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不出所料,當日嚴郎中無法取得張狗子的口供,隻能先將其收押,同時把案情上報,請刑部移文錦衣衛,解除張狗子的官職,好再行嚴審……但他知道,以紀綱那種老虎屁股摸不得的脾氣,此事相當渺茫。
其實以手上的證據,不用張狗子的口供,強行給他定罪也不是不可以,但嚴郎中思慮再三,知道此事肯定沒完,如果錦衣衛那邊要橫插一杠,這樣做無疑是授人以柄,不能為之……
嚴郎中一點沒猜錯,張狗子被刑部大牢收監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錦衣衛北鎮撫司副鎮撫李春耳中,李春的反應十分強烈,當即就毫不客氣的行文刑部,強烈要求放人!同時北鎮撫司竟也立案調查,大肆搜集證據,為解救張狗子做準備。
這邊刑部尚書劉觀才剛看完嚴郎中的奏報,正在舉棋不定中。這個案子當初是他下令嚴郎中複查的,但當時劉尚書可沒想到,此案竟牽扯到錦衣衛官員,這讓問題一下棘手起來。雖然劉尚書乃一國大憲,但錦衣衛乃法外之地,錦衣衛官員都是皇帝豢養的鷹犬,若沒有確鑿的證據,外臣動他們是要犯皇帝忌諱的,尤其是紀綱兇焰熾天、天王老子都不放在眼裏,劉尚書實在不想跟他發生衝突。
但一國大憲的尊嚴不容褻瀆,劉尚書還是一絲不苟的審閱起相關卷宗來,看完之後,他對初審的結果很不以為然,楊知縣這種清流名臣,做學問是好樣的,但要斷案的話,還真是麻繩提豆腐,結案陳詞根本禁不起推敲。反觀嚴郎中這樣的精幹刑名,用詳實的證據和嚴密的邏輯,推翻了初審的不實之處,並用鐵證讓那張狗子無言以對。雖然因為時日遷延,血衣之類的證據已經湮滅,但單憑那把從湖中撈起的兇器,就能給那張狗子定罪了。
美中不足的是缺少目擊證人,兇手也拒不招供,這讓這個案子還稱不上鐵案如山……要不要同意嚴郎中的請求,行文錦衣衛要求解除張狗子的官職?大堂上的刑具,就是為這種冥頑不靈之徒準備……
劉尚書正在猶豫著要不要行文錦衣衛,那邊錦衣衛的行文先來了,措辭十分不客氣的要求釋放張狗子,並給出解釋、賠禮道歉。
“荒謬!”劉尚書堂堂二品正卿,居然被個小小的五品武官如此不客氣的對待,焉能不生出火氣?何況刑部是朝廷法司,豈能被北鎮撫司命令到?那樣刑部豈不成了鎮撫司的下屬?
二品堂官的尊嚴,讓劉尚書斷然拒絕了北鎮撫司的要求,但他也沒行文錦衣衛要求解除張狗子官職,那樣就成了唱對台戲,還愁鬧不大麽?盡量低調處理才是王道。
劉尚書本打算早朝見到紀綱時,將這件事說一說,他覺著不過一個小旗而已,紀綱還是會給這個麵子的。誰知道那邊李春已經先把狀告到紀綱那兒了,他把齊大柱殺人的經過,描述的如同親眼所見,又把張狗子殺人說成莫須有的事兒,硬說刑部人為了顯本事,非要給張狗子扣上殺人犯的罪名,還說錦衣衛怎麽了,辦的就是錦衣衛!
當時紀綱正因為周新的案子而灰頭土臉,聞聽此事先是感覺很煩,但經莊敬一分析,又覺著實乃天助我也。當初周新的案子,他就跟皇帝說,是文官在針對錦衣衛,現在張狗子這個案子,雖然遠比不了周新案的級別高,卻可一以貫之,讓皇上相信自己的說法。
一念至此,紀綱就拿定主意,要借此案做文章,當劉尚書找他談此事時,紀綱的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他反問劉尚書,可不可以給自己一個麵子,放了張狗子呢?
劉尚書好說歹說,見紀綱始終針鋒相對,也來了火氣,兩人竟在午門前吵起來,還驚動了皇帝。朱棣讓人把兩個大臣叫到禦前,先訓斥一通,再問他們到底為何事爭吵?
