到的是一個很多地方都長滿了野草,甚至是還能夠看到一些墳墓。
這些墳墓,並不是原來稷下學宮的人員的陵墓,而是在這十幾年的時間當中,偶爾來到這個地方暫居,而死在他們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的墳墓。
這些人很多都是流民,或者是沒有能夠在臨淄城找到居住之地的人員。
而眼下,也許是前一段時間的戰爭,讓居住在這個地方的流民也人去樓空。
在這麽一種情況下,張嘉師不認為稷下學宮還有什麽有價值的東西被保留下來。
但是淳於秋在微微一聲歎息之後,抱著自己的兒子淳於珒,進入到事實上已經被清理過一次,主要是警戒有可能出現危險的稷下學宮主殿。
……
從稷下學宮的大門到這個主殿,距離並不算是太短,但是淳於秋抱著淳於珒的行走速度並不算太慢。
但是在進入到這個主殿之後,淳於秋看到的是,原本也是被齊王多年投入而購置的大量器具早已經損毀或者是被焚燒偷竊。
而淳於秋則是喃喃說出了一句話:“要是鄒子以及孟子等人看到這種情況,說不定會後悔自己也曾經在這個地方付出了自己的心血。”
鄒子,就是指推論出“五德始終說”的賢人鄒衍。他同樣也是曾經求學於稷下學宮的人。
他是戰國時期陰陽家學派代表人物與五行學說代表人物,戰國末期齊國人。據推斷大約生於公元前324年,死於公元前250年,活了70餘歲。主要學說是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活動的時代後於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
齊宣王時,鄒衍就學於稷下學宮,先學儒術,然而終以儒術為其旨歸。“鄒衍以儒術幹世主,不用,即以變化始終之論,卒以顯名。……鄒子之作變化之術,亦歸於仁義”(《鹽鐵論?論儒第十一》)。“鄒子疾晚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曠之道,將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萬方,猶無準平而欲知高下,無規矩而欲知方圓也。於是,推大聖終始之運,以喻王公列士……”(《鹽鐵論?論鄒第五十三》)。
燕昭王招賢納士,為郭隗修築宮殿以師禮待之,以此作為尊賢榜樣。一時間,各國人才爭相趨燕。在這種背景下,鄒衍離齊入燕,《說苑?君道》載;“燕王曰:‘寡人願學而無師。’郭隗曰:‘王誠欲興道,隗請為天下之士開路。’於是燕王常置郭隗上坐南麵。居三年,蘇子聞之,從周歸燕;鄒衍聞之,從齊歸燕;樂毅聞之,從趙歸燕,屈景聞之,從楚歸燕,四子畢至,果以弱燕並強齊。”據載,鄒衍到燕國時,燕昭王親自抱著掃帚為他掃地,怕塵埃落到他身上。
劉歆記載此事說:“《方士傳》言:鄒子在燕,其遊諸侯畏之,皆郊迎而擁彗”(《文選》卷四十阮籍《奏記》,卷四十五揚雄《設論》李善注引《七略》)。王充在《論衡?別通》中亦說:“燕昭為鄶衍擁彗。”繼而拜鄒衍為師。班固在《漢書?藝文誌》,自注中說鄒衍為“燕昭王師”。《史記?孟荀列傳》記載更詳:“(鄒衍)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身親往師之。”
以上的內容,大概也就是鄒衍在齊國稷下學宮的起始以及結束。
而孟子,則是指孟軻,也就是儒家的“亞聖”。
孟子在齊國的經曆,比較含糊,但是根據稷下學宮的特殊情況,則是可以用一下記載來推測。
周顯王40年,齊威王28年壬辰(公元前329年)孟子約四十三歲,首次至齊,齊相儲子來見孟子。
周顯王41年,齊威王30年宋君偃後元1年癸巳(公元前328年),孟子與告子辯論,孟子勸蚳鼃向齊王進諫,孟子與匡章交遊,孟子離開齊國,前往宋國。
周慎靚王3年魏襄王1年,齊宣王2年癸卯(公元前317年),孟子約五十四歲,見梁襄王,孟子在範遇齊王子,孟子至齊,答齊宣王問,孟子論“我四十不動心”。
