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文官雖說風險高、收入少、壓力大,可還是有很多人熱衷投入朝廷的官僚隊伍中,自然是有其他好處的。


    第一便是免除徭役,按明朝的法律規定,考中秀才便可免戶內二丁差役。


    要知這時代的差役負擔是相當重的,一個擁有二十畝田地的農戶,輪到差役都可能傾家蕩產。而秀才卻可以免除差徭,過的簡直不要太舒坦。


    其二是可以免交公糧,隨著功名、官位的提升,免稅的田畝數量也會增加。


    再次是可以使用奴婢,在大明初期,朝廷明文規定,尋常百姓家是不可以使用奴婢的。


    更有免刑、免跪、穿戴特權等好處。


    更妙的是,明朝初年想要成為一名秀才,對於官宦子弟來說十分容易。


    原因嘛,自然就是所謂的“審核入學製”。


    要說在開國初期,問題也不大。


    畢竟元末明初,戰亂多年。能識文斷字的,都是官宦、士紳家的孩子。


    審核製與考試製選出來的,幾乎是一批人。


    可到了洪武末期以及現在,又不一樣了,大明開國已過三十年,有大量的底層農戶子弟讀書識字,可朝廷選拔生員,還是從前的審核入學製,便有些不合時宜了。


    朱樉的“改革”可謂正當其時,可對於朝堂上的文官們而言,卻是個徹頭徹尾的壞消息。


    雖說他們的子弟按原本的規劃,都是要考舉人,中進士,入朝為官的,不該害怕一個小小的童子試。


    問題是“審核”改考試,大大加劇了科舉競爭的激烈程度啊!


    “陛下,審核入學製已施行三十年,為朝廷選拔了大量的優秀生員,貿然改成童子試,會增加府縣衙門的工作量與支出,會不會得不償失?”


    “陛下,很多童生年紀尚小,若參加府縣考試,對於士子而言,亦是麻煩啊!”


    一些中下級文官出列,試圖勸諫。


    可實際朝臣們都知道,朱樉決定的事,幾乎是很難改變的。


    那些高官、名臣都懶得勸諫,而剛剛入京不久,被封為翰林學士的方孝孺,則站了出來。


    “陛下,臣以為用童子試代替審核入學製,是朝廷的善政。如此一來,可令大量普通農家子弟,有機會讀書考秀才,免我大明步魏晉後塵,再次出現門閥啊!”


    “啊,方學士怎麽能這般說?”


    “就是,這……!”


    朝堂上的很多的官員,對方孝孺的立場與言語,十分震驚。


    朱樉則非常開心,“方學士所言不虛,朕便是有此顧慮,才更改生員考取製度,也是希望朝堂之上,能湧現出更多的英才啊!”


    “吾皇聖明啊,古人雲,猛將必發於行伍,宰相必起於州郡,若連個小小秀才,都要靠推薦,不敢與百姓子弟競爭,還考什麽舉人、進士啊!”


    說話的是曹國公李景隆,可謂一開口就把嘲諷值拉滿了,氣得憂慮家中孩子進學的幾名官員,險些背過氣去。


    你們勳貴有祖傳的爵位,不用擔心兒女的前途。


    我們的官職是不能傳承的,當然要盡可能讓族中子弟更容易考取功名啊!


    隻可惜,這樣的捷徑,居然被朱樉給鏟了。


    再聯想這會在江西、胡廣推行的“士紳一體納糧”,文官們是真想開罵啊!


    可最終還是選擇忍著,瞧著又一項“打擊”士紳的政策落地。


    散朝後,有官員質問方孝孺,“你也聖人子弟,一代大儒,何苦要幫著皇上打壓士紳?”


    方孝孺道:“方某一生,以宣明仁義治天下之道、達到時世太平為己任。凡是有利於這一條的,方某就讚同,凡是與其相違背的,方某就反對。


    審核入學製在開國時是適宜的,因為那時讀書人少,考來考去也就那些學子。可到如今,卻成了官僚士紳壟斷進學之路的利器,危害朝廷的惡政,方某自然要反對,並支持皇上的童子試製度。”


    方孝孺一代大儒,學識淵博,口才無雙,普通人哪裏是他的對手。


    這些上前質問的,一個個都敗下陣來。


    正要離去時,卻見一個小太監趕來,聲稱皇上宣召。


    方孝孺隨小太監,來到武英殿。


    “希直(方孝孺的字),我早聽過你的大名,知道你才學淵博,品行正直,卻不知有何教我!”


    方孝孺坐直身子道:“陛下,臣隻是多讀了一些書,並無特別的才學,隻是知道一些治國的道理,願說與陛下!”


    朱樉也坐直身子道:“還請希直賜教!”


    方孝孺也不客氣,“陛下,臣以為,若想致天下太平,社稷久安,當施仁政,行王道。”


    “哦?”


    “臣以為,陛下施行的,便是仁政。還在西安府時,高價雇傭礦工,令無數百姓獲益。推廣高產良種,令無數貧苦百姓,免於饑餓。士紳一體納糧,可避免朝廷百年幾十年後,陷入無銀子可用的窘境。”


    朱樉聽了頗感意外,未料這方孝孺,對自己以往的做法十分認同。


    “你也覺得,若令士紳繼續免除稅賦徭役,危害巨大?”


    方孝孺道:“不錯,人皆有私心,若有獲利可能,都會難免心動。朝廷優待士紳,本意是好的。卻會造成民間投獻成風。士紳與投獻的百姓獲利,卻令朝廷承受損失,不出五十年,朝廷的稅賦將會大幅減少,到那時北虜入邊,天災人禍,便是亡國之像啊!”


    朱樉道:“不僅如此,到那時自耕農的稅賦會越來越重,進而官逼民反,烽煙四起啊!”


    方孝孺道:“確會如此,臣也曾多次想過改良之法,未料陛下竟有此魄力,令微臣敬佩!”


    朱樉聞言,心中一動,“你也覺得,推行士紳一體納糧,是致太平的良策?”


    “唯一的良策!”


    “若朕命你來負責,士紳一體納糧在全國的推行工作,你可敢應承?”


    方孝孺略加思索,“敢!”


    朱樉笑了,“哦,這可是一個得罪人的差事,你如今譽滿天下,是讀書人追捧的偶像。接了這個,那些讀書人再提起你,怕就是惡毒的話語了!”


    方孝孺道:“若能令朝廷施行仁政,造福天下百姓,致萬世太平。漫說一些惡名,縱然身死,有何懼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父朱重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餘生所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餘生所念並收藏家父朱重八最新章節