兩人便各持一詞,將案子講了兩遍,一個堅持齊大柱是殺人兇手,刑部冤枉錦衣衛官員;一個堅持齊大柱是清白的,張狗子才是真正的嫌疑犯,兩人險些在皇帝麵前再次吵起來。
至少在這個時候,朱棣對錦衣衛的信任,要遠大於對刑部的信任,不過劉觀講的也很有道理。讓皇帝也不好拉偏架,隻好把在一旁看戲的新任右都禦史王彰拉出來,命他秉公審理此案。
躺著也中槍的王彰這個鬱悶啊,隻好哭喪著臉的接旨……自從四年前陳瑛被誅,都察院的總憲便空缺著,陳瑛伏誅之後,年初陪皇帝北巡一次,才當上了這個右都禦史,便是都察院目前的最高長官了。由他主審此案,此案立即轟動京城,也讓王彰深感肩上的壓力大如山。
一麵是老夥計劉觀並朝廷法司,一麵是同鄉紀綱和他的錦衣衛,兩麵王彰都不想得罪。劉觀和他同在法司十來年,彼此性情相合,可謂相交莫逆。而且王彰相信劉觀的操守和能力,知道隻要秉公辦案,這場官司肯定是刑部贏的,但那樣就得罪了紀綱。紀綱這個人雖然兇橫,卻很念同鄉之情,兩人都是山東人,關係一直不錯,甚至王彰能當上右都禦史,也有紀綱在裏頭出力的因素,所以王彰也不想對不起紀綱。
但他絞盡腦汁,也找不到兩全其美的法子,因為要了卻這場官司,就必須殺人,不是殺齊大柱就是殺張狗子,不可能兩個都放過,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根本沒有兩不得罪的可能。
而且同時他又不能辜負皇上的信任,王彰不是太子黨,反而和太子有些齟齬,他是朱棣最寵信的大臣之一,去年他老母八十大壽,皇帝賜假歸省,還賞賜母冠服金幣,待其歸京後旋進右都禦史。是以王彰對皇帝感激涕零,絕不能對不起皇帝。
思來想去,王彰決定以赤誠待君上,秉公辦理此案。在經過一番嚴密審訊後,他做出了維持刑部原判的決定……他本以為自己問心無愧,皇上亦不會苛責,誰知道朱棣竟勃然大怒,命他暫解都禦史之職,迴家聽參!王彰如遭五雷轟頂,麵上卻一臉肅穆,緩緩摘下頭上的烏紗,給皇帝磕頭後,退出了儀天殿。
朱棣為何會如此生氣,原來是紀綱見王彰這邊遲遲沒有動靜,便知道這書呆子要壞事兒,他搶先一步在朱棣麵前哭訴,說刑部和都察院早就對北鎮撫司侵奪他們的權力心懷不滿了,這次肯定聯合起來,想要借此事壓倒鎮撫司,收迴司法大權。這番話顯然戳中了朱棣的忌諱,他建立北鎮撫司就是為了從大臣手中奪取司法大權,當然不容任何人挑戰自己的權威了!
所以一見王彰的奏章果然是維持刑部原判的,朱棣就想起紀綱所說的‘刑部都察院穿一條褲子’,登時火冒三丈,雖然王彰壓根就沒說什麽收權之類的大膽之言,朱棣還是把這頂帽子扣在他的頭上。
斥退了王彰,朱棣餘怒未消。再英明的人也有糊塗的時候,永樂皇帝一直以來的一個思維誤區,就是把錦衣衛看成自己的代表,是在替他這個大明皇帝行使權力,所以任何對錦衣衛的挑戰,都被皇帝視為對自己的不敬。現在刑部都察院接二連三攻擊錦衣衛,讓朱棣愈發相信文官集團確實在對錦衣衛展開攻擊。這激起了皇帝對文官集團的怒意,他又命令刑科兩位給事中陳岩和劉希夷再審此案,如有差池,嚴懲不貸!
刑科給事中僅僅七品,比二品尚書都禦史等級低多了,但卻是專門監察刑部的官員,朱棣讓他們來審,就包含著對刑部不信任的信號了。然而兩位給事中在審問了相關官員人犯後,確認刑部官員並無徇私枉法之舉,而且明顯嚴郎中的結論更有理有據,比起楊知縣那份漏洞百出的結論,他們更願意相信前者。
他們也知道皇帝是想讓他們的結論偏向錦衣衛,但給事中都是些硬骨頭的諍臣,兩人見王彰那樣的部堂高官都能秉公辦案了,自然不會讓老大人獨美。至於皇帝的嚴懲,他們根本沒放在心上。而且他們還更進一步,對錦衣衛幹涉司法、包庇犯官的行徑做出了嚴厲批判,要求皇帝限製北鎮撫司的權力,維護三法司的權威……
這下可徹底坐實了紀綱的指控,朱棣勃然大怒,他已經徹底相信,這是一場文官和錦衣衛之間的戰爭,且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朱棣就是那個沛公!