周慎靚王6年楚懷王14年,魯平公10年,齊宣王5年丙午(公元前315年),魯平公欲見孟子孟子返迴齊國,與充虞論葬母;齊宣王問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齊宣王8年楚懷王17年己酉(公元前312年),燕人叛齊,齊宣王說“吾甚慚於孟子”;孟子論“臣視君如寇仇”;孟子與淳於髡辯論;孟子約六十歲,辭官離開齊國。
從以上的這些記載來看,孟子很有可能從公元前329年到公元前328年,公元前317年到公元前312年的這個時間段當中,曾經任職與稷下學宮,後期則是擔任稷下學宮的“校長”一職。
而從淳於秋的話來看,張嘉師能夠理解到的事情是,淳於秋的父親淳於越,認為鄒衍以及孟子,是稷下學宮當中值得他敬佩的導師甚至是在稷下學宮的發展當中,有著重要地位的人員。
但是張嘉師反而很好奇的事情,那就是在青玉靈書當中有著淳於越的相關記載:
淳於越,戰國時齊國博士,秦朝時曾任仆射。李斯和淳於越是一對好兄弟。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置酒鹹陽宮時,他建議實行分封,以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遭丞相李斯駁斥。
當時身居相位的李斯,為了迎合秦始皇統一言論的需要,上表焚書,當即遭到太子老師、博士淳於越的反對。李斯意識到,焚書之議勢在必行,卻又擔心性格耿直的淳於越強諫惹禍,想方設法勸導他,可是淳於越還是觸犯了律令。在李斯的袒護下,淳於越免於死罪,革職迴鄉。為了保護儲君,在迴鄉路上,他又為扶蘇代言,泣血上表,諫阻焚書,終於招來殺身之禍。在刑場上,監刑官李斯和死囚淳於越互吐心聲,闡明各自的人生觀。淳於越舍生取義,與詩書共存亡,死得坦然;李斯保住了祿位,卻遭受天下讀書人的唾罵。
張嘉師不明白的事情是,那就是淳於越離開鹹陽,是公元前213年之後,也就是他很有可能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事情。
但是按照焚書坑儒以及淳於秋自己的描述而言,這個似乎有些問題。
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之後,那就是他得出了一個結論:
這個世界的曆史發生在他出現到這個世界之前所出現的變化。
淳於越的死法,應該是無誤的。那就是公元前212年的焚書事件當中,再次隱居在稷下學宮的淳於越,最後選擇的是跟稷下學宮的大量典籍共存亡。
而在淳於越死後,淳於秋以及東方英等稷下學宮殘留人員,則是離開了稷下學宮,前往九原雲中地區,尋求扶蘇的庇護。
從這些情況來看,出現變化的是淳於秋的死法,是從被認為觸犯法律,而最後演變成在焚書事件當中自殺的結果。
這一種變化,張嘉師不知道是好還是壞,但是對於他來說,就算是發生這種變化,而他改變的事情也太多了,這種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在某個意義上也算得上是不值一提。
……
劉邦以及項羽,這兩個在這個世界影響最大的人,他們的命運已經被張嘉師改變得麵目全非。
劉邦死於烏江,來了一次算得上是相當另類,讓張嘉師都不知道該說什麽好的烏江自刎。
說實話,張嘉師自己的內心一直很想吐糟一個事情,那就是“劉邦,你不帶這麽違反劇本的,你y的槍戲份了!”
但是麽,張嘉師絕對不會將這個事情說出來,畢竟他可不會做這種在某個意義上,也算得上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蠢事兒。
而不知道跟在淳於秋的身邊,默默地看著自己的禦姐級別的情人重遊故地,不斷地緬懷過去的張嘉師,在一段時間之後,看到了他難以想象的情況。
那就是,當初淳於越的死,很有可能是用自己的生命來保護這些應該是真正的稷下學宮一百多年的精華積累。
因為在淳於秋打開了一個機關之後,一道通往地底的通道的盡頭,是一個放滿了很多書簡,卷軸甚至是甲骨文片的房間。
張嘉師看到了這些東西的數量之後,不禁也傻眼了的低聲說了一句:“我去,這個數量太嚇人了!”
然而,張嘉師的這一句話,惹來了淳於秋禦姐的一翻白眼之後,隨之而來的一記腰間一掐……
………………………………………………分割線…………………………………………
既然看到了這些玩意,張嘉師還真的不可能做到無動於衷。
當然,他也沒有打算將這些玩意,像是始皇帝嬴政那樣,全部拿去焚燒。
他在命令位於雙玥邑辦公的東方英,帶領一部分應該是對於他接下來的安排,有一定幫助的人員趕來之後,張嘉師就讓後胥將這些典籍都搬出了這個地道。
在約莫一個星期之後,風塵仆仆趕來的東方英一行約五十人,接到了張嘉師的另外一個命令,那就是將大量的典籍盡可能翻譯是現在通用的文字,以及進行修補辨識。
張嘉師不認為這些典籍全部都是有用的玩意。
但是像始皇帝那樣,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民間醫藥卜筮種樹之書除外,以及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
張嘉師表示他確實是做不到這一點。畢竟張嘉師很清楚一點,那就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而且他更加不打算像是某個自號為“十全老人”,名字叫**新覺羅?弘曆的自戀狂那樣,不僅僅是將清朝文字獄發揚光大,更是借著修纂《四庫全書》為名,大量焚燒相應的典籍。
隻不過麽,有一點張嘉師也不打算當沒看見,那就是假如真的是發現了一些歪曲事實,亂七八糟的典籍,張嘉師自然是不會讓它們繼續存在在這個世界上。
張嘉師完全可以預見到的一點,那就是這種做法也許還是會有些問題,但是麽,出於很多方麵的考慮,張嘉師認為需要保護好一部分文化的精華之餘,自然也是要拋棄掉一些文化糟粕。
很多時候,張嘉師自己都認為一句話非常的有道理。那就是盡信書不如無書。
而減少一些書籍給人帶來的錯誤認識,這也是張嘉師認為他在大規模推廣文化基礎,也就是大規模印刷紙張書本之前,盡可能要做到的一個方麵的事情。
………………………………………………分割線…………………………………………
張嘉師在臨淄進行對文化的取舍的同時,在位於後世威海衛地區的杜聰所部與田橫之間,爆發了僵持幾個月之後的大戰……
稷下學宮,在臨淄城的城牆外圍。
但是在這個地區,經曆過將近二十年時間的荒廢之後,以及淳於越等人的離開或者是死亡,早已經變得人事全非。
而本來相對比較恢宏的稷下學宮外圍,已經變得相當的殘舊。
張嘉師來這個地方,並不是一個人來的。除了隨行的淳於秋之外,張嘉師身邊還有超過一百名實力不錯的好手護衛。而這其中,馭勇自然是不例外。
但是走在街道上的張嘉師,也不算是特別的讓人感覺到突兀,而張嘉師本身也沒有穿著太過於明顯的服飾來表明身份,而從外表上看來,張嘉師更像是進入到臨淄城的一個秦軍高官。
也許這種身份在臨淄城還會有些許的危險,但是與張嘉師明目張膽的繼續自己的攝政王服飾打扮相比,還算是有非常高的保險係數。
而麵對這個情況,張嘉師反而有些不滿,因為他本意是更加貼近平民,打算來一次微服私訪。
但是麽,無論是李左車還是後胥等文武,在聽到了張嘉師的想法之後,很是反對張嘉師這樣做。
這也就演變成眼下的這麽一種局麵。
……
稷下學宮原本還是配備了相當數量的護衛以及有一些比較低矮的圍牆進行保護。
但是在淳於越死後,稷下學宮的情況變成了越來越荒蕪。張嘉師看到的是一個很多地方都長滿了野草,甚至是還能夠看到一些墳墓。
這些墳墓,並不是原來稷下學宮的人員的陵墓,而是在這十幾年的時間當中,偶爾來到這個地方暫居,而死在他們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的墳墓。
這些人很多都是流民,或者是沒有能夠在臨淄城找到居住之地的人員。
而眼下,也許是前一段時間的戰爭,讓居住在這個地方的流民也人去樓空。
在這麽一種情況下,張嘉師不認為稷下學宮還有什麽有價值的東西被保留下來。
但是淳於秋在微微一聲歎息之後,抱著自己的兒子淳於珒,進入到事實上已經被清理過一次,主要是警戒有可能出現危險的稷下學宮主殿。
……
從稷下學宮的大門到這個主殿,距離並不算是太短,但是淳於秋抱著淳於珒的行走速度並不算太慢。
但是在進入到這個主殿之後,淳於秋看到的是,原本也是被齊王多年投入而購置的大量器具早已經損毀或者是被焚燒偷竊。
而淳於秋則是喃喃說出了一句話:“要是鄒子以及孟子等人看到這種情況,說不定會後悔自己也曾經在這個地方付出了自己的心血。”
鄒子,就是指推論出“五德始終說”的賢人鄒衍。他同樣也是曾經求學於稷下學宮的人。