“好啊好啊,都蹦出來吧,蹦出來才能現原形!”朱棣怒極反笑道:“繼續讓他們查下去!刑部、都察院、刑科都上來,還有大理寺!”便下令大理寺卿胡概繼續審理此案。
任命一出天下嘩然,皇上十天之內連續否定刑部、都察院、刑科的結論,現在又輪到大理寺了,這是要讓法司官員輪番上陣啊,顯然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朝野上下拭目以待,都等著大理寺卿胡概,給出什麽樣的答案。
其實以手上的證據,不用張狗子的口供,強行給他定罪也不是不可以,但嚴郎中思慮再三,知道此事肯定沒完,如果錦衣衛那邊要橫插一杠,這樣做無疑是授人以柄,不能為之……
嚴郎中一點沒猜錯,張狗子被刑部大牢收監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錦衣衛北鎮撫司副鎮撫李春耳中,李春的反應十分強烈,當即就毫不客氣的行文刑部,強烈要求放人!同時北鎮撫司竟也立案調查,大肆搜集證據,為解救張狗子做準備。
這邊刑部尚書劉觀才剛看完嚴郎中的奏報,正在舉棋不定中。這個案子當初是他下令嚴郎中複查的,但當時劉尚書可沒想到,此案竟牽扯到錦衣衛官員,這讓問題一下棘手起來。雖然劉尚書乃一國大憲,但錦衣衛乃法外之地,錦衣衛官員都是皇帝豢養的鷹犬,若沒有確鑿的證據,外臣動他們是要犯皇帝忌諱的,尤其是紀綱兇焰熾天、天王老子都不放在眼裏,劉尚書實在不想跟他發生衝突。
但一國大憲的尊嚴不容褻瀆,劉尚書還是一絲不苟的審閱起相關卷宗來,看完之後,他對初審的結果很不以為然,楊知縣這種清流名臣,做學問是好樣的,但要斷案的話,還真是麻繩提豆腐,結案陳詞根本禁不起推敲。反觀嚴郎中這樣的精幹刑名,用詳實的證據和嚴密的邏輯,推翻了初審的不實之處,並用鐵證讓那張狗子無言以對。雖然因為時日遷延,血衣之類的證據已經湮滅,但單憑那把從湖中撈起的兇器,就能給那張狗子定罪了。
美中不足的是缺少目擊證人,兇手也拒不招供,這讓這個案子還稱不上鐵案如山……要不要同意嚴郎中的請求,行文錦衣衛要求解除張狗子的官職?大堂上的刑具,就是為這種冥頑不靈之徒準備……
劉尚書正在猶豫著要不要行文錦衣衛,那邊錦衣衛的行文先來了,措辭十分不客氣的要求釋放張狗子,並給出解釋、賠禮道歉。
“荒謬!”劉尚書堂堂二品正卿,居然被個小小的五品武官如此不客氣的對待,焉能不生出火氣?何況刑部是朝廷法司,豈能被北鎮撫司命令到?那樣刑部豈不成了鎮撫司的下屬?
二品堂官的尊嚴,讓劉尚書斷然拒絕了北鎮撫司的要求,但他也沒行文錦衣衛要求解除張狗子官職,那樣就成了唱對台戲,還愁鬧不大麽?盡量低調處理才是王道。
劉尚書本打算早朝見到紀綱時,將這件事說一說,他覺著不過一個小旗而已,紀綱還是會給這個麵子的。誰知道那邊李春已經先把狀告到紀綱那兒了,他把齊大柱殺人的經過,描述的如同親眼所見,又把張狗子殺人說成莫須有的事兒,硬說刑部人為了顯本事,非要給張狗子扣上殺人犯的罪名,還說錦衣衛怎麽了,辦的就是錦衣衛!
當時紀綱正因為周新的案子而灰頭土臉,聞聽此事先是感覺很煩,但經莊敬一分析,又覺著實乃天助我也。當初周新的案子,他就跟皇帝說,是文官在針對錦衣衛,現在張狗子這個案子,雖然遠比不了周新案的級別高,卻可一以貫之,讓皇上相信自己的說法。
一念至此,紀綱就拿定主意,要借此案做文章,當劉尚書找他談此事時,紀綱的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他反問劉尚書,可不可以給自己一個麵子,放了張狗子呢?
劉尚書好說歹說,見紀綱始終針鋒相對,也來了火氣,兩人竟在午門前吵起來,還驚動了皇帝。朱棣讓人把兩個大臣叫到禦前,先訓斥一通,再問他們到底為何事爭吵?