他是戰國時期陰陽家學派代表人物與五行學說代表人物,戰國末期齊國人。據推斷大約生於公元前324年,死於公元前250年,活了70餘歲。主要學說是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活動的時代後於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
齊宣王時,鄒衍就學於稷下學宮,先學儒術,然而終以儒術為其旨歸。“鄒衍以儒術幹世主,不用,即以變化始終之論,卒以顯名。……鄒子之作變化之術,亦歸於仁義”(《鹽鐵論?論儒第十一》)。“鄒子疾晚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曠之道,將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萬方,猶無準平而欲知高下,無規矩而欲知方圓也。於是,推大聖終始之運,以喻王公列士……”(《鹽鐵論?論鄒第五十三》)。
燕昭王招賢納士,為郭隗修築宮殿以師禮待之,以此作為尊賢榜樣。一時間,各國人才爭相趨燕。在這種背景下,鄒衍離齊入燕,《說苑?君道》載;“燕王曰:‘寡人願學而無師。’郭隗曰:‘王誠欲興道,隗請為天下之士開路。’於是燕王常置郭隗上坐南麵。居三年,蘇子聞之,從周歸燕;鄒衍聞之,從齊歸燕;樂毅聞之,從趙歸燕,屈景聞之,從楚歸燕,四子畢至,果以弱燕並強齊。”據載,鄒衍到燕國時,燕昭王親自抱著掃帚為他掃地,怕塵埃落到他身上。
劉歆記載此事說:“《方士傳》言:鄒子在燕,其遊諸侯畏之,皆郊迎而擁彗”(《文選》卷四十阮籍《奏記》,卷四十五揚雄《設論》李善注引《七略》)。王充在《論衡?別通》中亦說:“燕昭為鄶衍擁彗。”繼而拜鄒衍為師。班固在《漢書?藝文誌》,自注中說鄒衍為“燕昭王師”。《史記?孟荀列傳》記載更詳:“(鄒衍)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身親往師之。”
以上的內容,大概也就是鄒衍在齊國稷下學宮的起始以及結束。
而孟子,則是指孟軻,也就是儒家的“亞聖”。
孟子在齊國的經曆,比較含糊,但是根據稷下學宮的特殊情況,則是可以用一下記載來推測。
周顯王40年,齊威王28年壬辰(公元前329年)孟子約四十三歲,首次至齊,齊相儲子來見孟子。
周顯王41年,齊威王30年宋君偃後元1年癸巳(公元前328年),孟子與告子辯論,孟子勸蚳鼃向齊王進諫,孟子與匡章交遊,孟子離開齊國,前往宋國。
周慎靚王3年魏襄王1年,齊宣王2年癸卯(公元前317年),孟子約五十四歲,見梁襄王,孟子在範遇齊王子,孟子至齊,答齊宣王問,孟子論“我四十不動心”。
周慎靚王6年楚懷王14年,魯平公10年,齊宣王5年丙午(公元前315年),魯平公欲見孟子孟子返迴齊國,與充虞論葬母;齊宣王問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齊宣王8年楚懷王17年己酉(公元前312年),燕人叛齊,齊宣王說“吾甚慚於孟子”;孟子論“臣視君如寇仇”;孟子與淳於髡辯論;孟子約六十歲,辭官離開齊國。
從以上的這些記載來看,孟子很有可能從公元前329年到公元前328年,公元前317年到公元前312年的這個時間段當中,曾經任職與稷下學宮,後期則是擔任稷下學宮的“校長”一職。
而從淳於秋的話來看,張嘉師能夠理解到的事情是,淳於秋的父親淳於越,認為鄒衍以及孟子,是稷下學宮當中值得他敬佩的導師甚至是在稷下學宮的發展當中,有著重要地位的人員。
但是張嘉師反而很好奇的事情,那就是在青玉靈書當中有著淳於越的相關記載:
淳於越,戰國時齊國博士,秦朝時曾任仆射。李斯和淳於越是一對好兄弟。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置酒鹹陽宮時,他建議實行分封,以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遭丞相李斯駁斥。
當時身居相位的李斯,為了迎合秦始皇統一言論的需要,上表焚書,當即遭到太子老師、博士淳於越的反對。李斯意識到,焚書之議勢在必行,卻又擔心性格耿直的淳於越強諫惹禍,想方設法勸導他,可是淳於越還是觸犯了律令。在李斯的袒護下,淳於越免於死罪,革職迴鄉。為了保護儲君,在迴鄉路上,他又為扶蘇代言,泣血上表,諫阻焚書,終於招來殺身之禍。在刑場上,監刑官李斯和死囚淳於越互吐心聲,闡明各自的人生觀。淳於越舍生取義,與詩書共存亡,死得坦然;李斯保住了祿位,卻遭受天下讀書人的唾罵。
張嘉師不明白的事情是,那就是淳於越離開鹹陽,是公元前213年之後,也就是他很有可能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事情。
但是按照焚書坑儒以及淳於秋自己的描述而言,這個似乎有些問題。
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之後,那就是他得出了一個結論:
這個世界的曆史發生在他出現到這個世界之前所出現的變化。
淳於越的死法,應該是無誤的。那就是公元前212年的焚書事件當中,再次隱居在稷下學宮的淳於越,最後選擇的是跟稷下學宮的大量典籍共存亡。
而在淳於越死後,淳於秋以及東方英等稷下學宮殘留人員,則是離開了稷下學宮,前往九原雲中地區,尋求扶蘇的庇護。
從這些情況來看,出現變化的是淳於秋的死法,是從被認為觸犯法律,而最後演變成在焚書事件當中自殺的結果。
這一種變化,張嘉師不知道是好還是壞,但是對於他來說,就算是發生這種變化,而他改變的事情也太多了,這種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在某個意義上也算得上是不值一提。
……
劉邦以及項羽,這兩個在這個世界影響最大的人,他們的命運已經被張嘉師改變得麵目全非。
劉邦死於烏江,來了一次算得上是相當另類,讓張嘉師都不知道該說什麽好的烏江自刎。
說實話,張嘉師自己的內心一直很想吐糟一個事情,那就是“劉邦,你不帶這麽違反劇本的,你y的槍戲份了!”
但是麽,張嘉師絕對不會將這個事情說出來,畢竟他可不會做這種在某個意義上,也算得上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蠢事兒。
而不知道跟在淳於秋的身邊,默默地看著自己的禦姐級別的情人重遊故地,不斷地緬懷過去的張嘉師,在一段時間之後,看到了他難以想象的情況。
那就是,當初淳於越的死,很有可能是用自己的生命來保護這些應該是真正的稷下學宮一百多年的精華積累。
因為在淳於秋打開了一個機關之後,一道通往地底的通道的盡頭,是一個放滿了很多書簡,卷軸甚至是甲骨文片的房間。
張嘉師看到了這些東西的數量之後,不禁也傻眼了的低聲說了一句:“我去,這個數量太嚇人了!”
然而,張嘉師的這一句話,惹來了淳於秋禦姐的一翻白眼之後,隨之而來的一記腰間一掐……
………………………………………………分割線…………………………………………
既然看到了這些玩意,張嘉師還真的不可能做到無動於衷。
當然,他也沒有打算將這些玩意,像是始皇帝嬴政那樣,全部拿去焚燒。
他在命令位於雙玥邑辦公的東方英,帶領一部分應該是對於他接下來的安排,有一定幫助的人員趕來之後,張嘉師就讓後胥將這些典籍都搬出了這個地道。
在約莫一個星期之後,風塵仆仆趕來的東方英一行約五十人,接到了張嘉師的另外一個命令,那就是將大量的典籍盡可能翻譯是現在通用的文字,以及進行修補辨識。
張嘉師不認為這些典籍全部都是有用的玩意。
但是像始皇帝那樣,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民間醫藥卜筮種樹之書除外,以及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
張嘉師表示他確實是做不到這一點。畢竟張嘉師很清楚一點,那就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而且他更加不打算像是某個自號為“十全老人”,名字叫**新覺羅?弘曆的自戀狂那樣,不僅僅是將清朝文字獄發揚光大,更是借著修纂《四庫全書》為名,大量焚燒相應的典籍。
隻不過麽,有一點張嘉師也不打算當沒看見,那就是假如真的是發現了一些歪曲事實,亂七八糟的典籍,張嘉師自然是不會讓它們繼續存在在這個世界上。
張嘉師完全可以預見到的一點,那就是這種做法也許還是會有些問題,但是麽,出於很多方麵的考慮,張嘉師認為需要保護好一部分文化的精華之餘,自然也是要拋棄掉一些文化糟粕。
很多時候,張嘉師自己都認為一句話非常的有道理。那就是盡信書不如無書。
而減少一些書籍給人帶來的錯誤認識,這也是張嘉師認為他在大規模推廣文化基礎,也就是大規模印刷紙張書本之前,盡可能要做到的一個方麵的事情。
………………………………………………分割線…………………………………………
張嘉師在臨淄進行對文化的取舍的同時,在位於後世威海衛地區的杜聰所部與田橫之間,爆發了僵持幾個月之後的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