兩人便各持一詞,將案子講了兩遍,一個堅持齊大柱是殺人兇手,刑部冤枉錦衣衛官員;一個堅持齊大柱是清白的,張狗子才是真正的嫌疑犯,兩人險些在皇帝麵前再次吵起來。
至少在這個時候,朱棣對錦衣衛的信任,要遠大於對刑部的信任,不過劉觀講的也很有道理。讓皇帝也不好拉偏架,隻好把在一旁看戲的新任右都禦史王彰拉出來,命他秉公審理此案。
躺著也中槍的王彰這個鬱悶啊,隻好哭喪著臉的接旨……自從四年前陳瑛被誅,都察院的總憲便空缺著,陳瑛伏誅之後,年初陪皇帝北巡一次,才當上了這個右都禦史,便是都察院目前的最高長官了。由他主審此案,此案立即轟動京城,也讓王彰深感肩上的壓力大如山。
一麵是老夥計劉觀並朝廷法司,一麵是同鄉紀綱和他的錦衣衛,兩麵王彰都不想得罪。劉觀和他同在法司十來年,彼此性情相合,可謂相交莫逆。而且王彰相信劉觀的操守和能力,知道隻要秉公辦案,這場官司肯定是刑部贏的,但那樣就得罪了紀綱。紀綱這個人雖然兇橫,卻很念同鄉之情,兩人都是山東人,關係一直不錯,甚至王彰能當上右都禦史,也有紀綱在裏頭出力的因素,所以王彰也不想對不起紀綱。
但他絞盡腦汁,也找不到兩全其美的法子,因為要了卻這場官司,就必須殺人,不是殺齊大柱就是殺張狗子,不可能兩個都放過,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根本沒有兩不得罪的可能。
而且同時他又不能辜負皇上的信任,王彰不是太子黨,反而和太子有些齟齬,他是朱棣最寵信的大臣之一,去年他老母八十大壽,皇帝賜假歸省,還賞賜母冠服金幣,待其歸京後旋進右都禦史。是以王彰對皇帝感激涕零,絕不能對不起皇帝。
思來想去,王彰決定以赤誠待君上,秉公辦理此案。在經過一番嚴密審訊後,他做出了維持刑部原判的決定……他本以為自己問心無愧,皇上亦不會苛責,誰知道朱棣竟勃然大怒,命他暫解都禦史之職,迴家聽參!王彰如遭五雷轟頂,麵上卻一臉肅穆,緩緩摘下頭上的烏紗,給皇帝磕頭後,退出了儀天殿。
朱棣為何會如此生氣,原來是紀綱見王彰這邊遲遲沒有動靜,便知道這書呆子要壞事兒,他搶先一步在朱棣麵前哭訴,說刑部和都察院早就對北鎮撫司侵奪他們的權力心懷不滿了,這次肯定聯合起來,想要借此事壓倒鎮撫司,收迴司法大權。這番話顯然戳中了朱棣的忌諱,他建立北鎮撫司就是為了從大臣手中奪取司法大權,當然不容任何人挑戰自己的權威了!
所以一見王彰的奏章果然是維持刑部原判的,朱棣就想起紀綱所說的‘刑部都察院穿一條褲子’,登時火冒三丈,雖然王彰壓根就沒說什麽收權之類的大膽之言,朱棣還是把這頂帽子扣在他的頭上。
斥退了王彰,朱棣餘怒未消。再英明的人也有糊塗的時候,永樂皇帝一直以來的一個思維誤區,就是把錦衣衛看成自己的代表,是在替他這個大明皇帝行使權力,所以任何對錦衣衛的挑戰,都被皇帝視為對自己的不敬。現在刑部都察院接二連三攻擊錦衣衛,讓朱棣愈發相信文官集團確實在對錦衣衛展開攻擊。這激起了皇帝對文官集團的怒意,他又命令刑科兩位給事中陳岩和劉希夷再審此案,如有差池,嚴懲不貸!
刑科給事中僅僅七品,比二品尚書都禦史等級低多了,但卻是專門監察刑部的官員,朱棣讓他們來審,就包含著對刑部不信任的信號了。然而兩位給事中在審問了相關官員人犯後,確認刑部官員並無徇私枉法之舉,而且明顯嚴郎中的結論更有理有據,比起楊知縣那份漏洞百出的結論,他們更願意相信前者。
他們也知道皇帝是想讓他們的結論偏向錦衣衛,但給事中都是些硬骨頭的諍臣,兩人見王彰那樣的部堂高官都能秉公辦案了,自然不會讓老大人獨美。至於皇帝的嚴懲,他們根本沒放在心上。而且他們還更進一步,對錦衣衛幹涉司法、包庇犯官的行徑做出了嚴厲批判,要求皇帝限製北鎮撫司的權力,維護三法司的權威……
這下可徹底坐實了紀綱的指控,朱棣勃然大怒,他已經徹底相信,這是一場文官和錦衣衛之間的戰爭,且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朱棣就是那個沛公!
“好啊好啊,都蹦出來吧,蹦出來才能現原形!”朱棣怒極反笑道:“繼續讓他們查下去!刑部、都察院、刑科都上來,還有大理寺!”便下令大理寺卿胡概繼續審理此案。
任命一出天下嘩然,皇上十天之內連續否定刑部、都察院、刑科的結論,現在又輪到大理寺了,這是要讓法司官員輪番上陣啊,顯然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朝野上下拭目以待,都等著大理寺卿胡概,給出什麽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